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激光后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32例疗效观察

    作者:刘水;岑志敏;钟丘;吴宇平;苏定旺;刘浇艺;朱晓伟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激光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将64例(64眼)CSC并行激光光凝治疗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激光后予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对照组不予口服药物,分别于激光后第1、2、3、4周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光凝治疗后1、2周治疗组视力改善比率为62.5%、93.7%,对照组为9.3%、34.4%;治疗组黄斑水肿完全吸收激光后解剖治愈率为65.6%、90.6%,对照组为12.5%、31.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4周时两组均恢复良好,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光凝后早期视力恢复及黄斑水肿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七叶皂苷钠片联合氩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

    作者:袁勇兰;吴利龙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片联合氩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5眼)该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32眼),采用七叶皂苷钠片口服和氩激光光凝眼底;对照组30例(33眼),采用常规西药口服和氩激光光凝眼底.结果:治疗组黄斑区蛋白沉着物与色素沉着物的吸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两组的视力均有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的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为7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片联合氩激光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63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鹏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113只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43只眼),选用维生素B1、维生素C、维脑路通、三磷酸腺苷、肌苷、地巴唑口服或静脉滴注等治疗;治疗组63例(70只眼),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9%,对照组为6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比单用西药疗效好.

  • 分期论治加穴位注射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80例临床观察

    作者:江志华;陈志祥

    目的:研究中药分期辨证论治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双侧肾俞穴位注射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0例131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观察,其中治疗组80例81只眼使用中药分期辨证论治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双侧肾俞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50例50只眼使用西药口服治疗,10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8.7%,平均治愈天数24.3天;对照组有效率为82.0%,平均治愈天数36.3天,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分期辨证论治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双侧肾俞穴位注射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显效快,治愈率高.

  • 绿激光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文勇;白美春

    目的:探讨532 nm绿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2005年7月至2011年6月眼科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59例,随机分为非药物治疗组24例(对照组)和激光治疗组35例(实验组).对照组非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532 nm绿激光直接光凝治疗.治疗20周,并随访一年半.结果:两组各时间段的视力改善、视力随时间变化及总临床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532 nm绿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优势突出,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非药物治疗.

  •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扑尔敏)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韩顺来

    目的 探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扑尔敏)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CSR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观察组采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治疗.结果 两组之间总有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时间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高于观察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严重毒副反应.结论 马来酸氮苯那敏片治疗CSR能提高总有效率,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可在临床推广.

  • 激光联合药物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金婷;薛淑红

    目的 评价激光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及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 CSC患者42例(42眼)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激光封闭渗漏点,术后眼局部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同时服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连用30天.对照组单纯激光封闭渗漏点.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 治疗后2周,观察组好转率90.5%,对照组好转率61.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治疗后4周、6周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P=0.004),尤其在治疗后4周时差异更加显著.结论 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CSC,标本兼治,大大提高了治愈效果,明显缩短了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 中浆患者黄斑区形态、视功能与A型行为评分的相关研究

    作者:薛友余;王丽君;杨华伟;雷宁玉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A型行为问卷评分、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视网膜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CSC患者40例(40只眼).应用A型行为问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进行检查.对上述数据作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CSC患者A型行为问卷评分(33.80±6.36)与佳矫正视力(BCVA)呈负相关(r=-0.515,P<0.01),A型行为问卷评分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302.42±71.62)μm呈正相关(r=0.378,P<0.05),BCVA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呈负相关(r =-0.738,P<0.001),mfERG P1波1、2环的反应密度与A型行为问卷评分呈负相关(P<0.05),mfERG P1波1、2环的反应密度与BCVA呈正相关(P<0.01),mfERG P1波1环潜伏期与BCVA呈负相关(P<0.01),mfERG P1波1、2环的反应密度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呈负相关(P<0.01),mfERG P1波1环潜伏期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A型行为与CSC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矫正A型行为者的不良行为特征对CSC的预防甚至治疗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 FFA对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指导意义

    作者:许道成;陈伟奇;黄惠春;周元升;蔡可莉

    目的评价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指导下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对病程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色素上皮渗漏点在中心凹200 μm以外的52病例中选择24例行激光治疗,28例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及维生素辅助支持治疗.随访3个月,将症状好转、视力提高两行以上、视网膜下液明显吸收者视为治疗有效. 结果药物治疗组2例(7.14%)治疗有效,其余患者无明显改变;激光治疗组中14例(58.33%)有效,其余无改善,无1例出现病情恶化 . 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以准确诊断并指导激光光凝.

  • 中医分期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孙涛

    目的:进一步探讨中医分期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8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本文研究的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治疗组的40例患者中总有效的患者达到了37例,总有效率达到了92.50%.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总有效的患者达到了33例,总有效率达到了82.50%.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过程中运用中医分期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激光光凝联合卵磷脂络合碘片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作者:李涛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联合卵磷脂络合碘片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效果.方法:收集CSC患者280例(312眼),根据入院就诊顺序分组,单号纳入对照组(140例,157眼),双号纳入观察组(140例,155眼),对照组仅采用激光光凝眼底治疗.观察组在激光光凝治疗基础上加用卵磷脂络合碘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平均敏感度及视力改变情况.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视力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观察组患眼视力平均敏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的激光光凝治疗相比,对CSC的治疗,激光光凝联合卵磷脂络合碘片治疗的总体疗效由于单纯激光光凝治疗.

  • 五苓散加减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对患者视力、FFA荧光渗漏面积及水肿程度的影响

    作者:庞凤;刘国军

    目的:探讨五苓散加减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对患者视力、FFA荧光渗漏面积及水肿程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眼科收治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共74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五苓散加减,n=37)与对照组(常规治疗,n=37).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视力、FFA荧光渗漏面积、水肿程度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视力水平、FFA荧光渗漏面积、黄斑水肿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FFA荧光渗漏面积显著少于对照组,黄斑水肿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黄斑部水肿、渗出物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无一例复发,对照组6例复发,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采用五苓散加减结合西医治疗效果更为理想,能改善患者视力水平,减少FFA荧光渗漏面积,控制黄斑水肿,并能降低远期复发率.

  • 五苓散加减联合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作者:张敏;魏亚川

    目的:观察五苓散加减联合激光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至门诊就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五苓散加减联合激光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中心视野总灰度、视诱发电位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果,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6周后的视力均显著优于前一时间节点(P<0.01);观察组治疗1周、6周后的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中心视野总灰度和潜时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振幅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6周后中心视野总灰度和潜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振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黄斑中心区直径1 mm范围的厚度、黄斑中心区直径6 mm的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区直径6 mm的总体积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6周后黄斑中心区直径1 mm范围的厚度、黄斑中心区直径6 mm的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区直径6 mm的总体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苓散加减联合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相对于单纯激光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减少视细胞损害,利于眼部功能恢复.

  •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分析比较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变化

    作者:许发宝;周立军;巩亚军;赖坤贝;黄创新;李龙辉;吕林;金陈进

    目的:应用2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析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对根据常规眼科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确诊的56例CSC患者(60眼)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其中急性CSC 28例(28眼),慢性CSC 28例(32眼);应用OCT血管成像(OCT angiography, OCTA)和谱域OCT(spectral domain OCT,SD-OCT)分析比较急慢性CSC患者视网膜脉络膜形态改变.结果:慢性CSC组中有4眼(12.5% )的OCTA图像中有明显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而其ICGA中却没有发现CNV的存在,急性CSC组的患者在OCTA和ICGA中均没有发现CNV;OCTA脉络膜浅层图像分析中,慢性CSC组局部"暗区"的出现率远高于急性CSC组(P<0.01);SD-OCT图像中急性组视网膜外层结构(外界膜、肌样体区、椭圆体带、光感受器外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反射带)的完整性要明显优于慢性组(P<0.01).结论:本研究证实慢性CSC患眼可能存在血管造影无法显示的早期继发性CNV;急慢性CSC视网膜外层结构和脉络膜浅层结构的异常改变在OCT中存在不同特点,慢性CSC的结构损害更加严重.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微视野检查

    作者:陈红玲;吴德正;黄时洲;关天芹;刘彩娇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微视野检查特征.方法:应用MP-1微视野计(MP-1 Nidek Technologies,Vigonza,Italy)检测了19例(21只眼)CSC患者,年龄30~50岁,平均(39.3±6.8)岁.其中迁延型5只眼、急性型6只眼、恢复型5只眼、复发型5只眼.其中视力≥1.0的10只眼、0.6~0.9的6只眼、≤0.5的5只眼.正常对照20例(20只眼),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37.6±6.7)岁.记录患眼和正常眼的固视情况,以及中心20°的光敏感度.结果:不同类型及不同视力的患眼与正常眼的2°固视率和4°固视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同类型及不同视力的患眼与正常眼相比,黄斑2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类型及不同视力患眼之间的视网膜MS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P-1微视野计检查可以量化地评价CSC患眼的固视情况和黄斑区MS,进一步提高了患眼的功能评价.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屈光变化幅度与视力预后

    作者:王颂科;文峰;戴祖优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的屈光变化幅度及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3例原为正视眼的单眼活动期CSC患眼作随访前后屈光状态及矫正视力的检测.随访时间3至12个月(平均7.2个月).结果:随访前15只患眼(65.2%)呈轻度远视状态,而对侧健眼呈远视状态的为5只眼(21.7%),远视率在患眼与健眼的分布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访后仅5只患眼(21.7%)仍呈远视状态,随访前后患眼远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访前经验光矫正视力增进3行或以上的患眼90.9%在随访后矫正视力可达到1.0或以上.结论:大部分CSC患眼由于黄斑区神经上皮脱落、水肿而呈暂时性的轻度远视;通过活动期患眼屈光状态及矫正视力的检测,对患眼视力预后的评价有一定的价值.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应用高压氧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的研究

    作者:张娜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应用高压氧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诊治的98例(108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予以高压氧治疗,研究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视力恢复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均明显恢复,且研究组患者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不明显,且均经临床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应用高压氧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且用药过程安全可靠。

  • 健脾利湿中药联合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作者:杨旸;祁勇军;刘婉君;邓建华;谢晓燕;许懋

    [目的]探讨健脾利湿中药在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对3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经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明确诊断,给予激光治疗,治疗后服用健脾利湿中药30 d.观察治疗前后视力情况、视网膜形态和神经上皮脱离高度变化,不同时间CSC患者治愈情况,FFA、吲哚青绿造影(ICGA)检查结果以及复发情况.[结果](1)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视力分别为0.54±0.21、0.80±0.19,治疗后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 (2)治疗后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吸收,神经上皮脱离高度治疗前为(543.39±132.33) μm,治疗后为(213.81±22.62) 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内治愈的有21例,占70%;4周以上9例,占30%.(3)治疗后FFA显示治疗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渗漏点消失,吲哚青绿造影(ICGA)显示脉络膜高通透性改善.(4)复发情况:1例在治疗后7个月时CSC复发,占3.3%.[结论]激光治疗围手术期应用健脾利湿中药是治疗CSC的一种有效方法.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FFA 诊断特征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郭娴吟;曹征;陈硕

    目的:探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特征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者150例,收集患者的病史、一般情况并记录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对入选患者进行 FFA 检测.记录患者眼底 FFA 的渗漏类型、渗漏点位置和渗漏面积等.治疗6个月后复查患者视力及眼底造影,统计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与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者回访率88.00%.共81例89眼可评价为预后良好,51例56眼预后不良.患者年龄>40岁、病程长、墨渍样渗漏或多病灶渗漏、渗漏点与黄斑中心凹距离近、渗漏面积大是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Spearman法分析发现年龄与患者预后不良无显著线性关系(P >0.05),而病程、渗漏类型、渗漏位置和渗漏面积与患者预后不良存在显著线性关系(P <0.05).结论:中心性桨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预后不良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FFA诊断特征对患者预后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渗漏类型、渗漏位置和渗漏面积与患者预后不良存在显著线性关系.

  •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微循环变化

    作者:许发宝;周立军;巩亚军;赖坤贝;黄创新;李龙辉;吕林;金陈进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定量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视网膜脉络膜的微循环变化.[方法]经常规眼科临床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等方法确诊CSC患者61例67眼.选取年龄、屈光匹配的正常人15名、3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对OCT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CSC患者视网膜脉络膜微循环的特点.[结果]CSC患眼视网膜表层血流密度(VDSR)和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VDDR)均低于正常眼,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25,P=0.056).CSC患眼脉络膜浅层血流密度(VDS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经亚组分析,慢性CSC组中VDSR、VDDR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42,P=0.037),而急性CSC组中VDSR、VDDR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CSC患眼存在眼底微循环异常,脉络膜浅层血流密度低于正常眼,并首次发现了慢性CSC视网膜表层和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低于正常眼,提示病史较长的患眼微循环异常不仅累及脉络膜血管而且累及视网膜血管.

517 条记录 19/26 页 « 12...16171819202122...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