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颅磁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的比较

    作者:杨远滨;肖娜;李梦瑶;宋为群

    对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基本原理、安全性、脑功能检测、临床应用治疗方面进行比较,以便于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利用这两种方法.

  • 2015年康复医学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

    由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康复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联合举办的“2015年康复医学新进展学习班”将于2015年7月在北京举行。届时将邀请美国、德国及国内著名专家教授讲授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和新进展。内容包括:国际脑卒中康复的新进展;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技术和理念;欧洲神经康复治疗技术;中国现阶段建设分层级分阶段康复医疗体系的技术环节和要素;植物状态患者的评估及治疗进展;经颅磁刺激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康复治疗技术新进展。

  • 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雅琴;刑德利;赵性泉;王拥军;王保国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实验组加经颅磁刺激.按Fugl-Meyer评分(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两组FMA、NIHSS、BI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MS有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 经颅磁刺激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玉琼;丁建英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 年7 月~2012 年1 月在本院就诊的脑瘫患儿80 例,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按摩、头针、体针、穴位注射、理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治疗.3 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88 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 评分各能区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B、D、E能区及总分百分比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 氯氮平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成军;李红;石玉中

    目的:探讨氯氮平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氯氮平联合rTMS真刺激,对照组:氯氮平联合rTMS假刺激干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6周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脑电图评价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在治疗2周及6周均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PANSS总分、一般精神症状分在治疗6周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联合氯氮平使用可以提高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尤其有助于改善焦虑、自知力症状.

  • 基于大脑半球功能非对称理论对舍曲林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机制研究

    作者:李柄佑;姜贵云;金荣疆;郑重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功能偏侧化与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关系.方法:将37例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SPD)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20例健康受试者设为C组.B组单纯给予舍曲林治疗,每次75mg,每晚1次,疗程6周.A组从开始观察第1天起,药物治疗同B组,并在服用药物的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后,间隔2日,总共治疗15次.分析各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及运动阈值(MT)变化,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SPD患者双侧大脑半球MT值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正常受试者右侧大脑半球MT值高于左侧大脑半球MT值(P<0.05);且PSPD患者左侧大脑半球MT值低于正常受试者左侧大脑半球MT值(P<0.05),PSPD患者右侧大脑半球MT值与正常受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3周、6周治疗后A组左侧大脑半球MT值降低(P< 0.05),右侧大脑半球MT值升高(P<0.05);B组仅在治疗后6周右半球MT值降低.经过3周、6周治疗后,A、B两组HAMD、NR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01),且A组HAMD评分低于B组评分(P<0.05);治疗后3周A组NRS评分低于B组(P<0.05),治疗后6周A、B两组N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脑半球功能异常偏侧化可能对PSPD的发病产生重要影响;舍曲林及舍曲林联合rTMS均能缓解PSPD患者疼痛症状、改善PSPD患者的不良情绪,且后者优于前者.

  • 高频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静;张长国;张红波;张强春;周胜华;杨君祥;冯耀耀;梅小萍;缪三龙

    目的:观察低频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1Hz低频、5Hz高频rTMS分别治疗PD患者21例,设立假刺激组作为对照.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和10m折返运动试验、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1个月运动诱发电位的静息阈值(RMT).结果:低频与高频组治疗后患者的UPDRS、ESS、FSS分值、10m折返运动试验所需时间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降低(P<0.01),MMSE分值有显著性提高(P<0.01),但两组治疗前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RMT:低频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上升(P<0.01),高频组有显著性降低(P<0.01).低频组治疗后即刻HAMD、ESS分值较同时间点假刺激组显著性下降(P<0.05),但治疗后1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频组UPDRS、ESS、FSS分值、10m折返运动试验所需时间与治疗后同时间点假刺激组比较均显著性降低(P<0.05),MMSE分值治疗后即刻与假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显著性降低(P<0.05),但治疗后1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频与高频rTMS治疗均能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安全性较好,高频rTMS治疗可能更有疗效,但短疗程的rTMS治疗的改善作用可能非持久性.

  • 持续短阵快速脉冲刺激前额叶皮质对视空间注意功能的调控机制

    作者:徐光青;兰月;赵江莉;陈正宏;黄东锋

    目的:探讨持续短阵快速脉冲刺激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对视空间注意功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志愿受试者40人参加本实验,男女各半,全部为右利手.采用持续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cTBS,TMS)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后进行注意网络测试(ANT),所有受试者均按照随机顺序进行真/假刺激左佑侧背外侧前额叶脑区.结果:持续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施加于前额叶时,不同提示和刺激类型的平均反应时均无明显改变.右侧额叶抑制,警觉和执行功能受损(P<0.05);左侧额叶抑制,反而出现警觉和执行功能增强(P<005).结论:背外侧前额叶皮质主要与警觉和执行功能有关,具有明显的右侧半球优势.在双侧大脑半球同源脑区间,视空间注意认知过程存在竞争性抑制.

  •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汤昕未;胡瑞萍;朱玉连;范顺娟;吴军发;余克威;谢鸿宇;吴毅

    目的:探索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招募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恢复期(1-6个月)严重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iTBS组和假刺激组.每位患者接受2周共10次对患侧M1的iTBS或假刺激干预.干预前、干预结束后第二天和1个月随访时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上肢Fugl-Meyer评分、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Barthel指数(BI)的评定和静息运动阈值(RMT)的测定.干预和评定均由经过专业培训后的专人完成.除干预实施者外,患者和所有涉及的研究人员均不知晓分组情况.结果:共有16例患者(每组各8例)完成了这项前瞻性、单中心、单盲、随机、假刺激对照的探索性临床试验.所有受试者均能够耐受iTBS或假刺激.干预前后和随访时两组间上肢Fugl-Meyer评分、MSS、BI评分和健侧RMT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和1个月随访时的各项量表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但干预后和随访时的健侧RMT与基线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所有受试者干预前后和随访时均无法引出患侧第一骨间背侧肌(FDI)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结论:对于脑卒中后恢复期的严重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额外增加iTBS刺激可能并不能在短时期内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

  • 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作者:韩肖华;黄晓琳;王熠钊;陈红;陆敏;许涛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并从突触形态结构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电针结合磁刺激组,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3个组别分别给予电针、经颅磁刺激和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十预,评估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并观察缺血侧海马CA3区突触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各治疗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提高,海马CA3区突触界面曲率、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和穿孔性突触百分率明显增加,尤其是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组改善更加明显.结论:三种干预方法都能改善脑缺血大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其中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效果更加显著,其机制可能与脑缺血大鼠海马CA3区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有关.

  • 连续多次γ-氨基丁酸和多巴胺特征重复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对大鼠脑内神经递质功率的影响

    作者:徐建兰;徐晓雪;蔡青;鲁强;张进禄

    目的:动态观察经颅磁刺激仪产生的γ-氨基丁酸(GABA)和多巴胺(DA)两种特征的重复超低频磁场的连续多次经颅刺激对正常大鼠的脑内GABA、DA以及其他递质功率的影响,找出大鼠所能耐受的长治疗时间,为此项技术应用于治疗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GABA特征磁刺激组和DA特征磁刺激组,分别给予连续6次的GABA特征磁刺激和DA特征磁刺激.各组大鼠于磁刺激前、每次刺激后进行脑涨落图(EFG)测试,分别比较两组动物磁刺激前及每次磁刺激后脑内递质功率的变化.结果:GABA特征磁刺激组,从刺激前到第3次磁刺激,兴奋递质3、5-HT、Ach、兴奋递质6、NE、DA、抑制递质13的功率逐渐降低,GABA与Glu的功率则逐渐升高;第4次刺激以后,出现无规律的变化.DA特征磁刺激组,从刺激前到第2次磁刺激,全部9种递质的功率逐渐升高,第3次刺激以后,出现无规律的变化.结论:清醒大鼠对50mT的GABA特征磁场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耐受时长为60min,对50MT的DA特征磁场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耐受时长为40min.

  • 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晓琳;韩肖华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电针加磁刺激组.复制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分别施以电针、磁刺激和电针加磁刺激方法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结果:电针组、磁刺激组和电针加磁刺激组梗死灶周围bFGF、Ang-2表达增强,尤以电针加磁刺激组明显(P<0.01),而Tie-2的表达虽较正常组增高,但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结合磁刺激可以增强急性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bFGF和Ang-2的表达,促进了急性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的血管新生.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时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的影响

    作者:马玉娟;黄杰;方征宇;王秋;尤春景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 MT亚组、100% MT亚组、120% 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成功24h后给予20Hz,刺激时间2s,间隔时间28s,总脉冲数为1200的rTMS刺激,连续刺激14d.观察术前、术后1d、治疗7d和治疗14d时双侧中枢传导时间(CMCT)和皮质潜伏时(CL)的变化.结果:①术前各组左右侧CMCT、CL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d左侧CMCT、CL较术前和右侧缩短(P<0.01).③治疗7d时,双侧CMCT、CL各组之间以及各组双侧CMCT、C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4d时,100% MT亚组左侧CMCT、CL较正常组和治疗7d时均缩短(P<0.05),双侧CMCT、CL均较术前缩短(左侧P<0.01,右侧P<0.05);80% MT亚组右侧CMCT、CL较术后1d缩短(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20Hz rTMS有助于促进脑梗死大鼠双侧CMCT和CL缩短使双侧大脑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代偿,80% MT和100% MT两种强度的rTMS作用可能较大.

  • 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海马突触素的影响

    作者:韩肖华;黄晓琳;王熠钊;黄国付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海马突触素的影响.方法: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重复经颅磁刺激组和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组,根据不同时间点每个组又细分为7d、14d和28d组3个亚组.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分别给予电针、磁刺激和电针结合磁刺激干预.免疫荧光标记方法观察缺血侧海马CA3区突触素的表达,蛋白印迹技术定量分析不同时间点、不同组别之间缺血侧海马突触素表达的差异.结果:电针、磁刺激和电针结合磁刺激都能显著上调3个时间点海马突触素的表达.从时间上看,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突触素的表达逐步上调;不同组间比较,第28天时电针结合磁刺激海马突触素的表达显著.结论:三种干预方法都能促进脑缺血大鼠海马突触素的表达,其中第28天时电针结合磁刺激效果显著.

  • 经颅磁刺激应用于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洁;宋为群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新技术,它只对大脑皮质有作用,而对脑深部组织无影响.TMS对于有运动障碍的患者普遍的应用是测试大脑皮质问和皮质内连接的兴奋性,通过这个测试可以提供相关病理生理信息.

  • 功能神经影像学技术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毕胜

    功能神经影像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磁共振波谱(MSR)、经颅磁刺激(TMS)、定量脑电图(EEG)、经颅多普勒(TCD)、脑磁图(MEG)等,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的研究中,已经成为研究大脑可塑性的有效手段,本文将系统回顾这些技术在神经康复各领域中的应用.

  • 经颅磁刺激评价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慧华;燕铁斌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非侵入性大脑刺激,自1985年Barker~([1])采用经颅磁刺激运动中枢获得成功以来,关于磁刺激的研究越来越多.

  • 经颅磁刺激与言语产生和感知

    作者:汪洁;吴东宇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Barker等人于1985年创立并应用于人脑和人体其他部位的非侵入性刺激器.它将磁刺激器的线圈置于头骨上,磁场对神经组织引起物理反应,在大部分脑区可以导致语言任务反应期延长或错误增多.

  • 磁刺激在脊髓损伤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钰;宋为群;王茂斌

    磁刺激是利用时变电流流入线圈,产生时变磁场,在组织内出现感应电流,使某些组织产生兴奋的无创性诊断和治疗技术.1985年Barker等改进了磁刺激器,首先创立了经颅磁刺激运动皮层在相应肌肉上记录动作电位的方法.

  • 经颅磁刺激在言语障碍康复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的评价

    作者:欧阳取平;王玉平

    许多神经精神疾病均可引起患者的言语功能障碍,但患者通过学习、训练以及其它物理康复技术的治疗可以恢复因病损而丧失的言语功能.本文就经颅磁刺激在言语障碍康复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综述如下:

550 条记录 3/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