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部分健康成年人群血清中纳米细菌感染的调查

    作者:王学军;刘威;杨竹林;魏红;文宇;李永国

    目的检测部分健康成年人群血清中纳米细菌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36例健康成年人群血清中纳米细菌抗原.结果部分健康成年人群血清纳米细菌感染率为8.0%,用ELISA法检测为8.0%,免疫组化法为5.7%.两方法间比较无差异.男女间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年龄≤30岁组较≥60岁组感染率低(P<0.05).年龄、性别并未增加纳米细菌感染的危险.结论部分健康人群血清存在纳米细菌感染.

  • 大黄消痔栓直肠给药联合四环素片治疗纳米细菌致Ⅲ型前列腺炎临床研究

    作者:易剑锋;叶蓁蓁;王新平;邢喜平;田洹;杨彦林

    目的 探讨大黄消痔栓联合四环素片治疗纳米细菌致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纳米细菌致Ⅲ型前列腺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停用抗感染药及其他相关制剂,进行饮食及生活干预.2组均予四环素片,每次1片,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并予大黄消痔栓,每次1粒,每日1次,置入肛门3~4 cm.均10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检测前列腺液(EPS)白细胞、卵磷脂小体数量、尿流率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60/60),对照组为83.3%(50/6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骨盆疼痛、排尿症状、阴囊潮湿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NIH-CPSI疼痛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总分,EPS白细胞、TNF-α、IL-6、IL-8水平均降低(P<0.05),卵磷脂小体+++~++++者增多(P<0.05),尿流率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CPSI疼痛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总分,EPS白细胞、卵磷脂小体++++者及TNF-α、IL-6、IL-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黄消痔栓可提高四环素片治疗纳米细菌致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减轻前列腺炎症.

  • 纳米细菌在前列腺结石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沈学成;熊朝晖;陈军;詹绍洋;李丹洋;周占松

    目的 探讨纳米细菌(NB)在前列腺结石形成中的作用,观察抗NB治疗前列腺结石是否有效.方法 本组50例,从2例手术治疗取出的前列腺结石中分离、培养、鉴定NB,建立NB致大鼠前列腺结石模型,并对28例保守治疗的前列腺结石患者行抗NB治疗.结果 从前列腺结石中分离出NB,并成功建立NB致大鼠前列腺结石模型.前列腺结石患者行抗NB治疗后,彩超显示结石直径逐渐缩小,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 PPS)症状显著改善.结论 NB与前列腺结石形成有关,抗NB治疗前列腺结石有效.

  • 腹腔感染时血、粪纳米细菌的检测

    作者:郑永波;吴承堂

    近年研究发现,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并具有极强的细胞毒性,已证明与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试图通过复制SD大鼠腹腔感染模型,对感染前后血液、粪进行NB检测,探讨NB与严重腹腔感染的相关性.

  • 纳米细菌研究进展

    作者:郑永波;吴承堂;黄祥成

    1988年芬兰科学家Kajander等进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时发现细胞内存在一种原核微生物,能通过100nm的滤菌器,1990年Kajander等将此种微生物命名为纳米细菌(nanobacteria).纳米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矿物质中和生物体内,能感染人类、牛、鹿和其它哺乳动物,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致病原[1].纳米细菌能感染人体任何组织和细胞,分泌钙化的脂多糖生物膜,具有较大的毒性,能引起受感染细胞空泡形成、组织的炎症和肿胀,并出现相关炎症因子的反应,与人类感染和病理性钙化类疾病密切相关[2].纳米细菌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揭示,为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 精液中纳米细菌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关宏恩;蒋松柏;丁守梅;王生;王岩斌

    目的 建立简便、快速、高效检测精液中纳米细菌的荧光定量RT-PCR法.方法 采取12例睾丸微石症患者精液标本及12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精液标本,进行PCR检测,并对RT-PCR重复性,灵敏度,特异性验证.结果 12例睾丸微石症患者精液标本中,6例标本出现阳性,阳性率占50%,健康正常对照精液标本检出1例阳性.建立RT-PCR一步法检测精液中纳米细菌,灵敏度达到500 PEU/ml,Ct变异系数均<5%,重复性好.结论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睾丸微石症患者精液纳米细菌方法可靠,简便准确,稳定性好.

  • 胆汁纳米细菌的培养

    作者:王利民;沈文律;张士莲;曹立赢;王宝强

    目的:介绍从胆汁中培养纳米细菌的方法.方法:无菌抽取30例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经"稀释-离心-过滤"或"过滤法"预处理后,在常规细胞培养条件下进行纳米细菌培养.光镜下观察细菌形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对培养所得细菌进行鉴定,并在电镜下观察.结果:30例胆汁样本,经过"稀释-离心-过滤"预处理后,纳米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40%,经"过滤法"预处理后,纳米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57%,两种方法预处理后,胆汁纳米细菌培养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669,P>0.05).培养2 wk时,显微镜下可见做布朗运动的微小的颗粒状纳米细菌.4 wk时,可见纳米细菌开始贴附于培养瓶底部形成细菌被膜.培养所得纳米细菌与8D10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电镜下观察呈球形或短棒状颗粒,大小约为80-350 nm.结论:在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中存在纳米细菌感染,"过滤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预处理胆汁的方法.

  • 纳米细菌研究

    作者:王利民;沈文律;张士莲

    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是近年来才被发现的超微细菌.纳米细菌体积极其微小,其小直径仅50 nm,大大低于理论上细菌体积的下限.因此纳米细菌在被发现的初期,其存在的真实性就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并且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微生物小体积的争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不断地被揭示,纳米细菌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医学界,纳米细菌被认为与肾结石、胆囊结石、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性钙化疾病的发生有关系.本文在复习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纳米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纳米细菌与人类疾病等方面作一简单的回顾与总结.

  • 肝病患者血液内毒素升高与纳米细菌感染的关系

    作者:朱明利;娄国强;厉小玉;刘寿荣;李超丹;周俊;章松平

    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是Kajander等发现的一类微小细菌,具有生物矿化作用,被认为是许多钙化和硬化性疾病的病因.研究发现其具有细胞毒作用,可分泌钙化脂多糖生物膜,产生内毒素,引起慢性炎症[1-2].已发现部分慢性肝病、肝癌病人血清、组织中存在纳米细菌感染[3],但纳米细菌是否与慢性肝病内毒素的产生有关?我们对纳米细菌感染与肝病患者内毒素改变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 纳米细菌与疾病(文献综述)

    作者:文宇;李永国

    纳米细菌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菌种,其直径小和具有矿化能力.本文详细介绍纳米细菌的发现、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 纳米细菌诱发泌尿系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成玉

    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关于泌尿系统结石的成因长久以来有诸多的学说和理论,受到幽门螺杆菌(HP)的启发和影响,近年来纳米细菌( nanobacterium,NB)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纳米细菌( nanobacterium,NB)具有独特的矿化能力,其生长过程中能在菌体周围产生坚硬的羟磷灰石矿化外壳,形成晶体核心,可作为活性中心,黏附、侵入并破坏肾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和肾乳头细胞,形成磷灰石晶核,从而诱发结石形成[1,2],故而为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本文仅就纳米细菌诱发泌尿系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纳米细菌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作者:王小健;苏云星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是一种非特异性滑膜炎症,表现为多发性和对称性慢性关节炎,其特点是关节痛和肿胀反复发作逐渐导致关节破坏、强直和畸形,是全身结缔组织疾病的局部表现.多年来,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的探讨大都围绕自身免疫反应和微生物感染进行.自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发现纳米细菌以来,由于纳米细菌具有独特的生物矿化能力及其导致的炎症反应,纳米细菌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也为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 慢性肝病、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肝组织纳米细菌的检测

    作者:王学军;杨竹林;文宇;魏红;刘威;李永国;E.Olavi Kajander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组织中纳米细菌(NB)感染,为其发生机制提供新的认识.方法55例慢性肝病(25例慢性乙肝和30例肝炎后肝硬化)、43例肝癌病人和336例健康人血清采用ELISA、免疫组化和钙染色;53例慢性肝病(28例慢性乙肝和25例肝硬化)、43例肝癌和15例对照肝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部分阳性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慢性肝病、肝癌病人和健康人血清ELIS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0.0%、9.3%和8.0%,慢性肝病NB感染率高于健康人(P<0.05).免疫组化染色感染率分别为14.5%、4.7%和5.7%(P<0.05).钙染色分别为7.3%、4.7%和6.5%(P>0.05).(2)慢性肝病、癌及癌旁、对照组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20.8%、16.3%、14.0%和0%(P>0.05).部分肝癌和癌旁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纳米细菌样微生物结构(3/5).结论部分慢性肝病、肝癌病人血清、组织中存在纳米细菌感染,慢性肝病血清中纳米细菌感染率高于健康人.

  • Ⅲ型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纳米细菌的培养和形态学鉴定

    作者:沈学成;HONG Li;饶贤才;SONG Bo;周占松

    目的 探索纳米细菌在Ⅲ型前列腺炎(CPPS)患者前列腺液中的分布情况和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在Ⅲ型前列腺炎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门诊根据病史、尿常规细菌培养、前列腺液常规镜检结果筛选出CPPS患者100例作为试验对象,年龄26~48岁,平均36岁;选择100例健康成年男性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21~46岁,平均32岁.按照Mearea-Stamey法收集前列腺液,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纳米细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纳米细菌鉴定,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结果 CPPS患者前列腺液标本中发现纳米细菌生长43例,正常对照组仅5例,2组纳米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8,P<0.01);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细菌呈球状或球棒状,大小100~500 nm,绝大多数聚集成簇,菌体周围有一层黑色物质包绕,并有羟基磷灰石分布.结论 纳米细菌与Ⅲ型前列腺炎发病密切相关.

    关键词: 前列腺炎 纳米细菌
  • 上尿路结石中纳米细菌的检测

    作者:任海林;颜东文;史葆光;郭利君;陈一戎

    纳米细菌是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研究课题,研究认为肾结石可能是一种纳米细菌疾病[1].我们从上尿路结石中培养出纳米细菌并通过电镜鉴定.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主要试剂:DMEM细胞培养液(高糖型,Hyclon公司),类标准胎牛血清(兰州民海生物公司),Hoechst33258DNA染色试剂盒(江苏碧云天生物公司).

  • 严重腹腔感染时血、粪纳米细菌的检测及其与SIRS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美泰;伍颖君;郑永波;钟俊新;段雪飞;李晶晶;吴承堂

    目的探讨严重腹腔感染时血、粪中纳米细菌(nanobacteria, NB)的检测情况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40只SD大鼠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手术(CLP)制作严重腹腔感染模型,分别于术前、术后2 d取血、粪标本进行NB培养,电镜下观察NB并加以鉴定。另取回肠组织作病理观察。结果造模后的大鼠符合SIRS标准,病理观察肠黏膜层部分区域有黏膜上皮脱落,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出现异常,结构松弛。与CLP手术前比较,术后2 d体温(℃)显著升高(39.98±0.43 vs 38.37±0.34,t=18.538, P<0.01),血液白细胞计数(×109/L)亦明显增高(21.13±3.27 vs 10.43±2.23,t=15.909,P<0.01)。严重腹腔感染前、后血电镜下NB阳性率分别为17.5%和42.5%(χ2=5.952,P=0.015),粪NB阳性率分别为90.0%和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P=0.692)。结论严重腹腔感染SD大鼠血中纳米细菌较感染前显著增加,可能与SIRS的发生发展有关。

  • 胆囊结石患者血清、胆汁与胆囊黏膜中纳米细菌的分布研究

    作者:文宇;李永国;杨竹林;王学军;魏红;刘威;谭爱玲;苗雄鹰;王群伟;黄生福;E.Olavi Kajander;Neva Ciftcioglu

    目的探讨纳米细菌在正常人群血清及胆囊结石患者血清、胆汁和胆囊黏膜中的分布情况. 方法 (1)采用ELASA方法测定338例正常人群和76例胆囊结石患者血清中纳米细菌的感染情况;(2)对57例胆囊结石和18例非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胆汁进行纳米细菌培养,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扫描进行鉴定;(3)随机选取其中40例胆囊结石患者胆囊黏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相应胆汁和胆囊黏膜中纳米细菌分布的差异. 结果 (1)正常人群和胆囊结石患者血清中纳米细菌感染率分别为8.0%和31.6%,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χ2=29.90, P<0.05);(2)75例胆汁中有46例感染纳米细菌,阳性率为61.3%,其中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纳米细菌的感染率为61.4%,非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纳米细菌的感染率为61.1%, 两者间并无统计学差异(χ2=0.89, P>0.05).(3)14例胆囊结石患者胆囊黏膜感染纳米细菌,阳性率为35.0%,其主要分布在黏膜或黏膜下层及钙化灶. 结论正常人群血清中纳米细菌感染率为8.0%,胆囊结石患者血清、胆汁和胆囊黏膜中存在着纳米细菌感染;胆囊壁的钙化或纤维化可能与纳米细菌感染有关.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肝组织纳米细菌的检测

    作者:王学军;杨竹林;魏红;刘威;文宇;李永国;E.Olavi Kajander

    纳米细菌(nanobacterium,NB)是新近发现的细菌,有矿化外壳覆盖于菌体周围,与肾、膀胱结石等疾病相关[1,2] .为探讨NB是否与肝癌的发生有关,本研究对肝癌患者的血清、肝组织中NB感染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

  •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病患者血液中纳米细菌的研究

    作者:娄国强;朱明利;罗英;李超丹;厉小玉;周俊;刘寿荣;胡林

    目的 评价PCR检测慢性肝病和肝癌患者血液中纳米细菌(NB)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5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66例肝硬化(CL)、23例肝癌(HC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透射电镜扫描和PCR技术,检测血液中的纳米细菌,并与40例健康人结果比较.结果 PCR检测纳米细菌阳性率分别为27.69%、50.00%、61.29%、52.38%和5.00%,慢性肝病和肝癌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人(P<0.005).慢性乙型肝炎阳性率低于其他肝病(P<0.005).PCR测定结果与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两法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PCR灵敏度为46.51%,特异性为73.95%,总有效率66.67%.结论 PCR对纳米细菌的检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慢性肝病和肝癌患者血液中纳米细菌感染率高于健康人.

  • 纳米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作者:赵家锋;叶观瑞

    纳米细菌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生物体,与传统的细菌相比,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生物矿化作用.随着对纳米细菌认识的加深,发现纳米细菌与多种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8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