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某部机关男性干部群体无创中心动脉压的研究

    作者:张薇;陆亚彬;苗新芳;薛阳;吕晓丽;赵妍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某部机关男性干部群体行无创中心动脉压(CSBP)检测,分析中心动脉压各指标在该人群的分布特点,并初步探讨中心动脉压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 以某部参加年度体检的机关男性干部为研究对象,面对面采集病史,行血糖、血脂、尿酸检测,并采用A-PULSE CASPro中心动脉压检测仪行中心动脉压及血压检测.将入组对象按血压值不同分组,分别比较各组的中心动脉压、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I),并对各组中心动脉压增高人数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各组人群的CSBP均低于外周收缩压;正常高值血压低值组[(111.68±3.31) mmHg]、高血压治疗组[(113.51±7.04) mmHg]、正常高值血压高值组[(117.25±5.20) mmHg]、1级高血压组[(126.29±4.77) mmHg]、2级高血压组人群[(145.36±12.9)mmHg]的CSBP逐渐增高,均高于正常血压组[(104.35±5.40) mmHg](P均<0.05);在正常血压高值组,有高达24.59%的人群CSBP高于正常参考值(125 mmHg);正常高值血压高值组CSBP增高者的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I)明显增高(83%±20%),不仅高于正常血压组(54%±32%)、正常高值血压低值组(53%±31%),亦高于同组CSBP正常人群(64%±22%),P均<0.05.结论 CSBP较外周肱动脉收缩压低,存在血压的生理性放大效应;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已有部分受检者出现中心动脉压增高现象,联合外周肱动脉压及中心动脉压血流动力学检测对上述人群进行随访,对识别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心血管高危患者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中心动脉压的临床价值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姚依群;朱建发

    临床上,由于中心动脉压的检测不如外周血压方便,加之有些人认为二者一致,因此对中心动脉压的关注不够.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一些患者应用降压药后已将外周血压控制,但远期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 基于双路外周脉波的中心动脉压无创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作者:王璐;徐礼胜;纪宁;齐林;郝丽玲

    中心动脉压力波形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无创法测量未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与人体心血管系统时变特性的问题,本文将人体心血管系统假设为短时时不变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双路外周动脉脉搏波的中心动脉压力脉搏波无创监测系统.通过两路袖带测量外周动脉血压与脉搏波,采用盲辨识Cross-Relation算法重建中心动脉压力波形.与临床应用广泛的澳大利亚AtCor公司SphygmoCor系统的检测结果相比,本系统中心动脉收缩压误差为(-1.8±5.6)mmHg,舒张压误差为(-3.2±4.3)mmHg,波形形态误差小,符合血压计性能评估的美国AAMI标准与英国BHS标准,实现了中心动脉压力波的个体化无创测量.

  • 老年高血压患者无创中心动脉压与周围动脉压的比较与护理干预

    作者:李敏;黄雪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无创中心动脉压(NCBP)与周围动脉压(肱动脉压SBP)的关系,为临床上有效控制血压提供治疗与护理干预依据.方法: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624例,检测NCBP和SBP,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干预.结果:年龄80岁以上的患者NCBP比SBP高,其中老年女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23%的患者的NCBP比SBP高,38.62%患者的NCBP比SBP低,只有5.51%的患者两者相等.结论:在老年患者降压治疗与血压监测的过程中,根据个体不同需要同时考虑NCBP和SBP,才能安全有效控制血压,预防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 高血压的过度诊疗

    作者:王新宴;田利源

    高血压的过度诊疗危害很大,但常被忽视.本文从如何认识高血压是疾病还是危险因素、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的关系、高血压的诊断界值、血压计和各种血压测量方法的局限、肱动脉血压与中心动脉压的关系方面探讨了与高血压过度诊疗相关的五个问题,并对通过大样本人群队列研究,促进高血压的精准、适度诊疗提出了展望.

  • 增益指数检测是一种无创的中心动脉压及心功能测定新方法

    作者:孙晓楠;曾强

    增益指数(augumentation index,AI)是一种评价动脉弹性功能的指标.中心动脉压波形中,反射波重叠的高度占整个收缩压高度的比值称为AI.AI可以反映动脉系统的弹性,老年人和各种高危人群动脉弹性功能下降,AI增大.AI与临床常用的脉压差有相似的临床意义.

  • 艾灸对虚实辨证不同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的影响

    作者:和蕊;刘宏;王慧芳;赵百孝

    目的:观察艾灸对虚实辨证不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艾灸实证组、艾灸虚证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3组均口服常规降压药,艾灸实证组和艾灸虚证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艾灸治疗4周,测量治疗前后肱动脉压、中心动脉压.结果: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一致,治疗4周后,艾灸虚证组的收缩压显著低于艾灸实证组和对照组(P<0.05);艾灸虚证组脉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艾灸实证组和艾灸虚证组的中心动脉收缩压与脉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艾灸可以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心动脉压,虚证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较实证组更适合艾灸疗法.

  • 中心动脉压临床价值浅议

    作者:李春霞

    中心动脉压能更直接、准确的反映左室、冠脉及脑血管的负荷情况,因此理论上比肱动脉压具有更强的心血管靶器官损害、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反射波是左室后负荷的组分,是心脏后负荷的指标之一,也是收缩期高血压的发病基础.主动脉与上臂动脉在压力波形态及增幅方面有显著差别,两者的SBP在运动状态下相差可达80mmHg(1mmHg=0.133 kPa).因此纠正这种差别具有重要意义.

  • 外周血压和中心动脉压的差异性研究

    作者:彭文超;杨剑;吴璋洋;马祖长;孙怡宁;张永亮;郑延松

    目的 中心动脉压比外周动脉压对心血管终点事件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高血压人群中心动脉压和肱动脉压的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为640名(46岁±8岁)无明显心血管病体检者,根据肱动脉压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计算两组人群的中心动脉压和肱动脉压的脉压比值,来描述两动脉压的差异,通过逐步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脉压比值的独立影响因子.结果 年龄和高血压是脉压比值的独立影响因子.随着年龄的增加,脉压比值不断增大.与非高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人群脉压比值显著增加(P<0.05).对研究人群按照肱动脉收缩压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不同风险等级之间中心动脉收缩压的分布存在大量的重叠.结论 中心动脉压不能由肱动脉压完全代替,准确评估中心动脉压可能提高对心血管事件的识别,完善对高血压人群的健康管理.

  • 动脉僵硬度和中心动脉压评价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宏宇

    动脉僵硬度和中心动脉压升高是全身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早期评价血管系统的上述改变并进行逆转对于维护血管健康及预防致死致残血管事件的发生极为重要.

  •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动脉僵硬度特点的研究

    作者:袁静;王芳;窦艳娜;左力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心动脉压(central aortic pressure,CAP)特点及大动脉弹性的变化.方法 对40名因终末期肾脏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MHD治疗的患者进行肱动脉血压、CAP和增益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的测量,并与40名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非慢性肾脏病患者群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无论在非肾脏病患者还是MHD患者,肱动脉收缩压与CAP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14和0.926,均P<0.01),但两者差值的平均值为8.9 mm Hg(1 mm Hg=0.133 kPa),变异大(95%可信区间达28.6 mm Hg).年龄<50岁和年龄≥50岁的EHD患者CAP分别为(125±21)mm Hg和(138±15)mm Hg,均低于相应肱动脉收缩压,但高于非慢性肾脏病患者CAP(均P<0.05).两年龄组MHD患者AI分别为86%±19%和85%±12%,与非慢性肾脏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50岁以下MHD患者AI升高比例高于非慢性肾脏病患者(82% vs 35%,P=0.008).MHD患者AI与CAP相关(r=0.523,P=0.001),与年龄、肱动脉收缩压无相关性.透析后CAP和肱动脉收缩压均降低,而AI不变[(90%±19%)比(86%±16%),P>0.05].使用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患者AI高于颈内静脉半永久置管者[(91%±15%)比(76%±10%),P=0.001].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CAP高于同年龄的非肾脏病患者群,中青年MHD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的比例明显增高.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动脉僵硬度高于颈内静脉半永久置管者.降低MHD患者CAP和改善大动脉弹性的措施值得进一步探讨.

  • 中心动脉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介绍

    作者:王芳;左力

    目前临床血压测定的对象都是上臂肱动脉,临床工作中所说的血压即指间接法测定的肱动脉血压.实际上动脉血压应当是主动脉压,指升主动脉根部血压,目前被称为中心动脉压(central aor-tic pressure,CAP).

  • 中心动脉压的研究进展

    作者:汪正权;梁雨露

    动脉血压是临床诊疗过程中常规的测量项目,对预测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临床上所说的动脉血压通常是指上臂肱动脉血压,也称外周动脉血压(peripheral artery pressure,PAP),是通过袖套法测定双侧上臂肱动脉血压来评估整个体循环系统的血压水平.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动脉血压是指升主动脉根部血压,现称为中心动脉压(central aorticpressure,CAP).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相对于PAP,CAP 与心、脑、肾等器官损害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1-2] .中心大动脉在左心室收缩期将大部分心排血量储存,在舒张期排向外周,以保障全身器官和组织的连续灌注.

  • 有创中心动脉脉压对老年冠状动脉 Gensini评分的影响研究

    作者:杨锋;卢竞前;张洲;贾永全;起飞华;郑松青;杨兴虎

    目的:观察有创主动脉及桡动脉血压对老年冠心病Gensin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62例,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正常组(狭窄<50%)、冠心病组(狭窄≥50%)。冠状动脉造影时同时测定中心动脉压及外周动脉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并观察各种血压参数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中心动脉脉压较正常组要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4±27.4)mmHg vs.(69.5±26.2) mmHg,P<0.05],中心动脉脉压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有正相关性(r=0.316,P=0.007),中心动脉脉压和年龄有正相关性(r=0.462,P=0.005),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和年龄有正相关性(r=0.298,P=0.013)。结论随着年龄增加,中心动脉脉压增大,增大的中心动脉脉压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有明显正相关性,可预测冠心病病变程度。

  • 不同降压方案对中心动脉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作者:卢竞前;杨锋;刘屹;高彦;潘娅萍;李易;吕云

    目的 探讨不同联合降压治疗方法 对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和左心室质量(LVM)的影响.方法 对154例高危高血压患者分别使用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A组,n=80)和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B组,n=74)治疗1年比较治疗前、后外周血压、中心动脉压、LVM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变化.结果 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明显高于SBP且cSBP和SBP呈正相关(r=0.86,P<0.05).两组治疗1年后外周血压均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收缩压(124±6)mm Hg vs.(125±7)mm Hg;舒张压(74±7)mm Hg vs.(74±8)mm Hg,P均>0.05];cSBP在A组明显低于B组[(131±12)mm Hg vs.(137±9)mm Hg,P<0.05];两组LVM、LVMI均较治疗前减轻,但A组明显低于B组[LVM(148±26)g vs.(157±19)g;LVMI(112±7)g/m2 vs.(117±11)g/m2,P均<0.05].且LVMI与cSBP呈正相关(r=0.63,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较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治疗可更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cSBP,同时减轻LVMI.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变化的相互关系

    作者:刘学森;徐新娟;珠勒皮亚·司马义;陈玉岚

    目的 对比不同昼夜节律分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之间中心动脉压(CAP)各项指标的差异,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AP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变化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09-2011-02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0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94例,年龄(59.7±12.8)岁,检测其血压昼夜节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并将其分为反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n=59),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且<10%,n=73),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且<20%,n=58);检测CAP和反射波增益指数(AI),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反杓型组nSBP、nDBP、nMAP均高于非杓型、杓型组;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dDBP、dMAP均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心动脉脉压每增加10 mm Hg,反杓型组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1.13倍(OR 1.13,95% CI 1.04~1.27,P<0.05);75次心率中心动脉压增强指数校正指数(AIx75)每增加10,反杓型组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到1.26倍(OR 1.26,95% CI1.00~1.39,P<0.05);baPWV与反杓型组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 中心动脉脉压与夜间血压下降率相关,与反杓型高血压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

  •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

    作者:孙尚文;路方红;赵颖馨;刘振东;王舒健

    背景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强预测因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标志物.中心动脉压(CBP)较外周动脉压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更加密切相关.然而,老年高血压患者CBP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CBP与颈动脉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正常血压者75人为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97例,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CBP及其反射波;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IM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老年高血压组中心动脉收缩压(CSP)[(146.6±8.5)比(107.2±6.7)mm Hg]、中心动脉舒张压(CDP)[(91.1±10.3)比(69.2±5.7)mm Hg]、中心动脉脉压(CPP)[(67.8±7.3)比(38.4±7.3)mm Hg]、中心动脉平均动脉压(CMAP)[(113.6±9.2)比(83.1±6.2)mm Hg]、中心动脉收缩末压(CESP)[(131.2±9.9)比(94.5±5.1)mm Hg]、中心动脉增强压(AUG)[(18.0±8.7)比(9.5±4.2)mm Hg]、第一峰值血压与小血压之差(P1 Height)[(52.4±10.3)比(27.2±8.5)]、增强指数[(34.6±4.9)比(25.2±7.3)%]、颈动脉IMT[(1.14±0.51)比(0.74±0.61)mm]均明显增高(P<0.01).校正了性别、年龄、吸烟、外周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后,多元线形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总胆固醇、CSP、CPP、体质量指数是影响IMT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330,0.247,0.185,0.205;均P<0.05).进一步校正体质量指数和血脂水平,CSP、CPP仍是影响IMT的独立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260,0.167;P值分别为0.003,0.04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CBP和增强指数和动脉硬化相关,CSP和CPP是影响动脉硬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 评价无创中心动脉压与有创中心动脉压测量值的一致性

    作者:左君丽;严子君;张瑞岩;李燕;初少莉

    背景 研究显示中心动脉压预测心血管事件优于外周动脉压,有创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准确,但临床难以广泛应用,而无创法是否能准确推算中心动脉压尚需进一步评价.目的 以导管法直接在主动脉根部测压为"金标准",评价SphygmoCor脉搏波分析系统无创中心动脉压测量的一致性.方法 入选行冠脉造影患者45例,年龄(62±12)岁.分别采用普通心导管经皮股动脉插管直接测主动脉根部压力、Omron袖带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肱动脉血压、SphygmoCor脉搏波分析系统同步记录左侧桡动脉脉搏波并计算中心动脉压.用配对t检验、简单相关分析、组内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作图对两种方法的符合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肱动脉收缩压(SBP)[(156.0±30.2)mmHg]高于有创中心动脉SBP[(148.0±30.4)mmHg,P<0.01];无创中心动脉SBPE(144.0±29.3)mmHg]与有创中心动脉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较好(r=0.84,P<0.01),差值均数和2 SD分别是4.2、33.4 mmHg.无创中心动脉舒张压(DBP)[(89.0±14.8)mmHg]和肱动脉DBP[(87.0±15.0)mmHg]均高于有创中心动脉DBP[(74.0±12.5)mmHg,P<0.01].有创、无创、肱动脉脉压(PP)分别为(74.0±25.2)、(53.0±20.5)、(68.0±22.5)mmHg;无创中心动脉PP低于有创主动脉PP(P<0.01).结论 肱动脉血压不代表中心动脉压;无创性中心动脉SBP与有创直接测量值一致性好;但无创性中心动脉DBP、PP与直接测量值间相差甚远.

  • 隐蔽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与动脉弹性的相关性

    作者:胡小亮;路方红;刘振东;赵颖馨;孙尚文;王舒健;李俊

    目的 探讨隐蔽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血压正常者360例及高血压患者100例监测24 h动态血压,根据监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隐蔽性高血压组(n=135)、血压正常组(n=225)及高血压组(n=100).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仪测定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结果 隐蔽性高血压组中心动脉收缩压(CSP)、舒张压(CDP)、中心脉压(CPP)、平均收缩压(CMSP)、平均舒张压(CMDP)、收缩末压(CESP)、增强压(AUG)、crPWV均高于血压正常组,低于高血压组(P<0.01或P<0.05).校正性别和年龄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SP、CPP、总胆固醇是crPWV的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043,0.085,0.792;均P<0.01).结论 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中心动脉压相关,CSP和CPP是影响动脉硬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 比较两种无创性测量中心动脉压仪器测值的一致性

    作者:彭猛;蒋雄京;关婷;马文君;董徽;吉薇;吴海英;惠汝太

    目的 比较两种无创性测量中心动脉压(CBP)仪器(欧姆龙HEM9000AI与SphygmoCor)测值的一致性.方法 入选2011-08-09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43例,年龄40~80(60.5±9.4)岁,其中男性32名(74.4%),对同一患者分别使用欧姆龙HEM9000AI与SphygmoCor测量CBP.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配对t检验和Bland-Altman评价两种仪器所测CBP的相关及一致性.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种仪器测量的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均与外周收缩压呈正相关(r=0.942、0.971,均P<0.01);两种仪器测量的cSBP(r=0.972)、桡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AI,r=0.663)呈正相关(均P<0.01).配对t检验显示,两种仪器测量的cSBP[(119.0±25.1)比(106.1±21.2)mm Hg,P<0.01]及AI[(73.5±15.4)%比(67.1±22.5)%,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种仪器测量的cSBP及AI相差(13.7±6.7)mm Hg和(6.3±16.8)%,在一致性界限范围内,绝对值大为23.5 mm Hg和36.5%,一致性欠佳.结论 两种仪器无创测量的cSBP及AI相关性均较好,一致性均欠佳,临床上互相替代使用值得质疑.

139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