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중국실용부과여과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9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2216
- 国内刊号: 21-133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宫内死胎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392例探讨
目的 探讨导致宫内死胎的相关病因,以加强防治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并分娩的392例死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病因中母体因素占19.90% (78/392),脐带因素占18.11%(71/392),胎盘因素占11.73%(46/392),胎儿因素占5.61%(22/392),双胎或多胎1胎或以上死亡50例占12.75%(50/392),诊疗过程中原因不明占31.89%(125/392).结论 加强围产保健和孕期健康教育,加强产前诊断技术和高危妊娠的管理,提高医护工作者临床危急重症救治技术,保持急救绿色通道通畅,从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
梗阻性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结局的比较
目的 探讨梗阻性(0A)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患者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治疗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生殖与遗传中心行ICSI治疗的无精子症病例,选取不孕原因为单纯男性因素且女方年龄≤35岁,基础性激素水平正常的病例,共344个取卵周期,256个移植周期.根据睾丸组织病理分型将病例分为OA和NOA两组,比较两组的男、女方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值、促性腺激素(Gn)用量、Gn天数、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素(hCG)日雌二醇(E2)值、hCG日孕酮(P)值、子宫内膜厚度、MⅡ卵数、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婴出生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的ICSI受精率为72.68%(2208/3038)、受精失败发生率4.36%(15/344)、可移植胚胎率87.87%(1920/2185)、优质胚胎率36.93%(807/2185)、临床妊娠率56.25%(144/256),活婴出生率50.78%(130/256).两组病例的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值、Gn用量、Gn天数、hCG日E2值、hCG日P值、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A组的受精率及2PN受精率均显著高于NOA组(74.61% vs.65.93%,P<O.O1;67.29% vs.54.96%,P<0.01),受精失败发生率OA组低于NO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 vs.8.99%,P<O.05).2PN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流产率及活婴出生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OA患者相比较,NOA患者的睾丸精子受精能力有所下降,但两者行ICSI治疗后的妊娠结局相似.
-
单、双胎早产的高危因素及早产儿结局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双胎早产与单胎早产高危因素的特点以及单、双胎早产儿的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单、双胎孕产妇与新生儿临床数据资料.结果 研究期间在该院分娩的36 931例新生儿,双胎2080例,单胎34 851例,其中早产5877例,双胎早产1395例(双胎早产组),早产率为67.07%;单胎早产4482例(单胎早产组),单胎早产率为12.86%,总计早产发生率为15.91%,双胎早产率明显高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双胎孕产妇不同年龄组早产率比较,在≤22岁组、>22 ~ 26岁组、>26 ~ 30岁组、>30~34岁组、>34~39岁组和>39岁组中,双胎早产率均明显高于单胎(单胎早产率对双胎早产率分别为:19.65%vs.64.86%、11.45% vs.70.85%、10.49%vs.68.16%、12.88% vs.65.41%、19.67% vs.64.51%、22.83%vs.68.42%,P均<0.05);单、双胎孕产妇不同孕周出生率比较,双胎在孕20 ~ 37周之间的出生率均高于单胎出生率;对早产的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双胎早产组中人美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单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 vs.O.16%、1.79% vs.0.16%、2.79% vs.1.38%、32.48%vs.29.65%、19.50% vs.15.84%、2.22% vs.1.41%,P均<0.05);对新生儿的结局进行比较,单胎早产组中死胎、出生缺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双胎早产组(8.68% vs.2.22%、11.20% vs.8.52%、15.35% vs.12.90%,P均< 0.05),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双胎早产组明显高于单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3±0.023)minvs.(9.06±0.026)min、(9.85±0.013)min vs.(9.69±0.016)min、(9.92±0.011)min vs.(9.81±O.014)min,P均<0.05].结论 双胎发生早产的风险显著高于单胎,与单胎早产相比,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高危因素与双胎早产的关系更加密切,早产儿结局优于单胎早产组.
-
依托孕烯皮下埋植剂治疗子宫腺肌病29例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依托孕烯皮下埋植剂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29例,采取依托孕烯治疗并进行随访,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出血模式的观察;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测子宫体积、血清CA125值、血红蛋白的变化;观察血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激素(P)变化;观察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 29例患者均完成12个月的随访.治疗后第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前:血红蛋白(96.86±10.57)g/L,痛经的VAS评分(7.56±1.33)分、子宫体积(208.57±40.27)cm3、血清CA 125(140.33±56.72) kU/L;治疗后:血红蛋白(128.19±8.43)g/L:痛经的VAS评分(1.64±0.67)分、子宫体积(120.23±16.43)cm3、血清CA 125(27.36±10.59) kU/L,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会出现出血模式改变、闭经等表现.结论 依托孕烯皮下埋植剂治疗子宫腺肌病有较好的疗效及前景,可改善痛经和贫血,减小病灶,降低血清CA125水平.
-
轻型钛化聚丙烯网片在改良全盆底重建术中的近期临床结局分析
目的 评价应用轻型钛化聚丙烯网片行协和式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结局.方法 选取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重度盆腔器官脱垂并应用轻型钛化聚丙烯网片行协和式改良全盆底重建术的患者18例,评价围手术期及术后12个月内各项治疗评价指标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为(87.2±17.8)min;术中出血(69.4±25.1) mL;64.7%(11/17)的患者术后次日晨拔除尿管,且残余尿量< 100mL;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4.8±1.3)d.平均随访时间10.9个月(4~17个月).客观治愈率达100%,主观满意度达94.1%;术后无网片暴露及侵蚀发生,5.6%(1/18)的患者术后出现新发轻度压力性尿失禁.结论 应用轻型钛化聚丙烯网片行协和式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对前中盆腔POP近期疗效肯定,术后网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
子宫肌瘤手术意外发现的子宫肉瘤临床处理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手术使用分碎器意外发现子宫肉瘤患者的概率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避免其应用于子宫肉瘤患者.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2072例初步诊断为子宫肌瘤拟行子宫肌瘤剔除或子宫次全切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腹腔镜手术组(1944例)和开腹手术组(128例).结果 1944例患者接受了腹腔镜手术且术中使用了分碎器,其中5例患者意外发现子宫肉瘤(0.3%),使用子宫肌瘤分碎器意外发现的子宫肉瘤患者的概率为0.3%;128例开腹手术组有2例意外发现子宫肉瘤(1.6%),两组意外发现子宫肉瘤的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者随访2 ~ 45个月,均存活,腹腔镜组子宫肉瘤患者术后复发3例,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使用分碎器行子宫肌瘤手术可能导致子宫肉瘤患者预后恶化,分碎器应避免应用于子宫肉瘤患者.
-
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盆底超声影像学改变特征的分析
目的 探讨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患者盆底超声影像学改变特征,为CPPS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66例CPPS患者和81例非CPPS健康人群,比较静态和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与耻骨联合前下缘水平线之间的距离(BND)、膀胱底与耻骨联合前下缘水平线之间的距离(BSD)、尿道长度、生殖道裂孔前后径、肛直肠角度等参数的变化.比较两组在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阴道旁间隙面积,肛提肌面积,肛提肌厚度等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 研究组静息状态下生殖道裂孔前后径[(53.23±7.70)mm vs.(57.53±9.59)mm]小、于对照组(P<0.05),肛直肠角度[(115.69±13.28)°vs.(109.31±l3.26)°]大于对照组(p<0.05);Valsalva状态下BSD[(6.70± 14.91)mm vs.(0.13±15.10)mm]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51.25±6.14)mm vs.(58.80±7.36)mm]、肛提肌裂孔横径[(39.44± 6.07)mm vs.(47.92±8.18)mm]、肛提肌裂孔面积[(13.74±2.51)mm2 vs.(18.31±3.47) mm2]、阴道旁间隙左右侧面积[(2.07±0.71) mm2 vs.(2.94± 1.19) mm2,(2.02±0.52) mm2 vs.(2.87±0.87)mm2]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01).肛提肌中间厚度[(5.59± 1.99)mm vs.(4.60± 1.92)mmn]大于对照组(P<O.05).结论 女性CPPS盆底超声影像学显示为肛提肌痉挛性特征.
-
盆腔器官脱垂与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盆腔器官脱垂与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妇科患者997例,采用盆腔器官脱垂评分(POP-Q)将患者分为脱垂组(496例)与非脱垂组(501例),通过阴道内测量,得到宫颈的前后径d2、横径dl、宫颈阴道部长度d3(POP-Q评分中C-D点之间的差值).文章暂定义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临界值,即宫颈增大:未绝经患者为d1≥2.98 cm、d2≥2.87 cm、绝经患者为dl、d2均≥2.81 cm;宫颈阴道部延长:未绝经患者为d3≥3.92 cm、绝经患者为d3≥3.9cm,按此临界值筛选出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患者.结果 未绝经的患者,其中非盆腔器官脱垂与盆腔器官脱垂发生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比率分别为35.39%、5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患者,非盆腔器官脱垂与盆腔器官脱垂发生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比率分别为17.50%、2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脱垂为主的中盆腔器官脱垂发生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的比率远高于阴道前后壁脱垂的比率(P<0.05).结论 未绝经患者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与盆腔器官脱垂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中盆腔器官脱垂与宫颈增大、宫颈阴道部延长有明显相关性,可能与宫颈周围立体环的损伤有关系.
-
重度子痫前期分娩安全性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大陆地区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时机.方法 选取中国大陆地区14个省份37家医院(包括20家三级医院及17家二级医院)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并住院分娩的2516例单胎孕产妇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根据不同的分娩孕周分为Ⅰ组(≤27+6周),Ⅱ组(28 ~31+6周),Ⅲ组(32 ~ 33+6周),Ⅳ组(34 ~ 36+6周),Ⅴ组(≥37周).结果 (1)分娩方式:总体剖宫产率84.9%,阴道分娩率15.1%.不同分娩孕周(Ⅰ、Ⅱ、Ⅲ、Ⅳ、Ⅴ组间)的阴道分娩率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0%vs.30.0%、28.7% vs.71.3%、11.1% vs.88.9%、6.6% vs.93.4%、14.7% vs.84.9%,P<0.05).(2)不同分娩方式及孕周对孕产妇的影响: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孕产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 vs.5.6%、0.5% vs.0.2%,P均>0.05).不同分娩孕周(Ⅰ、Ⅱ、Ⅲ、Ⅳ、Ⅴ组间)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 vs.3.7% vs.4.3% vs.6.2% vs.6.2%,P>0.05),Ⅱ组、Ⅲ组、Ⅳ组、Ⅴ组中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 vs.4.7%、3.2% vs.4.4%、6.5% vs.6.2%、7.9% vs.5.8%,P均>0.05).(3)不同分娩方式及孕周对新生儿的影响:剖宫产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3.8% vs.36.8%,P<O.05),而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 vs.9.5%、0.5% vs.0.2%;P均>0.05).各组中不同分娩方式的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 vs.1 0.5%、9.7% vs.16.1%、8.7%vs.8.9%、7.9% vs.8.2%,P均>0.05),Ⅱ及Ⅲ组中剖宫产组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48.7%vs.15.6%、27.0% vs.6.5%,P均<0.05),Ⅱ组、Ⅲ及Ⅳ组及Ⅴ组中剖宫产组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14.7%vs.75.3%、6.5% vs.51.6%、2.3% vs.28.3%、0.8% vs.5.6%,P均<0.05).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大多以剖宫产终止妊娠,剖宫产不能降低孕产妇产后出血及孕产妇死亡的发生率,剖宫产组的围产儿死亡率较低.
-
孕妇年龄及孕早期空腹血糖水平在预测妊娠期糖尿病发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孕妇年龄及孕早期空腹血糖(FPG)在预测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产检并分娩的2711例孕妇,全部入组孕妇按年龄及孕早期FPG分组,高龄组(≥35岁)354例、年轻组(<35岁)2357例;孕早期FPG异常组(FPG≥5.1 mmol/L) 718例、FPG正常组(FPG<5.1 mmol/L) 1993例;回顾性分析各组GDM发生率、孕早期FPG差异,分析年龄、孕早期FPG与GDM发生的关系.结果 GDM整体发生率17.78%;GDM发生率在高龄组为29.94%、孕早期FPG异常组为32.17%,分别高于年轻组的15.95%及孕早期FPG正常组的12.59%(P< 0.05).高龄组孕早期FPG为(4.926±0.378) mmol/L,明显高于年轻组的(4.863±0.412) mmol/L(P< 0.05).按孕早期FPG水平,每升高0.5 mmol/L为界值分为6组,随着孕早期FPG升高,GDM发生率明显升高,在高龄组,当孕早期FPG≥5.1 mmol/L时,GDM发生率为45.61%,高于年轻组FPG异常者的29.88% (P< 0.05).高龄组患GDM风险是年轻组的2.119倍;在年轻和高龄组中,FPG异常者GDM发生风险是FPG正常者的3.377倍和2.601倍(P<O.001).结论 高龄及孕早期FPG异常是GDM的高危因素,尤其高龄孕妇孕早期FPG≥5.1mmol/L时,GDM发生率明显上升.
-
晚期卵巢癌患者新辅助化疗适应证及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手术时机选择
卵巢癌是目前世界上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病死率居妇科肿瘤之首.由于其起病部位隐匿,生物学行为易早期扩散,前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并且缺乏早期有效的诊断监测手段,约70%患者在初诊时已属卵巢癌晚期,5年生存率在19%~32%之间.如何有效地延长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及针对性的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妇科肿瘤领域研究中关键而棘手的问题[1].
-
起源于早产儿的成人疾病
全球每年有1490万婴儿出生,早产儿占11%左右[1].目前,早产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早产不仅会增加新生儿病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整个生命过程[2].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以及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也逐渐上升,然而,早期生存率的提高可能会以牺牲未来的健康风险为代价.有关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和极低出生体重(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ELBW)早产儿成年的报道在21世纪初开始出现.与此同时建立的健康与疾病发展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DOHaD)理论也指出,在特定的敏感发育阶段,个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生长方式会导致整个生命期的功能发生改变,以适应当时的环境条件.
-
可注射水凝胶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研究进展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腹压增加时,在缺乏逼尿肌收缩的情况下,膀胱内压超过尿道大压力时出现的非自主性尿液溢出[1-2],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生率高达24%~ 45%,且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3-5],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目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主要有盆底康复锻炼、盆底电刺激治疗、针灸治疗、药物治疗等非手术方法及手术治疗[6].近年来,利用微创手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以注射治疗为显著.本文拟对可注射水凝胶的常见类型及其特性,以及其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机制、临床和科研运用及尚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
重视37~38+6周择期终止妊娠的新生儿结局
小于37周的分娩为早产,其增加新生儿病率以及死亡率已经成为共识.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对正常妊娠者,37~ 38+6周择期分娩,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脑瘫(cerebral palsy)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孕39周后分娩的新生儿[1-2].为引起中国同行关注,在此进行深入阐述.
-
重视早产的预测
2017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早产指南定义早产为妊娠不满37周的分娩,但因各国的新生儿治疗水平不同,所以对早产的下限设置各不相同[1].我国早产的定义为孕28周至不足37周的分娩.2012-05-02 WHO发布的《全球早产儿行动报告》指出,每年出生的早产儿估计已达1500万,全球早产平均发生率约为10%,高居妊娠并发症榜首[2].
-
阴道断端软斑病1例报告
软斑病是一种罕见的非特异性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通常累及泌尿生殖道,还可累及其他部位如胃肠道、胰腺、肝脏、淋巴结、皮肤、呼吸道、肾上腺等[1].其常被表述为一种泌尿生殖道的炎性反应,累及女性生殖系统的软斑病却鲜有报道,截至2016年12月,国内只有1例关于子宫内膜软斑病的报道[2].现将延边大学附属医院1例阴道断端软斑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
青春期巨大原发性卵巢平滑肌瘤1例报告
原发性卵巢平滑肌瘤(primary leiomyoma of ovary,PLO)是非特异性良性间质卵巢肿瘤,20~ 65岁均可发病,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多见,多单侧.临床罕见,组织来源及临床特点不清,易误诊,青春期巨大卵巢平滑肌瘤更为少见.现将中山市博爱医院1例青春期巨大原发性卵巢平滑肌瘤报道如下.
-
WHO“寨卡病毒暴露孕期管理指南”解读
寨卡病毒是通过埃及伊蚊传播的黄病毒.埃及伊蚊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WHO已发布寨卡病毒病的临时定义,可在WHO网站查询.尽管在1952年寨卡病毒已经被分离鉴定,但直到2015年寨卡病毒的感染才引发高度关注.人类寨卡病毒的感染多数无症状,即使有症状也较轻,并具有自限性.尽管人类感染寨卡病毒的一般特性并没有改变,但在一些流行地区发现的寨卡病毒感染和先天性小头畸形及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相关,使寨卡病毒感染上升为引发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对世界卫生组织于2016年3月2日发布的“寨卡病毒暴露孕期管理指南进行”解读.
-
未足月胎膜早破抗生素使用
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病因复杂,但感染是首要病因.PPROM与感染互为因果PPROM应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母儿发病率及延长孕周.PPROM确诊后通过评估适宜期待保胎者应第一时间行阴道和肛周的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筛查和中段尿培养,同时应用广谱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建议氨苄青霉素联合红霉素,开始为静脉滴注,48 h后口服,共用药7d.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应单独使用红霉素类抗生素.但GBS(+),青霉素过敏者应启动其他敏感药物,孕周小于32周者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益处更为明显.孕周≥34周者则建议积极引产.是否应用抗生素根据个体情况决定,GBS(+)者即使之前应用了抗生素治疗,在临产后仍应针对GBS应用青霉素类药物预防母胎感染,严重感染者,注意选用更广谱的抗生素.
-
生殖道感染与早产
生殖道感染是早产的重要因素,两者的关系随着孕周而改变.除阴道外,宫颈和胎盘都有其独立的菌群定植,但宫颈和胎盘的微生物群与早产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 目前对于抗生素的使用仍未有统一意见.
-
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剩余羊水量测定与围产儿结局
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较高,一旦剩余羊水量过少,常导致围产儿不良结局 文章重点介绍未足月胎膜早破导致的不良围产儿结局及其机制,根据国内外指南阐述未足月胎膜早破所致羊水过少时的处理原则,以引起对此疾病的关注及思考.
-
宫颈机能不全环扎与早产
宫颈机能不全指宫颈无法保留其正常的形态及功能直至妊娠足月,表现为无痛性宫口扩张、胎儿娩出导致妊娠丢失,是引起妊娠中晚期流产及早产的常见原因.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近年来出现的获得性宫颈机能不全如宫颈锥切术后、保留子宫体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有所增多,临床实践中关于宫颈机能不全的筛查、诊断和处理没有统一的规范,宫颈环扎术与保守治疗相比是否获益更多一直存在争议.文章就宫颈环扎术的适应证、术式的改良与进展做一阐述.
-
早产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早产是全球范围内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和发病率高的主要问题.早产孕妇产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以有效降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室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的发生率.但世界各国关于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略有不同,文章就现有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循证医学证据做一总结,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
母胎界面微环境改变与早产
妊娠第37周前分娩的现象被称为早产.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其中100万早产儿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死亡.因此,早产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探索早产发生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文章围绕影响母胎界面微环境的3个主要因素即胎儿滋养层细胞、子宫蜕膜和母胎界面免疫细胞,详细阐述母胎界面微环境改变在早产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
孕激素在预防早产中的作用
早产的发生率仍持续不降,甚至逐年攀升,早产及由此出生的早产儿是导致围产儿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是早产的预防及治疗效果不佳 早产的预防和治疗中强调以综合方案为主,近年来孕激素在早产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文章就国内外相关的临床研究、专家共识等文献资料进行回顾,希望对临床有所裨益.
-
双胎妊娠早产的预防和治疗
双胎妊娠的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胎,也是导致双胎妊娠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早产的预防和治疗有助于改善双胎妊娠的新生儿结局.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和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检测对双胎早产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阴道用孕酮治疗、宫颈托及宫颈环扎术对于双胎早产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既往研究结论不一致,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仍有较大争议.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