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复经颅磁刺激和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的临床研究

    作者:万佳佳;徐梅松;随瑞斌;陶华英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MCI患者72例,随机分为常规药物组、rTMS组、认知训练组、联合组,每组18例.另选健康体检者18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观察前后均进行EEG、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临床记忆量表测试,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常规药物组、rTMS组、认知训练组、联合组治疗后记忆商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缩短[(301.5±31.5)ms vs(340.7±46.0) ms,(296.7±36.6)ms vs(341.6±61.2)ms,(302.6±30.1)ms vs(355.8±30.1)ms,(283.9±24.4)ms vs (341.7±41.9)ms,P<0.01];联合组P300潜伏期变化率、记忆商变化率明显高于常规药物组、rTMS组、认知训练组(P<0.05,P<0.01);认知训练组治疗后FP1、FP2、F3、F4、F7、F8、T3、T4、T5、T6导联,rTMS组FP1、FP2、F3、F4、F7、F8、T4、T6导联,联合组FP1、FP2、F3、F4、F7、F8、T3、T4、T5、T6导联脑电Lemple-Ziv复杂度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常规药物组仅FP2、F4、F7导联脑电Lemple-Ziv复杂度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 通过rTMS、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一定程度上改善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且联合治疗更为有效.同时因正常人群存在增龄性认知功能下降,也应适当加以干预.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运动功能和情感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铭维;顾平;马晓伟;李艳敏;王彦永;郭记宏;王惠君

    目的 从运动功能、情感障碍方面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rTMS组用1HzrTMS技术治疗20例PD患者共15d.10例与rTMS组相匹配的PD患者接受假刺激治疗15d.rTMS、假刺激治疗前后观察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的变化.结果 rTMS治疗后20例患者运动功能症状改善良好,UPDRS评分由治疗前的(38.45±17.33)分降至(30.95±17.00)分,降低19.51%,(t=6.780,P<0.01),UPDRS各项评分下降;HAMD总分由治疗前的(12.15±7.62)分下降到治疗后的(8.75±7.31)分,降低27.98%,(t=5.101,P<0.01),躯体化、睡眠障碍和阻滞的因子分低于治疗前;HAMA评分无明显改变(t=1.757,P>0.05).强直型患者症状改善更为明显.假刺激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HzrTMS可以改善运动功能和抑郁症状,对焦虑无明显作用.

  • 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强迫的效果分析

    作者:王峰

    目的 探讨强迫症采用经颅磁刺激(rMTs)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56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舍曲林+rMTs假刺激干预,而观察组则运用舍曲林+rMTs真刺激干预,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Y-BOCS评分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和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Y-BOCS评分明显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给予强迫症患者经颅磁刺激治疗效果显著.

  • 经颅磁刺激治疗酒依赖患者伴发抑郁的研究

    作者:曹长彬;谷旦华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酒依赖患者伴发抑郁的快速起效作用。方法酒依赖伴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rTMS合并帕罗西汀组)和对照组(帕罗西汀组)各3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周末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经颅磁刺激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较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更快更好的缓解酒依赖患者伴发的抑郁症状。

  • 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孟月兰;王尊尊;朱青青;赵艳华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采取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脑梗死后抑郁住院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rTMS刺激组)与对照组(rTMS伪刺激组)。rTMS治疗前及6周末比较2组RBANS评分并观察P300测试结果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即刻记忆、语言能力、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视觉广度、注意力及延时记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3波幅为(8.64±3.09)μv,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0±2.54)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可改善RBANS评分,提高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阴性症状的临床探讨

    作者:关涛

    目的:研究分析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英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存在难治性阴性症状.运用随机数字双盲法将其分成2组,观察组38例患者应用高频rTMS刺激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应用假rTMS刺激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ANSS阴性症状评分、总分减少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难治性阴性症状得到了满意疗效,使阴性症状及抑郁症状获得明显改善.

  • 重复经颅磁刺激不同干预时机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潘钰;汪璇;刘萍;陈赞;王玉兰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不同干预时机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假手术组(n=6)、脊髓损伤组(SCI组,n=10)、急性期刺激组(ArTMS组,n=10)和亚急性期刺激组(SrTMS组,n=10),SCI组、ArTMS组和SrTMS组大鼠建立T10脊髓右半侧横断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开,不横断脊髓,正常对照组不行手术处理ArTMS组和SrTMS组大鼠分别于术后4d和18d开始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刺激强度为大输出强度的35%,刺激频率为10Hz,每序列5s,间歇2min,连续10个序列,每日 1次,每周5d,连续2周;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CI组不行经颅磁刺激治疗.大鼠术前与术后3d、10d、17d、24d、31d和38d分别进行BBB评分和水平梯子实验评价右后肢运动功能:术后38d取右后肢胫前肌,采用ATP酶法(pH 4.6)行肌肉病理染色,观察肌肉形态并测量不同类型肌纤维直径.结果:5组大鼠术前BBB评分均为21分,水平梯子实验步态正确率均为100%.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和水平梯子实验步态正确率与术前比较无变化.SCI组、ArTMS组、SrTMS组术后3d BBB评分和水平梯子实验步态正确率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SCI组和SrTMS组术后31d和38d BBB评分有所恢复,与术后3d和10d比较差异显著(P<0.05),SCI组和SrTMS组术后24d、31d、38d水平梯子实验步态正确率与术后3d和10d比较差异显著(P<0.05).ArTMS组术后17d、24d、31d、38d时的BBB评分和水平梯子实验步态正确率明显高于术后3d和10d(P<0.05) .SCI组和SrTMS组术后3~38d各时间点BBB评分、水平梯子实验步态正确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rTMS组术后3d和10d BBB评分、水平梯子实验步态正确率与SCI组和SrTMS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ArTMS组术后17d、24d、31d、38d BBB评分明显高于SCI组和SrTMS组(P<0.05);术后17d、24d、31d、38d水平梯子实验步态正确率明显高于SCI组(P<0.05);术后24d、31d、38d水平梯子实验步态正确率明显高于SrTMS组(P<0.05).术后38d时,SCI组大鼠右后肢胫前肌1型、2A型、2B型肌纤维直径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均明显变小(P<0.05);ArTMS组2A型肌纤维直径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变小(P<0.05),2A型和2B型肌纤维较SCI组明显增粗(P<0.05),1型与SCI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rTMS组大鼠2A型和2B型肌纤维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变细(P<0.05),2B型肌纤维与ArTMS组比较明显变细(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早期干预可促进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改善部分肌肉萎缩,急性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亚急性期治疗的效果.

  • 全身麻醉影响下的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术中监测指标的评价

    作者:谢红雯;袁庆国;沙成;姜宏志;杨玉明;王大明

    目的 通过对相关麻醉监测指标与运动诱发电位(MEP)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全身麻醉下更可靠地评价MEP监测指标的方法.方法 选取2001年2月至2004年6月26例接受脊柱脊髓手术的患者,术中使用依托咪酯和芬太尼进行麻醉,应用双频指数(BIS)和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使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进行术中监测.记录不同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下的TMS-MEP,分析MEP随着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而变化的规律,并尝试利用这一规律来分析术中MEP变化的原因.结果 所有病例麻醉状态下MEP的波幅均与相应时间的BIS和TOF监测指标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在这些指标间建立有效的回归方程(F=15.274~152.513,P<0.01).当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发生变化时,将对应的BIS和T1/T.输入该回归方程,可以对MEP的波幅进行有效地预测.在手术操作导致MEP波幅降低的情况下,MEP波幅的实测值会显著偏离预测值,从而有利于区分MEP变化的真实原因是手术操作,还是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的改变.不同患者回归方程的截距与偏回归系数各不相同,丑差异较大,回归方程在不同患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结论 将麻醉与肌松的监测指标BIS、T1/T.以及相应的同归方程纳入MEP术中监测结果的分析,是一个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方法,可用以排除麻醉状态的波动对MEP变化原因判断的干扰.

  •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脊柱脊髓术中监测的应用研究

    作者:谢红雯;沙成;袁庆国;姜宏志;杨玉明;王大明

    目的 探索应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在脊柱脊髓手术中进行神经监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1年2月至2004年6月间在我科接受脊柱脊髓手术共37例患者,术中分别使用常规方法和依托咪酯+芬太尼技术进行麻醉,应用双频指数(BIS)和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麻醉深度与肌松状态,使用TMS-MEP进行术中监测.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和麻醉深度对TMS-MEP的影响,并分析TMS-MEP监测操作的可行性及其对手术操作的影响.结果 以安氟醚或异氟醚维持麻醉的11例患者无法记录到TMS-MEP;使用依托咪酯+芬太尼技术麻醉的26例患者,MEP均记录良好.与麻醉前相比,术中的MEP波形一般都能够保持,但其波幅显著下降、潜伏期亦明显延长(P<0.05).随着麻醉和肌松的加深,MEP的波幅会进一步降低,而潜伏期的变化相对较小.在麻醉相对平稳的情况下,MEP波幅能保持相当的平稳.MEP操作对手术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成功记录MEP的患者中有6例(23%)因为术中MEP波幅下降超过50%而向术者发出报警,其中仅1例患者术后肌力较术前下降.结论 应用TMS-MEP进行脊柱脊髓手术的术中监测是一项有效而切实可行的技术,依托咪酯+芬太尼麻醉技术适用于使用TMS-MEP进行术中监测的手术,BIS、TOF等麻醉、肌松监测指标的应用有助于维持术中麻醉的平稳和对TMS-MEP监测结果的判断.

  • 急性脊髓损伤时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实验研究

    作者:谢红雯;刘树山;吴承远;沙成;王大明;王长春;杨玉明;裴傲

    目的通过观察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在急性脊髓损伤时的表现及其与功能预后的关系,探讨TMS-MEP于临床手术时在脊髓运动功能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32只家兔被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了解麻醉及手术对实验的影响,另3组动物为脊髓损伤组,观察脊髓损伤后动物TMS-MEP和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脊髓的病理学改变. 结果 TMS-MEP在脊髓损伤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但并未完全消失的动物,大部分动物的运动功能能基本恢复正常;脊髓损伤后TMS-MEP完全消失但其后1 h内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的动物,其运动功能可以大部保存;对于TMS-MEP在脊髓损伤后完全消失而且后来一直未见有恢复迹象的动物,其运动功能的恢复大多较差.结论 TMS-MEP监测对脊髓的损伤非常敏感,伤时TMS-MEP的表现与其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很好的相关性,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术中监测.

  •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纯;王淳;张标;廖断修;刘平;付秀全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 低频阈上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运动诱发电位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邹蓉;赵合庆

    目的 研究低频阈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诱发电位(MEP)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30例,随机分为刺激患侧组、刺激健侧组及自然恢复组(不接受磁刺激治疗),每组10例.在发病后3~5 d,对刺激组患者行rTMS治疗,频率为0.5 Hz,70%输出强度(3.0 T),900脉冲/d,连续10 d.在治疗前(试验第1天)和治疗后第10、40天记录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波幅、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值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 ①刺激患侧组与自然恢复组、刺激健侧组及自身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0和40天MEP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加大,CMCT加快,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差异更显著(均P<0.05或<0.01).刺激健侧组和自然恢复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此两组自身比较,第40天波幅和CMCT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刺激组与自然恢复组和自身治疗前比较,第10和40天NIHSS及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40天差异更显著(P<0.01).治疗前两刺激组比较,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不同时间点MEP的潜伏期和CMCT均与NIHSS呈正相关,与ADL评分呈负相关;波幅与NIHSS呈负相关,与ADL评分呈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 rTMS作用于脑梗死患者患侧脑区,对MEP有明显影响,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作用于健侧脑区仅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 经颅磁刺激对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和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

    作者:张艳明;付伟;胡洁;马佳妮;曲斯伟;宋为群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对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和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卒中后伴有单侧空间忽略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rTMS组患者采用行为学训练方法(包括视觉扫描训练、躯干旋转训练、交叉促进训练,15 min/次,2次/d;常规训练30 min/次,2次/d)和rTMS治疗(刺激频率为0.5Hz、强度为静息运动阈值的90%,治疗15 min/次,2次/d),均为期2周.对照组患者只接受行为学训练治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直线二等分试验、线段划消试验、画钟试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 结果 ①治疗后,rTMS组与对照组直线二等分试验评分中位数(M,范围)分别为8.17(0 ~48.31)、31.75(0~86.96);两组线段划消试验评分M分别为0.005(0 ~0.333)、1.333(0 ~5.667);两组画钟试验评分M分别为0(0~1)、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治疗后rTMS组与对照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M分别为36( 24 ~ 94)、21(6 ~63),两组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分别为45( 30 ~ 65)、40(10 ~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经颅磁刺激对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治疗有显著作用,卒中后患侧单侧空间忽略的恢复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琳

    即使患卒中者已接受了针对病因的规范治疗,但大部分幸存的患者仍遗留持久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失用或单侧空间忽略[12]。因此,神经康复始终是恢复功能重要的治疗手段。很多研究已表明,卒中患者可以从康复治疗中获益,康复训练的功能恢复超过自然恢复的效果[34]。然而,尽管传统的康复治疗具备一定的强度,但往往需持续数周甚至数年,患者还是不能恢复至发病前的状态。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如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或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已作为一种新型的康复手段,对卒中后的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笔者将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应用于调节皮质网络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经颅磁刺激用于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琳;刘霖;宋为群;单桂香;胡洁;曹磊;严莉

    人手所具有的复杂运动功能既依赖于其解剖结构,更需要精确的神经控制.研究手功能的神经调控对进一步认识中枢神经系统对复杂运动的调控过程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卒中后患侧大脑半球的运动皮质对健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卒中后出现健侧大脑半球过度活跃.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程亦男;汪洁;宋为群;屈亚萍

    失语症系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大脑语言区及其相关区域受损,而造成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1].急性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病率高达30%~40%.失语症患者在执行语言任务时,大脑右侧半球与左侧语言功能区相对应的区域显示出异常的兴奋性增高.这是由于大脑左侧半球损伤后,对右侧半球的抑制减退,实际上是一种不良适应的反应,这对大多数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恢复是不利的[2-3].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非侵入性大脑刺激技术可为语言功能严重障碍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提供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4].我们将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患者视觉空间忽略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艳明;付伟;胡洁;宋为群;马佳妮;曲斯伟

    视觉空间忽略(visual spatial neglect, VSN)是指卒中后对来自病灶对侧空间的刺激不能正确注意、搜索、反应、定位或报告,患者不能注意到来自患侧的视觉、听觉或触觉等刺激[1].VSN是一种神经性功能障碍综合症,多发生在右侧大脑半球受损后,因为右侧大脑半球对注意的支配起主要作用,其主要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半球间竞争导致的,当一侧大脑半球受损后,患侧半球失去了对健侧半球的抑制作用,导致健侧大脑半球出现病理性过度兴奋[2].

  • 经颅磁刺激对脑出血大鼠脑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卢旺盛;田增民;郭欣茹;霍小林;李玥;刘爽;王亚明;尹丰

    目的 观察经颅磁刺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对脑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取12只作为对照组,30只大鼠采用尾状核注射Ⅶ型胶原酶法制作脑出血模型.剔除死亡大鼠6只.随机将24只大鼠分为模型组和经颅磁刺激组,每组12只.经颅磁刺激采用频率为0.5 Hz,脉冲刺激波宽为72 μs,刺激强度为阈上刺激1.44 T, 1次/d,60个脉冲/次,连续刺激7 d.采用Longa法分别于脑出血后1、7、14、21及28 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增殖细胞.于7、14和28 d,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出血周围组织的BrdU阳性细胞表达情况. 结果 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模型组和经颅磁刺激组在脑出血后第1、7及28天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21天评分分别为3.1±0.6、2.8±0.5和2.4±0.5、1.8±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模型组和经颅磁刺激组大鼠血肿周围、室管膜下和海马区,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对照组未见阳性细胞.脑出血后第7、14天,模型组和经颅磁刺激组BrdU染色阳性细胞分别为(32±10)、(47±12)及(40±11)、(55±13)个/100倍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经颅磁刺激可促进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修复以及促进脑细胞增殖.

  • 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作者:余锋;赵合庆;孙永安

    目的 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期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并探讨TMS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TMS组及假刺激组,每组5只大鼠.TMS组和假刺激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TMS组于再灌注1 h及12 h分别给予1 Hz 200脉冲TMS(分2次完成,每次100脉冲,中间间隔1 h).缺血-再灌注24 h后,检测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皮质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 TMS组与假刺激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均明显增高,多巴胺、5-羟色胺、3,4-二羟基苯乙酸含量降低,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MS组去甲肾上腺素升高程度低于假刺激组,多巴胺和5-羟色胺降低程度小于假刺激组(P<0.01).TMS组梗死灶周围皮质肾上腺素含量在正常水平,假刺激组明显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MS组5-羟吲哚乙酸含量明显低于假刺激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假刺激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均P<0.01.结论 TMS能够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过量释放,从而减轻单胺类神经递质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保护脑组织.

  • 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海;贾建平

    1865年,法国外科医师Broca做尸检发现,人类大脑有两个语言中心--运动中心和感觉中心,均在左侧大脑皮质.大约有1/3的神经科患者出现失语症状[1].但目前除语言康复训练外,还无其他特殊治疗方法.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患者容易耐受、无创性改变大脑皮质生理的方法.1831年,Faraday发现电流和磁场可相互影响.

550 条记录 6/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