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脏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Liver Diseases(Electronic Version) 중국간장병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舒肝宁注射液体外抗HBV作用
目的 采用体外细胞模型评价保肝护肝药物舒肝宁注射液(Shuganning Zhusheye,SGN)对HepG2.2.15细胞中稳定复制的野生型(wild type,WT)HBV和HepG2.A64细胞中稳定复制的恩替卡韦(entecavir,ETV)耐药型HBV的抗病毒及协同抗病毒作用.方法 采用CCK8细胞计数法评价SGN细胞毒性作用,选择安全用药浓度系列稀释后单独或与对照药物[ETV及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联合进行抗HBV实验,以对HBV DNA、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评价SGN的抗病毒作用.结果 SGN对HepG2.2.15和HepG2.A64细胞的CC50分别为198.40μg/ml和85.81μg/ml;SGN单独使用对HepG2.2.15和HepG2.A64细胞中HBV DNA的大抑制率分别为55.89%(t=14.195,P=0.0094)和46.29%(t=4.953,P=0.0037),SGN联合ETV对HepG2.2.15和HepG2.A64细胞中HBV DNA的大抑制率分别为94.28%(t=9.745,P=0.00068)和54.75%(t=9.335,P=0.00028),SGN联合TDF组对HepG2.2.15和HepG2.A64细胞中HBV DNA的大抑制率分别为93.11%(t=9.274,P=0.00071)和88.27%(t=43.68,P=6.03×10-6);SGN对野生型HBsAg和HBeAg未见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12.00%),对ETV耐药型HBsAg抑制率为19.69%~34.26%(t=39.118,P=0.028;t=19.73,P=0.0024).8μg/ml SGN与低浓度(0.01μmol/L)ETV联合对WT型HBV DNA的抑制有协同效应,抑制率为86.28%(t=30.745,P=0.001).8μg/ml SGN与低浓度(0.2μmol/L)TDF联合对ETV耐药型HBV的抑制有协同效应,抑制率为60.26%(t=7.568,P=0.017).结论 SGN可显著抑制WT型和ETV耐药型HBV的复制,联合低浓度ETV或TDF有显著协同抑制作用.
-
MicroRNA-520a通过失活AKT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V DNA复制
目的 探讨microRNA-520a(miR-520a)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V DNA复制的机制.方法 通过Entrez Nucleotide数据库预测AKT是否为miRNA-520a的靶基因.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miRNA-520a是否调控HepG2.2.15细胞中AKT的表达,研究miRNA-520a模拟物及其抑制剂对HepG2.2.15细胞中HBV DNA转录和复制的影响.评价siRNA对AKT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HBV DNA转录和复制的作用.结果 在HepG2.2.15细胞中,AKT为miRNA-520a的靶基因,miRNA-520a通过抑制AKT表达可进一步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V DNA的转录和复制.AKT表达下调受siRNAs诱导,同时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V的转录和复制.结论 MiRNA-520a可抑制AKT表达,进而抑制HBV DNA转录和复制,其可能成为治疗HBV感染的新靶点.
-
低三碘甲腺原氨酸综合征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究低三碘甲腺原氨酸综合征(low triiodothyronine syndrome,LT3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不合并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75例,根据90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生物化学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总胆汁酸、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血肌酐、血钠)、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否合并LT3S、血小板、MELD评分及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和肝性脑病等),分析LT3S与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白蛋白、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CRP、PTA和MELD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合并LT3S、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元回归表明,PTA(HR=0.345,95%CI:0.159~0.751)、CRP(HR=1.028,95%CI:1.013~1.043)、LT3S(HR=1.113,95%CI:1.045~1.186)、MELD评分(HR=1.103,95%CI:1.039~1.170)及肝肾综合征(HR=1.008,95%CI:1.003~1.013)为ACLF患者90 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PTA为保护性因素(P=0.007),CRP、MELD评分、合并LT3S及肝肾综合征为危险因素(P=0.001).结论 低三碘甲腺原氨酸综合征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病死的重要预测因素.
-
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wave elastography,SWE)技术在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确诊的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PA-HSOS)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51例)和药物+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 shunt,TIPS)治疗组(30例).另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通过超声测量门静脉(portal vein,PV)和脾静脉(splenic vein,SPV)血流参数,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wave elastography,SWE)技术检测肝脏和脾脏剪切波速度(shear-wave velocity,SWV)值,比较各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评估其预测治疗方法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A-HSOS患者的PV和SPV流速显著降低,肝脏和脾脏SWV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V和SPV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药物治疗组和药物+TIPS治疗组患者病情均好转,PV流速和SPV流速较治疗前增加,肝脏SWV值和脾脏SWV值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药物治疗组患者的PV流速和SPV流速显著高于药物+TIPS治疗组,肝脏SWV值显著低于药物+TIPS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V流速、SPV流速和肝脏SWV值联合预测治疗方法的AUC为0.910.结论 通过SWE技术测定肝脏SWV值,联合PV和SPV流速将可能成为PA-HSOS患者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方法.
-
我国东部地区老年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调查2007-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老年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解放军第八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老年戊型肝炎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地区、发病季节、肝功能、有无基础肝病和预后等,分析老年戊型肝炎发病的性别、年龄和季节特点,比较合并基础肝病患者与无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共收治老年戊型肝炎患者161例,均为散发,男性127例,女性34例.60~69岁、70~79岁和≥80岁年龄段发患者数分别为106例、43例和12例.161例患者中29例合并基础肝病,其中合并慢性HBV感染者16例.79例患者来自城市,82例患者来自农村.1~4季度发病例数分别为84例、44例、21例和12例.第1季度患者数多,占发病总人数的52.2%(84/161),其次为第2季度,占27.3%(44/161).经保肝等综合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仍有少数患者治疗无效,共21例病死,其中男性19例,女性2例.21例病死患者中,10例合并其他基础肝病.与无并发症的戊型肝炎患者相比,有基础肝病患者的TBil值更高、PT延长、PTA降低、CHE降低、住院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并发症的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病死率为8.3%(11/132),有基础肝病患者的病死率为34.5%(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P=0.001).结论 老年戊型肝炎主要发生在第1季度,男性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有基础肝病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增高.
-
巨噬细胞对小鼠活化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探讨不同极化方向巨噬细胞对小鼠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体内构建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和橄榄油对照组小鼠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极化方向巨噬细胞在两组小鼠肝脏中的比例.体外诱导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极化(M0、M1、M2巨噬细胞),分别收集上清与活化的LX-2细胞共培养.采用CCK-8法、Caspase-3/7活性检测、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LX-2细胞的凋亡.结果 CCl4组小鼠肝脏巨噬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t=10.86,P<0.0001),其中M1、M2巨噬细胞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62、5.28,P值分别为0.0036、0.0007).与M0和M2巨噬细胞共培养组相比,M1巨噬细胞上清可显著抑制LX-2细胞的增殖、诱导LX-2细胞的凋亡、增加Caspase-3/7酶活性并上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P均<0.05).此外,M1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0和M2巨噬细胞(t值分别为17.15、17.20,P均<0.0001).TRAIL重组蛋白可显著抑制活化的LX-2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增强Caspase-3/7酶活性并诱导Bax表达上调.结论 M1巨噬细胞通过表达TRAIL促进小鼠活化的HSC凋亡.
-
基于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调控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功能损伤保护性的代偿反应,是以细胞外基质生成增多和降解减少为主要表现、大量细胞外基质在肝内沉积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和肝癌转变的必经过程.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多种细胞生理活动,主要通过调节肝星状细胞的收缩和迁移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在肝纤维化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活化后分泌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c,ECM)是肝纤维化形成的物质基础.本文通过对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和肝星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对肝星状细胞的调控进行综述,以期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方向.
-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方案可使更多患者临床获益.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及干扰素类(interferon,IFN)为目前主要的抗病毒药物,CHB患者经规范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控制疾病进展.但这两类药物均无法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内的cccDNA,CHB难以实现彻底治愈.目前部分合适的CHB患者可追求临床治愈(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或无病变).无论是IFN还是NAs,单一用药方案很难达到临床治愈,新型抗HBV物开多处于临床前期,目前现有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优化是临床研究关注的问题.NAs经治患者联合或序贯IFN治疗可提高病毒学应答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使更多患者实现临床治愈.影响HBsAg清除的因素较多,筛选有利于获得临床治愈患者的特征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仍需深入研究.
-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A反式激活蛋白9与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A反式激活蛋白9(hepatitis C virus nonstructural protein 5A tran-activator 9,NS5ATP9)参与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其可调控肝纤维化、细胞周期、肿瘤、DNA损伤修复、自噬、软骨形成和造血干祖细胞发育等生理过程.本文将对NS5ATP9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与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进行总结,为后期对其作用机制和其他功能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
肝纤维化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慢性肝脏疾病终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遗传因素在慢性肝脏疾病进展为肝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好地了解遗传因素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求肝纤维化临床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与肝纤维化发病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的基因(PNPLA3、TM6SF2、MBOAT7、MERTK、PDGFA和IL28B)进行详细论述.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全世界常见的慢性肝病,给社会带来严峻的经济负担.目前NAFLD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NAFLD的治疗进展进行概述.
-
替诺福韦酯经治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的变化
目的 观察替诺福韦酯抗病毒经治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的变化,探讨替诺福韦酯治疗对于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兰州军区总医院安宁分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9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替诺福韦酯(300 mg口服,1次/d)抗病毒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采集血液标本,采用免疫透视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IgG、IgA、IgM和C4水平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血清IgG、IgA和IgM水平显著低于治疗3个月(P均<0.05),血清C3和C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硬化组患者血清IgG、IgA、IgM和C4水平在治疗3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IgG、IgA、IgM、C3和C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6个月和3个月相比血清IgG显著下降(P均<0.05),血清IgA、IgM、C3和C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hild Pugh B级肝硬化患者较Child Pugh A级患者各指标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
替诺福韦酯和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和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于邯郸市传染病医院接受治疗并分娩的HBV感染孕妇19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dT组(99例)和TDF组(99例),LdT组孕妇采用替比夫定片进行抗病毒治疗,TDF组孕妇采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孕妇血清ALT和HBV DNA载量的变化、母婴传播阻断率及婴儿和孕妇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孕妇血清ALT和HBV DNA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孕妇血清ALT和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婴儿7月龄时HBsAg均为阴性,母婴传播阻断率均为100%.两组婴儿分娩后的体质量、身长、Apgar评分及先天缺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孕妇使用TDF或LdT抗病毒治疗均可降低HBV DNA载量,有效阻断母婴传播,且安全性较高.
-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
1 前言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以下简称门-体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轻重程度不同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
-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α-L-岩藻糖苷酶(alpha-L-fucosidase,AFU)、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联合检测在早期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经影像学、实验室以及病理学确诊的90例早期PLC患者为PLC组,另选择同期于本院治疗的9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9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采集各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GP73,采用罗氏e602电化学发光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清AFP、CA199及CEA,采用罗氏7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FU,评估上述指标单项及联合检测在早期PLC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PLC患者血清AFP、GP73、AFU、CA199和CEA水平较肝硬化及健康体检者均显著升高(P均<0.05).血清AFP、GP73、AFU、CA199和CEA单项检测与5项联合检测在PLC诊断中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单项指标的准确性、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均显著低于5项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血清AFP、GP73、AFU、CA199及CEA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早期PLC的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
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在HBV相关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联合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检测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治疗的HBV相关HCC患者258例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分析不同肝癌分期、HBV基因型、HBV DNA载量及HBV感染时长患者AFP和PIVKA-Ⅱ水平的差异,计算AFP和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患者的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不同HBV基因型和不同HBV感染时长的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 DNA载量和肝癌分期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VKA-Ⅱ联合AFP检测的阳性预测值、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1.01%、84.57%和88.24%,均显著高于PIVKA-Ⅱ和AFP单独检测(P<0.05).结论 血清PIVKA-Ⅱ与AFP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筛查HBV相关HCC患者的重要指标,HBV DNA载量、临床肝癌分期结合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有助于HCC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甲胎蛋白异质体L3对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L3(alpha-fetoprotein heterogeneity L3,AFP-L3)对早期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CH)患者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例)、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45例,早期PLC患者73例,比较各组患者的AFP及AFP-L3%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LC组患者AFP-L3%为(19.70±13.47)%,显著高于肝硬化组[(9.57±5.28)%]与慢性肝炎组[(7.85±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61,P=0.001).在所有患者中,AFP>20 ng/ml诊断早期PLC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1%(49/73)、62.3%(48/77)、62.8%(49/78)和66.7%(48/72);AFP-L3%>10%诊断早期PLC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6%(53/73)、83.1%(64/77)、80.3%(53/66)和76.2%(64/84),AFP-L3%诊断早期PLC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A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1、4.390,P=0.028、0.047).结论 AFP-L3%诊断早期PLC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AFP,对早期PL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