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巨磊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5例85只眼中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取中医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西医治疗.结果:治愈后随访至少1年,治疗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8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采用中医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 中药为主分期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作者:唐堃洋;谈钊;陶仲明

    目的:观察中药为主分期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眼底病变情况,分为黄斑水肿期、黄斑渗出期、恢复期和迁延期,采用中药逍遥散加减治疗本病47例.结果:治愈39例,好转6例,未愈2例(迁延期患者),总有效率95.7%.疗程短15d,长60d,平均20.34±8.97d.结论:中药逍遥散加减为主分期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以达到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的目的.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06例

    作者:常学静;常学斌;张甦琦

    目的:观察曲克芦丁注射液联合中药五苓散加味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114眼均于治疗早期以曲克芦丁注射液30mg球后注射,每间隔3天注射1次,每眼酌情注射2~6次;中药五苓散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每服药6天后停药1天,7天为1疗程,1~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106例114眼,治愈101例109眼,占95.61%;显效4例4眼,占3.51%;好转1例1眼,占0.88%;无效0例0眼.总有效率100%.均未见毒副作用.结论:曲克芦丁注射液联合中药五苓散加味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经临床观察,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疗效满意.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研究现状

    作者:张敏;李翔;谢钊;李娟

    作者综述了近年来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可供临床治疗与研究参考.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

    作者:赵转好;樊映川;LEI Chun-tao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易反复发作,慢性 及反复发作病例可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永久性视力丧失,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Bevacizumab 玻 璃体腔注射、经瞳孔温热疗法(TTT)、选择性网膜光凝术(SRT)及光动力疗法(PDT)均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对目前治疗 CSC 的 新进展做一综述.

  • 通玄解郁汤合五苓散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45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芳梅

    目的 观察通玄解郁汤合五苓散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 运用通玄解郁汤合五苓散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程21天,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45例患者中,痊愈2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1%.结论 通玄解郁汤合五苓散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随证加减,灵活运用,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 化坚二陈汤加味方治愈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

    作者:刘叶;孙河

    采用中药的方法治愈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患者视力从0.6提高到1.2,全身情况也得到较好的改善,运用中医特色治疗极大地避免造成患者不可逆的视力损伤.

  • 李翔教授治疗视神经炎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引起中浆病案1例

    作者:袁铭悦;李翔;刘红佶;周旭宇;范海梅;刘欢

    本文报道并分析了1例因视神经炎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引起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治.

  • 中药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报告

    作者:赵颖;霍勤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国内临床上常简称“中浆”。视力障碍程度不一,有的病例可以延续多年,时显时隐,病变范围也逐渐扩大。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独特优势,因此,疗效显著地临床报告可供借鉴。

  • 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脉络膜和视网膜厚度研究

    作者:杜玉芹;韩梅

    目的 观察比较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前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的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CSC患者共29例(29只眼),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测量健眼组和CSC患眼组在治疗前、治疗后7天和1月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同时测量黄斑中心凹及距中心凹1.5mm的上侧、下侧、鼻侧、颞侧4个方向的视网膜厚度,记录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 与健眼组相比,CSC患眼组SFCT明显增厚(t=7.949,P=0.000).PDT治疗后7天、1月的SFCT均值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F=50.265,P=0.000).CSC患眼BCVA于治疗后7天、1月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F=29.854,P=0.000).患眼组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健眼组增厚(t=4.265,P=0.001).CSC患眼治疗后7天、1月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44.432,P=0.000).结论 CSC患眼组治疗前SFCT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高于健眼组,在经PDT治疗后SFCT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大多数患者视网膜下液体治疗后1月基本吸收,治疗后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提高.半剂量维替泊芬PDT疗法治疗CSC,短期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地震灾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定中;邓伟;李芳梅;陈静

    目的 分析地震灾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的相关因素.方法 统计2007年5月至2009年2月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就诊情况.结果地震灾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与往年同期相比增加近1倍.结论 在为灾区患者诊治时不仅要医治外伤导致的疾病更重要的要给患者精神创伤的安慰,做到人性化治疗,使患者从恐惧中走出来,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从而减少本病的发生.

  • 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眼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

    作者:郭敬丽;丁心怡;邬海翔;张勇进

    目的 观察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视网膜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的变化,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增强的形态.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单眼急性CSC患者22例(病例组)纳入研究.将病例组患者的患眼、对侧眼分别设为A、B组,均为22只眼.选取年龄匹配的正常人20名2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OCTA)测量所有受检眼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及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FAZ及血流密度,并观察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信号强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3组受检眼之间FAZ和血流密度的差异.结果 与B、C组受检眼比较,A组患眼DCP的FAZ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5.57,P=0.00、0.00);SCP的FA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0.80,P=0.78、0.43).A、B组受检眼SCP、DCP的血流密度均较C组受检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0、-2.91,P=0.00、0.00).OCTA检查显示,A组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表现为局灶性血流增强者12只眼;弥漫性血流增强者10只眼.平面OCT可见呈弱反射暗腔的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面积.结论 单眼急性CSC患者双眼SCP、DCP的血流密度较正常眼均降低,患眼DCP的FAZ较对侧眼及正常眼扩大;扩张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可表现为不同形态增强.

  • 第七届全国临床视觉生理会议在广州召开

    作者:黄时洲

    第七届全国临床视觉生理学术会议作为第12届亚非眼科大会的卫星会议,于2000年11月9~10日在广州市召开。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电生理学组组长吴乐正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国内北京、上海和广东等16个省、市、自治区的95位代表参加了学术会议。上届学组副组长黎晓新教授、吴德正研究员和委员段俊国教授、王超英主任等出席了会议并进行了学术演讲。 本次学术会议内容丰富,既有多焦ERG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又有常规ERG、VEP、EOG、电生理联合测试及其他视觉生理检查的应用。在多焦ERG方面,吴乐正教授首先作了“对于视觉电生理新技术——多焦ERG的评价”的学术报告,有关多焦ERG新技术的报告及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各项参数的变异性,多焦ERG在视网膜脱离、Stagardt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和后极部视网膜病变功能评价中的应用。常规视觉电生理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了在各种眼科疾病的运用。与前几届全国临床视觉生理会议比较,本次会议论文的质量和研究深度有明显提高,也有部分实验性基础研究的论文报道。此外,也有探讨小瞳孔下ERG测定等技术性问题和眼眶手术监测等其他领域的应用。 会议进行了半天的专题讲座,俄罗斯的Shamshinova教授和德国的Hoermann医生等分别进行了“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诊断中的电生理和心理物理学研究”和“罗兰多焦电生理仪”介绍,吴德正研究员、黄时洲副研究员、罗光伟博士和龙时先硕士分别作了多焦ERG/VEP的基本原理、多焦ERG的测定方法、多焦ERG的临床应用、多焦VEP的测定方法及临床应用的讲座,对促进掌握和应用多焦ERG技术起着有益的指导作用。

  •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三种不同图像模式测量脉络膜厚度的差异比较

    作者:曲鹏;罗文;李岩;郑薇薇;孙祖华;刘晓玲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图像模式测量的脉络膜厚度值差异.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20例21只眼(A组)纳入研究.所有患眼视网膜倾斜且与水平线夹角大于5.0°.选取视网膜倾斜角度测量结果为视网膜水平的20例21只眼(B组)作为对照.2组间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0、-0.345、0.489,P>0.05).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扫描模式下分别在1∶1像素、1∶1 ∶m、连续测量3种图像模式下测量其距离黄斑中心凹鼻侧或者颞侧1500∶m处的脉络膜厚度.比较1∶1像素模式、连续测量模式与1∶1 μm模式测量的脉络膜厚度值的差异.结果 A组1∶1μm、1∶1像素、连续测量图像模式测量所得脉络膜厚度分别为(304.81±87.74)、(342.86±91.43)、(307.86±89.35) μm.1∶1像素图像模式测得的脉络膜厚度值比1∶1 μm图像模式测得的脉络膜厚度值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9,P<0.01);连续测量图像模式测得的脉络膜厚度值与1∶1 μm图像模式测得的脉络膜厚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0,P>0.05).B组1∶1像素图像模式、连续测量图像模式脉络膜厚度测量值与1∶1 μm图像模式脉络膜厚度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21、-1.822,P>0.05).结论 1∶1像素图像模式测量的脉络膜厚度值偏大;1∶1μm图像模式测量脉络膜厚度较为准确;连续测量图像模式提供了随访测量脉络膜厚度更方便准确的方法.

  • 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两种不同波长自身荧光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观察

    作者:张鹏;王海燕;张自峰;苏晓娜;孙董洁;朱锦亭;李娟;王雨生

    目的 观察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短波长自身荧光(SW-AF)、近红外自身荧光(NIR-AF)、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急性CSC患者76例8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0例56只眼,女性26例26只眼.平均年龄(41.32±7.37)岁.平均病程(0.47±1.73)个月.均行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NIR-AF、SW-AF、SD-OCT检查.对比分析同一患眼的NIR-AF、SW-AF、SD-OCT及FFA的影像特征.结果 SD-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均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病灶,且与FFA检查所见的RPE渗漏部位相对应.RPE渗漏部位NIR-AF表现为局灶性弱荧光,SW-AF则表现为正常荧光.所有患眼视网膜神经上皮盘状脱离区域NIR-AF亮度较周围正常组织减弱.SW-AF表现为与视网膜神经上皮盘状脱离范围一致的弱荧光75只眼.FFA检查结果显示,82只眼中,除RPE荧光素渗漏外,可见簇状透见荧光45只眼.NIR-AF表现为与FFA检查所见的簇状透见荧光形态、范围一致的弱荧光45只眼.SW-AF表现为与FFA检查所见的簇状透见荧光形态、范围一致的弱荧光27只眼;弱荧光范围及数量较NIR-AF明显减少18只眼.结论 急性CSC患眼均存在局限性RPE脱离;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RPE脱离区及RPE脱色素区NIR-AF均呈现为弱荧光;多数患眼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及RPE脱色素区SW-AF呈现为弱荧光.

  • 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蓝光自身荧光及近红外波长自身荧光影像特征

    作者:胡立影;李志清;于荣国;李筱荣

    目的 观察急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的蓝光自身荧光(BLAF)和近红外波长自身荧光(IRAF)的影像特征.方法 临床确诊为CSC的77例患者8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急性CSC 47只眼,慢性CSC 34只眼.采用海德堡视网膜血管造影仪HRA2行眼底自身荧光检查,BLAF、IRAF发射光波长分别为488、787 nm,采集BLAF及IRAF像.观察急性、慢性CSC的BLAF及IRAF影像特征.结果 急性CSC 47只眼中,BLAF表现无异常改变17只眼,占36.2%;表现为点状或片状强荧光19只眼,占40.4%;表现为点状、片状弱荧光或斑驳荧光11只眼,占23.4%.可观察到神经上皮层脱离35只眼,占74.5%.IRAF表现为无异常改变11只眼,占23.4%;表现为点状或片状强荧光11只眼,占23.4%;表现为点状、片状弱荧光或斑驳荧光25只眼,占53.2%.可观察到神经上皮层脱离26只眼,占55.3%;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弱荧光.慢性CSC 34只眼中,BLAF表现无异常改变10只眼,占29.4%;表现为点状或片状强荧光19只眼,占55.9%;点状、片状弱荧光或斑驳荧光5只眼,占14.7%.可观察到神经上皮层脱离14只眼,占41.2%.IRAF无异常改变2只眼,占5.8%;表现为点状或片状强荧光10只眼,占29.4%;表现为点状、片状弱荧光或斑驳荧光22只眼,占64.7%.可观察到神经上皮层脱离3只眼,占8.8%;均表现为类圆形弱荧光.结论 急性CSC的BLAF可表现为强荧光、弱荧光或斑驳荧光及正常荧光等多种特征,各种荧光表现所占的比例相当;IRAF表现以弱荧光为主.慢性CSC的BLAF主要表现为强荧光,IRAF主要表现为弱荧光.

  • 单眼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双眼脉络膜血管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

    作者:侯军军;陈松;王晓刚;武斌;何广辉;王健;杨继红

    目的 观察单眼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变化.方法 前瞻性横断面研究.2018年1~3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单眼急性CSC患者24例48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将病例组患者的患眼、对侧眼分别设为CSC组、对侧眼组,均为24只眼.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2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观察受检眼黄斑区结构,并测量黄斑区半径1mm圆形范围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三组受检眼之间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的差异.结果 OCT检查结果 显示,CSC组患眼均可见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伴或不伴RPE脱离分别为20、4只眼.对侧眼组24只眼中,厚脉络膜性RPE病变(PPE) 13只眼(54.2%).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黄斑区未见视网膜、脉络膜结构异常.OCTA检查结果显示,CSC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分别为1.759±0.132、1.924±0.463、1.940±0.033.与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比较,CSC组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1、6.474,P=0.000、0.000);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8,P>0.05);对侧眼组中PPE眼与无RPE改变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6,P>0.05).结论 单眼急性CSC患者54.2%的对侧眼存在PPE;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较对侧眼及正常眼降低.

  • 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渗漏点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影像特征

    作者:王镇;谭晓俊;陈翠;王学峰;李梦云

    目的 观察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渗漏点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影像特征.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急性CSC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17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平均年龄(47.3±8.8)岁.平均病程(1.6±0.8)个月.均行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SD-OCT检查.将SD-OCT检查显示的渗漏点形态归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突起、RPE脱离(PED)、神经上皮层下强反射区、RPE缺损等4种类型.对比分析FFA渗漏点及SD-OCT的影像特征.结果 21只眼FFA检查共发现21个渗漏点.SD-OCT检查发现,21个渗漏点中,RPE突起10个,占47.6%;表现为RPE反射光带出现孤立的局限性隆起.PED 7个,占33.3%;表现为RPE层隆起,其下为液性弱反射暗区.神经上皮层下强反射区3个,占14.3%;表现为渗漏点部位神经上皮层下强反射区.RPE缺损1个,占4.8%.结论 急性CSC患眼渗漏点SD-OCT影像特征为RPE突起、PED、神经上皮层下强反射区、RPE缺损.

  • 健脾活血利水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宁交陶;颜家渝;黄映红;曾洁萍;李必泽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利水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中浆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合生蒲黄汤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西药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疗程14d,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95%,西药组总有效率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活血利水疗法治疗中浆病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应用中的局限性

    作者:康刚劲;郑洋;李友谊;徐梅

    目的:探讨荧光素血管造影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应用中的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02年3月116例(133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血管造影表现及检查中出现的副反应,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表现为典型荧光渗漏72.2%,色素上皮脱离16.6%,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73.7%,脉络膜背景荧光增强30.8%,晚期视乳头强荧光45.1%;常见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心悸胸闷,荨麻疹,晕厥等.结论:荧光素血管造影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机的探讨、鉴别诊断、追踪观察,及对患者身心影响等方面存在局限.如能结合病史、体征及靛青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关断层扫描等检查将使上述局限性得以减少.

517 条记录 21/26 页 « 12...18192021222324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