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再次行开颅夹闭的研究

    作者:丁正斌;全伟;周向阳

    目的:探讨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再次行开颅夹闭手术的效果﹑安全性。方法南华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学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共收治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患者5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栓塞前动脉瘤直径3~10 mm,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动脉瘤都完全栓塞﹔复发时间0.7~30个月,平均14个月。5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再次行开颅夹闭术。结果5例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患者经过再次开颅夹闭手术治疗,动脉瘤都完全夹闭,且都未取出弹簧圈。1例患者手术对侧上肢肌力Ⅲ级(术前正常),1例患者术后3个月有精神症状,经口服药物后均基本恢复正常,其他患者无明显并发症﹔1例患者眼睑下垂后恢复。术后半年﹑1年行CT血管造影(CT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对于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患者,在不取出栓塞弹簧圈的情况下,行开颅夹闭手术是安全的﹑有效的。

  • 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后动眼神经麻痹预后情况及恢复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彦超;段传志;李西锋;张炘;何旭英;顾大群;李辉;汪求精;李铁林

    目的 探讨由外伤引起的颈动脉海绵窦瘘动眼神经麻痹经球囊栓塞治疗后,影响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经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的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性别、年龄、瘘口位置、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眼突位置、球囊使用数量、颈内动脉状态及术前动眼神经出现麻痹症状到治疗时间为研究因素,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影响动眼神经麻痹预后时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6月(3~95月),90例(91.8%)患者1次成功栓塞,8例(8.2%)患者于第一次栓塞后4周内球囊泄露复发,经再次栓塞后达到完全治愈.94例患者在闭塞瘘口的同时保留颈内动脉,颈内动脉保留率为95.9%.所有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均得到完全恢复,无并发症及死亡.海绵窦瘘位置,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球囊使用数量,不同的患者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时间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球囊栓塞治疗TCCF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作者:苏世星;段传志;吾太华;张炘;赖凌峰;何旭英;李西锋;顾大群;刘彦超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出血后的处理措施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6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其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栓塞术后出血的治疗策略,对术后所有出血的患者进行定期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评估该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 结果 本组共有17例患者发生栓塞术后颅内出血.单次栓塞面积≥36.5%(OR=19.269; 95% CI=1.283~289.299,P=0.032)、既往高血压病史(OR=7.962,95% CI=1.121~56.567,P=0.038)是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论 单次面积栓塞≥36.5%和既往高血压病史可增加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风险,术后严格降压至基础血压的2/3且至少72 h是减少栓塞术后继发颅内出血的关键.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8例临床分析

    作者:洪映标;蔡少明;邱平华;罗武峰;黄正华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时机、技术要点、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2月至2009年1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其中26例(27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12例(12个动脉瘤)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评定栓塞疗效.结果成功栓塞38例39个动脉瘤,其中32例(84.2%1为100%栓塞,4例(10.5%)为95%栓塞,2例(5.26%)为90%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患者栓塞后并发同侧颈内动脉闭塞,3个月后仍遗留偏瘫、失语.2例动脉瘤患者栓塞术中并发破裂出血,经治疗后恢复;随访除1例老年患者因并发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出血死亡外,其余37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可以进行有效的血管内栓塞治疗,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颅内破裂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早期栓塞治疗

    作者:蔡坤皓;戴黎萌;陈东;陈洪;赵永阳

    目的 探讨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罔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用电解町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成功栓塞208例220个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95%)128个,大部分栓塞(80%-95%)80个,部分栓塞(<79%)12个.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1例痊愈,1例死亡;并发脑梗死5例,局部溶栓后遗留偏瘫和单瘫;3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的载瘤动脉内.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12例复发再次栓塞后治愈. 结论 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 破裂后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相关并发症分析与防治对策

    作者:虞希祥;张顺开;司同国;南忆;易兴阳;吴安生;施振静;朱国庆

    目的 分析破裂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 68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采用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对动脉痉挛采用经微导管灌注罂粟碱或球囊扩张解痉:对弹簧圈堵塞载瘤动脉采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对动脉瘤破裂采用中和肝素继续栓塞;对动脉血栓形成采用栓塞后经微导管灌注r-tPA溶栓. 结果 68例中出现并发症8例,占11.77%.其中大脑中动脉广泛性痉挛1例,出现脑梗死,轻度偏瘫;局限性痉挛2例,治疗后无后遗症;弹簧圈部分进入大脑中动脉1例,治疗后无脑梗死;弹簧圈脱落脑梗死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继续栓塞无不良后果;术后1周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血栓形成大面积脑梗死偏瘫1例. 结论 清楚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助于栓塞的成功;合理选择弹簧圈规格及熟练掌握操作技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中及时妥当处理并发症可明显改善预后情况.

  • 经静脉途径应用可脱弹簧圈和n-BCA胶栓塞治疗硬脑膜海绵窦瘘

    作者:李征然;钱结胜;姜在波;黄明声;朱康顺;关守海;庞鹏飞;单鸿

    目的 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海绵窦瘘(dCCF)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例单侧自发性dCCF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其中2例合并同侧颈内静脉闭塞.经患侧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2例,经患侧岩下窦途径栓塞治疗4例.栓塞材料主要为可脱弹簧圈(2例),可脱弹簧圈+n-BCA胶(4例).结果 4例患者栓塞治疗后瘘口完全消失,血管杂音即刻消除,突眼、结膜充血等症状多于1~3 d内恢复正常.眼球运动障碍、复视和视力减退恢复稍慢,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正常.1例右侧dCCF患者术后dCCF部分残留.行患侧间歇压迫颈动脉治疗1周后症状消除.另有1例右侧dCCF患者经同侧眼上静脉途径单纯采用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1个月后再次出现同侧突眼、结膜水肿复发、加重,复查造影见dCCF复发,同侧脑膜中动脉分支供血,再次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后症状消失.所有6例患者栓塞治疗后未出现有症状的并发症.结论 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dCCF是一种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使用可脱弹簧圈结合n-BCA胶可提高填塞海绵窦和闭塞瘘口的成功率.

  •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陈立一;王东军;毛伯镛;龙霄翱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分别在3 d内早期经显微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52例显微手术,98例经血管内栓塞;随访12个月;术前术后行TCD监测.结果 52例行显微手术者中院内死亡3例;12个月后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8例、4分(轻度致残)14例、3分(严重致残)4例、1分(死亡)3例.98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者中院内死亡5例;随访12月,GOS评分:5分72例,4分13例,3分4例,1分4例.两种治疗方法比较发现,血管内栓塞疗效较显微手术好,疗效良好率血管内栓塞治疗组较优,完全栓塞率早期经显微手术较优(P<0.05),再出血率和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方法各有所长,还不能相互取代,有些患者两种方法结合应用效果更佳.

  • NBCA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并发症分析

    作者:方兵;李铁林;段传志;汪求精;赵庆平;黄庆;陈光忠;尹方明

    目的探讨NBCA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469例施行NBCA栓塞治疗的脑AVM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并发症的情况以及分析他们的血管构筑学特征.结果469例脑AVM共行1108次栓塞,每例栓塞1~8次,平均2.3次;共发生并发症11例(出血性并发症4例,缺血性并发症7例),其中死亡2例,植物生存l例,轻度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1例,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7例.结论本组脑AVM行NBCA栓塞治疗有较低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但对于栓塞高危病人,应采取特殊的栓塞策略.

  •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早期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及相关问题讨论

    作者:陈东;陈旭东;陈洪;吴耀晨;吴中学

    目的探讨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急诊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2例.结果成功栓塞52例共计55个颅内动脉瘤.51例痊愈,1例死亡.完全栓塞(>95%)栓塞32个,大部分栓塞(80%~95%)20个,部分栓塞(<80%)3个.并发动脉瘤破裂2例,其中1例痊愈,1例死亡.并发脑梗死3例,局部溶栓后,遗留轻偏瘫和单瘫.2例弹簧圈末端遗留于动脉瘤外,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3例复发再次栓塞后治愈.结论早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

    作者:冯欣;康慧斌;刘爱华;吴中学

    儿童颅内动脉瘤较少见,只占颅内动脉瘤的0.8%~5%.儿童颅内动脉瘤有着与成人不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要求,如男孩患病率较高,后循环、梭形、夹层、感染、创伤、术后复发或新生颅内动脉瘤较成人多见,出血率低等.近10年来,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逐渐由传统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向血管内治疗转变,但总的来说,其治疗方法应结合患儿有无严重合并症及动脉瘤部位、大小、性质等综合考虑,以实现其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久性.

  • 颅内动脉瘤出血急性期GDC栓塞治疗

    作者:曾宪强;李义;王荣勤;邵合德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致死率和致残率高,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栓塞治疗特别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的应用,已成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出血急性期颅内动脉瘤3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2012年AHA/ASA《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指南》解读

    作者:范存刚;孙澎;张庆俊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致残、致死率很高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中风协会(American Atroke Association,ASA)曾先后两次(1994年2009年)颁布了aSAH的诊疗指南[1-2].近,它们在对2009版指南进行修订和增补的基础上,制定了2012版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3],以适应目前aSAH的诊疗需要,现解读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作者:王林;阮法宁;乔宏宇;莫小聪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20例脑AVM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后, 采用Magic-1.8 F,1,5 F或MP 1.2 F微导管系与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栓塞剂,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6例栓塞后行γ-刀治疗.结果: 全部病人手术过程顺利,疗效满意.栓塞达70%以上8例, 70%以下12例.1例发生短暂的血管痉挛,无出血等并发症和死亡发生.术后随访,全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可提高治愈率, 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 少量分次血管内栓塞治疗巨大头皮血管畸形12例

    作者:钟文军;张昊;全伟;曹志恺

    目的 探讨巨大头皮血管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12例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根据病灶的供血动脉分布及血流动力学情况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团内,采用ONYX胶或不同浓度的NBCA胶少量分次逐步血管内栓塞治疗巨大复杂头皮血管畸形.结果 12例中10例完全栓塞治愈,2例少量畸形血管团残留;随访6个月至2年,均未见复发.结论 少量分次血管内栓塞是目前治疗巨大头皮血管畸形较有效、创伤较少和复发率较低的方法.

  • 支架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

    作者:梁建峰;伍健伟;何伟文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方法、技术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6例前交通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中成功栓塞26例,其中瘤体及瘤颈均未显影12例(46%),瘤颈少许残留10例(38%),瘤颈残留4例(15%).术后无再出血.2例继发脑梗死.随访3 ~ 27个月,再通1例瘤颈显影,动脉瘤形态无变化,继续观察.结论 支架辅助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相对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兔颈总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病理研究

    作者:刘云松;苏磊;秦伟毅;马廉亭;吴佐泉

    目的 观察兔颈总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PA)模型的病理改变,探讨人颈内动脉TPA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时机与方法。方法 运用显微外科操作,制作20只兔右侧颈总动脉TPA模型,并行彩色超声多普勒随访及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6~12 d 20只兔均于手术部位出现明显的搏动性包块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为假性动脉瘤形成。术后2周内瘤腔直径均不超5 mm,瘤壁由部分机化的血栓构成,薄且不均匀。术后3~4周瘤径增大至10.5~18.0 mm,病理大体检查见瘤体与周围组织有一潜在间隙,瘤壁厚约2~3 mm,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术后第7周瘤径增大至35.5~52.0 mm,瘤壁厚薄不均,瘤顶处瘤壁菲薄。结论 对于颈内动脉TPA,在其形成期的早期及瘤体增大期,闭塞载瘤动脉为安全、有效;在瘤体稳定期,可行MC瘤腔栓塞治疗。

  • 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作者:李真保;徐善水;方兴根;沈恒升;许安定;潘先文;江晓春

    目的:总结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及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32个动脉瘤,术后动脉瘤腔100%闭塞者21例,95%闭塞者9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死亡1例.术后26例随访3个月~2年无再出血.结论:对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 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现状

    作者:赵刚;王伟民;梁军潮

    脑动静脉畸形( AVM)是一种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疾病,近 20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神经放射学和麻醉学的迅速发展,其治疗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血管内栓塞和显微手术切除.但对于大型、深部或重要功能区的 AVM治疗仍然非常棘手.

  • 电解解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进展

    作者:段传志;黄庆;李铁林

    动脉瘤囊内闭塞经历了一个可脱性球囊至游离弹簧到可脱性弹簧的发展过程.可脱性球囊囊内栓塞可撑破动脉瘤,也可因"水锤效应"造成动脉瘤扩大而复发或出血[1].此后,游离弹簧圈用于动脉瘤瘤内栓塞,但不可控制,一旦推出微导管则不能回撤,易发生弹簧圈逸出动脉瘤造成正常血管栓塞,且多数不能完全栓塞动脉瘤或不能致密填塞.近几年,可脱性弹簧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囊状动脉瘤的栓塞范围,使80%以上的动脉瘤可通过血管内栓塞治愈.目前常用的可脱性弹簧圈有两种,一种为机械解脱性弹簧圈,另一种为电解解脱性弹簧圈(GDC),两种弹簧圈有不同的应用前景,且对操作的技术要求均较高,但用GDC栓塞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疗效好,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现结合文献对GDC的特点及栓塞技术要点进行综述[2~6].

428 条记录 18/22 页 « 12...1415161718192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