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桡动脉行双侧颈动脉造影1例

    作者:刘爱军;颜红兵

    患者男性,4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 a.因活动中出现晕厥,于2003年11月2日入院.次日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双侧颈动脉造影术.取右侧桡动脉为入路穿刺,置入6 F桡动脉专用鞘管,使用桡动脉共用造影导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后,将导管回撤,旋转调整导管头端,顺利进入右侧颈总动脉开口,进行右颈动脉造影(图1,见封三)后,再前送造影导管至主动脉弓处,顺时针旋转导管至左颈总动脉开口处.因导管在此位置难以固定而换用Simmons造影导管,在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处成形,形成开放的"8"字形,导管头端顺利进入左颈总动脉开口处进行造影(图2,见封三).

  • 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张洪英;李东升;杨炯达

    颅内动脉瘤早由Morgagni从尸解中发现(1761年).后于1851年Vorchow对小的动脉瘤进行了描述[1],继而由Hutchinson做出了第一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2].1923年Symonds提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自1927年Moniz应用颈动脉造影术诊断颅内动脉瘤(以下简称动脉瘤)后,动脉瘤才正式成为一个临床病症.动脉瘤的早期研究,Dandy为确立本病的诊断和处理进行了大量的工作[3].全世界范围内对动脉瘤的认识逐渐深入,各国的医学工作者不断完善和发展着动脉瘤的检查和治疗,特别是检查手段,近20 a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国内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就其临床诊断水平基本与国际水平相当.以下就颅内动脉瘤及其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的护理

    作者:余恩念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前、术中、术后全程护理经验.结果:6例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随访6个月~3年,患者除声音嘶哑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成功、有效地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颈部CTA图像后处理的临床应用

    作者:唐立钧;王德杭;徐怡

    目的:比较颈部CTA图像后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方法:25例病人,经四排螺旋CT扫描后得到50支颈动脉和椎动脉,分别用3mm、5 mm和15mm薄层MIP和SSD方法进行重建.结果:1侧椎动脉闭塞,1侧椎动脉全程较细,32支颈总动脉或颈内、外动脉有斑块,1支颈动脉2级狭窄、11支颈动脉1级狭窄.结论:颈部CTA可以准确地评估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层厚为15mm的薄层MIP可以几乎显示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的全程,显示椎动脉需用3mm的薄层MIP,SSD不能鉴别钙化斑块和增强后的动脉,评估颈动脉需结合重建后的图像和原始的轴位图像.

  • 颈动脉颅外段血管成像的佳速率选择

    作者:梁长虎;于富华;柳澄;时季成

    目的:通过比较使用不同注射速率所获得的多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CTC)重建图像,优化注射速率的选择.方法:8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为30例和55例,注射速率分别为2.0ml/s或3.5ml/s,首先于第六颈椎水平行同层面动态扫描,对比剂剂量为0.3ml/kg,利用小剂量试验软件绘制出时间-密度曲线,确定佳延迟扫描时间.然后,对每个病例分别以与同层动态扫描时相同的速率进行多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并对其CTC重建图像评分.结果:速率3.5ml/s与速率2.0ml/s所得CTA图像综合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3.5ml/s所得图像明显优于2.0ml/s所得图像.结论:快速法(3.5ml/s)多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的成像质量优于慢速法(2.0ml/s).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