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 중국미생태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大连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376X
- 国内刊号: 21-132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金双歧联合含左氧氟沙星和铋剂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金双歧联合含左氧氟沙星和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疗效.方法 纳入180例H.pylori感染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治疗;B组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胶体果胶铋治疗;C组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胶体果胶铋、金双歧治疗.疗程10 d.观察各组H.pylori根除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H.pylori根除率B组(83.3%)和C组(90.0%)高于A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90.0%)高于B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31.7%)和B组(30.0%)高于C组(l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1.7%)高于B组(3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双歧联合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
培菲康辅助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培菲康辅助联合铋剂四联方案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来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微生态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铋剂四联方案进行治疗,微生态组在铋剂四联方案的基础上加服培菲康,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效果、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微生态组溃疡愈合的总有效率为88.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0% (P<0.05);微生态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为91.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0%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菲康辅助治疗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同时,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病情控制,提高预后.
-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晚期肺癌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SA)致晚期肺癌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与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金华市人民医院2009年12月至2014年11月住院治疗晚期肺癌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送检标本,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种,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法(K-B)进行.结果 157株SA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98株,占62.4%,药敏试验表明MRSA对青霉素G、红霉素、四环素、头孢西丁、莫西沙星100.0%耐药,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26.5%~93.9%),且存在多药耐药,MRSA耐药率普遍高于MS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晚期肺癌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MRSA为主,MRSA较MSSA的耐药性高,而且多重耐药严重,临床必须加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监控,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尖端赛多孢子菌引起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多重感染的诊断研究
目的 探讨尖端赛多孢子菌及细菌引起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多重感染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 连续采集患者左侧腹股沟分泌物或坏死组织行真菌和细菌培养,同时对阴茎冠状沟和包皮做病原菌检查;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根据真菌培养的菌落特点和镜下形态鉴定致病真菌,采用MIC方法进行真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抗真菌治疗前患者左侧腹股沟分泌物连续4次行真菌培养,均检测出尖端赛多孢子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对伏立康唑有较低的MIC值.结论 尖端赛多孢子菌的感染少见,且难治疗,极易感染免疫低下的患者合并细菌引起多重感染;及时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早进行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
不同肝病患者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AFP、CEA、TSGF、CEA199和CEA125联合检测在不同肝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 选择长兴县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6例急性乙肝、58例慢性乙肝、30例肝硬化和16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AFP、CEA、TSGF、CEA199和CEA125,并对各组间5种肿瘤标志物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各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患者分别与肝硬化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各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种标志物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肺癌的阳性检出率(P<0.05),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结论 AFP、CEA、TSGF、CEA199和CEA125对肝脏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肝癌的检出率.
-
EV71型手足口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研究及其临床护理
目的 比较病情进展中各型手足口患儿的临床特征的差异,探求重型特别是危重型手足口患儿的高危因素,细化各型手足口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63例EV71手足口患儿临床资料,对比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三组病例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求重型病例与危重型病例的典型危险因素.结果 普通病例与重病例在诊断时间、总热程、不典型皮疹、抽搐、颈抗、眼球震颤、呕吐、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随机血糖、外周血白细胞、CRP、IgG、IgA、胸片进展渗出性病变、MRI异常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手足口患儿在颈抗、下肢无力或瘫痪、血压等方面高于重型患儿(P<0.05);Logistic模型显示总热程、不典型皮疹、心动过速、抽搐、血压升高、随机血糖、肺部进展渗出性病变、MRI异常因素是重型手足口患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不典型皮疹、颈抵抗、眼球震颤、血压升高、随机血糖、肺部进展渗出性改变是危重型手足口患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EV71患儿,临床要高度关注皮疹不典型、异常神经系统症状,且胸片、血压、血糖异常的患儿,这些异常指标提示患儿病情有进展趋势,及早给予针对性护理,以阻止疾病的恶化,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
添加益生菌的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添加益生菌的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7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6例)和对照组(n=36例).两组入院后或术后予以控制颅内压及血压、预防感染、保护胃黏膜和营养脑细胞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早期留置胃管鼻饲行肠内营养治疗,百普力肠内营养液恒速灌注,开始为500mL/d,后逐渐加量至1 500~2 000 mL/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肠溶胶囊630mg研磨水化后自鼻饲管内注入,3次/d,连用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GC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指标及胃肠黏膜屏障功能[D-乳酸和前降钙素(PCT)]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14d后,两组GCS评分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血清IL-6和TNF-α指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血清D-乳酸和PCT指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添加益生菌的早期肠内营养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提高其GCS评分,下调血清促炎症因子IL-6和TNF-α指标,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并可降低血清D-乳酸和PCT指标,保护与修复其胃肠黏膜屏障,改善其胃肠功能.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4+CD25+ Treg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CD4+ CD25+ Treg细胞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方法 对35例HCV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各抽取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特异性免疫磁珠分选获得CD4+ CD25+ Treg细胞,并体外诱导培养获得树突状细胞(DCs);将CD4+ CD25+ Treg细胞与DC共培养5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CD83、CD80、HLA-DR的表达,同时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中IL-10和TGF-p含量.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CV患者CD83、CD80和HLA-DR的表达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V组患者CD4+CD25+ Treg分泌IL-10和TGF-β的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结论 HCV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能够抑制DC的成熟,细胞因子参与了免疫应答的调节.
-
益生菌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
目的 了解益生菌制剂(双歧三联杆菌活检胶囊)增加标准四联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根除H.pylori过程的不良反应的改善情况.方法 对H.pylori阳性患者采用随机双盲试验,随机分为益生菌组:埃索美拉唑钠肠溶片20 mg+果胶铋200mg(2次/d,餐前0.5h)+阿莫西林1 000 mg+克拉霉素500 mg(2次/d,餐后即服)+益生菌(培菲康,双歧三联杆菌活菌胶囊)420 mg(3次/d,与抗生素间隔2h以上);150例患者纳入安慰剂组:标准四联(同上)+安慰剂,各方案疗程均为14 d,治疗结束并所用药物停药后4周对患者进行13C呼气试验(13C-UBT)检查,了解H.pylori根除率,治疗期间第7、14、30天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了解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ITT分析益生菌组H.pylori根除率为85.6%,安慰剂组为75.1%;PP分析益生菌组H.pylori根除率为87.4%,安慰剂组为76.7%;益生菌组较安慰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结论 联合应用益生菌制剂可提高H.pylori根除率且对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有明显改善作用.
-
从ICU病房MRSA和CRAB的连续5年监测数据看不同多重耐药菌应有不同的防控策略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防控措施对不同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效果,探讨和确定适合不同多重耐药菌的防控策略.方法 采用每月新发的感染/定植菌检出密度的计算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ICU病房重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两种多重耐药菌进行实时的动态追踪监测,对在监测过程中采用的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和严格接触隔离等防控措施进行了时间上的追踪比对.结果 实施手卫生防控措施辅以环境清洁消毒后MRSA的感染/定植密度迅速减少并保持低水平检出密度;而在手卫生和环境清洁消毒措施基础上,增加了严格的接触隔离结合加强感染/定植上呼吸机患者气道管理后CRAB检出密度才逐步降低.结论 针对不同的多重耐药菌应有不同的防控策略.手卫生对MRSA的防控效果好于对CRAB,防控CRAB需要多个措施综合防控.
-
益生菌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益生菌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96例SAP患者分为益生菌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腹痛消失时间、CRP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肠内菌群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平均住院天数、腹痛消失时间、CRP恢复时间及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均缩短(P<0.05),且感染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总数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 早期应用益生菌辅助治疗SAP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降低SAP肠黏膜损伤,保护肠屏障功能,进而改善其病程及预后.
-
适用微生物法检测的农药敏感双歧杆菌菌株筛选研究
目的 分离筛选出一株对甲胺磷敏感的双歧杆菌菌株.方法 双歧杆菌菌株传代筛选,取一系列浓度(4.0、2.0、1.0、0.5和0.25 μg/mL)的甲胺磷农药标准溶液30 μL加入含TPY液体培养基的检测管溶液内,双歧杆菌菌株接种到检测管内,37℃厌氧培养12 h,测定检测管液体吸光度(A)值.结果 筛选一株甲胺磷敏感的短双歧杆菌菌株LJM-006,微生物抑制法的佳接种浓度为107 CFU/mL,低检测限为0.5 mg/L.结论 筛选出一株甲胺磷敏感的双歧杆菌LJM-006菌株,并可作为微生物法检测甲胺磷残留的菌株.
-
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诱导MLE-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并激活自噬
目的 观察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 (PEA)对MLE-12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及其自噬活动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MLE-12细胞至对数生长期,分别采用PEA 0、200、400、800和1 000 ng/mL处理细胞1h和2h,之后进一步采用PEA 1 000 ng/mL处理细胞15 min、30 min、1h、2h和3h,应用过氧化氢试剂盒检测H2O2的生成量,Western-blot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表达,分析LC3Ⅱ与β-actin之间的比值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较,随着PEA浓度的增高,细胞的H2O2检出量逐渐增加,PEA处理2h后,各组细胞H2O2检出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73、2.09、3.82和5.06倍(P<0.01).与此同时,细胞中自噬标记物LC3Ⅱ的表达量显著增加.此外,高浓度PEA(1 000 ng/mL)处理细胞后,随着时间的延长,H2O2检出量明显升高,同时伴随着细胞自噬活动的增强.结论 PEA可以诱导MLE-12细胞产生氧化应激损伤,并激活细胞的自噬活动.
-
PCR-DGGE分析酸菜发酵液中菌群的动态变化
目的 PCR-DGGE方法分析酸菜发酵液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自然发酵2、4、6和8周的酸菜发酵液50 mL,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DGGE获得菌群图谱,进行相似性、多样性和优势条带的序列分析.结果 清酒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是酸菜自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型,明串珠菌存在于发酵初、中期,发酵后期呈减少趋势.随着发酵周期的延长,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性的增大(P<0.01),酸菜发酵液菌群结构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结论 PCR-DGGE技术可以分析酸菜发酵液菌群的动态变化,明确优势菌型,为控制酸菜发酵进程、实现酸菜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抑郁症人群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探讨
目的 了解抑郁症人群肠道主要微生物群落情况,探讨在机体精神心理异常状态下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特点,从而为研究抑郁症人群及相关精神心理疾患人群的防治新策略提供数据资料.方法 设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健康对照组,采用日本光冈法定性定量检测肠道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类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肠球菌属、产气荚膜梭菌、肠杆菌科及酵母菌的菌群值,计算和比较双歧杆菌属细菌数量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量的对数值比值(B/E值).结果 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抑郁症人群研究组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1);B/E值显著减少(P<0.01);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P<0.01,P<0.05).结论 抑郁症人群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减少,肠杆菌科及肠球菌细菌数量显著增加,益生菌群与肠杆菌科结构发生改变,推测抑郁症的发生,有可能通过肠-脑轴的联系,使大脑情感中枢功能紊乱与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失调的相互作用有关.
-
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初步研究
目的 对云南省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初步研究,为揭示纳帕海高原湿地生态环境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纳帕海高原湿地不同生境类型土壤的细菌群落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检测了纳帕海高原湿地淤泥、湿地和泥炭三种土壤样本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 通过对Silva 119数据库进行对比,共获得475 288条序列,可由91 069条非冗余序列代表.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纳帕海湿地淤泥、湿地和泥炭三种土壤样本的优势菌群均为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和Actinobacteria,但Unclassified bacteria仍占有一定比例.结论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阐明了三种土壤类型中细菌群落的结构变化.
-
sIgA在炎症性肠病小鼠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布拉酵母菌的干预作用
目的 建立TNBS小鼠炎症性肠病(IBD)模型,探讨肠道sIgA含量变化与IBD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SB)对炎症状态下肠道sIgA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法将小鼠分成3组:WT组、TNBS组、TNBS+ SB组;14d后观察小鼠一般状态,行疾病活动指数(DAD评分;处死小鼠后收集结肠组织,行形态观察和大体形态损伤评分;HE染色;ELISA法检测肠液中sIgA浓度;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对结肠组织sIgA蛋白进行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 TNBS组小鼠较WT组腹泻次数增加、体重下降明显,SB干预后症状缓解,体重增加,DAI评分明显下降(P<0.01);TNBS组与WT组比较结肠大体损伤评分明显升高(P<0.01),SB治疗2周后评分明显下降(P<0.01);光镜下TNBS组炎症改变较WT组、TNBS+SB组明显;sIgA主要表达于肠腺腺腔内,肠腺之间以及肠绒毛固有层中;肠液中sIgA浓度水平及结肠组织中sIgA表达,TNBS组较WT组和TN-BS+ SB组均明显下降(P<0.01;P<0.01),TNBS+ SB组与W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gA含量的变化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有相关性.布拉酵母菌能够上调sIgA水平,说明其可能是通过相应途径促进sIgA表达从而减轻IBD的肠道炎症反应.
-
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亚级别的建立及分级标准的探讨
目的 探讨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亚级别的建立及划分标准,为阴道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革兰染色法,对沈阳市妇婴医院妇科门诊15 000例女性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结果及阴道微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菌检出的种类及感染率差异,对比感染与清洁度的相关性.结果 >55岁年龄组未检出任何细菌的全阴性检出率为15.10%,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20~40岁年龄组滴虫检出率为11.00%,高于>4~20年龄组(0.90%)和>55岁年龄组(1.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岁年龄组真菌检出率32.20%,高于>55岁以上年龄组(14.7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55岁年龄组的线索细胞检出率27.60%,高于>55岁年龄组(0.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毛菌检出率在所有组别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传统清洁度中Ⅱ、Ⅲ、Ⅳ度分别进行更详细的亚级别的划分.结论 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划分应综合考虑受检者的激素状态、治疗状态等个体差异.详细的清洁度划分标准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的检验信息和指导合理治疗.
-
365例妊娠期妇女TORCH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及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 了解本地妊娠期妇女TORCH[刚地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和单纯性疱疹病毒(HSV)]感染检出情况和妊娠结局,为加强孕妇保健、促进优生优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青田县妇幼保健所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产科接收的365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血清标本中TORCH (TOX、RV、CMV和HSV)的特异性IgM、IgG检测结果,并总结妊娠结局.结果 妊娠期妇女TOX、RV、CMV和HSV-IgM阳性率分别为0.82%、1.34%、3.01%和4.38%;IgG阳性率分别为2.74%、57.26%、85.48%和81.64%.TORCH-IgM阳性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概率为31.43%,显著高于TORCH-IgM阴性孕妇的1.81% (P<0.01).结论 妊娠期妇女TORCH感染是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加强临床宣传工作和产前筛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
乳酸菌阴道胶囊降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的中文文献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乳酸菌阴道胶囊降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联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NKI、VIP、万方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创建至2014年12月)中关于乳酸菌阴道胶囊降低VVC复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RCT,包括2 4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菌阴道胶囊降低VVC复发的效果优于对照组[RR=0.34,95%CI (0.28,0.41),P<0.000 01].结论 基于现有临床证据,乳酸菌阴道胶囊降低VVC复发有效,安全性高.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研究质量不统一,本结论尚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临床RCT予以证实.
-
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
目的 通过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探讨发病的特点,为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HPV转阴,提供治疗依据.方法 对75例(肿瘤组)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者取阴道分泌物,并取50例绝经期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 发现肿瘤组阴道微生态失调占72.0%,优势菌占50.7%,菌群密集度++~+++为46.7%,菌群多样性++~+++为42.7%,pH值≤4.5为2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55岁组阴道优势菌占59.1%,与>55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阴道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阴道微生态失调、VV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肿瘤组阴道微生态失调;(2)肿瘤组内>55岁组的阴道优势菌有更明显差异;(3)评价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阴道微生态的状况,对治疗纠正微生态,及HPV的转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常规细菌鉴定法检测肠道致病菌的比较
目的 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常规细菌鉴定法检测肠道致病菌中沙门菌与志贺菌的结果并分析总结.方法 对江苏盛泽医院2010年到2014年就诊的腹泻患者4 662例的粪便标本同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常规细菌鉴定法检测,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所有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标本进行常规细菌鉴定法检测,对所有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沙门菌阳性85株,阳性率为1.82%;志贺菌阳性192株,阳性率为4.12%;常规细菌鉴定法检测沙门菌阳性81株,阳性率为1.74%;志贺菌阳性184株,阳性率为3.95%,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标本进行常规细菌鉴定法检测,阳性率为100%.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沙门菌与志贺菌结果可靠,检测时间短,更能满足临床诊断肠道疾病的需求.
-
三组药物对粪肠球菌抑菌效果的体外研究
目的 体外药敏试验评价三组药物(奥硝唑、环丙沙星、米诺环素混合物;奥硝唑、环丙沙星混合物;米诺环素)对粪肠球菌的抑菌效果.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药敏试验测定奥硝唑、环丙沙星、米诺环素混合物(A组),奥硝唑、环丙沙星混合物(B组),米诺环素(C组),生理盐水(D组)对粪肠球菌形成的抑菌环直径(m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三组有明显抑菌环,D组无抑菌环形成;A、B、C与D组之间的抑菌环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药物的抑菌环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的抑菌环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组药物均可达到对粪肠球菌的抑菌效果,奥硝唑、环丙沙星的联合应用是抑制粪肠球菌的理想药物.
-
固定矫治器对口腔菌群的影响
目的 利用PCR-DGGE方法探讨戴用牙齿固定矫治器对口腔菌群的影响.方法 从20例健康的牙齿正常个体和30例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正畸患者的唾液中提取细菌基因组总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形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获取口腔菌群的分子指纹图谱,对其进行相似性和多样性的分析以及优势条带的序列分析.结果 PCR-DGGE可明确将正常个体和正畸患者分成2个簇,且正畸患者口腔菌群的多样性明显增加,优势菌群发生转变,序列分析表明口腔链球菌数量明显减少,假单胞菌成为优势菌型.结论 戴用固定矫治器能改变口腔菌群分布,引起口腔中有益菌的减少,促使致病菌增长,导致口腔菌群失调.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