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感染杂志
Journal of Microbes and Infections 미생물여감염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
- 影响因子: 0.5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6184
- 国内刊号: 31-196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72株非伤寒沙门菌药敏分析及其所致儿童肠炎的临床特点
为探讨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性及其引起儿童肠炎的临床特点,收集2009年3月~2010年10月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消化病区送检的1 665例肠道感染患儿粪便标本,将培养、分离所获的72株非伤寒沙门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回顾分析其感染后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非伤寒沙门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泰能、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100%、98.61%、95.83%、87.50%和77.78%;对第1、2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不含酶抑制剂青霉素类,头霉素类等多种抗生素耐药率均>80%.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患儿通常表现出黏液血便、呕吐和发热等侵袭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年龄较大儿童可诉腹痛、腹胀,个别病例可发展为非伤寒沙门菌脓毒血症.本研究显示,非伤寒沙门菌对碳青酶烯类、含酶抑制剂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率较高,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谨慎选用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尽可能避免重症病例的出现.
-
2010年夏季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沙门菌感染分析
本文旨在了解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中沙门菌的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性.采集2010年7月1日~2010年9月30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及住院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分离、培养及鉴定,采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共收集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 1 045份,检出沙门菌 160株,阳性率为 15.3%.其中<1岁患儿沙门菌分离率为23.6%(119/505),明显高于1~5岁患儿(7.6%,32/423)及>5岁患儿(7.7%,9/117)(χ2=2090,P<0.001).共分离到21种沙门菌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占40.6%(65/160),其次肠炎沙门菌占25.0%(40/160),其余19种血清型占34.4%(55/160).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1.4%和69.0%,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29.3%和6.9%,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分别为29.3%和6.9%;对头孢美唑、磷霉素的敏感率>90%.结果显示,我院2010年夏季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中,沙门菌感染率较高,以<1岁患儿为主,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感染,该2种致病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
-
利用恒河婴猴模型对肠道病毒71型传播感染特征的生物学分析
本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对肠道病毒71型(EV71)从恒河婴猴的感染个体向其他未感染个体传播的可能性及相关生物学特性做了初步分析.通过喷雾形式经呼吸道感染1~2月龄恒河婴猴(A组);在观察临床症状同时,于感染后第7天,取该组动物粪便处理后,将上清液以喷雾形式经呼吸道感染新的婴猴个体(B组),随后对该次代感染个体进行同样临床观察;并对哺乳B组婴猴的母猴(C组)也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同时,将A组动物粪便处理后的上清液经血液感染的婴猴作为对照.分析临床症状,血液、粪便及咽拭子病毒载量,中和抗体效价,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提示,恒河婴猴作为EV71感染动物模型,能反映病毒在个体间传播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依据实验结果,可以初步推断,EV71在易感人群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同时,病毒也可从低龄个体向成年个体传播.这些资料为进一步探讨EV71在儿童群体中的发病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55例社区获得性肺隐球菌病病例分析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社区获得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医务人员对肺隐球菌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统计2003年1月~2009年12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55例确诊及临床诊断为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55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17~75岁,平均(44.8±13.4)岁.69.1%无明显基础疾病.38.2%无症状,因体检发现肺部阴影而就诊.61.8%有以下症状:咳嗽、咳痰,胸闷,发热,胸痛;症状轻,体征不明显,偶有肺部湿啰音.影像学表现:53.0%表现为单发和(或)多发结节肿块影,31.4%表现为渗出实变影,15.7%为混合病灶.实验室检查:25例患者行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检查,阳性率100%.痰真菌培养、活检组织培养和气管镜吸出物培养分别见新生隐球菌1例、4例和2例.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肉芽肿性病变,多核巨细胞内、外见隐球菌孢子;过碘酸-雪夫染色细胞壁呈红色,阳性率为88.5%;Grocott六胺银染色细胞壁呈银黑色,阳性率为88.5%.结果提示,社区获得性肺隐球菌病多见于中年男性,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表现多样,病理学及相应病原学、血清学检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人巨细胞病毒相关肿瘤调节作用的研究新进展
人巨细胞病毒(HCMV)可感染肿瘤细胞,并增加肿瘤恶性程度.近一些研究者对恶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HCMV感染的肿瘤细胞数量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HCMV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进展、阻断受感染细胞凋亡、影响肿瘤细胞恶性行为等发挥肿瘤调节作用.探讨HCMV肿瘤调节作用的具体机制,对将HCMV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靶目标,拓展肿瘤预防和治疗的新思路有重要意义.本文就HCMV诱导肿瘤调节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结核病免疫机制及疫苗研究进展
结核病是一种棘手的重大传染病.虽然存在一些有一定疗效的治疗药物,亦有预防性疫苗--卡介苗(BCG);但结核病仍在世界范围流行,且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结核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及疫苗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结核分枝杆菌通过Toll样受体(TLR)等模式识别受体,激活巨噬细胞的天然免疫反应,清除细菌和调节获得性免疫反应.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的CD4+和CD8+ T细胞,以及CD1限制的T细胞和γδT细胞参与抗结核获得性免疫反应,其中记忆性T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但是,人们对结核病发生机制的认识仍然不足,限制了对结核病治疗药物和新型疫苗的研发.由于BCG对成人缺乏有效的保护力,故研制新型的结核疫苗是预防结核病的当务之急.当前处于实验阶段的候选疫苗包括重组BCG、减毒结核分枝杆菌和可用于加强BCG的亚单位疫苗,后者又包括痘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新型佐剂辅助的蛋白疫苗.目前可行的疫苗免疫策略主要是使用BCG或其他疫苗初次免疫,然后选择亚单位疫苗加强免疫.然而,疫苗的免疫策略、免疫剂量、免疫途径、强化免疫次数和免疫时机都有待研究.反映疫苗保护力的免疫指标不明确、很难确定哪类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缺乏临床试验场地、疫苗效果评价需要很长时间及耗资巨大,增加了结核疫苗研究的难度和风险.
-
微小RNA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影响: 飞向入侵者的子弹?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小RNA,通过结合mRNA的3′非翻译区对基因进行转录后的调节,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已有研究表明,宿主miRNA能调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基因表达,影响HIV的复制能力、感染性,并可能与HIV的潜伏有关.与此同时,HIV来源的病毒miRNA同样在病毒的生活史以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多与HIV相关的miRNA仍然有待发现,其相应的调节机制也有待进一步阐明.
-
The role of monocyte-lineage cells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persistence: mechanisms and progres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persistence is a major barrier to the successful treatment and eradication of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In addition to resting CD4+ T cells, a significant long-lived compartment of HIV-1 infection in vivo includes blood monocytes and tissue macrophages. Studying HIV-1 persistence in monocyte-lineage cells is critical because these cells are important HIV-1 target cells in vivo. Monocyte-lineage cells, including monocytes, dendritic cells (DCs) and macrophag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HIV-1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These cells have been implicated as viral reservoirs that facilitate HIV-1 latency and persistenc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V-1 interactions with monocyte-lineage cells can potentially ai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pproaches for intervention. This minireview highlight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monocyte-lineage cells in HIV-1 persistence and emphasiz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viral persistence.
-
重症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脑膜脑炎1例
李斯特菌脑膜脑炎是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引起的细菌性脑膜脑炎,通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LM是人畜共患致病菌,通过污染的食物传播.欧美国家报道较多,国内报道较少.李斯特菌脑膜脑炎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类似.脑脊液检查与结核性脑膜炎亦难鉴别,确诊依赖于脑脊液涂片及培养.本文报道1例重症李斯特菌脑膜脑炎,患者为免疫力正常的菲律宾籍中年女性,急性起病,先后以病毒性脑膜脑炎及结核性脑膜炎治疗,病情进展快,发病3周出现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脑脊液培养见LM后,予氨苄西林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3周,患者意识恢复,病情好转出院.本病例报道总结了李斯特菌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
-
关于新现病毒的简述(第二部分)
4 疾病"新现"的原因在公共卫生层面, 新现或再现疾病的威胁不仅来自病原的不断演化,同样受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改变在决定疾病模式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而目前日趋多变的气候加上经济不稳定、战争和自然灾害,更加剧了这一过程.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终导致全球性新现、再现疾病的暴发和疾病分布的变化.这些改变主要发生在两个时间段,即1910年~1945年和1976~现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确实是空前的.
-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人员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在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中,实验人员的管理是实验室安全运转的关键,可保证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准确执行,减少安全隐患.我们总结了数年来管理BSL-3实验室的经验和教训,对人员管理有关问题提出想法和建议,以供参考.
-
秋冬季非细菌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对婴幼儿的危害及防治
Q:秋冬季非细菌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对婴幼儿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A:腹泻病是对小儿健康威胁较大的常见病,发病率居第2位,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引起腹泻病的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虫等,其中病毒性腹泻病占40%以上,尤其是秋冬季节婴幼儿急性水样腹泻主要由病毒引起.自1993年发现轮状病毒(rotavirus,RV)以来,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急性腹泻病重要的病毒病原之一,主要感染≤2岁儿童.在发展中国家,RV腹泻病占<5岁住院患儿的20%~70%,全球每年约60万~87万儿童死于重型RV腹泻.
-
布鲁菌病临床问答
2010年12月,4只未经检疫的山羊进入了我国某大学实验室.28名师生在实验后患上了布鲁菌病(brucellosis),此事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有较多读者纷纷来信,希望了解该病当前临床进展.布鲁菌病和流行性脑膜炎、肺结核、登革热等传染性疾病一起被列为我国乙类传染性疾病.该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
2013 | 01 02 03 04 |
2012 | 01 02 03 04 |
2011 | 01 02 03 04 |
2010 | 01 02 03 04 |
2009 | 01 02 03 04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