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심혈관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北京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0-928
- 国内刊号: 1007-5410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环境温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环境温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遵化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按入院时气温分为两组:在本地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5.2℃)入选的40例AMI患者为高温组,在本地冷月份(12月,平均气温-3.2℃)入选的40例AMI患者为低温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CD62p、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表达水平,并计算表达率(%).结果 与低温组相比,高温组AMI患者的CD62p(9.8%±1.4%比14.5%±6.2%)和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表达率(15.3%±2.5%比57.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亚组分析中,高、低温组的CD62p和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表达率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环境温度对AMI患者血小板活化有明显影响,低温明显高于高温.因此,应注意环境温度变化,必要时可调整AMI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
-
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进门-球囊扩张时间(DTBT)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患者近、远期临床预后、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的影响,为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收集自2012年1月27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678例,并依据DTBT将患者分为研究组(DTBT< 90 min,411例)和对照组(DTBT≥90 min,26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影像特征、PCI相关数据以及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 结果 678例患者平均DTBT为(86.7±49.6)min,其中研究组为(64.9±15.6)min,对照组为(135.5±66.8)min.研究组住院时间[(9.6±4.1)d比(10.6±3.4)d,t=3.168,P=0.002]、医疗费用[(5.05±1.62)万元比(5.39±1.81)万元,t=2.019,P=0.044]均优于对照组.主要终点12个月心原性死亡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7.1% (25/411)比12.7%(30/267),x2=46.130,P=0.013],次要终点术后12个月累计MACE发生率研究组比对照组降低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7% (93/411)比29.9%(75/267),x2=3.070,P=0.080]. 结论 与DTBT≥90 min相比,控制DTBT< 90 min能降低STEMI患者PPCI术后12个月随访心原性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
定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代偿改变
目的 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与多普勒组织超声(TDI)相结合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代偿变化.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医院、宣武医院诊治的98例疑似冠心病的老年患者行DSE+ TDI检查,测定不同多巴酚丁胺负荷剂量时二尖瓣环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2周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组.结果 冠心病组有51例患者,正常对照组有47例.在基础状态时,正常组与冠心病组二尖瓣环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无统计学差异.Sa(9.6±1.4比9.7±1.9);Ea(14.2±2.5比14.4±2.9);Aa(9.3±1.7比9.2±1.9).多巴酚丁胺20μg·kg-1·min-1负荷量时,冠心病患者二尖瓣环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较正常组减低,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在多巴酚丁胺40 μg· kg-1·min-1时冠心病与正常组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的代偿功能均较正常对照组减低,在多巴酚丁胺20 μg· kg-1·min-1时能够被敏感地发现.定量多巴胺负荷试验能够反映冠心病老年患者的心脏代偿功能.
-
超声心动图分层应变技术评估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后亚临床左室心肌功能障碍
目的 应用二维分层应变技术评估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后早期左心室亚临床心肌功能障碍. 方法 选择首次接受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31例,采用二维分层应变技术检测所有患者在放疗前、放疗期间及放疗结束后的左室心内膜下、中层以及心外膜下心肌的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endo、GLS-mid、GLS-epi),并计算各层放疗前后各层心肌纵向应变的变化率(△GLS-endo%、△GLS-mid%、△GLS-epi%). 结果 与放疗前比较,放疗期间GLS-endo、GLS-mid以及GLS-epi的绝对值显著减低(均为P <0.05),放疗后上述指标进一步减低(均为P<0.05).放疗前后纵向应变变化率至内向外逐层递减,即△GLS-endo%>△GLS-mid%>△GLS-epi%(均为P<0.05).△GLS-endo%与心脏平均照射剂量、左心室平均照射剂量、受照射≥5 Gy及≥30 Gy的左室体积百分比(LV-V5、LV-V30)等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5,0.601,0.628,0.799,均为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V-V30及LV-V5与△GLS-endo%独立相关(标准化β值分别为0.648,0.283,均为P<0.05). 结论 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后早期左室三层心肌均出现亚临床功能障碍,其中以心内膜下心肌损害为显著,其损害程度与左室受照射的累积剂量相关.
-
肌少症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肌少症对70岁及以上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试验设计属于前瞻性研究,以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符合条件的182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肌少症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记录一般临床资料.长期随访以电话随访为主,终点事件为心力衰竭相关事件(HFRE).生存率估算应用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率曲线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HFR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年龄、体质指数、血红蛋白、B型利钠肽、高敏肌钙蛋白、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Kaplan-Meier曲线表明,两组无HFRE生存曲线存在显著差异(x2=8.339,P=0.004).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证实,肌少症为HFRE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08,95% CI:1.057 ~5.367,P=0.030).结论 肌少症对CHF患者的远期预后存在显著影响,这有利于心力衰竭患者的进一步危险分层和辅助治疗.
-
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52例,按性别分为两组,女性组102例,男性组3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实验室检查、心脏功能和结构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发病年龄大[(66.4±10.6)岁比(58.4±11.1)岁,P<0.001],就诊时间晚[(4.6±4.9)h比(2.6±1.9)h,P< 0.001],GRACE评分高(206.5 ±45.1比186.7±50.5,P<0.001).此外,女性单支血管病变比例低(14.7%比32.6%,P=0.037),术后发生慢血流及使用IABP比例高(11.8%比4.6%,P =0.008;11.8%比5.4%,P=0.026).女性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高敏肌钙蛋白Ⅰ和B型利钠肽峰值均显著高于男性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男性组(53.9%±10.3%比57.9%±8.2%,P<0.001).女性组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组(7.8%比2.3%,P =0.013).结论 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大,就诊时间晚,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重,血管开通后发生慢血流比例高,术后心功能差,住院病死率高.
-
吸烟与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血脂水平的关系
目的 研究吸烟与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男性ACS患者181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6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55例.收集吸烟、饮酒情况并测定血浆hs-CRP、LP(a)、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析不同吸烟情况下[非吸烟组(A组)、已戒烟组(B组)、吸烟组(C组)]男性ACS患者的血浆hs-CRP、LP(a)及血脂水平差异,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1)3组间年龄、体质指数(BMI)、饮酒情况、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3组间hs-CRP、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LP(a)、TG、T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间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2)亚组分析显示,在NSTEMI和STEMI患者中,3组间的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且hs-CRP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在UAP患者中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在STEMI患者中,3组间的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且HDL-C水平呈下降趋势,而在UAP和NSTEMI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不同吸烟情况与男性ACS患者血浆hs-CRP、HDL-C水平密切相关,而与LP(a)、TG、TC、LDL-C水平无关,吸烟能导致hs-CRP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而戒烟能很大程度地改善hs-CRP、HDL-C水平.
-
应激性心肌病诊疗现状
应激性心肌病,从1991年第一次被提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室壁运动异常,行心室造影时,显示像日本人用来捕章鱼的瓶子,故也称Takotsubo心肌病.因其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类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故常被误诊.本文从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该病的全面介绍.
-
抑郁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和抑郁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两者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共同使患者病情恶化.近年来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抑郁与冠心病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将从抑郁对冠心病患者的危害、抑郁导致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可能机制、冠心病患者抑郁的筛选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水凝胶在心肌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用于心肌组织工程研究的生物材料不断被广大学者研究和重视起来,水凝胶以其一定的韧性、流变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心肌组织工程.水凝胶在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水凝胶在心肌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由编码心肌肌节蛋白的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是青年人及运动员心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表现为无症状、心绞痛、晕厥和猝死等.影像学诊断是目前HCM的主要诊断方法.治疗以缓解症状和防治并发症为主,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近年来,基因检测也逐渐应用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个体化治疗及优生优育.本文主要对HCM的诊断、治疗和早期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亚临床心房颤动的认识与进展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亚临床房颤是没有或几乎没有症状的心房颤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亚临床房颤的发生率较高,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常见的临床结局包括血栓栓塞,心力衰竭及早期死亡.本文就亚临床AF定义、检测方法、脑卒中、系统栓塞风险及抗凝治疗展开讨论.
-
Intermedin1-53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保护败血症大鼠心脏及心功能
目的 探讨Intermedin1-53(IMD1-53)对败血症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分成3组,对照组(8只),败血症组(8只),IMD组(6只),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血糖和乳酸浓度;取心脏组织做TUNEL染色,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活化的cleaved caspase 3、Bax和Bcl-2的表达,测定IMD1-53对经典的盲肠结扎穿刺法诱导败血症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败血症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血压(MABP)、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LVdp/dtmax)、左心室内压大下降速率(-LVdp/dtmax)绝对值、左心室收缩压(LVSP)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败血症组细胞凋亡、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 <0.05),与败血症组相比,IMD组的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均为P<0.05).结论 IMD1-53可以保护败血症后期大鼠的心肌,显著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
前降支心肌桥疑致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胸闷、胸痛1d天”于2016年9月24日入院.患者入院1d前清晨起床后出现胸闷,伴剑突下疼痛,较剧烈,持续不能缓解,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持续1~2h缓解.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高血压约160/100 mmHg,长期服用缬沙坦降压治疗.患者8个月前曾因胸闷、胸痛在当地医院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心肌桥”,长期间断服用美托洛尔片,但胸闷仍反复发作.否认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及烟酒史.查体:血压116/78 mmHg,痛苦貌,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率74次/min,未闻及杂音.急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广泛前壁ST段压低伴T波倒置(图1).初步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状动脉肌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血压2级(很高危组).
-
我国高血压防治效果与脑卒中死亡率下降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主要的危险因素.目前高血压防治三率——人群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了明显改善.在中国,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高血压防治效果对脑卒中死亡率有无影响,拐点是否已经到来,是本文介绍的重点.1 高血压现状与防治效果1.1 高血压流行情况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表明,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1].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国务院新闻会议上公布的、国家正式发布的患病率数据.
-
第55例:临床表现发热、乏力、胸闷、憋气
患者,男性,43岁,因“间断发热9个月,乏力6个月,胸闷、憋气1个月,加重9d”于2016年6月30日入院.患者2015年10月下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39.5℃,伴盗汗、双侧球结膜充血,无寒战、咳嗽、咳痰等,当地诊为“肺炎”,予“消炎药”静点后体温高峰降至37.5℃.2015年12月24日就诊山东某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8.97×109/L,血红蛋白110g/L;血沉111 mm/第1 h;EB病毒(EBV)-DNA 4.46×104拷贝/ml;胸腹盆腔CT:双肺纤维灶,双肺支气管扩张,纵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心包增厚,脾大;骨髓涂片:组织细胞较易见,少数分化较差,偶见噬血细胞;活检考虑符合反应性改变.考虑“EB病毒感染”,予阿昔洛韦等治疗,1周后复查EBV-DNA(-),之后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范围,活动耐量基本如常.2016年1月患者逐渐出现双下肢乏力,跑步后明显,伴肌痛,休息后缓解,无明显发热等.
-
第十二届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在京圆满举行
2017年9月2~3日,由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心血管杂志主办的第十二届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在北京医院圆满举行(图1).来白中国大陆和宝岛台湾的400余名心血管病学、老年医学和全科医学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大会精心策划设计,密切贴合临床实践,聚焦学术前沿热点,邀请到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授课,内容覆盖冠心病、血脂、血压、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辅助检查、双心治疗、心脏康复、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包括主旨报告、学术论坛、病例讨论等.老年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一直广受参会代表好评.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