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左卡尼汀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因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PCI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左卡尼汀每日4g静脉滴注,连用7d。分别于就诊即刻和治疗7d后测定血清中SOD和MDA的含量,并比较两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SOD均显著高于就诊即刻,MDA均显著低于就诊即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7 d后的SOD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2.80±9.96)mm比(54.75±8.87)mm,P=0.03]、左心室射血分数[(58.50±13.35)%比(55.10±12.97)%,P=0.01]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卡尼汀可以升高PCI术后患者血清SOD浓度,减少MDA产生,抑制氧化应激,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
导管消融术联合心腔内电复律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复发因素研究
目的:分析导管消融术联合心腔内电复律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远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多步骤递进式消融后,房颤仍未终止,术中再经静脉导管心腔内电复律法进行电复律的非阵发性房颤患者62例。随访12~48个月,对可能影响远期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房颤发作的所有非阵发性房颤患者,经静脉导管心腔内电复律治疗后均转复为窦性心律。根据是否远期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6例)和未复发组(36例)。复发组患者的房颤病程显著长于未复发组[60(0.25,360)个月比24(0.25,120)个月,P =0.019],左心室重量指数[(150.16±34.48)g/m2比(132.97±27.33)g/m2,P =0.033]、左心房容积[(75.33±32.03)ml 比(59.51±22.36)ml,P =0.025]、左心房容积指数[(40.70±15.81)ml/m2比(32.21±12.76)ml/m2,P=0.023]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病程是术后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1.017,95%CI 1.003~1.032,P=0.017)。结论导管消融术联合经静脉导管心腔内电复律可将非阵发性房颤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病程是患者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ST段抬高心肌梗死首次医疗接触-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
目的:评价首次医疗接触-梗死相关动脉开通( FMC2 B )时间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40例,根据《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FMC2B时间建议,分为FMC2B达标组(59例)和FMC2B未达标组(81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FMC2B达标的因素。结果140例患者中,首诊到非直接PCI医疗机构转运者58例,直接呼叫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到院31例,直接到潞河医院就诊51例。 FMC2B 中位时间为106.16 min,达标率为42.1%(59/1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诊10 min内完成心电图(OR 5.61,95%CI 1.91~16.88,P=0.002)、常规工作时间就诊(OR 5.11,95% CI 1.88~13.85,P=0.001)、患者高中以上文化程度(OR 4.16,95% CI 1.53~11.34,P=0.005)和发病时意识到心脏问题(OR 2.58,95%CI 1.13~5.91)与FMC2B达标率高有关,转运PCI(OR 0.37,95%CI 0.15~0.92)则与FMC2B达标率低有关。结论57.9%直接PCI的STEMI患者FMC2B时间没有达到指南建议标准,尤其是转运PCI患者。首诊心电图完成时间、就诊时间、转运PCI和患者的文化程度、发病时意识到心脏问题是FMC2B达标的独立预测因素。
-
原纤维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散发性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原纤维蛋白-1基因( FBN-1) rs2118181位点的多态性与散发性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AAS)的关系。方法从206例AAS患者和209例对照组对象的外周静脉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目标片段进行PCR扩增后,利用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测序,分析rs2118181位点的等位基因类型。结果 AAS组和主动脉壁间血肿( IMH)亚组的TT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显性基因型模型显示,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罹患AAS ( OR 0.66,95%CI 0.45~0.98,P=0.040)尤其是IMH( OR 0.46,95%CI 0.24~0.87,P=0.016)的风险显著低于TT基因型个体;在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吸烟史、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等位基因个体罹患AAS的风险仍低于非携带个体( OR 0.66,95% CI 0.44~0.99,P=0.048)。 IMH亚组与主动脉夹层亚组患者的FBN-1 rs2118181位点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FBN-1 rs211818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散发性AAS,尤其散发性IMH的发病可能相关,TT基因型是散发性AAS,尤其是散发性IMH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
前列地尔对重复使用对比剂所致肾损伤的防治作用
目的:观察重复使用对比剂对肾的影响及前列地尔对对比剂肾病( CIN )有无防治作用。方法选取80例接受过对比剂检查,因病情需要在1个月内再次使用对比剂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入单纯水化组(40例)及水化联合前列地尔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首次造影术前后及再次造影术前后尿素氮、肌酐、肌酐清除率、胱抑素C及尿β微球蛋白水平及CIN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单纯水化组中与造影术前比较,无论首次造影术后还是再次造影术后,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及β微球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均P<0.05);但再次造影术后与首次造影术后CIN发生率(15.0%比2.5%,χ2=2.505,P=0.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水化联合前列地尔组再次造影术后尿素氮[(7.4±2.3) mmol/L比(9.1±2.6) mmol/L]、肌酐[(87.2±25.6)μmol/L比(96.9±25.8)μmol/L]、胱抑素C[(0.8±0.3) mg/L比(1.4±0.3) mg/L]、尿β微球蛋白[(207.0±31.9)μg/L比(279.3±37.3)μg/L]较单纯水化组再次造影术后显著下降,而肌酐清除率有所提升[(92.2±24.2) ml/min比(78.2±27.5) 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再次造影术后与首次造影术后CIN发生率(7.5%比2.5%,χ2=0.263,P=0.5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水化联合前列地尔组再次造影术后CIN发生率(7.5%比15.0%,χ2=0.501,P=0.479)与单纯水化组再次造影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对比剂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而短期重复使用对比剂加重对肾功能的损伤,但不增加CIN发生率;在使用水化联合前列地尔后,能显著减轻对比剂对肾的损伤作用。
-
心包腔内注入凝血酶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急性心脏压塞的疗效和体会(附13例)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并发冠状动脉穿孔致急性心脏压塞的临床特征、处理方法,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时并发冠状动脉穿孔导致急性心脏压塞的冠心病患者13例,分析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及时诊断,心包穿刺均获得成功,心包腔内注入凝血酶冻干粉500~1000 U得到有效止血,术后2 h、4 h、6 h、24 h及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未发现新的心包积液及心包粘连。所有患者出院后6个月随访心脏超声未见心包缩窄或粘连。结论急性心脏压塞是PCI术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诊断明确,需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心包腔内注入凝血酶能成功止血,提高抢救成功率。
-
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时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导丝和球囊辅助指引导管成功跨越痉挛段33例分析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血管通路痉挛应用PCI导丝和球囊辅助跨越痉挛段血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临汾市人民医院、晋城心脑血管病医院、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烟台海港医院经桡动脉路径PCI伴有桡动脉和(或)肱动脉痉挛应用PCI导丝和球囊辅助成功越过痉挛段的33例冠心病患者( A组),并与同期其他术者用常规方法处理痉挛的38例患者( B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方法指引导管通过痉挛段的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以了解两种方法的优劣。结果两组患者痉挛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50),但肱动脉痉挛的发生率均较桡动脉高。 A组指引导管通过率显著高于B组[33例(100.0%)比15例(39.5%),P=0.000];对于指引导管成功通过痉挛段的两组患者,A组较B组所需时间更短( P=0.000),A、B组指引导管通过时间≤5 min的患者分别为30例(90.9%)和2例(13.3%),5~15 min的患者分别为3例(9.1%)和7例(46.7%),>15 min的患者分别为0和6例(40.0%)。 A组患者前臂血肿发生率较B组降低[(2例(6.1%)比7例(1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13)。结论经桡动脉路径PCI血管痉挛应用PCI导丝和球囊辅助可非常安全有效地使指引导管跨越痉挛和(或)夹层段,较应用抗痉挛药物这一常规方法更为安全可行。
-
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疗效与冠状动脉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经皮室间隔无水酒精化学消融术(化学消融术)预后与冠状动脉间隔支特点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资料完整的55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行化学消融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是否下降50%分为预后良好组(28例)及预后不佳组(27例),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消融间隔支直径和长度、相邻间隔支直径和长度、消融间隔支支数、相邻间隔支和消融间隔支距离、消融间隔支至前降支开口距离及对比剂滞留面积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12个月消融间隔支长度、相邻间隔支直径、相邻间隔支长度、间隔支至冠状动脉开口距离、间隔支数量、对比剂滞留面积、无水酒精用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预后良好组患者消融间隔支直径[(1.75±0.36)mm比(1.48±0.41)mm,P=0.012]、消融间隔支与相邻间隔支距离[(18.80±10.20)mm比(13.04±6.65)mm,P=0.020]显著大于预后不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消融间隔支直径(OR 9.258,95% CI 1.427~60.069,P=0.020)和消融间隔支与相邻间隔支距离(OR 1.102,95%CI 1.002~1.213,P=0.046)是预后良好的预测因子。结论冠状动脉特点与化学消融术预后有一定相关性,消融间隔支粗大及消融间隔支与相邻间隔支距离较大的患者预后更好。
-
外周血管动-静脉瘘所致肺动脉高压:一种新型肺动脉高压报道
患者男,41岁,活动后气促1年余,伴间断下肢浮肿2周,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患者30年前因与人纠纷遭砍伤,砍在右侧腹股沟上,血流如喷泉,接着意识丧失;入住医院后给予心肺复苏并伤口清创缝合;出院时患者发现左侧腹股沟遗留一个巨大包块(10 cm ×10 cm),未出现其他不适,包块持续存在至今,触之有连续性震颤。心脏听诊发现P2亢进,疑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扩大、肺动脉增宽,估测肺动脉收缩压76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心导管检查示:肺动脉压90/35(50) mmHg,主动脉压152/90(111)mmHg(图1),肺动脉压/体循环压(Pp/Ps)=0.45,肺循环血流/体循环血流(Qp/Qs)=2.41,全肺阻力4.2 wood,右心房压与下腔静脉压均为12 mmHg,左侧肺小动脉楔入压11 mmHg。双下肢CT检查示:右侧股动-静脉瘘,瘘管直径10 mm,并形成假性血管瘤;下腔静脉扩张,右侧髂总、髂外静脉弥漫性扩张(图2)。心脏及肺血管 CT 造影( CT angiography ,CTA)示:右心增大,未见其他结构异常,肺动脉未见栓塞。进行结缔组织病化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肺通气功能测定等检查,都在正常范围。分析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状况,考虑为血流动力学类似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大量左向右分流,或称之为“后天性先心病”。根据《2015年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评估患者肺动脉高压情况,阻断动-静脉瘘则可以阻止左向右分流,患者肺动脉压力会得到有效逆转。因此,行外科动-静脉瘘切断缝合及静脉瘘切除手术,手术顺利,术后下肢血管超声显示动、静脉血管通畅,瘘管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右心导管肺动脉平均压降至15 mmHg,为正常肺动脉压力。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较术前缩小,患者未再述不适。
-
对比剂肾病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随着放射诊断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使用血管内对比剂的人群逐年增加。尽管上述人群中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足1%[1],但在具有慢性肾病、糖尿病、使用肾毒性药物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使用对比剂后对比剂肾病( 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CIN)的发生率高达25%[2],且有10%~12%终需要肾替代治疗[1]。CIN是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第三大原因,而其中近一半是由心脏介入诊疗所引起[2]。CIN患者的院内死亡率较非CIN患者升高5倍,而其1年及5年死亡率均较非CIN患者升高4倍[3]。因此,对于CIN的早期诊断日渐受到关注。
-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治疗进展
近年来,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及其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结果,国内外指南中均将导管消融术列为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案[1-3]。由于导管消融术在左心房内操作时间长,局部血栓形成和消融部位焦痂脱落等原因,围术期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较高,如何平衡围术期卒中及出血风险至关重要。已有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围术期不间断华法林治疗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显著低于传统的间断华法林加肝素桥接方案[1,4]。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的问世,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使用NOAC预防卒中证据充分[1-3],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导管消融围术期NOAC的应用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就此做综述。
-
冠心病患者对比剂肾病防治的新进展
对比剂诱发的急性肾损伤( 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是指对比剂注射后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肾功能急剧下降,又称对比剂肾病( 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CIN)。目前临床上常用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48~72 h内出现的血肌酸酐水平较基础值上升25%或绝对值升高0.5 mg/dl (44μmol/L )以上作为 CIN 的诊断标准[1-2]。 CIN是目前医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位病因,约占11%[1]。尽管在一般人群中CIN的发病率仅为7%~15%[1],但若患者合并有慢性肾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 , CKD)、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发病率将升高到25%以上[2],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显著增加[3]。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广泛开展,CIN患者数量的绝对值显著增加。本文回顾近年循证医学的证据,结合相关指南,综述CIN防治的新进展。
-
左心耳结构数据测量方法应用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研究进展
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LAA)是左心房的附属结构,是心源性血栓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及技术的发展,以及对LAA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深入,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percutaneous closure of left atrial appendage , PCLAA)因在预防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中呈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备受青睐[1-3]。但LAA的形态结构因人而异,封堵器型号及置入位置也不尽相同,选用合适的测量方法以正确评估LAA解剖学形态是PCLAA成功的关键。目前,临床医学界暂无公认测量LAA结构的佳方法,指导手术多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与血管造影结合的方式。近年来,基于影像学手段对LAA进行三维重建的新型测量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
非劣效性设计样本量估算--计数指标
非劣效性设计适用于,验证试验组的临床干预效果不比对照组差的研究设计。在以现有的标准治疗作为对照的研究中,我们常常能够要证明的是试验措施得干预效果不比对照组差。在这种情况下所采用的统计学设计方法为非劣效性检验。在针对样本量估算的如下描述中:以T代表试验组;以C代表对照组,其研究假设可以表述为。
-
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治疗指南解读--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非外科置入装置(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治疗
本文重点介绍《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 ESC )急/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1](以下简称《2016年指南》)中关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非外科置入装置治疗部分,主要包括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 CRT)。并与《2012年ESC急/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2](以下简称《2012年指南》)进行对比。而关于迷走神经刺激[3]、膈肌起搏[4-5]、心肌收缩调节[6-7]等治疗技术,由于循证医学证据尚不充分而未在《2016年指南》中详细阐述。
年 | 期数 |
2019 |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z1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