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 중국미생태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376X
- 国内刊号: 21-132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脓毒症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血清促炎症因子/抗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脓毒症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血清促炎症因子/抗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抗感染、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治疗基础疾病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治疗基础上按Hitch推荐方法予以胰岛素持续泵入治疗,在24 h内使血糖维持在4.4 ~6.1 mmol/L;常规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使用胰岛素治疗,在24 h内使血糖维持在10.0 ~ 11.1 mmol/L.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d后血清IL-1、IL-6和IL-10水平的变化,并比较其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MODS发病率及病死率.结果 治疗4d后,两组患者血清IL-1和IL-6水平较前明显下降,血清IL-10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 <0.01或P<0.05),且研究组下降或上升值较常规组更明显(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和MODS发病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常规使用胰岛素治疗,能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MODS发病率,改善其预后,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血清促炎症因子IL-1和IL-6水平,提高抗炎症因子IL-10水平,纠正血清促炎症因子/抗炎症因子比例失调密切相关.
-
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集的159份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标本中的EGFR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159例样本中,EGFR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2.6% (20/159),突变主要集中在19号外显子的缺失和21号外显子的点突变.女性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1).腺癌及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学分型(P<0.01).高分化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高于中-低分化检出率(P<0.05).EGFR基因突变与年龄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无关(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与性别、组织学分型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11-2013年临床分离出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标准判定.结果 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共103株,主要分离自痰液(85.4%),其次为分泌物及脓液和尿液标本.其感染患者主要分布于ICU和呼吸内科.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广泛.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且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及医院感染.
-
维吾尔族与汉族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6、TNF-α与IgE水平比较
目的 探讨并比较维吾尔族与汉族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Ig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100例汉族及100例维族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缓解期血清中IL-6、TNF-α及IgE水平,并以20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结果 维族与汉族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中IL-6、TNF-α及IgE水平均高于哮喘缓解期及对照组,缓解期3项指标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对照组及哮喘缓解期、急性发作期IL-6水平均高于汉族,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TNF-α低于汉族,急性发作期IgE水平高于汉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族及汉族支气管哮喘患儿不同时期血清中IL-6、TNF-α及IgE水平存在差异,掌握其变化规律对指导两民族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
G-CSF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白血病的研究
目的 观察应用G-CSF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该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0例复发的白血病患者,进行输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其中-CR3髓系有4例,细胞混合有6例,-CR2淋巴细胞有10例,-CR2髓系有16例,髓系加速期慢性有4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半年内,40例患者均复发,予G-CSF动员后,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输注,每次输注细胞量逐级增加,每次输注间隔4周.结果 24例患者再次缓解完全,未缓解的16例.患者输注后,6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Ⅰ~Ⅱ度,24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5例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G-CSF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治疗后,白血病复发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
尿液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喹诺酮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尿液分离鲍曼不动杆菌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菌的耐药性及菌株对喹诺酮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尿液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使用PCR方法筛查qnrA、qnrB、qnrS、qepA、aac(6')-Ib-cr,gyrA和parC基因,并对阳性结果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共收集尿液分离鲍曼不动杆菌53株,均分离自住院患者,其中重症监护病房和外科病房患者占88.7%、留置导尿患者占94.3%,拨除导尿管并给予适当抗菌治疗后临床预后良好.菌株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较低为15.1%、米诺环素为20.8%、阿米卡星为22.6%、美罗培南为26.4%、亚胺培南为28.3%、氨苄西林/舒巴坦为32.1%,其余药物耐药率超过40%.25株环丙沙星耐药菌株中有17株gyrA基因突变,12株parC基因突变,1株qnrB基因阳性,未发现qepA阳性菌株,7株aac(6 ')-Ib阳性,经序列分析确定未发生aac (6')-Ib-cr突变.结论 尿液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自于院内接受留置导尿的患者,其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合适的治疗临床预后良好.对喹诺酮耐药机制主要为gyrA和parC基因突变,并出现了qnrB基因.
-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酶与高产AmpC酶情况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酶)与高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情况及药物敏感性.方法 收集我院各病区提供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共128株,无重复菌株,检测产ESBLs酶、AmpC酶情况同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128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检测出产酶菌株98株,占总菌株数的76.56%,其中单产ESBLs酶菌株25株、单产AmpC酶菌株58株、同时产ESBLs酶与AmpC酶菌株15株、不产酶菌株30株;大多数抗菌素对产酶铜绿假单胞菌不敏感,特别是同时产ESBLs酶与AmpC酶菌株几乎所有抗菌素均不敏感,而对于不产酶铜绿假单胞菌大多数抗菌素均较为敏感.结论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酶菌株较多,抗菌药物敏感性差,临床应该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素,减少和控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ICU住院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控制颅内压、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护胃黏膜和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并予以肠内营养混悬液以100mL/h的滴速持续滴注2 000 ~2 500 mL/d.观察组患者加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0.5g,药物研磨后用20mL温水溶解后胃管注入,3次/d,连用10d.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GCS评分、SOFA评分及APACHE Ⅱ评分,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肠道sIgA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上升,SOFA评分及APACHE Ⅱ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上升或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 <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肠道sIgA水平较前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sIg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能提高GCS评分和降低SOFA评分及APACHE Ⅱ评分,减缓血清ALB、Hb水平下降幅度,改善其营养状况;并能提高肠道sIgA水平,增强其肠道黏膜局部免疫力.
-
布拉酵母菌散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布拉酵母菌散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 =35例)和对照组(n=35例).两组患儿喂养方案参照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进行.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散0.125 g/次,1次/d,鼻饲或奶瓶给药;并在喂奶前后予以早产儿型硅胶安抚奶嘴吸吮10~15 min.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并比较其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呕吐、腹胀消失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7d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x2=4.20,P<0.05),观察组患儿总并发症的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65.7%) (x2 =4.20,P<0.05).结论 布拉酵母菌散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较显著,能缩短患儿呕吐、腹胀消失时间,促进患儿体重增长,缩短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
不同疗程布拉酵母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疗程标准三联疗法复合布拉酵母菌对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疗效的影响及其对治疗中不良反应的改善情况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H.pylori阳性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短疗程组、中疗程组、长疗程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潘托拉唑三联治疗14 d,短疗程组、中疗程组、长疗程组在上述标准三联、14 d疗法开始治疗的同时分别加用布拉酵母菌,分别服用2、3、4周,在完成根除H.pylori治疗后第5周进行14C-UBT复查,比较各组H.pylori根除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结果阴性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第3、6、9、12个月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213按试验设计完成治疗,194例患者按试验设计完成随访.短疗程组H.pylori根除率(73.5%)与对照组(6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疗程组(91.4%)、长疗程组(93.1%)根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疗程组根除率略低于长疗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疗程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方案中以中等剂量成本-效果比低(6.56),对照组高(7.59);各疗程组累积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低(P <0.05,P<0.01,P<0.01),各疗程组累积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用布拉酵母菌能显著提高H.pylori根除率,降低其不良反应,3周疗程为佳选择治疗周期.数字与后文不符.
-
30周龄笼养海蓝褐壳蛋鸡盲肠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
目的 对笼养蛋鸡盲肠中的优良乳酸菌进行筛选与鉴定.方法 以30周龄笼养海蓝褐壳蛋鸡盲肠分离纯化得到10株乳酸菌为试验菌,通过发酵产酸力、耐酸性和耐胆盐的筛选试验,获得产酸能力高、对酸和胆盐有高耐受力的乳酸菌,进行生长曲线和产酸曲线及对抗生素的耐受力的测定,并采用APICHL50试剂条对选出的乳酸菌进行鉴定.结果 10株乳酸菌在发酵起始时间点时pH在6.10 ~6.40,经过48 h的发酵阶段,发酵液的pH明显降低;酸性环境和胆盐对各菌株存活率均有抑制.CL1、CL12和CL54生长较快,佳生长和产酸发酵时间是24 h,CL26和CL31生长相对较慢,到32 h时生长曲线达到高点;对抗生素的耐受力检测结果显示,CL1、CL12和CL54对抗生素的耐受力很高,而CL26和CL31对抗生素的耐受力较弱.结论 对CL1、CL12和CL54这三株菌进行种属鉴定.根据API CHL50生化鉴定条说明进行接菌发酵试验,经对照鉴定,CL1为Lactococcus Lactis ssp Lactis1(乳酸乳球菌亚种1),CL12为Pediococcus Acidilactici(乳酸片球菌),CL54为Lactobacillus Brevis1(短乳杆菌1).
-
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不因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而降低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悬液,灌胃制备感染小鼠.随后测定小鼠的生长情况和死亡率;收集肠道菌群,DGGE检测小鼠个体间肠道菌群的变化,高通量测序检测组间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小鼠体重、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GGE结果显示,在不同小鼠个体之间,它们的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高于对照组,但优势菌的丰度有显著变化.结论 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尽管极大改变了小鼠肠道优势菌群的比例,但没有降低其多样性.另外,小鼠个体间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在微生态研究中不容忽视.
-
纳米细菌对人成骨细胞C3H10的细胞毒作用
目的 比较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与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对成骨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进一步探讨引起细胞毒作用的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HA组、NB组,其中HA组和NB组悬液浓度均为2麦氏浊度(M),对照组只加培养基,分别作用成骨细胞,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Hoechest33258荧光染色和Annexin V-FITC/PC双标法流式细胞仪(flow cotymetry)检测细胞凋亡率;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钙化相关蛋白BMP-2、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结果 CCK-8结果显示:NB对人成骨细胞C3H10有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而HA则没有.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和双标法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NB对人成骨细胞C3H10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发挥细胞毒作用,而HA对人成骨细胞C3H10无细胞毒性作用.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作用48 h后的人成骨细胞C3H10形态无明显变化.透射电镜结果显示:NB可引起人成骨细胞C3H10发生凋亡,出现凋亡小体;而HA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B组的钙化相关蛋白BMP-2和凋亡相关蛋白Bax均高于对照组;而HA组和对照组比较,HA组钙化相关蛋白BMP-2高于对照组,而凋亡相关蛋白Bax无明显变化.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纳米细菌能引起人成骨细胞C3H10细胞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发挥细胞毒作用,能促进钙化相关蛋白BMP-2的表达,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升高也预示着纳米细菌可促进细胞发生凋亡;而羟基磷灰石对人成骨细胞C3H10无细胞毒性作用,可促进钙化相关蛋白BMP-2的表达,但不能促进人成骨细胞C3H10发生凋亡.
-
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的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筛查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KPC、IMP、VIM、NDM、SHV、TEM、CTX-M-1组、CTX-M-9组耐药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21株实验菌均为多重耐药菌,对17种抗菌药物中耐药率>60%的有11种,其中耐药率>90%的有5种,分别为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西丁、环丙沙星和氨曲南.耐药率低的为多粘菌素B,均表现为敏感.9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6株携带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3株NDM-1阳性、3株IMP阳性).共有18株检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结论 该院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以NDM-1和IMP基因较常见.
-
肠道菌群热点问题
肠道菌群的研究迅速发展,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近年来生物医学中令人激动的有进展的研究之一.肠道菌群在消化、代谢和免疫功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胃肠道的影响很大.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的改变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宿主健康和生长.进一步了解形成和维持肠道菌群多样性的重要性,能目标明确地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饮食、功能性食品和移植肠道菌群等已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小有成效,可进一步研究它们对各种疾病的作用.
-
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甲硝唑栓应用于滴虫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甲硝唑栓应用于滴虫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妇产科门诊治疗的滴虫性阴道炎患者8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4例.联合组患者予以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其中甲硝唑栓0.5g,阴道放置,1次/d,连用10d; 10d后予以乳酸菌阴道胶囊0.25 g,阴道放置,1次/d,连用10 d.对照组予以单纯的甲硝唑治疗10 d,剂量、方法同对照组.停药1周复查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并比较其随访3个月和6个月内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停药1周观察,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x2 =4.42,P<0.05);对治疗有效者(联合组41例和对照组34例)随访,联合组患者3个月和6个月内的复发率分别为7.32%和17.0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47%和38.24%(x2 =5.07和4.26,P<0.05).结论 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甲硝唑治疗,能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阴道清洁度,并能降低复发率,起到有效防止其复发的效果.
-
宫颈环形电切术联合重组干扰素α-2b栓治疗宫颈高危型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疗效
目的 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联合重组干扰素α-2b栓治疗宫颈高危型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取妇产科门诊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70例,采用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两组患者均予以行LEEP术,观察组患者术毕立即阴道内放置重组干扰素α-2b栓,1枚/晚,连用14 d,下次月经后开始下一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对照组患者不予以重组干扰素α-2b栓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阴道流液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并比较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和阴道流液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22.86%) (x2 =4.20,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x2 =6.47,P<0.05).结论 LEEP联合重组干扰素α-2b栓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宫颈创面的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及阴道流液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且其HPV清除率较高,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和HPV的复发.
-
艰难梭菌实验室快速鉴定方法检验效能的比较
目的 评价3种艰难梭菌实验室鉴定方法的快速性及准确性.方法 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收集136名ICU患者共248份标本进行24 h、48 h厌氧培养,并进行鉴定,同时对大便标本提取DNA进行tcdB毒素基因检测.以48 h培养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价24小时培养法和PCR扩增tcdB基因法鉴定艰难梭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36名ICU发生腹泻的患者中,11名患者共有12份标本48 h培养为艰难梭菌阳性,艰难梭菌感染率为8.09% (11/136),标本阳性率为4.84%(12/248).24小时培养法及PCR扩增tcdB基因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0%、100%、100%、98.74%和83.33%、99.15%、83.33%、99.15%.结论 提取大便DNA tcdB毒素基因是快速、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方法;48小时培养法时间相对较长,但稳定可靠,并可以保留菌株进行后续试验;24小时培养法,时间短、简便但会漏诊某些阳性病例.
-
口臭患者口腔微生物区系研究
目的 研究口臭口腔微生物区系组成,为口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稀释平板测数法对需氧和厌氧细菌、真菌、放线菌分别进行计数.结果 非口臭口腔好氧细菌数量(1180 ±380)和厌氧细菌数量(680±100)分别低于口臭口腔好氧细菌数量(7200±800)和厌氧细菌数量(1252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口臭口腔以革兰阳性菌和杆菌占优势,非口臭口腔真菌数量低于口臭口腔真菌数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中没有检出放线菌.结论 口臭患者口腔微生物多样性高于非口臭组,可以通过调整口腔微生态改善口臭.
-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白色念珠菌抑菌作用的体外研究
目的 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通过观察其对生物膜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在口腔微生态中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MTT法确定葡萄籽原花青素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药物作用后的效果,并进行红绿荧光染色定量分析.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小抑菌浓度为32 mg/mL,在所实验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菌性逐渐增大,CLSM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作用于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后可使生物膜内活菌比例下降,生物膜活性降低.结论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白色念珠菌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
固定矫正器矫正治疗错颌畸形对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固定矫正器矫正治疗错颌畸形对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 选择51例在口腔科采用固定矫正器进行矫正的错颌畸形患者,分别在矫正前后对口腔微生物进行培养,观察并比较矫正前后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结果 矫正治疗后1个月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的检出率较矫正前升高(P均<0.05),而口腔核酸杆菌、衣氏放线菌的检出率与矫正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矫正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口腔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及衣氏放线菌的检出率均高于矫正前(P <0.05或P<0.01).结论 采用固定矫正器矫正治疗错颌畸形会造成口腔微生态的改变,破坏口腔内环境的平衡,容易引起口腔疾病的发生,应早期进行预防及干预治疗.
-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实践的体会
本文从选题、文献资料的检索、课题的设计、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实验的原则、实验数据的处理、论文的撰写、答辩及答辩课件的制作等诸多环节入手,阐述了教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些方法、技巧,为指导高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
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国家认可建立与运行
实验室国家认可工作在众多实验室领域被广泛认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尤其是微生物实验室)积极参加实验室国家认可可以提升实验室能力和形象,为扩大服务空间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能够做到“一次检测,全球认可”.疾病预防关乎人民生命,通过规范化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对微生物等领域的检测水平,能防微杜渐起到预警作用.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