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连接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摘要: 目的 观察Cx43与Cx32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Cx43及神经元Cx32表达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Cx43、Cx32反义寡核苷酸,Cx43、Cx32正义寡核苷酸.正常SD大鼠侧脑室旁立体定位注射Cx43正义寡核苷酸、Cx43反义寡核苷酸,Cx32正义寡核苷酸、Cx32反义寡核苷酸、无菌生理盐水(NS),24h后行颈外动脉插入线栓脑缺血手术,经心冲灌固定取脑,免疫组化法检测Cx43、Cx32蛋白表达;RT-PCR及Western-blot分析Cx43mRNA、Cx32mRNA表达情况.结果 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Cx43、神经元Cx32的量表达明显增加;侧脑室注射ACx43、ACx32大鼠,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Cx43、Cx32表达均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侧脑室注射SCx43、SCx32及NS的大鼠脑缺血后,Cx43与Cx32在mR-NA与蛋白水平上表达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x43、Cx32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Cx43与Cx32在大鼠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中的表达.
-
二氮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二氮嗪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2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二氮嗪治疗组和缺血+二氮嗪+MitoKATP通道特异性抑制剂5-HD组.观察各组凋亡细胞数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变化.结果 与缺血组比较,二氮嗪使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83.2±9.04 vs 123.96±13.45),Bcl-2表达增高(0.17±0.01 vs 0.13±0.01),Bax表达下降(0.15±0.02 vs 0.20±0.0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5-HD能取消这些作用(P<0.05).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二氮嗪能通过上调半暗带区Bcv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损伤起保护作用.
关键词: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脑缺血 凋亡 大鼠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脑白质结构改变的影响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差异,以及其对脑白质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 给予卒中后抑郁患者养血清脑颗粒4 g,口服,3次/d;疗程12 w,治疗前、后均收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24)、DTI扫描数据.治疗后HAMD-24≤8分纳入治愈组,反之纳入难治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A值变化情况.结果 养血清脑颗粒治愈率约44.6%.与治疗前相比,治愈组的左侧额叶FA值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比较两组治疗前的FA值,发现难治组左侧额叶、右侧海马的基线FA值低下(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PSD有效.PSD患者存在可逆性前额叶深部白质损伤;且难治性PSD患者左侧额叶、右侧海马的基线FA值低下,提示DTI可作为抗抑郁疗效评估的预测指标.
-
NOTCH3基因测序发现一个新的致病突变CADASIL诊断的复杂性
目的 通过一个新发现的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致病基因,说明基因测序对于CADASIL诊断的必要性及CADASIL诊断的复杂性.方法 对1例疑似CADASI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家系及基因测序进行分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缺血性卒中及进行性记忆力下降;实验室检查排除一些高凝疾病及血管炎;头部MRI提示皮质下白质广泛对侧性信号异常及多部位的新旧梗死病灶;家系分析患者家族成员存在偏头痛、反复卒中及记忆力下降;基因测序提示NOTCH3基因3号外显子存在一个基因突变(c.331G>T p.Gly111Cys),而这个突变位点截止到目前并未报道过.结果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家系及基因测序分析确诊该患者为CADASIL,通过分析CADASIL突变基因的致病机制确认该患者存在的突变基因为CADASIL一个新发现的致病突变.结论 新的CADASIL致病基因突变的发现强调了基因测序及提高对突变基因致病机制认识的重要性.
-
肌阵挛癫痫合并破碎红纤维综合征的线粒体DNA突变特点
目的探讨肌阵挛癫痫伴破碎红纤维综合征(MERRF)的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6例MERRF患者及其部分母系亲属的肌肉和(或)外周血细胞的mtDNA的A8344G点突变,并进行突变型mtDNA的定量分析.结果在2例患者的肌肉和外周血细胞中检测到A8344G点突变.但其母亲的外周血细胞中未能检测到此突变.这2例A8344G阳性标本中,肌肉组织的突变型mtDNA的比例分别为79.0%和86.8%,而在外周血细胞中分别为59.7%和72.9%,突变型mtDNA的比例在肌肉组织中高于外周血细胞中.结论在MERRF患者不同组织中检测到mtDNA A8344G点突变,与国外报道一致.但国外报道MERRF多为母系遗传,而我们的病例未能有此发现,须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
-
鞍上池血肿31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鞍上池血肿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1例首次头颅CT所见符合典型鞍上池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并发症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表现头痛30例(96.8%),呕吐22例(71.0%),一过性意识障碍3例(9.7%),昏迷2例(6.5%),脑膜刺激征阳性26例(83.9%),有局灶神经障碍3例(9.7%),28例(90.3%)全脑血管造影为阴性,病程中无内科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鞍上池血肿患者临床表现如一般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与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明显区别,病情相对较轻,并发症少,预后良好,恢复期短,全脑血管造影绝大部分阴性.此型病例大多数适合内科保守治疗.
-
低分子肝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核转录因子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保护作用及对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LMWH治疗组.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90min再灌注24h模型.IR组于再灌注前5min尾静脉注射LMWH1.5mg/kg.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额顶部皮质NF-κB p65、ICAM-1表达,并进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和HE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及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1)假手术组及IR组的未缺血侧大脑半球可见少量NF-κB p65表达于胞质,再灌注后NF-κB p65表达发生核移位,于胞核表达增加;与IR组比较,LMWH治疗组能减少NF-κB p65的核移位(P<0.05).(2)脑缺血再灌注24h,IR组ICAM-1素表达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IR组比较,LMWH治疗组减少ICAM-1表达(P<0.05).(3)LMWH治疗组脑梗死体积较IR组缩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假手术组、IR组和LMWH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检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LMWH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NF-κB p65活化和ICAM-1表达有关,且对凝血指标PT 和KPTT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核转录因子-κB p65 细胞间粘附分子-1 低分子肝素 -
4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28例顺序入组的VI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受累血管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VIA两组,分别比较其症状持续时间和相应动脉狭窄与否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VIA患者42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295例(68.93%),椎-基底动脉系统133例(31.07%).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中,症状持续时间<10min者94例(31.86%),10min~1h者147例(49.83%),1~6h之间者44例(14.92%),>6h者10例(3.39%);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中,症状持续时间<10min者40例(30.08%),10min~1h者56例(42.11%),1~6h之间者24例(18.05%),>6h者13例(9.77%).患者的预后与发作持续时间显著相关(P<0.005).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接受血管检查276例,相应动脉有狭窄者148例(53.62%),其中,症状缓解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7.17%,反复发作后缓解者54.59%,发展为梗死者62.5%;椎-基底动脉系统VIA患者受检117例,相应动脉有狭窄者37例(31.62%),其中,症状缓解者发生率28.00%,反复发作后缓解者28.24%,发展为梗死者85.71%.患者的预后与发作持续时间有相关性(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预后与相应动脉狭窄密切相关(P<0.01),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转归与重度相应动脉狭窄相关(P<0.05).结论 TIA患者的预后与症状持续时间及相应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关注TIA症状持续时间,并应高度重视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的检查.
-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生长素基因转染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生长素(ANG)基因转染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作用.方法 制备重组血管生长素腺病毒(Ad-ANG,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及重组绿色荧光蛋白腺病毒(Ad-GFP).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d-ANG治疗组和Ad-GFP对照组.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90min再灌24h后两组大鼠分别侧脑室注射Ad-GFP或Ad-ANG.Longa法观察两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于注射后1d、3d、7d和14d制备脑组织冰冻切片,观察脑内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HE染色、vWF因子免疫组化染色、ANG免疫组化染色及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Ad-ANG治疗组在治疗后3d、7d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Ad-GFP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大鼠侧脑室注射重组腺病毒后1d、3d时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室管膜周围及脉络丛有较强的绿色荧光;HE染色可见Ad-ANG治疗组皮层神经元结构清晰,间质水肿、核同缩、核溶解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ANG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d-ANG治疗组大鼠缺血脑组织ANG阳性细胞数在观察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Ad-GFP对照组(P<0.01);vWF染色及凋亡检测显示3d、7d、14d时Ad-ANG治疗组大鼠缺血侧脑内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Ad-GFP对照组(P<0.01),凋亡细胞数显著少于Ad-GFP对照组(P<0.05).结论 侧脑室注射方式转染Ad-ANG能使脑缺血大鼠脑内ANG阳性细胞数增加,并促使缺血脑区血管生成,减少神经元的凋亡,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
高原地区MS血清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多发性硬化(MS)血清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19例MS患者血清Zn、Cu、Fe、Mn、Al等5种微量元素水平.结果 MS患者血清Mn、A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u含量则较低.Zn和Fe无明显变化.结论微量元素的改变可能与MS的发病机制有一定联系.
-
6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眼震视图的特征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前庭中枢功能、半规管功能检查结果,探索其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诊断为BPPV的患者60例,分为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外半规管型3组,对比不同类型患者眼震视图检查中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凝视试验及变温试验的结果.结果 3组患者扫视试验、凝视试验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稳跟踪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变温试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类型BPPV患者可存在前庭中枢功能障碍和半规管功能障碍;后半规管型患者试验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外半规管型患者,提示由于半规管血供来源不同,可能导致中枢和内耳的循环障碍,对于各半规管的影响不同.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眼震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