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代谢综合征患者动态血压有关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任春霖;胡胜利

    目的 探讨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代谢综合征(M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评价各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和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同时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为非CHD和CHD组,按PPI≤0.40、0.41-0.50、0.51-0.60、>0.60分为4组,按PP≤40 mm Hg、41-60 mm Hg、61-80 mm Hg、>80 mm Hg分为4组,比较各组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 非CHD和CHD组在年龄、血脂、体重指数、SBP、PP、PPI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和PPI组在冠心病发生率、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数、评分和冠脉狭窄程度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or P<0.01);MS患者的CHD发生率及病变程度与SBP、PP、PPI显著相关(P<0.01),与PPI相关性为显著.结论 在动态血压各指标中,PP、PPl、SBP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可作为代谢综合征患者二级预防靶点.

  • 尿毒症患者偶测血压与动态血压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松杨;赵学智;刘亚玲

    目的评价尿毒症患者不同偶测血压(CBP)水平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选择75例服用或未用降压药物的尿毒症患者,男性44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52.4±16.5)岁,尿毒症病程平均(27.9±34.8)月.根据CBP结果分为正常血压组;1、2、3级高血压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ABPM).结果4组资料显示随CBP值升高,ABPM值亦升高;各组ABPM均低于CBP值,随着血压分级的提高,其ABPM24小时均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相应升高,各组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或显著性差异.随着血压总体水平的提高,血压负荷也增加,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增加明显,本文各组的夜间血压负荷均高于日间.在6例未服降压药的正常血压尿毒症患者中发现,5/6例有昼夜节律消失或减弱,4/6例血压负荷异常,2/6例ABPM升高.75例中昼夜节律消失或减弱者为64例,占83%.结论尿毒症ABPM水平与CBP水平呈正比.尿毒症高血压患者ABPM特点与高血压患者相似,血压正常的尿毒症ABPM存在异常改变,值得进一步研究.

  • 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之比较

    作者:皮林;华琦;刘荣坤;杨峥

    目的比较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不同.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组,对38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非杓型组24h SBP、24h DBP、nSBP、nDBP均显著高于杓型组,IVS、PW、LVM、LVMI、LAD、A、ATVI、A/E显著增加,而FS、ESV显著降低.结论非杓型组夜间血压显著高于杓型组,左室肥厚(LVH)及舒张功能减退(LVDF)比杓型组更严重.

  •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例

    作者:高元安

    患者女,57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觉上腹部困胀不适,伴心慌、气短。查体:无特殊。24h尿中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3次分别为:94mmol/d、100mmol/d、110mmol/d。动态血压正常。

  • 血压变异性与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

    作者:黄素兰;匡泽民;余振球;陈国军

    随着动态血压在高血压诊治中的广泛应用,有关动态血压参数与肾功能不全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血压变异性(BPV)目前已成为高血压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BPV与肾脏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BPV概念、相关机制及与肾脏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高血压合并颈椎病患者物理干预后的转归及机制探讨

    作者:李姗;谭丽娟;于兆华;宇仁超;杨斌;王霞霞;潘娜娜;张蕊;于玲范

    目的 观察初发高血压合并颈椎病患者,经颈椎关节粘连松懈术治疗及改善生活习惯后血压的转归,为颈型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方法在门诊2011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就诊的5000例初发高血压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160人[血压在(140~159)/(90~99)mmHg之间].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颈椎关节粘连松懈术推拿治疗一个疗程,并严格按照制定的生活习惯、日常姿势和颈部运动方式进行干预;B组给予小剂量的钙离子拮抗剂或小剂量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治疗,随访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4周,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患者24h平均血压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B组仅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畏光、胸闷胸痛的症状有所改善,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耳鸣、听力下降、疲惫乏力等症状,A组改善明显,且显著优于B组(P<0.01).治疗前A、B两组24h平均血压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A组患者24h平均血压均明显下降并维持在正常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而B组患者的血压虽有所下降但未能恢复至正常,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B组相比,A组患者经4周治疗后的24 h平均血压明显下降,且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初发高血压患者,应注意颈椎病的筛查,尽早地发现高血压合并颈椎病者,并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避免误诊漏诊,从而提高高血压的治愈率.

  •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

    作者:莫小丽;杨柳;安巍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入选21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存在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n=41)和非脑梗死组(n=178),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状态下24 h动态血压参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P均<0.05),且脑梗死组患者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治疗状态下动态血压表现为收缩压过高和昼夜节律异常.

  • 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林虎;苏庆丰;张晶晶;张志霞;郭明媚;栗敏;李敏;张虹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段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58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晨起(A组)和傍晚(B组)服药组;均服用左旋氨氯地平,8周时随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1)A、B两组的诊室血压、动态24h平均血压、晨峰血压值在治疗后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P均<0.05;组间P均>0.05.(2)A、B两组夜间血压在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B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更大.(3)治疗后均可有效提高A、B两组全天24h、白昼和夜间平均收缩压(SBP)达标率;B组提高夜间平均SBP达标率明显优于A组(66.7% vs.32.1%,P<0.05).(4)治疗后A、B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改善(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率分别为25%和50%,B组显著优于A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B两组SBP昼夜差值百分比均有所增加,B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晨起或傍晚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均能有效地降低晨峰血压和白昼血压.傍晚服用能更好地纠正夜间高血压、显著纠正异常血压昼夜节律.

  • 隐性高血压病人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

    作者:刘丽芳;谢晋湘;晋库根;王晋祥;牛爱萍;张培湘;杜志凌;刘力生

    目的探讨"隐性高血压"与中心动脉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脉搏波分析仪记录89例临床诊断为血压正常(偶测血压<140/90 mm Hg)及75例高血压(偶测血压≥140/90 mm 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患者的桡动脉脉搏波,经计算机自动转换为相应的中心动脉脉搏波,并分析中心动脉压力及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增强指数(AIx).结果小样本人群中,隐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5.7%.与血压正常(偶测血压<140/90 mm Hg及白昼动态血压<135/85 mm Hg)组相比,隐性高血压组的血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饮酒的比例显著增高;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收缩末期压及中心动脉增强压分别增加14.8 mm Hg(CI 5.6~24.0 mm Hg)、9.1 mm Hg(CI 3.1~15.1 mm Hg)、14.0mm Hg(CI 5.8~22.2)及4.2(CI 0.6~7.8 mm Hg),增强指数增加11.9%(CI 2.8%~20.9%).虽然隐性高血压组的偶测血压显著低于高血压组,经年龄、性别及身高调整后,两组的白昼动态血压、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强压及增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隐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心动脉压力及增强指数升高,提示动脉顺应性下降,动脉硬化.这些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可能增加心血管病危险,对其进行评价有助于偶测血压正常者的危险分层.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变化的相互关系

    作者:刘学森;徐新娟;珠勒皮亚·司马义;陈玉岚

    目的 对比不同昼夜节律分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之间中心动脉压(CAP)各项指标的差异,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AP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变化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09-2011-02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0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94例,年龄(59.7±12.8)岁,检测其血压昼夜节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并将其分为反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n=59),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0且<10%,n=73),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且<20%,n=58);检测CAP和反射波增益指数(AI),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反杓型组nSBP、nDBP、nMAP均高于非杓型、杓型组;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dDBP、dMAP均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心动脉脉压每增加10 mm Hg,反杓型组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1.13倍(OR 1.13,95% CI 1.04~1.27,P<0.05);75次心率中心动脉压增强指数校正指数(AIx75)每增加10,反杓型组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到1.26倍(OR 1.26,95% CI1.00~1.39,P<0.05);baPWV与反杓型组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 中心动脉脉压与夜间血压下降率相关,与反杓型高血压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

  •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的关系

    作者:陈永新;李增清;李文仲

    目的 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情况.方法 选取90例有睡眠打鼾的儿童,实施多导睡眠监测并同步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OSAS组(AHI≥5次/h)和对照组(AHI<5次/h),比较两组的临床血压指数值、高血压的发病率和"非杓型"血压的情况.结果 1)OSAS组的体质量指数(BMI)、氧减指数(ODI)和睡眠期间血氧饱和度<92%的时间(TST92%)均比对照组高(P<0.05),2)OSAS组夜间睡眠时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指数,以及白昼的收缩压指数较对照组高(P<0.05);3)OSAS组的高血压发病率及"非杓型"血压情况比对照组多(P<0.01).结论 儿童OSAS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且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血压多呈"非杓型"改变.

  •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功能损害

    作者:刘振东;路方红;董元丽;赵颖馨;王舒健;孙尚文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节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 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受试者196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超声监测,使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MMSE总分范围为0~30分.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对MMSE得分有显著影响,且有交互作用(F=5.937,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者MMSE得分低于颈动脉非粥样硬化者[(19.5±2.1)比(23.1±3.0),P<0.01].血压昼夜非杓型节律者MMSE得分低于血压昼夜杓型节律者[(19.7±2.3)比(22.9±3.1),P<0.01].杓型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硬化对MMSE中注意力和计算力及回忆力方面,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但对定向力、记忆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无交互作用.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协同作用.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

    作者:孙红喜;陈莉明;杨菊红;单春艳;郑妙艳;王颖;任慧珠;温娟娟;郭俊;宋新荣;常宝成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分析其与尿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按Mogensen分期将患者194例分为4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尿白蛋白≤30 mg/24 h,n=71),微量白蛋白尿(MAU)组(尿白蛋白30~<300 mg/24 h,n=47)、大量白蛋白尿组(尿白蛋白≥300 mg/24 h,n=31)及肾功能不全组[尿白蛋白≥300 mg/24 h且 eGFR≤60 mL/(min·1.73m2),n=43].观察各组动态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平滑指数等的变化,分析其与尿白蛋白的相关性.结果 随尿白蛋白增加及肾功能下降,24 h、白昼及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逐渐升高[24 h平均收缩压由正常白蛋白尿组(125.4±14.6)增至肾功能不全组(146.6±13.3) mm Hg,舒张压由(66.9±8.9)增至(83.0±8.8)mm Hg,P<0.05],24 h收缩压标准差由(9.3±2.2)增至(11.9±4.8)mm Hg(P<0.05),收缩压及舒张压平滑指数逐渐降低(4组收缩压平滑指数分别为1.82±0.3、1.75±0.3、1.64±0.2、1.56±0.2,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4 h血压变化、血压标准差与24 h尿白蛋白呈正相关(P<0.01),而夜间血压下降率及平滑指数与24 h尿白蛋白呈负相关(P<0.05).结论 早期DN患者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且血压变异性增大.

  • 血压及心率的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陈舒玲;李贵;彭峰;赵文香;林金秀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率的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2月到2017年7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7例,同期正常血压者35人作为对照.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心脏彩超检查.分别根据血压水平、血压昼夜变化节律、心率水平、心率昼夜变化节律进行分组研究,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动态血压及心率各指标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二尖瓣口血流速度/二尖瓣环组织运动速度(E/e')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患者按收缩压三等分分组,夜间收缩压高的第3组其LVMI、LADI和E/e'明显高于血压较低的第1组(均P<0.05).清晨收缩压高的第3组其E/e'明显高于第1组和第2组,第2组的LADI高于第1组(均P<0.05).反杓型高血压患者LVMI、LADI和E/e'明显高于杓型血压组与非杓型血压组(均P<0.05).非杓型/反杓型心率组其LADI和E/e'明显高于超杓型心率组,杓型心率组的E/e'也明显高于超杓型心率组(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β=0.289,P=0.005)、夜间收缩压下降率(β=-0.275,P=0.002)与LVMI独立相关,清晨收缩压与E/e'独立相关(β=0.235,P=0.006),夜间心率下降率与LADI(β=-0.159,P=0.047)、E/e'(β=-0.245,P=0.002)独立相关.结论 夜间收缩压升高及反杓型血压与左心室肥厚相关,清晨收缩压升高及非杓型/反杓型心率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相关.

  • 正常高值血压者动脉血压昼夜节律与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作者:梁薇芬;张赛丹

    目的 了解正常高值血压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及血管内皮功能(FM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0-08-12湘雅医院体检中心正常高值血压者104例,根据动态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分为杓型组(55例)和非杓型组(49例),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高分辨超声检测肱动脉FMD及颈动脉IMT.结果 正常高值血压动态血压呈杓型及非杓型各占52.9%及47.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的IMT大于对照组[(0.74±0.06)、(0.75±0.06)比(0.47±0.05)mm],FMD值小于对照组[(8.07±1.18)%、(5.89±0.93)%比(13.78±1.98)%,均P<0.05],其中杓型组FMD大于非杓型组.FMD与IMT呈负相关(r=-0.843,P<0.01).结论 正常高值血压者存在血压节律异常、IMT增厚及FMD减退,动态血压呈非杓型者FMD损害较杓型者更严重.

  • 正常血压者血压变异性与血压节律的相关性

    作者:江金锋;邹文博;蔡文钦;苏津自

    目的 探讨正常血压者血压变异性特点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体检中心)检查动态血压的正常血压者1024人.收集动态血压相关数据,分析24 h血压标准差(24hBPSD)、白天血压标准差(dBPSD)、夜间血压标准差(nBPSD)、24 h血压加权标准差(24hBPWSD).采用血压标准差、变异系数来表示血压变异性,采用公式[(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反杓型、非杓型、杓型和超杓型;按年龄分为<40、40~<50、50~<60、≥60岁.结果 正常血压人群反杓型、非杓型、杓型和超杓型的比例分别为6.0%、47.0%、43.6%、3.4%.正常血压人群24 h收缩压标准差为(12.8±3.4) mm Hg;24 h舒张压标准差为(9.1±2.2)mm Hg;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为0.11±0.03;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0.13±0.03.反杓型、非杓型、杓型、超杓型组24hBPSD、dBPSD、24hBPWSD逐渐增加,除反杓型与非杓型组外,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4组nB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白天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P<0.05),而舒张压标准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较女性血压变异性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血压人群杓型和超杓型血压变异性高于非杓型或反杓型.随着年龄增大,收缩压变异性逐渐增大,而与性别无明显相关.

  • 隐蔽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与动脉弹性的相关性

    作者:胡小亮;路方红;刘振东;赵颖馨;孙尚文;王舒健;李俊

    目的 探讨隐蔽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血压正常者360例及高血压患者100例监测24 h动态血压,根据监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隐蔽性高血压组(n=135)、血压正常组(n=225)及高血压组(n=100).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仪测定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结果 隐蔽性高血压组中心动脉收缩压(CSP)、舒张压(CDP)、中心脉压(CPP)、平均收缩压(CMSP)、平均舒张压(CMDP)、收缩末压(CESP)、增强压(AUG)、crPWV均高于血压正常组,低于高血压组(P<0.01或P<0.05).校正性别和年龄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SP、CPP、总胆固醇是crPWV的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043,0.085,0.792;均P<0.01).结论 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中心动脉压相关,CSP和CPP是影响动脉硬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 心力衰竭患者低血压预后不佳

    作者:邰胜;刘志华

    背景 心力衰竭表现为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的重度受损,并伴有神经体液因素的改变.血压作为一个综合反映全身血流动力学的指标,同样受到神经体液的调节,提示血压在心力衰竭的病情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2007-02-12期间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92例,均行ABPM,并准确记录监测时的心功能分级.至少随访3月,以死亡为观察终点,以不同血压水平分组.绘制生存曲线并对其进行统计检验.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探讨ABPM在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 所有心力衰竭患者至少随访3月后,有17例死亡,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105 mmHg、24 h平均血压(24 h MBP)<80 mmHg和24 h平均脉压(24 h PP)<35 mmHg的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24 h SBP≥105 mmHg、24 h MBP≥80 mmHg和24 h PP≥35 mmHg的心力衰竭患者(P<0.01).在单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中,心功能Ⅳ级、病因为扩张性心肌病、24 h SBP<105 mmHg、24 h MBP<80 mmHg和24 h PP<35 mmHg均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但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中,只有心功能Ⅳ级和24 h SBP<105 mmHg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 低血压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增加,收缩压、平均压、脉压是影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24 h SBP<105 mmHg是死亡终点的独立预测指标,提示临床医师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需进行血压监护,在应用具有降压作用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时应当十分慎重.

  •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收缩压变异性呈杓型关系

    作者:章陈露;郑礼裕;邹文博;莫基斌;余永辉;苏津自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血压变异性(BPV)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入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603例,按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n=130)、非杓型(n=313)和反杓型组(n=160),根据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将BPV分为八分位组,比较各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LVH检出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PV与LVMI的关系.结果 与杓型组比较,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24hSBPSD降低[(13.1±2.8)、(14.1±3.6)比(16.1±3.2)mm Hg];而LVMI水平[(96.9±22.6)、(103.8±28.6)比(91.2±21.4)g/m2]和LVH检出率(18.8%、33.8%比8.5%)升高(均P<0.05).24hSBPSD第二八分位的LVMI水平和LVH检出率低.随着24hSBPSD八分位升高,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呈上升趋势,而各时间段平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LVMI与24hS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收缩压加权标准差呈正相关,与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nSBP、血肌酐和高血压病程是LVMI的影响因素.结论 杓型组LVH检出率低.非杓型组BPV较低,但LVH检出率却较高,LVH与24 h收缩压变异性呈杓型关系.过小的BPV可能导致LVH发生风险增加.

  • 吸烟对男性高血压患者晨间血压上升速度的影响

    作者:许耀;郝云霞;崔爱东;梁友玲;赵燕;于春英;胡人月;刘爱玲

    目的 探讨长期吸烟对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进一步阐述晨间血压上升速度是否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男性高血压患者300例,年龄40~79岁,受试者均无糖尿病病史,根据吸烟状况分为不吸烟组(n=100)、戒烟组(n=100)和吸烟组(n=100),由同一研究小组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双重逻辑方程模型(double logistic curve-fitting procedure)分析动态血压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各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饮酒比例、高血压病程、血糖、血脂、血肌酐、血尿酸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吸烟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比不吸烟组和戒烟组高(P<0.05或P<0.01),收缩压白昼平台较戒烟组高(P<0.05).不吸烟组与戒烟组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吸烟组晨间收缩压上升速度要高于不吸烟组和戒烟组[(16.5±1.2)比(7.3±0.9)mm Hg/h,P<0.01;(16.5±1.2)比(9.8±0.9)mm Hg/h,P<0.01].④单因素相关分析示晨间收缩压上升速度与收缩压白昼平台、24 h脉压有相关性(r=0.151,0.143,P<0.05),不吸烟组及吸烟组收缩压上升速度仅与收缩压白昼平台有相关性(r=0.152,P<0.01;r=0.128,P<0.01).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上升速度仍与收缩压白昼平台呈正相关(r总=0.232,P<0.01;r不吸烟=0.274,P<0.01;r吸烟=0.283,P<0.01).⑤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晨间收缩压上升速度(OR=1.326,95% CI 1.083~1.624,P=0.006)及收缩压白昼平台水平(OR=1.292,95% CI 1.046~1.595,P=0.017)是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 长期吸烟的男性高血压患者白昼收缩压水平较高,晨间收缩压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晨间收缩压上升速度加快可能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1025 条记录 4/52 页 « 12345678...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