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型肝炎大蛋白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应用

    作者:万建美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大蛋白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中的应用,分析乙型肝炎大蛋白(LHBs )与HBV DNA的含量的符合率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江阴市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门诊体检的100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儿,分别使用PCR法测定HBV DNA的含量,乙型肝炎病毒Dane颗粒抗原诊断检测LHBs.结果 100例样本中,检出乙型肝炎大三阳40例,在大三阳中,LHBs的阳性率与HBV DNA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乙型肝炎小三阳60例,在小三阳中,LHBs的阳性率与HBV DNA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HBs和HBV DNA有较高的符合率,同时反应了慢性乙型肝炎患儿体内HBV的复制水平,其检测有助于提高HBV感染者的血清学诊断的准确性.

  • 受血者输血中Rh血型E抗原对患者机能免疫功能影响

    作者:马经琼;朱振新

    目的 探讨受血者输血中Rh血型E抗原对患者机能免疫功能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200组受-供血者的血标本,其中100组受-供血者E抗原均呈阴性为A组,另100组受血者E抗原呈阴性、供血者E抗原呈阳性为B组.受血者输血前后分别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免疫球蛋白M(IgM)、IgG抗体及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结果 A组输血前后血清IL-2、IgM及IgG抗体水平均无明显变化.B组输血后IL-2、IgM及IgG抗体水平均呈先逐渐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过程,均在输血后5d达到高,在输血后18d基本恢复至输血前水平.B组输血后3、5、10d IL-2、IgM及IgG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均<0.05);A组输血前后血清CD4+、CD8+细胞数无明显变化.B组输血后CD4+细胞数均呈先逐渐升高后降低,CD8+细胞逐渐降低后升高,均在输血后3d达到高和低,在输血后18d基本恢复至输血前水平;B组输血后5、10d CD4+细胞数均明显高于A组,CD8+细胞低于A组(P均<0.05).结论 Rh(E)抗原阴性的受血者在输注E抗原阳性血制品后,其机能免疫功能将出现有时间限制的改变;临床应加强对受-供血者的Rh(E)抗体的检测,配型满意后方进行输血,提高临床输血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安全性.

  • HBeAg-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钱金娟;裴豪;李荔;朱岚;黄飙

    本文探讨HBeAg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铕离子标记,建立双抗体夹心的HBeAg-TRFIA,并对224例乙肝患者和30名正常人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HBeAg-TRFIA法的灵敏度为0.006NCU/mL,乙肝患者血清HBeAg检出率为41.1%,显著高于ELISA法(P<0.05),与MEIA法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HBeAg-TRFIA法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的检测技术,对提高临床检测水平、指导临床治疗、监测方面有实用价值.

  • 507例体检者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作者:邓心新;贾兴旺;田亚平

    调查本院体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采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别测定507例体检者血清中乙肝五项和HBV DNA载量.体检者按30~40岁、41~50岁、51~60岁分成三个年龄组,对结果进行年龄组间比较.507例受检人员的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17.75%,其中男性为19.84%,女性为 11.63%,男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1).表面抗原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三个年龄段表面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0.51%、17.43%和16.11%.检测结果表明HBeAg和HBV DNA载量有较好的一致性,HBsAg为阴性的417例中检出HBV DNA载量大于500的1例.本次调查该年龄段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水平较高,尤其是30多岁的男性更应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 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叶云;郭琴芳;谭友文

    目的:了解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依从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连续住院患者,采用电话回访、病历查询、问卷调查和门诊随访形式采集患者资料,包括一般人口资料、病史资料以及乙型肝炎知识问卷调查。结果随访采集到依从性资料患者共327例,其中依从性好的患者149例,依从性差的患者178例,依从性比例为45.57%;依从性好的患者和依从性差的患者在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医保种类和乙型肝炎知识知晓状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372、67.488、4.592、42.071;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高经济收入层次、乙型肝炎知识知晓优良者等是依从性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依从性较差,加强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其服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依从性。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后生存分析

    作者:陈旎;徐启桓;舒欣;曹红;陈禄彪;张卡;李刚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HBeAg阴性252例,HBeAg阳性者100例,分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24周生存率.结果 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平均年龄、血清总胆红素高于HBeAg阳性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基线HBV DNA水平较低,并发肝性脑病及原发性腹膜炎的比例较高.观察24周,HBeAg阴性者与HBeAg阳性者的存活率无差异(P>0.05).HBeAg阴性者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HBeAg阳性者不同,但短期生存率无差异.抗病毒治疗可提高HBeAg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生存率.

  • E抗原在输血中对受血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志刚;焦晋山

    目的 E抗原在常规输血中,不作为必检项目,但为了安全、科学输血,我们想了解E抗原在输血中对受血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我院交叉配血不凝集,不规则抗体阴性的受血者,查找其既往无输血史、妊娠史及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输注2U的去白浓缩红细胞,无其他血制品的输注年龄20 - 30岁之间的受血者.检测受血者与供血者的E抗原.受者为E抗原阴性供者E抗原阳性的为试验组.受者和供者E抗原同为阴性的为对照组,各50例.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输血前和输血后第3,5,10,18天IgM抗体,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受者输血前和输血后第3,5,10,18天CD4+、CD8+阳性细胞的变化规律,应用ELISA法测定受者输血前和输血后第3,5,10,18天淋巴细胞IL-2的表达情况.结论 E抗原阴性患者在接受E抗原阳性的血液时,机体产生IgM抗体、淋巴细胞IL -2、CD4+、CD8+阳性细胞,均有一个上升、逐渐恢复的一个过程.

  • 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55例

    作者:哈明昊;黎小珊;卢晓玲;温庆辉;张曼莉

    目的:分析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妊娠期乙型肝炎携带者(无症状妊娠组)及正常妊娠女性进行临床比较.结果: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发病集中于妊娠的中、晚期.与无症状妊娠组比较,慢乙型肝炎妊娠组患者肝功能损害表现为ALT、AST、TBIL及DBIL明显升高(210.2 U/L±144.7 U/Lvs 22.7 U/L±11.6 U/L:197.3 U/L±113.8 U/Lvs 19.1 U/L±14.9 U/L;64.9 μmol/L±37.8μmol/Lvs6.8 μmol/L±5.8 μmol/L;44.2 μmo1/L±23.8μmo1/L vs 4.8 μmol/L±2.2 μmol/L,均P<0.05),白蛋白、PTA降低(31.3 G/L±7.3 G/Lvs 35.8 G/L±4.7 G/L;66.4%±8.6% vs 82.1%±8.7%,均P<0.05).患者的病毒学特征表现为HBeAg阳性和HBV DNA高滴度.结论: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多集中于妊娠的中、晚期;临床类型以中、重度为主;HBeAg阳性和HBV DNA高滴度可作为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的预测指标.

  • 树突状细胞治疗42例核苷(酸)类似物和(或)干扰素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顾生旺;高凯旋;刘欢;周曙;吴德平;张金荣;蒋兆荣;焦峰;王建国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治疗核苷(酸)类和(或)干扰素经治慢性乙型肝炎降低HBsAg、HBeAg定量效果。方法自体血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DC)回输治疗核苷(酸)类和(或)干扰素经治慢性乙型肝炎(CHB)42例,并与348例对照组比较HBsAg、HBeAg定量变化情况。结果 DC治疗组与对照组HBsAg下降显效率分别为28.2%、18.9%;HBeAg定量下降显效率分别为41%和29.6%,二组HBeAg下降显效率无显著差异(P =0.31)。结论自体DC回输可以打破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耐受,诱导一定的免疫应答,提高乙型肝炎综合抗病毒治疗效果。

  • 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变异与临床转归

    作者:李新立;肖迪;杜文军

    目的 研究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变化及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应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病毒1762、1764、pre-1896 3个位点的基因突变,分析肝炎、肝硬化的发生与各位点变异的关系.结果 135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发生1762位点变异者9例,pre-1896位点变异者36例,1762、1764位点联合变异者27例,1762、1764、pre-1896位点联合变异者63例.45例肝硬化患者中发生pre-1896位点变异者27例,1762、1764位点联合变异者9例,1762、1764、pre-1896位点联合变异者共9例.结论 山东地区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以BCP1762、1764、pre-1896位点联合变异为主,其中pre-1896位点的变异对于肝硬化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

    作者:谢放;孟庆华;侯维;陈德喜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病理确诊的慢性HBV感染(CHI)患者(108例)、NAFLD患者(120例)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患者(132例)共360例.入组病例均行肝组织活检术,标本分别行HBsAg和HBcAg检测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程度.比较各组患者血清学指标以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较CHI患者,NAFLD患者和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AL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较CHI和NAFLD患者,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的AST与尿酸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较NAFLD患者,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的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降低,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升高.CHI患者、NAFLD患者和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三组患者的肌酐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两两比较高尿酸血症所占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CHI患者和NAFLD患者相比,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比例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炎症和纤维化发生率在HBeAg(+)CHB合并NAFLD患者中升高,提示NAFLD的存在可能与CHB病情进展有协同作用.

  • 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楠;颜学兵;郝俊贵;张言超

    目的:研究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3例接受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和6个月时定量检测患者血清HBsAg水平;并同时监测其HBV DNA、HBeAg、HBcAb及ALT的水平。结果43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血清HBsAg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29);治疗1个月时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2、P =0.304);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71、P =0.015,t =-2.71、P =0.010);其他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FN-α治疗6个月时患者血清HBsAg下降>0.5 log10IU/ml组患者ALT复常率高于下降<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36、P =0.019);下降>0.5 log10IU/ml组HBeAg阴转率高于下降<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6、P =0.040);下降>0.5 log10IU/ml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下降<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6、P =0.040)。结论 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α治疗早期呈下降趋势。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IFN-α治疗早期下降迅速的患者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下降缓慢者。

  • YMDD变异与ALT、HBeAg及HBV DNA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建国;王璐莎;柴艳云;王先英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突变在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血清YMDD检测且出现病毒学反弹的68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治疗前HBV DNA载量、ALT水平、免疫标志物和变异后HBV DNA载量、ALT的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YMDD变异者42例,其中YIDD变异者30例,YVDD变异者8例,YIDD和YVDD混合变异者4例,YMDD变异的检出率为61.8%.YMDD变异组治疗前的ALT水平显著低于YMDD野生组(P< 0.05);YMDD变异组与YMDD野生组治疗前的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MDD变异组与YMDD野生组治疗前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YIDD变异组患者治疗后的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YVDD变异组患者治疗后的HBV DN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IDD变异组与YVDD变异组治疗后的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YMDD变异组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HB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HBV DNA水平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YMDD变异,采取补救措施,提高疗效.

  • 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杨伟;王雪;丁扬;赵超;向庆余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e抗原(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以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佳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于医院诊治的76例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恩替卡韦治疗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4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12、24、48周时 ALT下降率、HBV‐DNA转阴率及 HBeAg血清转换率;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4、12、24、48周的ALT复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2、48周的HBV‐DNA的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替比夫定组的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 HBeAg转换率在4、1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48周的 HBeAg血清转换率替比夫定组要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对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相当,替比夫定在治疗24周后对患者的 HBeAg血清转阴率效果稍高于恩替卡韦。

  • 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与e抗原同时阳性的分析

    作者:袁运菊;张波

    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现将一例母婴传播HBV,致使新生儿出现HBV标志物的特殊模式,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与e抗原同时阳性,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孕妇,26岁系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模式是大三阳,HBV-DNA呈阳性,含量为4.75×106拷贝/ml.1.2方法与仪器 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所有操作步骤均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 原发性肝癌患者HBV前C/BCP区变异与HBeAg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永薪;李晓飞;楼莲青;朱锦宏;金凌震;傅庆媛;郑宇;陈永平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HC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和C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变异情况及与HBeAg的关系,为HCC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采用巢式PCR法扩增前C/BCP区基因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以检测前C/BCP区基因变异情况.结果 BCP区T1762/A1764双变异28例,前C区A1896变异19例,T1762、A1764、A1896聚集变异16例,在HBeAg阴性者中分别出现17、10、10例,HBeAg阳性者则分别为11、9、6例,上述3种变异HBeAg阴性组与HBeAg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变异位点有C1753、T1846、A1899和T1846变异,其中T1846变异7例HBeAg阴性者中出现6例,HBeAg阳性者中出现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HBV前C/BCP区A1896、T1762、A1764双变异及T1762、A1764、A1896聚集变异在HBeAg阴性者中较常见,但对HBeAg表达影响不明显.

  • 乙型肝炎病毒序列准种个体化特征的研究

    作者:董菁;成军;皇甫竞坤;洪源;王刚;陈国凤;李莉;张玲霞;陈菊梅

    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多聚酶(P)逆转录酶(RT)区及表面抗原(HBsAg)主蛋白、e抗原(HBeAg)氨基酸序列异质性来探讨HBV准种群在感染个体中的变异特点.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自8例慢性HBV患者血清中扩增靶基因,克隆入T载体,随机挑选27株克隆测序,将获得基因的推断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后发现:病毒结构/非结构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广泛的变异现象,替换突变表现出一定的个体特异性,其结果是导致HBV在特定的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特征性的变异.本研究提示HBV在患者体内的蛋白序列多样性是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 C、c、E、e在RhD阳性献血人群中分布特征分析

    作者:李梦秋

    Rh血型系统在输血医学中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主要包括D、C、c、E和e抗原,以D抗原性强,五种抗原的强弱顺序为D>E>C>c>e[1].目前,D抗原检测是采供血机构和临床患者输血前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由D抗原引起的输血反应很少发生,而由C、c、E和e抗原引起的配血困难和输血反应时有报道.

    关键词: 献血者 C抗原 e抗原
  • C、c、E、e在RhD阳性献血人群中分布特征分析

    作者:李梦秋

    Rh血型系统在输血医学中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主要包括D、C、c、E和e抗原,以D抗原性强,五种抗原的强弱顺序为D>E>C>c>e[1].目前,D抗原检测是采供血机构和临床患者输血前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由D抗原引起的输血反应很少发生,而由C、c、E和e抗原引起的配血困难和输血反应时有报道.

    关键词: 献血者 C抗原 e抗原
  • 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秀廷;李娟

    目的 研究分析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西平县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乙肝患者500例,抽取血样,分别应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检测,观察比较两种测定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化学发光免疫法对HBsAg、HBeAg、HBeAb的检出率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5例经化学发光免疫法检出的低水平(0.06 ~ 3.00 IU/ml)阳性标本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检出率为46例(70.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的低检出浓度为0.14 IU/ml,显著高于化学发光免疫法的0.03 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的批次内、批次间变异系数(精密度)分别为3%~5%、5% ~ 10%,显著高于化学发光免疫法的<3%和<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学发光法具有敏感度强、特异性好、重复性高、操作简便、检出率高等特点,且其对HBsAg低水平的检出率较为理想,可有效避免误诊或者漏诊事件的发生.

9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