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例血压过低的动态血压与临床分析

    作者:赵晓月;周学君;权太东;蒋长盛;胡玲;邓鹤秋

    目的了解发作性低血压的病因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3例发作性低血压进行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析参数:24h及昼间/夜间平均血压;24h平均脉压差;24h及昼间/夜间高血压;24h及昼间/夜间低血压;24h及昼间/夜间血压负荷%;24h血压趋势图(Dippers曲线),并结合临床用药(药物、剂量、用药时间)及症状发作的规律性.结果 2例低血压参数分布与服降压药及发作性临床症状相关;1例低血压结合立位耐力试验阳性与血管迷走张力过强相关.结论 ABPM是分析发作性低血压病因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动态血压 低血压
  • 60岁以下隐匿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踝臂指数的关系

    作者:郑伊颖;耿庆山;黄晓渝;郑其岳;鲁桓;莫北溪;林凤;阮敏

    目的 探讨60岁以下隐匿性高血压(MH)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于阳江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及心内科门诊就诊的60岁以下非高血压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24 h动态血压分为MH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检测入选者ABI、左心室肥厚(LV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动态血压等.结果 MH组ABI值为(0.87±0.18),对照组为(1.12±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H组ABI正常比例低于对照组,血管钙化或失去弹性、中度和重度病变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20例MH患者中ABI异常93例,ABI正常27例.ABI异常组动脉壁增厚、LVH、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比例均高于ABI正常组,IMT、Scr水平高于ABI正常组,LVEF低于ABI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H组患者ABI与动脉壁增厚(OR=2.667,95%CI:1.001~11.321)及IMT(OR=1.974,95%CI:1.061~9.167)、Scr(OR=3.110,95%CI:1.647~16.647)有关.结论 60岁以下隐匿性高血压患者ABI异常比例较高,动脉壁增厚、IMT以及Scr等隐匿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指标与ABI异常有关.

  • 尼群洛尔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马丽媛;王文;陈伟伟;刘明波;邓卿;刘力生

    目的:观察尼群洛尔治疗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同时观察其对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8~79岁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在知情同意后进入研究。导入期2周,停用正在使用的降压药物。2周后门诊随访血压为收缩压(SBP)140~179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109 mmHg者被随机分为尼群洛尔组(A组)或氨氯地平组(B组)。目标血压值为<140/90 mmHg。随访中根据血压目标增加药物剂量或加其他降压药,治疗随访期6个月。基线、治疗4周和6个月时,各进行1次24小时(h)动态血压监测(ABPM)。研究过程中随时观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全国7个协作中心共随机入选207例高血压患者。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SBP和DBP就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这种趋势一直持续至研究结束。治疗6个月时,尼群洛尔组和氨氯地平组血压分别显著下降18.9/9.2 mmHg和18.2/9.9 mmHg。治疗4周和6个月后,A、B组动态血压监测24 h,白昼和夜间血压均显著下降。治疗1个月时,二组血压达标率已近似50%,治疗6个月时均达到77%。研究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结论尼群洛尔可快速有效降低高危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研究过程中未发现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 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与CAVI及ABI相关性研究

    作者:范学明;胡华青;陆琨;韩卫星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EH)及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24 h动态血压水平及与心踝血管指数(CAVI)、踝臂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入选9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EH组,n=47),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组(EH+T2DM组,n=43).所有入选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CAVI、ABI指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对动态血压与CAVI、ABI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与EH组患者比较,EH+T2DM组患者各时段的平均收缩压(SBP)、脉压(PP)、收缩压负荷(SBP-L)及CAVI呈增高趋势,而ABI和夜间血压下降率降低,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EH组患者杓型血压占42.5%,EH+T2DM杓型血压占2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AVI与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脉压差(24 hPP)、日间平均脉压差(dPP)、夜间平均脉压差(nPP)、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呈正相关,ABI与24 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dPP、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nSBP-L等指标呈负相关.结论 合并T2DM可增加EH患者收缩压、脉压及收缩压负荷水平,并加速动脉硬化的进展.

  • 中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应用乌拉地尔和尼卡地平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蕾;马涛;李霞

    目的:比较乌拉地尔与尼卡地平在中老年急性高血压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治疗的急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中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n=25)和B组(n=25),老年患者随机分为C组(n=25)和D组(n=25)。所有入选者依据病情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和C组患者静脉推注乌拉地尔,B组和D组患者给予尼卡地平。检测治疗后动态血压、脉压指数、心率和24 h收缩压平滑指数及24 h舒张压平滑指数,检测治疗前后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dr)、脑钠肽(BNP)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记录症状缓解时间。结果与A组比较,B组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血压、脉压指数、24 h舒张压平滑指数和心率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D组比较,C组血压各项指标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NA和Adr水平基本无明显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组和D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NA 含量和Adr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四组各时间点BNP和AngII发现,应用尼卡地平和乌拉地尔后,BNP和AngII的浓度均明显下降,其中老年患者应用乌拉地尔下降更明显,中年患者应用尼卡地平则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四组高血压症状的缓解时间发现,应用尼卡地平和乌拉地尔治疗后,四组高血压症状均缓解,在老年患者中乌拉地尔缓解时间更短,效果更佳;在中年患者中尼卡地平效果更佳。结论老年急性高血压患者应用乌拉地尔血压改善更明显,而中年患者应用尼卡地平血压改善更明显。

  • 盐酸阿罗洛尔治疗杓型及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建凤;张宇清;吴海英;刘国仗;孙宁玲;余振球

    目的观察盐酸阿罗洛尔对杓型及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7例.平均年龄(49.6±7.8)岁(18~70岁).服用安慰剂1周后,测量24 h动态血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程度将患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23例,非杓型组24例.所有患者给予盐酸阿罗洛尔治疗,每次10~15mg,2次/d,连续4~6周,治疗结束时再测量一次24h动态血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偶测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杓型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2%,非杓型组为54.2%;动态血压各项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h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M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MDBP)和血压负荷均有显著降低,同时全天的心率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非杓型组24例患者中,有12例(50%)血压节律改变为杓型.结论盐酸阿罗洛尔是一种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在影响血压节律方面,能够更显著地降低非杓型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

  • 心血管高反应对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心率变异的影响

    作者:王征;韩飞舟;杨建涛;林虹伶

    目的 研究心血管高反应性(HCVR)对中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 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在院疗养男性高血压(1级)患者60例,依照冷加压试验(CPT)将受试者分成高反应组及正常反应组.比较两组相应的临床资科以及动态血压、HRV等.结果 (1)与50名正常血压对照者比较,60名高血压患者中HCVR所占比例较高(58.3% vs 26.0%,P<0.01).(2)与正常反应组比较,高反应组24h平均收缩压(SBP)[(148.9±8.9) vs(143.6±8.5) mmHg,P<0.05]、24h平均舒张压(DBP) [(94.4±5.7)vs(90.5±6.0) mmHg,P<0.05]较高;夜间平均SBP[(145.4±9.2) vs (135.2±6.4) mmHg,P<0.01]、夜间平均DBP[(92.7±5.8)vs( 83.6±5.2) mmHg,P<0.01]增高更明显;高反应组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勺型高血压者较正常反应组显著增高(74.3% vs 28.0%,P<0.01).(3)高反应组与正常反应组相比,HRV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SDNN:(85.8±10.7) vs(118.6±13.8) ms;SDANN:(73.1±14.2) vs (106.1±15.2) ms;RMSD:(14.3±5.5) vs (22.3±9.5) ms; PNN50:(4.9±2.1) %vs (7.0±3.0)%,P<0.01].(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CVR(OR=4.53;95% CI 1.77~11.60)及HRV(OR=10.28,95% CI 3.94~26.86)降低可能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 HCVR者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比例较高;高血压合并HCVR者非勺型血压多见,昼夜节律紊乱,心率变异减低,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有关.

  •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24h血压及脉压特征

    作者:黄建凤;李建新;张慧敏;李丽平;吴海英

    目的了解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24 h动态血压特征及脉压情况.方法收集2001年以来门诊及病房的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121例,男53例,女68例,年龄≥60岁.所有患者均作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诊室、24 h、白天及夜间的收缩压(SB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舒张压(DBP)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所有患者的脉压(PP)均明显增大(PP>65 mmHg);不同年龄组之间24h、白天、夜间的PP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P<0.05).年龄>70岁组的24h和白天的DBP水平显著低于年龄70岁组(P<0.05).体重指数(BMI)≥25患者组的24h平均SBP、夜间平均SBP及DBP均高于BMI<25组(P<0.05).动态血压的夜间SBP和DBP的下降率分别为4.6%和7.0%,昼夜节律减弱.白天和夜间的SBP负荷明显增加,而DBP负荷正常.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诊室、24h、白天及夜间的SBP均有升高,SBP负荷和脉压明显增加;昼夜节律减弱.

  • 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白质病变与夜间血压下降率的相关性

    作者:程玲;赵娇;吴卫平;管维平

    目的 探讨在老老年(≥80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动态血压状况与脑白质病变(WML)的相关性.方法 我们回顾性地选取了高血压患者共130例,均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并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并应用年龄相关的脑白质视觉评定法评分将患者分为三组:轻度WML,中度WML,重度WML.结果 在三组患者之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及夜间血压下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与轻度WML组相比,中度WML和重度WML组患者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夜间舒张压升高和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小是WML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夜间血压异常升高以及昼夜节律的异常在WML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清晨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柳;党永康;郭建全;鲍永涛;姜学超;杨鹏云;仝向阳

    目的:分析清晨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以及踝肱指数(ABI)之间的相关性,为清晨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早期预防,提供相关的研究依据。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随机抽取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检查出清晨高血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四肢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下肢动脉硬化情况测定baPWV和ABI,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即正常组、轻度动脉硬化组、中度动脉硬化组和重度动脉硬化组。收集受试患者的病史、动态血压检查结果,对相关检测指标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找出baPWV与清晨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患有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P<0.05);组间比较显示,24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动脉硬化程度没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与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清晨高血压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baPWV可作为评估清晨高血压患者前期动脉硬度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指标;动脉的硬化程度与舒张压之间存在相关性,与收缩压之间关系不大。

  • 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与血浆神经肽Y及神经降压素水平的相关分析

    作者:刘润梅;夏云峰;陈素娟;翟红霞;佟万仁

    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是两种重要的血管活性多肽,二者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拟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Y、NT水平的变化及24h动态血压水平和血浆NPY、NT水平的相关关系,探讨二者与高血压病发病的关系.

  •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杜瑞雪;范利;张丽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近10年来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资料,旨在观察治疗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控制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 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正常参考值研究

    作者:刘德平;曾学寨;曾环宇;李明洲;郭虹麟;何青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构成中的比例和绝对数增加,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城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高血压患病率达到22.4%~71.0%[1,2].高血压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对老年人医生常凭几次诊室偶测血压作为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依据,一方面,从诊断上讲,这可能将很多单纯白大衣高血压作为慢性高血压而长期予以不恰当的治疗;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仅凭几次诊室偶测血压作为高血压降压治疗的依据,很难保证24 h平稳降压,从而使患者得不到恰当(过度或不足)的治疗.

  • 2型糖尿病睡眠障碍患者动态血压节律与胰岛α细胞功能的关系

    作者:任惠珠;郑妙艳;常宝成;徐延光;程静丽;单春艳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睡眠障碍患者动态血压节律与胰岛α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将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4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睡眠障碍组(242例)和睡眠障碍组(164例),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释放试验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空腹和糖负荷后胰岛α细胞功能、血压昼夜节律及其变异性等,对PSQI总分行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结果睡眠障碍组各时间点胰高血糖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比值、胰高血糖素曲线下面积及0、30、60、180 min胰高血糖素/血糖比值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t=2.109~14.188,均P<0.05)。睡眠障碍组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白天收缩压均较无睡眠障碍组高[分别为(135±8)比(130±7)mmHg (1 mmHg=0.133 kPa)、(74±6)比(72±6) mmHg、(131±7)比(126±6) mmHg、(72±5)比(68±5) mmHg、(138±8)比(133±8) mmHg,t=2.254~8.432,均P<0.05]。与无睡眠障碍组相比,睡眠障碍组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明显增加(t=2.232~10.065,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昼夜节律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呈正相关(OR:2.014~3.006),与胰高血糖素曲线下面积(OR:0.652~0.975)、PSQI总分(OR:0.623~0.818)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睡眠障碍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可能与胰岛α细胞功能异常有关。

  • 2型糖尿病睡眠障碍患者动态血压节律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

    作者:任惠珠;陈莉明;郑妙艳;杨菊红;王颖;单春艳;常宝成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睡眠障碍患者动态血压节律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住院的373例T2DM患者分为无睡眠障碍组(267例)和睡眠障碍组(106例),并以尿白蛋白排泄率再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分析两组间及各亚组间平均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平滑指数和血压变异性等变化,对睡眠障碍和尿白蛋白排泄率行回归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1)睡眠障碍组平均血压、血压变异系数高于无睡眠障碍组[分别为平均收缩压(130.3±10.1)比(125.5±9.3)mmHg;平均舒张压:(74.1±8.0)比(70.3±8.0)mmHg(1 mmHg=0.133 kPa);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8.2±2.0比7.3±1.8;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10.1±2.4比9.3±2.3;均P<0.05],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血压平滑指数低于无睡眠障碍组(t=2.9924~5.3979,均P<0.05)。(2)随着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增加,无睡眠障碍和睡眠障碍各亚组血压升高、变异系数增加、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和平滑指数下降,睡眠障碍各亚组变化更明显(t=2.0073~4.0395,均P<0.05)。(3)睡眠障碍与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呈负相关(Wald=4.192、4.590、6.019、5.910,均P<0.05)。尿白蛋白排泄率与PSQI总分、夜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呈正相关,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呈负相关(β=0.224、0.251、0.287、-0.242,均P<0.05)。结论T2DM睡眠障碍患者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可能与尿白蛋白排泄率有关。

  •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地尔硫(艹卓)缓释胶囊的降压作用

    作者:沈钧乐;徐幸;史若飞;张红;唐渝萍;岳瑞华;余红

  •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作者:梅莘苓

  • 诊室血压与家测血压的对比研究

    作者:卜敏锐;朱宁;陈丹;李铁军

    早在20世纪40年代Ayman等[1]首先观察到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与在诊室外测量值有差别,其原因未明;直至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在临床上的应用,欧美学者才开始探究引起这种差别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后期,Mancia等[2]通过连续直接动脉内测压,发现医生给患者测压时会使血压明显升高,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白大衣效应"(white-coat effect;WCE)或"白大衣现象"(white-coat phenomenon,WCP).

  • 诊室血压与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对比分析

    作者:蔡宇春

    目的:比较分析根据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准确率。方法文章以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来本院治疗的100例诊室血压高于正常值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血压检测仪测量患者的动态血压,对其血压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诊室血压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等普遍大于患者动态血压,并且诊室血压比患者全天中任何一点的动态血压都要高。且利用诊室血压以及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准确率只有41.0%,女性患者的准确率为27.3%,两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独根据诊室血压诊断高血压的准确率不高,在对女性患者进行高血压诊断时尤为明显。因此,我们需要结合诊室血压以及动态血压数据共同诊断高血压。

  • 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异常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

    作者:于晶

    目的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昼夜动态的进行监测,发现高血压患者节律异常、心律失常两者的内在联系,进而分析出节律异常和心律失常会给心脏、血管造成负担和威胁,作者根据这个发现找出一些防治的解决措施,给同行以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378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佩戴动态血压监测仪和动态心电图记录仪,且每月下载仪器中的所有数据,然后整理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佩戴动态血压监测仪和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发现昼夜节律异常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会更大,而且也会引起很多心血管的并发症.结论 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的积极治疗,才能避免患者突然死亡或者造成残疾.

1025 条记录 8/52 页 « 12...567891011...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