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短期疗效分析

    作者:杜瑞;周栋;农鲁明;徐南伟;谢华;蒋世杰;高共鸣

    目的 探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与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短期疗效的不同.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3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B组17例,采用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术前,术后1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植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腰椎活动度.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 21(13.20±2.91)个月.A组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P>0.05),术后1d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各时间点椎弓根间距离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术后1d,术后1、3个月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较术前或术后1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6°±1.90°减小到末次随访的5.60°±2.02°,B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9°±2.00°增大到末次随访的10.76°±3.14° (P< 0.05).在末次随访中,A组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02±1.98)、(20.18±18.80)分]均明显低于B组[(4.15±2.36)、(30.39±1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及脱落.结论 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防止椎间隙塌陷及继发腰椎不稳的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 减压非融合动态稳定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效果

    作者:付海平;王飞

    目的 探讨减压非融合动态稳定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新的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就诊入院的189例腰椎管狭窄患者,将其中66例DLS患者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非融合动态稳定组(n=34)和融合组(n=32),非融合动态稳定组患者接受施行减压手术和Dynesys系统非融合稳定手术,融合组患者接受融合手术.统计分析术前一般资料、固定节段,术中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评价术后疗效(骶骨角、胸椎后凸角和活动度等)、统计相关并发症.结果 非融合动态稳定组患者施行了64个节段的减压与非融合稳定手术,而融合组患者实施了67个节段的融合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及下地活动时间,融合组均大于非融合动态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融合动态稳定组末次随访骶骨角、胸椎后凸角、L3/4椎间活动度的均数均大于融合组(P<0.05);非融合动态稳定组末次随访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腿痛VAS及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分均低于术前融合组(P<0.05).结论 椎管狭窄伴轻至中度脊柱侧凸(角度<30°)的中老年患者,施行非融合减压稳定技术比融合固定临床疗效更优.

  • 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对照研究

    作者:周伟

    目的:分析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非融合组,B组为融合组。结果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1),JOA评分升高(P<0.01);A组手术节段ROM较术前减少(P<0.01),上位节段RO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Rod动态稳定系统能减轻疼痛和功能障碍,达到固定和活动的良好平衡。

  •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植入病人的阶段化健康教育

    作者:吴莉;周文娟

    腰椎退行性变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不稳、滑脱,从而导致腰部长期慢性疼痛,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疼痛节段脊柱融合手术是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其不足之处是引发临近节段节力集中、加速 退变[1]。

  • 腰椎动态植入物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

    作者:明江华;赵奇;杨斌;郑慧锋

    背景:目前,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方法是经后正中入路髓核摘除、神经根管减压和刚性融合内固定,由此引起相邻节段的退变和腰椎生理活动受限是临床所面对的问题;而非融合固定的传统后正中入路则由于存在切口大、剥离广、腰背肌的失神经支配等缺点。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腰椎动态稳定植入物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传统后方入路的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纳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分别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腰椎间盘摘除+腰椎动态稳定系统固定的患者46例,其中经传统后方入路25例,Wiltse入路21例。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1个月,平均(13.8±2.4)个月。Wilste入路组患者切口长度、内固定中失血和内固定后引流均低于传统后方入路组(P<0.05);但2组患者内固定后1周和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与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X射线显示所有患者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裂。提示Wiltse入路腰椎动态植入物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早期疗效与传统后方入路接近。

  • 半坚强与坚强内固定邻近节段腰椎间盘角位移及应力的比较

    作者:吕建华;唐昭惠;陈凯;李明;张秋林

    背景:理论上腰椎半坚强内固定能够减缓邻近节段退变,但目前仍缺乏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支持。目的:以Isobar TTL装置为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半坚强内固定对邻近节段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根据USS坚强内固定系统和Isobar TTL半坚强内固定系统的材料参数分别导入已通过验证的L2-S5腰骶椎模型,构建双节段固定的腰椎内固定模型,各施加垂直负荷为400 N,扭矩为7.5 N?m,分别记录屈伸、侧屈、旋转等工况下邻近节段腰椎间盘角位移及大von Mises应力值变化。结果与结论:USS坚强内固定及Isobar TTL半坚强内固定后,邻近节段腰椎间盘屈伸、侧屈和旋转时的角位移及大von Mises应力值均较自然状态增大。但与USS坚强内固定相比,Isobar TTL半坚强内固定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时,角位移分别降低19.2%,15.1%,11.1%,12.2%,18.4%和22.1%,大von Mises应力值分别降低33.0%,20.2%,23.9%,18.6%,28.8%和28.0%。提示与坚强内固定相比,半坚强内固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邻近节段椎间盘的活动度和应力。

  •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周文娟

    目的 总结行Dynesy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术治疗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滑脱的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需行Dynesy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术的腰椎病变患者23例.术前全面地评估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手术卧姿及翻身上下床方法训练、呼吸功能锻炼、唤醒试验练习.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切口引流情况、脊髓神经功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主要包括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腰椎间隙感染的观察及护理.康复指导包括床上功能锻炼及下床锻炼、出院指导.结果 23例患者随访6~8个月,23例疗效评估均为优,脊髓功能评分15~18分,平均16.3分;疼痛评分0~2分,平均0.9分;患者腰腿痛及根性疼痛改善情况较明显;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本组无一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腰椎间隙感染、椎问盘突出再发及植入物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患者的康复程度与护士科学的护理密切相关.其中术前全面地评估患者、心理护理、手术卧姿训练、翻身上下床方法训练、呼吸功能锻炼、唤醒试验练习,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切口引流情况及脊髓神经功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康复功能锻炼指导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 新型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K-Rod)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作者:陈博来;许鸿智;杨一帆;林定坤;许宜栋;董杰

    [目的]基于临床及影像学观察对K-Rod动态稳定系统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在2011年2 ~12月期间行K-Rod系统治疗的患者25例,评价指标主要包括VAS、JOA与ODI评分,以及对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观察(包括X线及MRI).[结果]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JOA评分则显著升高(P<0.01).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较术前显著减少(P<0.01),上位及下位节段的术前ROM与随访ROM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共有7例患者获得了MRI随访,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显示,3例患者手术节段椎间盘仍有继续退变的表现,大部分患者邻近节段椎间盘信号和高度没有明显改变.[结论]随访结果表明K-Rod动态稳定系统能明显地减轻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同时达到固定和活动的良好平衡,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但由于随访时间尚短,研究样本量较小,长期疗效及其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谢国华;杨建平;薛峰;牟晓峰;陆根华

    [目的]比较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0年2月采用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以同期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12个月为观察点,采用下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来评估2组疗效.[结果]36例患者均获12 ~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较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5),Wallis组术后12个月的下腰痛VAS评分及Oswestry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 <0.05),而腿痛的VA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74 >0.05).[结论]Wallis系统置入简单,创伤小,结合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提高疗效.

  •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观察

    作者:林阳;李锋;陈安民

    目的 研究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早期疗效. 方法 对20例伴有腰椎退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窗髓核摘除术,术中植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并在术前术后进行VAS评分. 结果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手术操作简单,用时短,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顺利,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 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伴有腰椎退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简便,早期效果良好.

  • Wiltse入路腰椎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

    作者:明江华;郑慧锋;陈庆;王刚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多裂肌与长肌间隙入路)腰椎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传统后方入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6例患者,均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分别在我院行腰椎间盘摘除+腰椎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术,其中经传统后方入路25例,Wiltse入路21例;男26人,女20人,年龄24-60岁,平均45.5岁.对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l周、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进行比较.定期行X线片检查观察内固定情况.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1个月,平均(13.8±2.4)个月.传统后方入路组与Wiltse入路组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7.5±0.7)cm和(4.5士0.5)cm,手术时间分别为(150.8±52.7)min和(126.3士43.9)m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20.4±109.7)ml和(227.1±96.4)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16.8±56.3) ml和(112.5±47.6)ml,术后1周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为2.5±1.2和2.3±0.7,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0.4和1.1±0.3.两组患者相比,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周和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以及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所有患者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裂.结论:Wiltse入路腰椎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满意,与传统后方入路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失血量少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作者:顾宏林;詹世强;昌耘冰;曾时兴;梁昌详;刘斌;王义生;郑秋坚;曾辉

    目的:总结和分析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3年3月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13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腰痛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通过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检查,测量和比较手术前后手术节段椎间盘平均高度(DH)和活动度(ROM);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30例患者中127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3~58个月(平均38.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JOA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DH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1.8)cm vs(11.4±1.8)cm,P>0.05),ROM则较术前显著降低[(22.0±10.0)° vs(25.5±10.1)°,P<0.05]。6例(4.7%)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术中假体爆裂、2例术后分别出现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2例术后感染(浅部和深部感染各1例)、1例术后顽固性腰痛。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但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 基于三维有限元法的腰椎动态稳定系统建立及生物力学行为初步分析

    作者:陈为坚;段扬;林周胜;李贵涛;孙鸿涛;刘燕芳

    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建立腰椎弓根动态稳定钉棒系统的模型,初步分析处于不同载荷下腰椎的应力分布及各节段的活动度。方法对一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行CT扫描,用Mimics 10.01、Abaqus 6.10软件建立正常人L3~S2节段模型。结合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建立模型。对模型施加150 N预载荷,在3个主平面施加10 Nm扭矩,获得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6种运动状态下的Bioflex钉棒应力分布和各节段的椎间活动度,初步测定后伸及旋转运动的活动度。结果建立的腰椎L3~S2节段和动态稳定系统有限元模型符合生物力学模型,初步分析显示腰椎动态稳定系统的应力主要集中于螺旋固定棒;在各种加载下,腰椎动态固定的节段活动度明显降低。结论基于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的Bioflex腰椎弓动态固定模型能很好地模拟腰椎的动态固定力学活动,可以对固定后的腰椎的应力和各种活动进行很好的模拟,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 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作者:陈民

    目的 研究Wallis棘突间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早期疗效;是否有效减少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早期复查、减缓腰椎退变.方法 对10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窗髓核摘除术,术中植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并通过VAS评分、JOA评分进行术前术后评估.结果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手术操作简单,用时短,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顺利,术后3天VAS评分(3.5±1.0)分,术后7天(2.3±0.5)分,JOA评分术后1个月(25.1±1.2)分,术后6个月(24.5±2.0)分.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伴有腰椎退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简便,早期效果良好,有效减少短期椎间盘术后复发.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术的护理

    作者:石敏

    目的:探讨行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指导,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脊髓神经功能,加强切口及引流管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功能锻炼指导、饮食护理和出院宣教。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一例患者出现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腰椎间隙感染、椎间盘突出再发及植入物移位等并发症,伤口一期愈合,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