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金尧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核磁共振( MRI)检查对于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60例接受乳腺动态增强MRI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资料,分析动态增强MRI检查的价值。结果:本组60例患者共65个病灶,其中,28个为良性病灶,37个为恶性病灶。动态增强MRI诊断鉴别准确率为92.3%,特异度为91.9%,敏感度为92.9%。结论:动态增强MRI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乳腺肿瘤病灶,并进行准确定性诊断,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320排CT多时相动态容积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强化特征研究

    作者:王劲;廖碧红;刘静静;颜荣华;胡冰;何炳均;姜在波;单鸿

    目的 探讨320排CT多时相动态容积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肝癌患者进行320排CT多时相动态容积增强扫描(TOSHIBA 320排CT-Aquilion One).根据原始数据计算机绘制肝动脉、肝癌及周围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记录肿瘤强化峰值时间和肿瘤持续强化时间,分析全肝动脉期瘤灶强化特征.结果 320排CT多时相动态容积增强扫描共检出瘤灶40个,肿瘤强化峰值时间为22~36 s,均值为29 s;肿瘤持续强化的时间平均为14 s.320排CT多时相动态容积增强扫描发现并诊断肝内异常灌注灶31个.异常灌注灶开始强化时间平均为22 s,持续强化时间平均为12s,恢复为等密度的时间平均为34 s.异常灌注灶多呈点状、斑片状、长条状或楔形.结论 320排CT低剂量多时相动态容积增强扫描能够量化肿瘤强化峰值时间和肿瘤持续强化时间,实时动态记录肿瘤强化的过程和特点,可对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

  • 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治疗及并发症和处理一例

    作者:曾庆乐;陈勇;张克伟;李彦豪

    患者男,22岁.1年前左侧眉弓跌伤,7个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球突出,伴结膜充血、溢汨.体检显示:右眼裸视力0.5,左眼裸视力0.4;非接触(NCT)眼压计测压:右眼16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20 mm Hg;眼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21;mm,左侧结膜充血,眶周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辅助检查:头颅MR检查显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增粗迂曲,眼上静脉明显增粗.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左侧海绵窦与颈内动脉交通,海绵窦引流静脉增粗,以左眼上静脉为重(图1).脑血管造影见基底动脉与左颈内动脉之间原始三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aftery,PTA)开放显影,PTA海绵窦段破裂形成PTA-海绵窦瘘(图2,3).治疗

  • 前列腺癌MR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分析及其应用

    作者:李春媚;陈敏;李飒英;赵旭娜;周诚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位居男性恶性疾病发病率之首[1].近年来前列腺癌在亚洲国家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威胁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2].随着MR成像检查技术的发展,MRI已成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分期有效的影像手段.

  • 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金苏华;王斌;翟丽娜

    目的 探讨高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GE 3.0T MR扫描仪对15例小肾癌患者行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并取得病理结果 .结果15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诊断为透明细胞癌,其中单侧发病13例,双侧发病2例.15例患者中T1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13例,低信号2例,DWI序列中等高信号13例,低信号2例.动态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富血供,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退出2例,余13例实质期持续强化,假包膜显示清晰9例.结论 小肾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指导临床手术有重要作用.

  • 研究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诊断胰头癌并肝转移中的实际价值

    作者:冯永恒;李军;高瑞雪;罗栋;白博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胰头癌并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胰头癌合并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于病理检查前均行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记录其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并与病理检查或随访结果对比.结果 62例胰头癌并肝转移患者均顺利完成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可知62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阳性率与病理或随访确诊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分别为91.94%、100.00%.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胰头癌并肝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为医生诊断此类病情提供有效依据.

  • 磁共振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价的应用

    作者:李富永;石明波;高庆松

    目的 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后术后残存/复发的患者,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WI在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为患者采取个体化TACE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36例患者52个经血管造影证实的TACE术后残存/复发区纳入研究,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WI).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评估二者在TACE术后残存复发病灶的诊断价值.结果 ①残存/复发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均值(1.26±0.19)×10-3mm2/s低于正常肝实质ADC均值(2.23±0.33)×10-3mm2/s.②残存/复发区ADC值与动态增强因子Fenh相关系数r=-0.793,两者之间为高度负相关关系.结论 DWI作为无创、无辐射性检查方法,其能较敏感地检出残留/复发病灶,指导手术时机的选择,有益于治疗方案的个体化.

  • 肝脏MSCT动态增强扫描非肿瘤性异常强化的征象分析

    作者:张新霞

    随着多层螺旋CT广泛应用于临床,肝脏双期扫描的常规使用,提高了肝占位性病变的检测能力并且可反映病变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资料显示,肝脏在动脉期常出现非肿瘤性异常强化灶,有假阳性存在.

  • 高压注射器应用于垂体微腺瘤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的护理

    作者:文叶雪;林焕杰;欧卫谦

    目的 探讨高压注射器在垂体微腺瘤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 59例垂体微腺瘤患者使用高压注射器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结果 59例患者,静脉穿刺处均无渗漏,无药物不良反应;所有患者都能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检查.结论 高压注射器正确的使用和护理,可给核磁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带来更为精确的诊断,在垂体微腺瘤磁共振增强检查中值得应用推广.

  • 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卵巢癌分期的应用研究

    作者:罗平;龙艳;高志霖;谢忆坚;邓开闯;严钰玺;王代顺

    目的 探讨与分析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卵巢癌分期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原发性卵巢癌患者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予以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检查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原发性卵巢癌中2例颗粒细胞癌、4例子宫内膜样癌、6例粘液性囊腺癌、17例浆液性囊腺癌、1例透明细胞癌.对原发灶定位、盆腔(子宫输卵管)局部浸润、腹膜转移>2 cm及肝转移、盆腔局部浸润其它盆腔组织及腹膜转移≤2 cm、远处腹膜转移、淋巴转移等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的准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100.00%、86.67%、90.00%、86.67%.结论 在卵巢肿瘤形态学特征、血供特征及信号特征等方面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清晰显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作用分析

    作者:孙秀丽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于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鉴别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SPN患者106例常规进行CT灌注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统计检查结果,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核瘤的BF、BV及PS显著低于小肺癌以及炎性结节(P<0.05),而小肺癌与炎性结节的BV及BF无明显差异(P>0.05),小肺癌的PS显著高于炎性结节(P<0.05);增强扫描后小肺癌和炎性结节显著高于结核瘤(P<0.05),增强120 s和180 s时炎性结节显著高于小肺癌(P<0.05),结核瘤无明显增强,时间-密度曲线表现为平坦型。结论 CT灌注成像对于SPN具有较高的诊断鉴别价值,联合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 CT动态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许爱军

    目的 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间海安县中医院放射科检查的70例经胸部X线摄片疑诊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T平扫和增强动态增强扫描,对其图像特征和肺肿块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研究其临床检查价值.结果 两组在肿瘤确诊率、肿块边界区分率、肺不张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发现率等比较,x2值分别为2.429,2.374,3.718和2.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瘤感兴趣区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等肿瘤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比较,t值分别为2.429,2.374,3.718和2.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周围型小肺癌,能显著提高小肺癌的确诊率,清晰显示肿瘤周边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为早期诊断、肿瘤分期和临床治疗,具有准确而重要的指导价值.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兴华

    探讨针对乳腺癌患者利用DW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扫描进行联合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该院终经过病理学诊断并且证实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患者94例,对所有的患者首先利用DWI进行扫描,完成扫描之后,对患者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将常规MRI在肿瘤中的图像表现与采用LAVA的图像表现进行对比。结果经过观察与比较发现,针对患者采用常规的MRI进行检查,乳腺良恶性肿瘤能够表现出诸多的信号,并且强度为从低到高,而利用LAVA动态增强扫描对患者进行诊断之后发现,乳腺恶性肿瘤主要有两种曲线,分别为Ⅱ型以及Ⅲ型,并且乳腺良性肿瘤的曲线也有两种,但是确是Ⅰ型与Ⅱ型,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常规MRI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进行区分,只能发挥非常小的作用,但是利用LAVA来区分乳腺良恶性肿瘤,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 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特发性肉芽肿性 乳腺炎的临床诊断分析

    作者:马存文;杨素梅;胡瑞;沈开明;郭飞;杨丽;蔡雁凌

    目的 分析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DCE)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回顾性总结分析IGM的磁共振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27例IGM患者中,病灶分布在乳晕后区9例,周围区段18例;病灶形态呈肿块样10例,非肿块样16例;病灶边缘光滑4例,模糊22例,毛刺样1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24例;病灶内小脓腔19例;TIC为流入型9例,平台型13例,流入型5例;乳头内陷13例,皮肤增厚水肿11例,淋巴结肿大25例,术前误诊为乳腺癌11例.实质部分平均ADC值(1.58±0.15)×10-3mm2/s.结论 IGM在磁共振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的特征性,DCE联合DWI有助于IGM的临床诊断.

  • 螺旋CT的HRCT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肺内孤立性结节15例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蒋曙光

    通过对15例内孤立性结节的HRCT(高分辨CT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观察,对判断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发现下列征象对恶性病变有帮助:结节边缘征象(分叶征、毛刺棘突征)、结节内部征象(空泡征、空洞)、肺结节并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良性征象为:小的卫星灶、均匀致密的钙化,结节边缘光滑规整、《3cm结节内如出现空洞都以良性病变为多.另外追踪观察,结节的倍增时间对判断病变的性质价值较大.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丁渡铭;肖植丰;陈烁佳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诊断乳腺癌的意义.方法 对47例经病理学诊断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患者,首先进行DWI扫描,之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比较常规MRI以及LAVA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不同的图像表现.结果 乳腺良恶性肿瘤在常规MRI中均可表现为高、中、低信号,通过LAVA动态增强扫描,发现乳腺恶性肿瘤多为Ⅱ、Ⅲ型曲线,而乳腺良性肿瘤多为Ⅰ、Ⅱ型曲线(P<O.O1).结论 常规MRI在区分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作用较差,而使用LAVA动态增强扫描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乳腺癌良恶性肿瘤.

  • 乳腺癌患者术前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蒋秀文;杨学华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乳腺癌患者术前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病例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乳腺癌患者术前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价值,并且本研究重点分析了乳腺癌患者在MRI动态增强扫描的信号特征表现及图像特征表现,为影像科医师在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中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 双源CT在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黎钢;谭四平;金军;徐洪

    目的 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在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动态增强扫描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及技术要领.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扫描资料.所有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采用容积重建、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等方法行动脉、门静脉及侧支循环血管三维成像.结果 21例中18例能够满足诊断所需.其中门静脉主干清晰成像18例,显影不全3例,为门静脉海绵样变.21例侧支循环均显影良好.接受手术者共18例,病理结果与影像学诊断完全符合.结论 在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中进行双源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与三维重建时,严格各项技术操作要点,能够清晰立体显示门静脉属支及侧支循环,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数据的精度,对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 磁共振及功能成像在直肠癌诊断中的进展

    作者:朱芸;张俊祥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三常见的癌症,直肠癌约占结直肠癌的65% [1-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习惯、社会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直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诊断困难,转移率及术后复发率较高.直肠癌的治疗方式复杂多样,现主要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随着影像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应用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是磁共振检查对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术前分期、手术方式的选择、辅助放化疗疗效的评价及与病理的结合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 MRI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尹森琴;刘永强;张国正;王莹;张娟

    目的 探讨并评价MRI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82例乳腺病变患者,采用PHILIPS Aehieva 1.5T和Siemens 3.0T磁共振扫描仪先行常规及扩散加权成像扫描,之后行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对增强病变进行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比较其在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88个异常强化病灶中,局灶性6个,肿块性30个,非肿块性52个.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曲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5,P<0.001).以Ⅱ、Ⅲ型曲线诊断恶性病变敏感度为82%(41/50),特异性为57.89%(22/38),准确性为71.59%(63/88).把良性病变的早期增强率按照TIC类型分成2组,Ⅰ型为A组,Ⅱ、Ⅲ型为B组,2组间均数分别为(55.3±20.5)%、(189.3±58.2)%,2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 =9.832,P<0.001).相应恶性病变均数为(206.7土66.4)%,良性病变A组与恶性病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2.508,P<0.001).良、恶性病变大增强率均数分别为(199.3±70.5)%、(224.3±78.6)%,2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307,P =0.384).而良、恶性病变相对大增强率分别为(1.084±0.350)%/s、(2.316±0.53)%/s,2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8.356,P=0.003).良恶性病变患侧乳腺血管计数得分均数分别为1.06±0.42、2.89±0.5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6.37,P <0.01).结论 动态增强MRI可充分显示异常强化病灶的形态学特征,不同强化病灶形态与其病理基础有一定相关性;乳腺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Ⅰ型曲线与乳腺良性病变、Ⅱ~Ⅲ型曲线与乳腺恶性病变有明显相关性;相对大增强率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明显优于早期增强率及大增强率;病变侧乳腺血管数量及扩张程度可作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指标之一.

224 条记录 2/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