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 중국미생태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376X
- 国内刊号: 21-132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老年院内感染败血症的致病菌特点与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院内败血症病原学特点与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4年6月间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30例老年院内败血症.结果 本组老年院内败血症有严重基础病与易感因素占93.3%(28/30).30例老年院内败血症共分离出致病菌41株,以非发酵菌为主,其中G-菌27株,占65.9%;G+菌6株,占14.6%;真菌8株,占19.5%.复数菌败血症1例,占2.4%.本组病例病死率高,达26.7%.结论 G+菌败血病呈上升趋势,G-菌则有下降趋势,条件致病菌和真菌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多;本组院内感染病死率高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应注意合理用药,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同时根据其病原学特点进行基础疾病护理,加强营养支持疗法,严密观察病情,侵袭性诊疗操作护理及抗菌药物应用护理和心理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控制院内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
2004年至2005年MRSA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龙岩市第一医院2004年至2005年各病区各类标本MRSA分离率及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方法 用VITEK 32细菌仪GPI卡鉴定及Slidex Staph-kit、MRSA胶乳凝集试验确认,用VITEK 32细菌仪GPS101做药敏,并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查229株SA,其中2004年MRSA为56.6%,耐药率苯唑西林、青霉素G为100%,优力新、头孢噻吩为100%,红霉素79%,四环素73%,环丙沙星71%,氯洁霉素36%,万古霉素0%;2005年MRSA为59.4%,耐药率苯唑西林、青霉素G、优力新、头孢唑啉为100%,红霉素94%,环丙沙星89%,氧氟沙星88%,四环素76%,氯洁霉素50%,利福平43%,万古霉素0%.结论 该院SA耐药性监测显示临床分离SA的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已相当严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严密监测、控制和预防MRSA感染,严格执行院内消毒隔离制度,防止MRSA扩散,定期对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分析,避免万古霉素过度使用,防止耐万古霉素SA产生.
-
苦黄注射液、小剂量肝素联合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
重度黄疸型肝炎采用以往治疗方法黄疸消退缓慢,总病程长,治疗费用高.金华市中心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苦黄注射液、小剂量肝素联合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在缩短病程,减少治疗费用方面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常规胃内酸化可提高14C-UBT诊断的准确性
目的 观察在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时常规进行胃内酸化是否可提高14C-UBT试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250例因消化不良需要进行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分为传统14C-UBT组和酸化14C-UBT组.传统14C-UBT组按常规方法进行试验,酸化14C-UBT组的检测过程与传统14C-UBT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是以0.1 mol/L的柠檬酸水200 ml(加少量甜味剂)送服14C尿素胶囊.比较2次UBT的14CO2呼出量、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1)2组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的患者平均14CO2呼出量酸化组高于传统组,而2组H.pylori阴性的患者平均14CO2呼出量酸化组低于传统组,且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传统14C-UBT组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92%、91%、92%;而酸化14C-UBT组分别为98.5%、100%、98%.2组间的诊断准确性及特异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14C-尿素呼气试验时常规进行胃内酸化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慢性肾盂肾炎L型细菌感染及耐药分析
目的 了解L型细菌在慢性肾盂肾炎的感染及耐药状况.方法 对71例患者清洁中段尿做普通细菌培养(B型)、L型细菌培养(L型)及耐药分析.结果 细菌阳性率为77.5%,其中单独L型阳性率为49.3%、B型与L型混合感染为15.5%,而B型阳性率仅为12.7%.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其次是葡萄球菌;青霉素及头孢噻肟均有较高的耐药率(88.9%及73.6%).结论 L型细菌在慢性肾盂肾炎感染中占主导,β-内酰胺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治疗应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及时调整抗生素.
-
重症监护病房肠球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肠球菌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状况及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从重症监护病房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到的316株肠球菌,采用VITEK-AMS微生物自动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316株中以粪肠球菌(54.8%)及屎肠球菌(43.0%)为主,屎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但粪肠球菌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屎肠球菌(P<0.01).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3.7%,力奈唑烷耐药率为0.7%,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6%,力奈唑烷耐药率为0%.结论 肠球菌为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万古霉素合理正确的使用仍是当前治疗肠球菌感染的重要途径,VRE的出现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女性泌尿道感染常见细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5年住院及门诊女性尿路感染致病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06年4月门诊及住院女性尿培养阳性的尿路感染患者,分析其细菌培养结果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出876株病原细菌,革兰阴性菌占76.7%(672株),其中大肠埃希菌占49.2%(431株),肺炎克雷伯菌占7.9%(70株);革兰阳性菌占23.3%(204株),其中粪肠球菌占7.5%(66株),屎肠球菌占5.4%(47株).主要的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均高达50%~80%以上,革兰阴性菌敏感的抗菌药包括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革兰阳性菌敏感的抗菌药包括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结论 女性泌尿道感染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耐药菌株不断增多,临床治疗应参考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
-
粪便pH和涂片检查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及意义
目的 探讨粪便pH和涂片检查细菌球/杆在菌群失调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腹泻3 d以上或疾病中并发腹泻的1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新鲜粪便(10 min内),观察其性状、颜色、测pH、粪便常规,涂片革兰染色查细菌总数、形态特点、革兰球菌/杆菌及细菌培养.另选同期住院的非腹泻患者、职工家属和到保健科定期体检的小儿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经培养确诊为菌群失调的有118例,其中男76例,女42例,年龄小45天,大5岁.粪便pH失调组分布在6~8,≥7者占78.8%,对照组分布在5~6.5,多集中在≤5.5,占8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u=12.02,P<0.01).涂片查球菌/杆菌失调组为3/7~8/2,球菌≥40%者106例(89.8%),对照组为3/7~1/9,球菌≥40%者无1例,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11.19,P<0.01).两种快速诊断法的灵敏度分别为94.9%和100%,特异度均为95%,诊断界值pH为6.5,球/杆为3/7.结论 粪便pH和涂片检查肠道菌群失调方法简便、快捷、经济实用,能在15 min内作出诊断,尤对急重症患者可赢得治疗时机,值得推广.
-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变迁
目的 调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及其变迁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耐药菌的产生.方法 对该院2003年至2005年43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用17种抗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分布以呼吸道感染和创口分泌物感染为主.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耐药率增加与临床广谱抗菌药物用药量增加有关.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十分突出,应在药敏指导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应该适当控制碳青霉烯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
下呼吸道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引起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不动杆菌耐药现状及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 用常规的方法对下呼吸道的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培养及分离,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 2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对由不动杆菌引发的158例院内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不动杆菌引起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机械插管或患有糖尿病等;除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头孢他啶等对不动杆菌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外(耐药率小于40.0%),临床常用的其他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较严重,耐药率均在40.0%以上.结论 糖皮质激素,机械插管,糖尿病等是不动杆菌引起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多重耐药性.
-
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观察和护理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有效的观察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152例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观察方法和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通过治疗及护理配合,治愈好转129例,死亡和自动出院23例.结论 加强病情观察及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
-
156例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尿路感染患者尿培养分离出的156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用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结果 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分别为1.28%、1.92%、3.21%、5.13%;对氨苄西林、氟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均>70%.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的耐药性均<10%,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均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结论 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时,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
肿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近年来浙江省肿瘤医院肿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VITEK-32及其配套的细菌鉴定卡和药敏卡.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近年来分离率保持在2%~3%,居医院感染的第四位.铜绿假单胞菌对泰能、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呈现出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都在80%以上,而对头孢噻肟和头孢三嗪具有很高的耐药性.结论 要严格控制和合理选择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头孢类抗生素.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要密切关注.
-
产类细菌素乳酸乳球菌V528的紫外线诱变育种研究
目的 获取高产抑制鸡白痢沙门菌生长的类细菌素乳酸乳球菌的突变菌株.方法 在紫外线照射致死率为82.7%的剂量下,对处于对数生长后期的乳酸乳球菌V528进行紫外线二次复合诱变处理.分别随机对第一次和第二次复合处理后生长的117株和310株菌进行效价测定分析.结果 在实验所用的照射剂量下,抑菌效价提高的正突变菌株占有一定优势,负突变菌株较少,其中突变菌株Lact.174的抑菌效价较V528的效价提高了8.48倍,并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结论 运用紫外诱变育种技术可有效地获得高产类细菌素的突变菌株.
-
健脾渗湿汤对脾虚湿盛泄泻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舌部菌群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健脾渗湿汤对脾虚湿盛泄泻的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舌象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脾虚湿盛泄泻的患者90例及正常健康人30例为研究对象,90例患者随机分为健脾渗湿汤治疗组30例,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贝飞达治疗组30例,氟哌酸治疗组30例,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舌象等临床表现,测定粪便中4种肠道常驻菌及舌部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 健脾渗湿汤组和贝飞达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氟哌酸组.90例脾虚湿盛泄泻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比健康人明显减少(P<0.05),并且其舌部(腻苔)的菌群构成与健康人(薄白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健脾渗湿汤组和贝飞达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增加明显,白腻苔及舌部菌群改善明显,说明健脾渗湿汤和贝飞达均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平衡的作用.结论 (1)健脾渗湿汤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失调的作用,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疗效显著.(2)健脾渗湿汤是一理想的微生态调节剂,可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与益生菌合用可达到合生元的效果;与抗生素合用,可起到边抗边调的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
三株光合细菌的毒性试验研究
以昆明小白鼠为实验动物,对类球红细菌Z1、沼泽红假单胞菌Z2及光合细菌分离株C2采用急性毒性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进行安全性评定.结果 表明,急性毒性试验:实验组小白鼠的一般状况、器官含水量、器官系数及血常规检查,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40 mg/kg)比较,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精子畸形率试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上结果说明,三株光合细菌均不具有毒性.
-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菌种分型及药敏
目的 对RVVC、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培养、菌种分型及药物敏感试验,探讨RVVC发生的原因.方法 用沙保弱琼脂培养基培养阴道分泌物,分离纯化菌株;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种;同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共分离出101株假丝酵母菌,其中RVVC组45株,VVC组51株,健康组5株.101株中白色假丝酵母菌86株,占85.1%(86/101),RVVC组45株中35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77.8%(35/45);VVC组51株中47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92.2%(47/51),健康组5株中4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80%(4/5).RVVC组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与VV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低于VVC组.结论 VVC、RVVC的主要致病菌仍是白色假丝酵母菌,RVVC组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于VVC组.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明显低于VVC组.
-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雏鸡实验性感染鸡白痢沙门菌病的预防实验
实验用200羽伊莎B-380雏鸡,随机分为5组,在1~3组雏鸡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1.5%HM-强效复合微生态制剂,第4组日粮中添加0.2%氟哌酸,第5组饲料中不添加任何药物作为空白对照,用鸡白痢沙门菌进行人工感染,以观其药物的保护作用.结果 显示添加0.5%HM-强效复合微生态制剂有98%的保护率,添加1.0%、1.5%HM-强效复合微生态制剂和添加0.2%氟哌酸有100%的保护率,检查发现添加HM-强效复合微生态制剂组雏鸡肠道中大肠埃希菌明显减少,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有益微生物明显增多.
-
含油脂废水中一株栗褐芽胞杆菌的筛选和鉴定
目的 从含油脂废水中筛选鉴定出油脂降解菌.方法 从含油脂废水中取样,通过分离、培养,筛选出以油脂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并能分解油脂的菌株,对其基因组16S DNA测序,在核酸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并进行生化反应,进行菌种的鉴定.结果 从含油脂废水中筛选出8株微生物,终筛选出1株油脂降解菌,鉴定为栗褐芽胞杆菌.结论 从含油脂废水中筛选出1株栗褐芽胞杆菌,为下一步实验证实其分解油脂的作用和机制奠定了基础.
-
乳杆菌制剂和(或)达克宁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乳杆菌制剂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疗效.方法 将2006年5月至7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确诊为VVC的患者分为3组,单纯使用达克宁栓者(A组)40例,联合使用达克宁栓及定君生阴道栓者(B组)40例,单纯使用定君生者40例(C组),进行对照.对3组的临床症状及真菌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停药3~5 d时,A、B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低于A、B两组(P<0.05);停药30~37 d时,A、C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A、C两组(P<0.05).结论 在应用阴道用乳杆菌治疗WC时,应首先应用抗真菌药物,当真菌感染得以控制之后再使用乳杆菌,帮助恢复阴道内菌群环境.
关键词: 乳杆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阴道炎治疗前后阴道菌群变化的临床观察
细菌性阴道病(BV)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的常用药物是抗生素类药物,如甲硝唑等,并加用阴道冲洗剂冲洗阴道.短期疗效较满意,但停药后易复发.为探讨BV的复发因素,本文以内蒙古双奇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乳杆菌活菌胶囊制剂(定君生)治疗44例患者,观察评价其疗效及治疗前后阴道菌群的变化,以了解常法治疗BV对阴道菌群的影响.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