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膝关节损伤通过 MRI 诊断的价值分析

    作者:王凯;冯冲冲;张贵兴

    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通过M R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随机抽取的8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均通过M RI检查诊断,分析其诊断效果。结果:80例患者中半月板损伤者47例,其中 M RI诊出43例,诊出率为91.49%,诊断准确率为87.50%;韧带损伤者49例,其中M RI诊出43例,诊出率为87.76%,诊断准确率为75.00%。结论:膝关节损伤通过M RI诊断可以达到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实用性强。

  • M RI与超声诊断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武军;张秀玲;倪臣美

    目的:对比分析M RI与超声在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4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21例新生儿患者,均行头颅超声筛查和M RI检查,凡超声诊断有颅内出血者,作为观察组;未见出血者,作为对照组。若其后M RI显示有出血者,仍归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检出率、分布区域及病灶总数之间的差异。结果 M RI诊断颅内出血的分辨率及病灶检出个数明显高于超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新生儿颅内出血部位以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发生率高。结论 M RI能更准确的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可以作为一种必要的检查方法。

  • CT与MR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对比

    作者:刘东顺;张敏丽;李翠乔;司翠权

    目的:对比CT与MR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6 h内的患者98例,均进行常规C T与M RI平扫,同时进行C T灌注与M RI参数分析,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急性脑梗死的情况。结果98例患者中,C T平扫见大脑半球灰白质边界不清晰,中线结构轻度向左侧移位,脑沟回减少位;大脑半球可出现大片低灌注区。而M RI扫面可检测到异常高信号,存在低灌注区。缺血侧的CBF与CBV 值明显低于健侧,而 T T P值与M T T值明显高于健侧,ADC值与 FA 值均明显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4例发展为急性脑梗死,发生率24.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为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可发展为急性脑梗死,CT与MRI平扫的特征性不足,而CT灌注与MRI参数分析能有效反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状况,均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 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特点及 CT、MRI 表现

    作者:顾勤

    目的探究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特点及临床CI、M RI等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选取自2007‐04来我院就诊的17例经病理证实的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及CT、MRI等影像学表现。结果17例患者中10例(58.82%)软组织外周型PNET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囊变,无钙化。8例边界不清楚,7例密度和信号不均匀(以稍高或等密度,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8例中6例不均匀强化,10例临近骨质破坏,5例(29.41%)骨组织外周型PNET 患者临床表现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密度/信号不均匀,4例边界不清楚,4例伴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发生于椎管内2例(11.76%)外周型PNET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与脊髓和马尾分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呈等 T1或T2信号,3例边界清楚,增强扫描2例均匀,椎体及附件未见骨质破坏。结论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C T、M RI等影像学缺乏特异性表现,确诊需要根据病理学检查,C T、M RI可以提示肿瘤内部结构和大小、范围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状况,对手术实施可能性以及预后效果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 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 MRI 特征研究

    作者:饶德利;朱燕莉;邱晓明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M RI特点,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12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查后发现血管性痴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验组)66例,非血管性痴呆患者(对照组)58例。经头颅M RI检查后,比较2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部位、数目、大小。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饮酒和吸烟时间、并发高血压、心脏病几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病程较长、患糖尿病几率以及卒中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语言即刻记忆、时间定向、语言复述、言语表达和图形描述等评分与实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注意和计算、短程记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中小梗死较为常见,实验组患者梗死部位主要发生在额叶和丘脑,以大梗死发病较多,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额叶、丘脑等是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主要梗死部位以大中梗死较为常见,与年龄、卒中次数等密切相关。

  • 脑微出血 MRI 检测的分布特征及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作者:刘长华;杨克勤;左敏;李志浩;杨先春;胡望福;赵先珺

    目的:对MRI检测CMB结果进行分析,并对CMB的分布特征及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纳入175例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患者,同时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 RI检查,并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175例患者中SWI检出85例(48.57%),GRE‐T2检出74例(42.29%)。SWI共检出289个CMB病灶,其中皮质及皮质下145个(50.2%),基底节及丘脑100个(34.6%),脑干26个(9.0%),小脑18个(6.2%)。CMB组CD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I可以更好显示CMB的发生,高血压史、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史及抗血栓药物使用与CMB的发生存在密切的联系,CMB的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密切相关。

  • CT 与 MRI 对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严补生

    目的:比较C T与M RI对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腔隙性梗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3 h内行急诊螺旋CT及MRI检查。以临床诊断为准,观察CT 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病灶数量及部位诊断情况。比较CT 与MRI对发病<24 h、24~72 h、>72 h患者脑内病灶及径线<5 mm、5~10 mm和>10~15 mm病灶检出情况。结果(1)脑梗死病灶分布于额叶6例,顶叶6例,颞叶6例,枕叶4例,基底节区8例,丘脑3例,脑干3例,小脑4例。40例患者中,C T共显示21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共显示病灶45处。M RI共显示38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共显示病灶79处。M RI对脑梗死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 T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M RI对<24 h、24~72 h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72 h病灶的检出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其中MRI对径线<5 mm及5~10 mm腔隙性梗死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径线10~15 mm病灶的检出中,MRI及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中,MRI较CT更具有优势。

  • 原发性颅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MRI诊断分析

    作者:吴建峰;王胜裕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颅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M RI图像分析,提高该病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3例原发性颅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M RI表现,包括大小、形态、增强扫描前后信号特点等。结果23例患者,单发15例,多发8例,脑内共32个病灶,累及单个部位23个,其发病部位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基底节区、胼胝体及小脑;2例硬膜外肿瘤,位于颞顶部并累及颞顶叶1例,位于额部并累及额叶1例。肿瘤形态多为类圆形。T1 WI序列,较低信号者12例,等信号11例;T 2 W I序列,稍高或高信号18例,低信号5例。肿瘤均有占位效应,水肿相对较轻,仅1例有重度水肿。结论原发性颅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具有一定的M RI影像特征,结合临床特点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 MRI和C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董莹;范小波

    目的:分析M RI及C 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0‐01—2013‐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 RI及C T辅助诊断,并与病理切片结果对比,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变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患者肿瘤特点以基底节区、单发、CT呈高密度或等密度、MRI呈T1等信号或偏低信号、中度水肿、边缘清晰为主;患者经MRI与CT 诊断后与病理切片结果相比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中采用MRI以及CT方法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应用价值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普及。

  • 以痴呆为首发的朊蛋白病42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丽

    目的:分析以痴呆为首发的Creutzfeldt‐Jakob朊蛋白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以痴呆为首发的朊蛋白病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CSF14‐3‐3蛋白质、脑电图、头部CT、MRI、DWI的特点。结果患者的临床特点除早发痴呆的各项表现外,还出现了锥体束征、精神行为异常、共济失调、肌痉挛以及锥体外系征;37例患者脑电图出现周期性的三相波;进行M RI弥散加权(DWI)成像的20例患者中,15例出现双侧皮质异常高信号,3例出现基底节及皮质异常高信号;18例行脑脊液14‐3‐3蛋白质检测,只有5例显示为阳性。结论 CJD病为重要的临床辅助检测手段为行DWI以及脑电图的检测。

  •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影像表现

    作者:尚英杰;郝凯;石俊英;陈勇;张斯佳;薛鹏

    目的:探讨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婴幼儿3例,儿童1例,成人5例;2例婴幼儿及1例儿童有发热等感染病史伴神经症状,1例婴幼儿以缺血缺氧性脑病入院,成人以头痛、发热、昏迷、意识障碍等为主入院,其中伴有癫痫病史2例。头颅MRI显示胼胝体压部类圆形(婴幼儿累及全胼胝体压部)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高或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其中3例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头颅CT显示欠佳。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MRI复查示胼胝体压部异常信号消失。结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无特异性,而M 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的诊疗及预后提供指导。

  • CT 和 MRI 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裴松霞;赵玲玲;贾永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行C T和M RI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7—2016-02收治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经C T、M RI影像学诊断结果,分别比较两种方法检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灶数量、检测阳性率。结果47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经C T扫描,共检出阳性患者28例(59.57%),病灶40个;经M RI扫描,共检出阳性患者44例(93.62%),病灶74个,无论是在检出阳性率还是病灶的检出数量上,M RI显著高于CT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均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MRI的检测灵敏度相对更高,更有利于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脑电图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和预后价值

    作者:武红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 , 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国外 H S E发病率为4~8/10万,患病率为10/10万;国内尚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HSV常侵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变态反应性脑损害,未经治疗的 HSE病死率高达70%以上。该病20世纪70年代前,病死率较高,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1)有口唇或生殖道疱疹史,或此次发病有皮肤、粘膜疱疹;(2)起病急、病情重,有上呼吸道感染如发热和咳嗽;(3)脑实质损害严重,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癫痫、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等;(4)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确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5)脑电图提示以颞、额叶损害为主的局灶慢波及癫痫样放电;(6)头颅CT或MRI显示额、颞叶皮层病灶;(7)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可间接支持诊断。

  • MRI 与 CT 在多发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舒杰

    目的:分析M RI与C T在多发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01—2014‐01我院180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均常规行CT与MRI检查,按脑梗死的发生时间、梗死灶大小、梗死部位以及是否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等分组,对比CT与M RI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及效率。结果本组患者的C T检查总检出率为60.0%,M RI为9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4,P<0.01)。24 h以内组及24~72 h组 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 (分别为89.6% vs 43.8%,96.6% vs 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 h组MRI和CT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灶2 mm以内组,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而梗死灶≥2 mm组,CT和MRI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脑干及小脑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M RI检查较C T检查更具优势,但费用较高,临床应对患者的梗死部位及其他具体情况作初步判断,以便采取更合适的检查方法。

  • DWI 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锋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临床发现的124例肝脏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行DWI检查及对ADC值进行测量和计算。结果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的ADC分别为[(1.32±0.15)×10-3 mm2/s VS (1.79±0.28)×10-3 mm2/s , t=7.882,P<0.05];肝细胞癌与肝囊肿的ADC分别为[0.32±0.15)×10-3 mm2/s VS (3.42±0.58)×10-3 mm2/s ,t=18.796,P<0.05];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的 ADC 分别为[(1.32±0.15)×10-3 mm2/s VS (1.38±017)×10-3 mm2/s ,t=1.725,P=0.088]: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的瘤/肝ADC值分别为[(1.08±0.13)×10-3 mm2/s VS (0.52±0.17)×10-3 mm2/s ,t=17.217,P=0.000]。结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性DWI检查并对ADC值进行分析,能够显著提高M RI对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办法。

  • MRI与CT应用于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作者:唐永斌

    目的:探讨 M RI与CT 在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并且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案例回顾法,选取我院近些年以来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 M RI与CT 进行诊断检查,并且按照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时间、发生的具体部位、病灶大小情况等,进行分组研究,比较不同类型的患者以及不同情况之下进行 M RI与CT 的临床诊断结果,同时针对 M RI于CT 应用与脑梗死临床诊断的特征进行探析。结果:按照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具体时间进行分组,CT 对于早期患有脑梗死的诊断阳性率显著的低于 M RI的诊断,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按照发生脑梗死的病灶大小进行分组研究,CT 对于病灶比较小的患者检出率显著的低于 M RI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发生脑梗死的具体部位进行分组,CT 检查对于患者小脑部位以及脑干部位的检出率则是显著的低于 M RI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 M RI与 CT 均是极为重要的辅助式手段,但是对于早期、小病灶等患者而言,M RI的检出率显著的高于 CT。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