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种长效钙拮抗剂对血压季节变异的影响

    作者:曹平良;唐琼珍;陈早芳;卢寅辉;刘建萍;邱元芝;葛郁芝

    背景 近年国外一些研究显示血压变异性独立于平均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强预测因素,血压变异性成为一个关注焦点.血压的季节变异与心血管事件也是密不可分,而药物对血压季节变异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3种临床常用长效钙抗剂对血压季节变异的影响.方法 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9例随机分为3组:非洛地平缓释片组(5 mg/d,FEL组,n=53)、硝苯地平控释片组(30 mg/d,NIF组,n=53)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组(5 mg/d,AML组,n=53).所有患者均于同年秋季(9-11月份)纳入试验,每月测量诊室血压2~4次,同时记录当日平均气温,观察12月.冬季和夏季分别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3组患者冬季诊室平均收缩压(oSBP)、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同组夏季相比升高(均P<0.05),其中FEL组[(8.6±3.7)、(9.8±3.3)、(10.9±3.6)、(7.5±2.7)mm Hg]和NIF组[(7.5±2.8)、(9.0±2.9)、(10.2±3.3)、(7.1±2.5) mm Hg]冬季增加值高于AML组[(4.6±1.3)、(5.4±1.9)、(6.2±2.4)、(4.9±1.7)mm Hg](均P<0.05).冬季AML组诊室和日间血压达标率(60.0%,72.2%)高于FEL组(40.0%,42.2%)和NIF组(38.3%,44.1%)(均P<0.05).AML组随访间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低于FEL组和NIF组(均P<0.05).3组诊室收缩压与日平均气温呈负相关(FEL.组:r=-0.57,P=0.002;NIF组:r=-0.52,P=0.004; AML组:r =-0.33,P=0.021).日平均气温每降低1℃,FEL组诊室收缩压升高0.65 mm Hg、舒张压升高0.19 mm Hg;NIF组诊室收缩压升高0.63 mm Hg、舒张压升高0.16 mm Hg;AML组诊室收缩压升高0.29 mm Hg.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比非洛地平缓释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低血压季节性变异更明显,冬季血压达标率更高,尤其能明显提高冬季日间血压达标率.

  • 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与动态血压及中心动脉压的关系

    作者:董茜;李燕;魏方菲;张璐;韩静岭;王继光

    目的 观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动态血压及中心动脉压的关系.方法 对2008-12-2011-12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门诊就诊的怀疑有高血压但尚未进行降压治疗或以往曾服用过降压药但已停药2周以上的研究对象783名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利用SphygmoCor仪器测量中心动脉压,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仪7600-020测定血清ALP水平.结果 简单相关分析显示,血清ALP水平与24 h肱动脉收缩压及脉压、中心动脉收缩压及脉压均呈弱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P每增加2.72倍,外周肱动脉收缩压及脉压分别增加3.85(P=0.023)和3.04 mm Hg(P=0.006),中心动脉收缩压及脉压分别增加6.20(P=0.002)和4.02 mm Hg(P=0.002).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增加幅度分别高于外周肱动脉收缩压和脉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ALP水平增加是肱动脉及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隐蔽性高血压

    作者:吴寿岭;张冬艳;刘运秋;程平;赵营;邢爱君;孙丽霞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中隐蔽性高血压(MH)的患病情况.方法 选取171例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开滦医院睡眠监测室进行检查的偶测血压正常受试者,实施多导睡眠监测并同步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次日晨起后采空腹肘静脉血行血生化检查.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和AHI≥5分为非SAS组和SAS组,比较两组MH的患病情况,并分析SAS组中MH和非MH的相关指标、MH相关因素.结果 1)SAS组101例中有54例MH患者,患病率为53 5%,非SAS组70例中有14例MH患者,患病率为20%,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1).2)SAS组中MH组与非MH组比较,年龄较轻;体质量指数较高;吸烟和饮酒者较多;日间平均心率较高;长呼吸暂停持续时间较长;血氧饱和度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3)MH相关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S、体质量指数、吸烟和饮酒是MH的危险因素.结论 SAS是MH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体质量指数、吸烟和饮酒之外.

  •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作者:路方红;刘振东;赵颖馨;孙尚文;金世宽;刘军

    目的观察研究80以上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年龄,将296例受试者分为3组,即老年高血压组(Ⅰ组)90例,平均年龄68.7岁;老老年高血压组(Ⅱ组)116例,平均年龄84.1岁;与老老年正常血压组(Ⅲ组)90例,平均年龄84.7岁.所有受试者均测24 h动态血压;进行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出左室重量与左室重量指数以及颈动脉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检测尿肌酐及尿白蛋白.结果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分别为:(159.6±44.9、138.2±32.5、138.1±35.1)g/m2,与老老年正常血压者、老年高血压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老老年正常血压者、老年高血压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94.0%、76.7%、71.1%,P<0.05.LVM、LVMI与24 hSBP、dSBP、nSBP、nDBP、dPP和nPP显著相关.LogACR(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与动态血压各参数均相关.结论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SBP、SBP-L、PP和MAP与靶器官损害有显著相关性.

  • 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分析

    作者:姚涛;董岩;李占杰;周剑辉;刘汉臣;邵丹;张晓辉;孙静;宋绍敏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在参加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2814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人,分析其中754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达标(诊室血压<140/90 mmHg)和24 h动态血压达标(24 h平均血压<130/80mmHg)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不达标的相关因素.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754例中,诊室血压达标率19.2%(95% CI 16.4%~22.0%),24 h动态血压达标率33.6%(95% CI 30.2%~37.0%).诊室血压达标的14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 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51.0%(95% CI42.9%~59.1%),男性、体质量指数(BMI)是24 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 CI)分别为2.942(1.155~7.498),1.195(1.031~1.386).诊室血压不达标的60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 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29.4%(95% CI 25.8%~33.0%),男性、诊室收缩压、BMI是24 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 CI)分别为1.679(1.125~2.506),1.030(1.019~1.042),1.067(1.007~1.130).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率低,男性、BMI、诊室收缩压是影响24 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

  • 老年隐蔽性高血压的检出率和影响因素

    作者:姚涛;李占杰;张艳;刘汉臣;边涛;孙丽霞;吴寿岭

    目的 探讨老年隐蔽性高血压(MH)的检出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在参加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人群2814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例,分析其中493例诊室血压<140/90 mm Hg老年人MH的患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MH的相关因素.结果 493例诊室血压<140/90mmHg老年人中MH的检出率为15.4%(76/493),男性为17.0%(55/324),女性为12.4%(21/169).其中,正常血压组(收缩压<120且舒张压<80 mm Hg)、正常高值血压1组(收缩压120~<130或舒张压80~<85 mm Hg)和正常高值血压2组(收缩压130~<140或舒张压85~<90 mm Hg)MH检出率分别为8.3%、11.9%、22.5%;正常高值血压2组检出MH的危险性是正常血压组的4.017倍(95%CI 1.676~9.655);腰围、吸烟、高盐膳食与MH相关,OR(95%CI)分别为2.328(1.286~4.214)、2.484(1.196~5.161)和2.015(1.090~3.725).结论 诊室血压<140/90 mmHg的老年人中MH的检出率为15.4%,收缩压130~140或舒张压85~90 mm Hg、腰围增加、吸烟及高盐膳食是MH的危险因素.

  • 家庭自测血压的可靠性

    作者:胡继宏;赵连成;武阳丰

    目的 通过对3种血压测量方法 进行比较,为家庭自测血压用于临床和科研积累经验和科学数据.方法 利用"代用盐对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降压效果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中收集的同一研究对象(n=220)不同方法 获得血压(门诊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测量数据,以动态血压数据作为参照,比较家庭血压及门诊血压与动态血压的一致性.干预前,217人3种血压测量方法 数据均合格;干预结束时,189人3种血压测量方法 数据均合格;将干预前和干预结束时测量合格的数据合并分析(n=406).利用Bland-Altman对3种测量方法 测得的血压水平进行组内一致性检验,并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利用McNemar卡方检验比较3种方法 的个体内一致率.结果 门诊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3种方法 测得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49.5±16.4)/(87.2±9.5)、(137.8±17.1)/(83.2±10.3)和(138.0±14.2)/(82.4±9.3)mm Hg.家庭血压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优于门诊血压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0.55/0.62)和(0.36/0.46).以动态血压为参照,家庭自测血压水平与动态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0.7 mm Hg,P>0.05),而门诊血压水平显著高于动态血压水平(11.7/4.0 mm Hg,P<0.05);家庭自测血压的收缩压个体内差异显著优于门诊血压(≤|5| mm Hg为28.3% vs 16.5%,P<0.05;≤|10| mm Hg为49.7% vs 33.5%,P<0.05),舒张压个体差异略高于门诊血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动态血压测量值相比,家庭自测血压比门诊血压更准确.

  • 硝苯地平控释片不同时间给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许耀;郝云霞;崔爱东;梁友玲;于春英;胡人月;刘长英;李琳;刘爱玲

    目的 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不同时间给药对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晨峰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清晨血压上升速度是否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初诊高血压患者110例,年龄32~76岁,随机分为两组:清晨服药组(n=55,6:00-8:00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和夜间服药组(n=55,19:00-21:00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服药前及服药8周后由同一研究小组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两组动态血压的差异及动态血压与随访18月后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关系.结果 夜间服药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低于清晨服药组(P<0.01).夜间服药组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较清晨服药组降低[(7.3±4.8)比(11.3±9.6)mm Hg/h,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与白天收缩压平台、dSBP及24hSBP呈正相关(分别r=0.383、0.206、0.212,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及白天收缩压平台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0,95% CI 1.06~1.35;OR=1.13,95%CI1.01~1.26;均P<0.05).结论 夜间服硝苯地平控释片能更有效地降低血压水平及清晨血压上升速度;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加快可能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 14例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病人临床分析

    作者:刘丽芳;谢晋湘;晋库根;牛爱萍;张培香;杜志凌;刘力生

    背景长期以来,临床工作者常常只注意偶测血压高而动态血压正常者,即"白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而对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的病人未予以重视.目的探讨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病人(masked hypertension)的临床特征与临床意义.方法 89例临床诊断为血压正常的受试者,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护士在受试者家中测量血压二次,时间间隔为2~3周,二次测量共获得10个读数的平均值作为偶测血压.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动态血压.结果该人群中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的患病率为15.7%,以男性多见,其中64.3%为偶测血压正常高值者(血压131~139/85~89 mmHg);患者中饮酒的比例、体重指数、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偶测血压及动态血压均正常者.不同日二次测量共10个血压读数的均数与白昼动态血压的相关性好于同日测量、5个读数的均数.结论由于偶测血压的局限性,可使一部分白昼动态血压升高的患者漏诊,后者主要见于偶测血压正常高值者.应对偶测血压正常高值者予以随访检查.

  • 临界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研究

    作者:张政祥;郑以娟;关丽;康春阳

    目的:观察临界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的关系.方法:对56例临界高血压患者及30例血压正常对照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冷加压试验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临界高血压患者24小时昼夜血压差值缩小,小于10%的百分率明显增加;冷加压试验后血压上升幅度及血浆中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并且与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特别是与夜间血压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部分临界高血压患者已有早期的肾脏损害,这可能与血压节律改变有关,特别是与夜间血压增高有关..

  • 航海人员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特征

    作者:王丽华;石湘芸;吴旭辉;陈永鹏;林尚楠;辛苏宁;李泽

    目的探讨航海人员(包括水下和水面作业)中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偶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37例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行24 h ABPM, 并与94例血压正常的航海人员(<140/90 mmHg)对比观察.结果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SBP和DBP、白昼或夜间平均SBP和DBP,白昼或夜间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高血压患者夜间SBP和DBP均值下降>10%(>10 mmHg);水下作业组的高血压患者白昼或夜间SBP和DBP负荷值高于水上作业组.结论本组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均显示杓型高血压,可能与轻、中度高血压(35/37)较多有关;水下作业组高血压患者负荷值升高明显,提示水下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等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易产生增压反应有关.

  • 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及心率变异与肾病的相互关系

    作者:郑勇;严孙杰;王长溪;潘时中;林好学

    目的:探讨血压增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自主神经病变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同步监测3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35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组的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糖尿病肾病组24小时血压较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百分率下降(p<0.001);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虽然24小时平均血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却已存在夜间血压升高,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百分率下降(p<0.05~0.001);糖尿病肾病组HRV指标较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对照组显著减小(P<0.01~0.001);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HRV各项指标也较对照组减小(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血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关.

  • 神经内分泌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曲线的关系

    作者:王义围;孙宁玲;卢熙宁

    目的探讨神经内分泌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节律的关系.方法 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血管紧张素Ⅱ(AT Ⅱ)、内皮素(ET)、神经肽Y(NPY),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化验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其与24小时血压节律正常组(杓型组)及异常组(非杓型组)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非杓型血压特点患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增高(P<0.01),而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神经肽Y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对24小时血压节律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及神经肽Y无明显影响.

  • 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

    作者:李荣山;梁秀彬;于为民;王利华;丁小如

    目的:通过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来观察肾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以及血压的变化与肾功能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76例肾性高血压患者及4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检测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结果:肾性高血压组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对于max-minSBP、max-minDBP、d-nSBP、d-nDBP值,在肾性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并且与血肌酐值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是随着患者肾功能的恶化而逐渐消失的.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作者:韩笑;沈小梅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与血压变异性(BPV)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5-2016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高血压病房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3(男50、女63)例,年龄(58.0±15.0)岁,检测FMD,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计算BPV参数[加权标准差(wSD)、平均实际变异(ARV)、标准差、变异系数].将患者分为FMD正常组(FMD≥6%)和FMD异常组(FMD<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分析探讨FMD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FMD异常组的24 h收缩压ARV、24 h收缩压w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高于正常组[(11.5±2.8)比(10.1±2.0),(12.5±3.3)比(10.8±2.1),(11.4±4.6)比(8.8±2.0)mm Hg,均P<0.05].FMD和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清同型半胱氨酸、24 h收缩压平均值及24 h收缩压ARV、24 h收缩压wSD、24 h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呈负相关(r=-0.328、-0.251、-0.223、-0.226、-0.322、-0.364、-0.329、-0.332、-0.318、-0.276、-0.253、-0.234,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MD与24 h收缩压ARV(β=-0.386,P=0.001)、24 h收缩压wSD(β=-0.404,P<0.001)、24 h收缩压标准差(β=-0.341,P=0.002)、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β=-0.240,P=0.029)相关,与舒张压BPV无关.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FMD与24 h收缩压BPV明显相关.

  • 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左心室质量的影响

    作者:马丽媛;王文;邓卿;刘明波;黄建凤;马淑平;李广平;张承宗;李立丰

    目的 观察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对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左心室质量(LVM)与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9-01-07北京、河北、天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2例(男性105例,女性97例),随机口服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A组,109例)或苯磺酸氨氯地平(B组,93例),初始剂量均为2.5 mg/d,根据血压治疗目标,增加药物剂量或加其他降压药,随访18月.治疗前和治疗18月,各检查1次超声心动图和血脂、肝功能,基线和治疗8周各进行1次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月后,两组诊室血压均明显下降,一直持续至18月(均P<0.01);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24 h、白昼和夜间血压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18月后,两组LVM[A组(155.2±16.6)比(158.4±16.2)g,B组(154.9±15.3)比(157.6±15.9)g]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A组(88.6±11.3)比(91.0±12.8)g/m2;B组(87.9±12.5)比(90.3±13.1)g/m2]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结论 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18月,对LVM和动态血压的影响是相似的.

  • 血压测量的新进展

    作者:李利华;李燕;王继光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可以独立预测心脑血管事件.血压测量是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按测量形式,血压分为自测血压、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按测量部位,血压分为外周血压、中心动脉压和踝部血压等.

  • 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的关系

    作者:张源明;成娜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及左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EH患者321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按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非杓型组(n=223)与杓型组(n=98);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1)非杓型组夜间血压较杓型组升高(P<0.01).2)非杓型组cAs的检出率(61.4%)较杓型组(49.0%)增加(χ2=4.33,P<0.05),非杓型组LVH检出率(38.1%)较杓型组(20.4%)增加(χ2=9.70,P<0.01);3)CAS组24 h动态脉压值较颈动脉IMT正常组升高(P<0.01).结论 EH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与CAS和LVH相关.

  • 男性肥胖患者隐性高血压的临床探讨

    作者:曹悦鞍;彭朝胜;王玮;田力;何继东

    目的 探讨男性肥胖患者隐性高血压(MH)的患病情况及血压与心率的关系.方法 对诊所血压正常的67例肥胖组及62例健康对照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比分析二组的静息心率(RHR)及ABPM的各项监测指标.结果 肥胖组MH发生率为41.8%,对照组12.9%,二组比较P<0.01;肥胖组RHR、24 h及日间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肥胖伴MH组(28例)RHR高于单纯肥胖组(39例)(P<0.05).结论 心率增加可能参与了肥胖患者MH的发病过程,ABPM可作为诊断肥胖患者MH的重要依据.

  • 血脂康联合降压治疗对动态血压及其平滑指数的影响

    作者:朱宗涛;王晶;侯彬;李敏;孔德玲

    目的 观察调脂联合降压治疗对动态血压、脉压指数(PPI)及降压平稳性的影响.方法 220例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降压组和调脂降压治疗组,调脂降压治疗组在降压基础上加用血脂康60 mg,2次/d,所有病人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后月行血脂及动态血压检查.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及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计算24 h动态脉压(24 hPP),PPI和收缩及舒张压平滑指数(SI和SIDHP>),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脂、动态血压值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两组血压控制良好,6月后调脂降压治疗组血脂水平明显降低(P<0.01),PP及PPI低于单纯降压组(P<0.05),调脂降压治疗组SI较单纯降压组升高(SISBP> P<0.01,SIDBP> P<0.05).结论 降压协同血脂康降脂治疗能降低动态血压的PP和PPI,并且能提高降压药物的SI.

1025 条记录 5/52 页 « 12345678...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