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8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褚衍林;吴英渝;唐明达;肖颖彬;闵家新;李同勋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980年至2000年施行心脏瓣膜置换433例,早期死亡27例.术后获访389例,获访时间为2168病人年,平均5.92病人年.结果:晚期死亡35例.晚期死亡率为1.61%病人年.机械瓣和生物瓣晚期死亡率分别为1.17%和6.10%病人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89.3%和43.1%.结论: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晚期疗效的主要因素为术前心功、年龄和心房纤颤.机械瓣置换术后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与抗凝有关并发症、心室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衰有关,而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死亡原因则为生物瓣衰败.

  •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郭海平;李温斌

    心脏瓣膜置换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当前临床应用的心脏瓣膜存在诸多缺点,机械瓣需要抗凝防止血栓形成,同种和异种瓣容易钙化和衰败,在小儿心脏手术中应用明显的受到限制.因此,研制理想的心脏瓣膜是当前心脏外科研究领域中的迫切课题.

    关键词: 心脏瓣膜 组织工程
  • 去细胞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研究进展

    作者:顾春虎;刘维永

    当前所有生物瓣,包括无支架生物瓣共同致命弱点是易钙化、衰坏.提高生物瓣的耐久性是当前研制生物瓣的根本方向.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瓣成为提高生物瓣耐久性新尝试.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是应用组织工程学制造出的一种具有细胞活性的新型生物瓣,其原理是利用可吸收的聚合物为支架,再种植细胞包裹瓣叶.因为理想的组织工程瓣膜具有以下特点:组织相容性好、无免疫原性、有活力、耐久性强,并有一定的增长能力和修复能力,所以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如何构建一种良好的组织工程瓣膜,是当前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近年来,组织工程瓣,特别是以去细胞基质为支架材料的组织工程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组织工程化肺动脉带瓣管道纤维支架制作方法初步探讨

    作者:郭海平;李温斌;宋士秋;王圣;许秀芳

    目的:观察采用酶加去污剂的方法脱去猪肺动脉带瓣管道的细胞和基质的效果,并通过物理和化学等方法对其进行测定,评价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采用0.25%胰蛋白酶和1%的Triton依次对新鲜猪肺动脉带瓣管道进行脱细胞脱基质处理.通过厚度、含水量、抗拉强度及热皱缩温度测定其物理性质与新鲜猪肺动脉对比;通过测定其蛋白多糖含量间接反应基质脱除的大小;通过新西兰幼鼠皮下埋植试验观察异种移植后炎症反应的大小.结果:采用0.25%胰蛋白酶和去污剂1%Triton能够有效脱除肺动脉壁和瓣膜中的细胞和基质成分,产生多孔隙性、低免疫原性的支架材料,初步具备良好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基本特点.

  • 再次心脏瓣膜手术285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明文;陈林;肖颖彬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因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自2007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施行心脏瓣膜再次手术的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32.3%),女性193例(67.7%),年龄2~72岁,收集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状态,初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死亡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生物瓣毁损、机械瓣功能障碍或其他病因;全组围手术期死亡18例,病死率6.31%,主要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多器宫衰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OR=3.530,P=0.049),术前心功能Ⅳ级(OR=4.025,P=0.025),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OR=5.748,P=0.004),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h(OR=4.770,P=0.025),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较高,准确的把握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的保护,术后加强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监护和处理,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术前心功能Ⅳ级,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是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 累及心脏瓣膜的白塞氏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雪冬;万瑾;朱光发

    目的:探讨累及心脏瓣膜的白塞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10年间收治的以心脏瓣膜为主要病变的白塞病35例的病例资料.结果: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在21 ~ 57岁之间.患者中23例(65.7%)累及主动脉瓣;术前明确诊断患者中14例行一次手术,4例行二次手术,1例未手术,死亡2例,第一次手术后4例(22.2%)发生瓣周漏;术前未明确诊断患者4例行1次手术,8例行2次手术,4例行3次手术,死亡3例,第一次手术后16例(100%)发生瓣周漏.发生瓣周漏(PL)患者中激素治疗8例,未进行激素治疗的21例;未发生PL的患者激素治疗25例,未进行激素治疗0例.结论:累及心脏瓣膜的白塞氏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术前明确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白塞氏病患者围手术期未进行系统的内科治疗就进行的手术,手术后容易导致发生严重的瓣周漏,危及患者的生命.激素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瓣周漏的发生.

  • 冠状动脉手术同期施行瓣膜手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穆军升;张健群;伯平;顾承雄;黄方炯;孟旭;李温斌;张宏家;王盛宇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术前心功能可能较单纯病变者差,手术有一定的特殊性.现将我院12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 同种带瓣管道用于右心室流出道重建的中期效果

    作者:胡小松;杨克明;李守军;唐跃;李巨波

    目的:评价同种带瓣管道用于右心室流出道重建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07-10至2014-07应用同种带瓣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122例患者资料。随诊患者术后死亡、再次手术以及同种带瓣管道衰败情况。根据手术方式分为Ross手术组(n=38)和非Ross手术组(n=84);根据中位年龄分为≤6岁组(n=61)和>6岁组(n=61);按带瓣管道类型分为主动脉带瓣管道组(n=21)和肺动脉管道组(n=101);按管道直径大小分为≤19mm组(n=31)和>19mm组(n=91)。分析患者术前一般信息、不同管道类型、直径、应用病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35.4±22.2)个月,有2例(1.6%)患者随访期间死亡。全部患者术后1年、5年、7年管道免于衰败率分别为94.2%、81.2%、75.4%。肺动脉同种瓣组1年、5年、7年管道免于衰败率分别为96.2%、86.1%、79.9%,主动脉同种瓣组分别为80.0%、59.7%、5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Ross手术组1年、5年、7年管道免于衰败率分别为96.4%、89.0%、89.0%,非Ross组分别为91.3%、78.3%、6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而患者年龄、不同管道直径、术前是否紫绀、是否二次及以上手术对于管道免于衰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同种带瓣管道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期效果良好,远期防止同种带瓣管道衰败是临床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 国产C-L短柱侧倾碟瓣置换术后远期跨瓣压差的评价

    作者:张亚文;金海;吴宗贵;牛晓萍;陈琴珍;徐志云

    目的:评价国产C-L短柱侧倾碟瓣置换术后远期的跨瓣压差.方法:选择20例单纯置换C-L短柱侧倾碟瓣术后10年以上的患者,均为主动脉瓣置换,型号为21 mm,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记录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前、后的跨瓣压差.结果:在安静状态下、运动第Ⅱ阶段后及运动第Ⅳ阶段后,大跨瓣压差分别为(12.66±3.12) mmHg、(15.70±4.20) mmHg和(22.48±6.4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7.25±2.42)mmHg、(8.71±3.11)mmHg和(14.66±4.23) mmHg.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安静状态下、运动第Ⅱ阶段后、运动第Ⅳ阶段后相比患者的心率、血压有显著差别(P<0.05);运动第Ⅱ阶段后患者的跨瓣压差无明显升高,与安静状态相比无显著差别(P>0.05);运动第Ⅳ阶段后患者的跨瓣压差明显升高,与安静状态相比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轻度体力活动对国产C-L短柱侧倾碟瓣置换术后远期跨瓣压差没有明显影响,但中度体力活动会引起跨瓣压差升高.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系统评价

    作者:朱灏;任晓敏;蔡金赞;冒晨昱;潘道蓉;田乃亮;张瑶俊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及预测因子。
      方法:全面检索PubMed、Springer、Elsevier-SDOL、EMbase、SSCI、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在2009-01至2016-01期间发表的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房颤的研究文献。利用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质量准则评价文献质量,运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软件版本2.0进行Meta分析。
      结果:终纳入14个研究,其中4个为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6626例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1.1%[95%可信区间(CI):10.3~11.9]。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经心尖途径[比值比(OR)=2.16,95%CI:1.58~2.94,P<0.001]、手术相关心脏事件(OR=1.59,95% CI:1.08~2.36,P=0.01)、手术相关出血事件(OR=1.56,95% CI:1.00~2.45,P=0.04)、心房过大(每增加1mm/m2,OR=1.21,95% CI:1.09~1.34,P<0.001)。
      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较高,且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不良事件。深入研究其预测因子有利于提高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安全性。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效果

    作者:王巍;马维国;孙寒松;宋云虎;王水云;胡盛寿

    目的:报告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CM)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5月,对6例HCM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女各半,平均年龄(50.8±11.9)岁.4例行左心室流出道(LVOT)疏通术,1例行LVOT疏通+二尖瓣置换术,1例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再造术.全部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或远期死亡.1例因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需安装心脏起博器.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了LVOT梗阻缓解,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的厚度减小,二尖瓣收缩期前向移动消除.平均随访期25.5个月.近的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绞痛.5例LVOT疏通术患者,LVOT收缩末期压差明显降低,从(108.1±20.5)mmHg到(20.6±14.7)mmHg(1 mmHg=0.133 kPa,P<0.01),左心室后壁厚度及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亦有减小(P均<0.05).5例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度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例,Ⅱ级2例).结论:HCM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并未增加.当LVOT梗阻不能有效解除时,可选择二尖瓣置换术或修补术.

  •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早期两种抗凝方案疗效Meta分析

    作者:艾克拜尔·安尼瓦尔;李俊红;木拉提·阿不都热合曼;阿布都乃比·麦麦提艾力

    目的 :评价妊娠全程使用低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抗凝方案与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方案应用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妊娠期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2期)、PubMed、EMbase、CBM、清华同方(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VIP)数据库,搜集妊娠全程使用低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的方案与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抗凝方案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06.由2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了12项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抗凝方案组相比,妊娠全程使用低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的抗凝方案组降低了瓣膜血栓发生率(OR=0.26,95%CI:0.13~0.54,P<0.001)及自然流产率(OR=1.99,95%CI:1.21~3.26,P=0.006),增加了胎儿畸形发生率(OR=3.39,95%CI:1.11~10.37,P=0.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产妇死亡率(OR=0.79,95%CI:0.24~2.58,P=0.70)、围产期出血发生率(OR=0.56,95%CI:0.27~1.18,P=0.13)及死胎发生率(OR=1.80,95%CI:0.94~3.44,P=0.07)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对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孕妇的抗凝治疗,与妊娠早期短程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的抗凝方案组相比,妊娠全程使用低剂量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方案组明显降低了瓣膜血栓发生率和自然流产率,但是增加了胎儿畸形发生率,受纳入研究治疗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 大动脉炎对心脏瓣膜的影响

    作者:蒋雄京;陈轶琨;吴海英;郑德裕;谢晋湘;明广华;党爱民;王静;王蕾礼;刘国仗;刘力生

    目的:研究评价290例住院大动脉炎患者的心脏瓣膜功能,以了解大动脉炎对心脏瓣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90例大动脉炎住院患者的病历.根据超声心动图报告了解心脏瓣膜功能.并结合临床表现如心脏杂音、脉压、心功能情况及X线胸片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对心脏瓣膜功能进行综合判断.结果:290例大动脉炎患者中,42例(14.5%)患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均为头臂型或广泛型大动脉病例,其中19例(6.6%)有主动脉根部扩张,中到大量反流21例(7.2%).二尖瓣关闭不全24例(8.3%),其中中到大量反流者为6例(2.1%).轻度肺动脉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分别为9例(3.1%)和13例(4.5%).结论:大动脉炎可以影响主动脉瓣及其他心脏瓣膜的功能,表现为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其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能系大动脉炎直接侵犯所致,而其他瓣膜关闭不全可能系继发损害.

    关键词: 大动脉炎 心脏瓣膜
  •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诸葛瑞琪;田艳蒙(综述);吴永健(审校)

    随着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技术逐渐成熟并展现出良好的预后,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TMVR)成为治疗二尖瓣反流的重要研究及发展方向,尤其对于外科手术高危的重度反流患者,TMVR理论上来讲应该可以使其获益。目前多种TMVR瓣膜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了良好的初步随访结果。尽管如此,在瓣膜的改良、围术期影像学技术创新、远期临床试验优化等各个方面,TMVR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这篇综述的主要介绍目前正在发展中的TMVR技术的研究近况与发展前景。

  • OPCAB同期心外科膜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梅举;马南;汤敏;姜兆磊;丁芳宝;吴淑彬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同期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效果。
      方法:2010-01至2012-12,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67.5±6.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冠脉造影明确有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超声心动图检查除外合并心脏瓣膜病变。23例中合并阵发性房颤5例,持续性房颤18例。房颤病史(4.5±2.2)年,左房直径(40.9±3.3) mm。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II级18例,III级5例。左室射血分数52.0±7.5%。手术在全麻、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常规获取LIMA(与LAD吻合)、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从升主动脉序贯吻合到对角支、或钝缘支、或PDA)。根据患者冠脉血管病变和心功能的情况不同,选择先作房颤消融或先作冠脉搭桥术。钝性分离心脏大血管后方的斜窦和横窦,显露左心房顶部和左右肺静脉;双极射频消融钳分别进行双侧环肺静脉口消融;从右上肺静脉下缘、左房后壁、左上肺静脉下缘,与左房顶部作环左、右肺静脉消融线之间的连线(两侧肺静脉间消融线);然后切除左心耳。后用双极射频消融笔从左房顶部消融线中点向主动脉根部(左、无冠交界处)作一消融线;再作环左肺静脉消融线至左心耳切缘间的连线,并消融心脏周围自主神经节和Marshall韧带。所有患者均采用LIMA,冠脉搭桥数2-5支,平均(3.5±1.0)支。

  • 牛心包材料脱细胞的初步研究

    作者:周建业;胡盛寿;祁国奇;任兵

    目的:对牛心包材料进行了去污剂-酶联合脱细胞研究,为组织工程学方法研制生物瓣提供适合的生物材料.方法:用去污剂-酶四步脱细胞方法脱除牛心包组织的细胞.结果:该方法脱细胞效果良好,且能较好地保持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原有的排列和分布.脱细胞后牛心包材料的厚度、抗拉负荷、伸长率和热皱缩温度只有轻微的减少,而抗拉强度没有变化.结论:去污剂-酶联合脱细胞法效果良好,可用于组织工程的进一步研究.

  •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研究近况

    作者:周栋;黄维坤;高百顺

    目前临床使用的人工心脏瓣膜不论是机械瓣还是生物瓣,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因而影响了瓣膜的耐久性和远期疗效.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兴起,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本文综述近年来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研究进展情况,并从基质材料、种植细胞及动物实验各方面探讨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前景.

  • 复发性多软骨炎致气管广泛狭窄一例

    作者:郑曙光;辛秋绒;李明毅;王萍;高秀平;韩文丽;陈宝香

    复发件多软骨炎(rdapsing polychondritis,RP)是一种较少见的炎性破坏性疾病,其特点是软骨组织复发性退化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耳、鼻、喉、气管、眼、关节及心脏瓣膜等器官和血管的结缔组织受累[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该病为少见病,临床上易误诊误治,现将太原市中心医院近日收治的1例患者报告如下.

  • 电复律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作者:钱峰;傅朝蓬;李莉

    目的 探讨电复律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伴左房明显增大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将164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左房内径均>50mm)随机分为3组:胺碘酮组20例;胺碘酮+雷米普利组76例;胺碘酮+厄贝沙坦组68例.所有患者在经静脉应用胺碘酮后,房颤如未转复,则行电复律治疗.复律成功者胺碘酮改为口服200mg/d,联合雷米普利及厄贝沙坦组同时口服雷米普利5mg/d、厄贝沙坦150mg/d,3~6个月后停用.结果 即时成功率92.7%(152/164例).平均随访(1.8±0.4)年,128例(78.0%)保持窦性心律.联合雷米普利组窦律维持率为86.8%(66/76例),联合厄贝沙坦组窦律维持率为75.0%(51/68例)无统计学差异,单独口服胺碘酮组55.0%(11/20例)维持窦性心律,与联合雷米普利组、厄贝沙坦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末次随访,胺碘酮组左房内径较复律前明显增加C(60.5±3.8)mm vs(57.7±4.5)mm;P=0.043;联合雷米普利组E(58.2±4.3)mm vs(57.3±5.8)mm,P=0.283和联合厄贝沙坦组E(57.2±5.5)mm vs(56.4±4.9)mm,P=0.373前后对照无显著差异.三组患者心功能均改善,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对于房颤时间长,左房增大的患者只要正确掌握电复律的指征及方法,并予以辅助药物维持治疗,电复律的成功率较高,转复后维持率亦高,并能改善患者心功能.胺碘酮联合雷米普利或厄贝沙坦能延缓左房增大,提高窦律维持率.

  • 口服华法林对心脏瓣膜钙化的影响

    作者:王宇玫;孟娟娟;王永刚;陈春鸣;张红;孙伟

    目的 分析长期应用华法林对心脏瓣膜钙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口服华法林1年以上的患者34例,与18例基本病情相仿者对照,用心脏超声的方法评估其心脏瓣膜的状况,同时分析患者的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血管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钙化相关基质蛋白(基质Gla蛋白、骨桥蛋白、Fetuin-A)及骨质疏松情况.结果 口服华法林组瓣膜钙化的发生率为14.7%,对照组为11.1%,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基质Gla蛋白浓度在华法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7±1.9)和(11±4.3)nmol/L,前者明显低于后者,而骨桥蛋白水平分别为(154±56)和(86±35)μg/L,华法林组明显增高;Fetuin-A水平在两组无明显差异.华法林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9±10)和(65±8)U/L,但血钙、磷和甲状旁腺素水平无明显差别.华法林组的骨质疏松患者占52.9%,高于对照组的38.9%.结论 长期口服华法林并未增加心脏瓣膜钙化的发生,但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略增高,血管炎症与此关系不明显,血液中钙磷浓度在此过程中变化不大,而基质蛋白的改变可能与此有关.

854 条记录 5/43 页 « 12345678...424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