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중국역묘화면역
- 主管单位: 中国计划免疫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2.3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517/R
- 国内刊号: 李黎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脑膜炎奈瑟菌对12种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检测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不同血清群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对我国126株A群、C群Nm菌株进行体外1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53.8%(14/26)A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人菌株、50.0%(10/20)C群流脑病人菌株对环丙沙星耐药;92.3%(23/26)A群流脑病人菌株、85.0%(17/20)C群流脑病人菌株、78.8%(63/80)健康人群携带C群菌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23.1%(6/26)A群流脑病人菌株、100%C群流脑病人菌株、82.5%(66/80)健康人群携带C群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并且发现耐多种抗菌药物的Nm菌株.结论A群、C群Nm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药物普遍耐药.流脑病人菌株、健康携带者菌株可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特征,在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流脑病人治疗以及流脑流行季节人群预防性服药时,应分别对流脑病人、健康人群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监测,以提高药物治疗、预防性服药的敏感性和针对性.
-
珠江三角洲地区2004年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流动儿童的麻疹免疫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广州、佛山、深圳、东莞市随机调查的1~6岁584名流动儿童和594名本地儿童麻疹IgG抗体.结果流动儿童、本地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96%、91.75%,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727、1:1 211,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珠江三角洲地区流动儿童的麻疹抗体水平低于本地儿童,积累了相当一部分易感人群,给当地控制与消除麻疹带来严峻的挑战.
-
贵州省2003~2004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
目的总结贵州省实施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的效果.方法综合分析强化免疫期间的现场调查、项目年度评估报告和强化免疫后1年的麻疹监测系统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疫情资料.结果本次强化免疫共计接种目标儿童8 611 528人,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均>95%;共报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354例,发生率4.11/10万;接种后经过1个长潜伏期,麻疹发病数明显减少,每周报告疑似麻疹2~34例,且近1/3为风疹;目前78.3%的麻疹病例发生在8月龄~14岁,病例71.1%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高质量MV强化免疫能够迅速降低麻疹发病,实施该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包括广泛的社会动员、细致的培训和清晰的物流是前提保障;目标人群的确定必须结合当地流行病学监测的资料;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以形成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接种时间选择在麻疹低发季节,且尽可能在15d内完成;保证>95%接种率是活动的前提目标;必须针对可能发生的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该地区常规免疫服务质量在1~2年内不能明显加强,需要同时考虑4~5年后的后续免疫.
-
中国2005年流行麻疹野病毒H1a基因亚型血凝素基因和氨基酸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2005年引起中国麻疹流行的麻疹野病毒H1a基因亚型血凝素蛋白(HA)核苷酸和氨基酸特征及变异程度.方法从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送检的2005年麻疹野病毒中选取4个H1a基因亚型代表株,并选取2004年河北省流行的1个H1a基因亚型代表株做对比分析.提取麻疹病毒核糖核酸(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核蛋白(N)羧基末端(450nt)和HA蛋白编码区基因片段(1 854nt),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与GenBank收录的1993~1994年中国优势基因型代表株、中国疫苗株沪191(S191)和长47(C47)HA蛋白和核蛋白羧基末端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分析HA蛋白基因的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结果5株分离株全部为H1基因型的H1a亚型.5株H1a亚型毒株的HA与中国疫苗株S191相比有94~96个核苷酸差异,28~30个氨基酸差异;与C47有94~98个核苷酸差异,28~30个氨基酸差异.5株H1a亚型HA第719位核苷酸由G→A,导致第240位的丝氨酸(S)突变成天门酰胺(N),致使HA蛋白的1个N型糖基化位点丢失.结论该研究表明,麻疹野病毒H1a亚型株的HA蛋白的核苷酸/氨基酸,与1993~1994年流行株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异.但与S191和C47相比有较大基因变异,丢失了个别中和抗原位点,但大部分中和抗原位点未发生变异.中国使用的疫苗对现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仍然具有保护作用,但初免成功后是否绝大部分人具有终身保护还有待进一步病毒学和流行病学论证.2005年麻疹流行与病毒本身的基因突变无明显关联,而是由易感人群的积累和人口流动导致广泛的传播所致.
-
麻疹发病与麻疹疫苗接种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甘肃省部份地区发生麻疹爆发或流行的原因,分析麻疹减毒活疫苗(MV)效力与麻疹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个县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共调查病例和对照各358人,病例中<7岁儿童占27.65%,7~14岁占66.48%,平均年龄8.62岁.病例组MV接种率36.87%,对照组MV接种率89.94%;接种MV后≥5年发病者占68.94%,7~9岁发病儿童距接种MV≥5年的占74.47%.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计算,接种MV与麻疹发病的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0.028~0.079,MV效力95%可信区间为92.1%~97.2%.结论甘肃省部份地区发生麻疹爆发或流行的主要原因是MV接种率过低,存在免疫空白.提高MV接种率,缩短MV 2针接种间隔时间,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可有效控制麻疹.
-
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及防制对策
目的了解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流脑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安徽省自2003年起流脑发病增多,2004~2005年度全省报告流脑235例,发病率0.37/10万,病死率8.09%;分布在全省60.0%的县,主要集中在皖南和江淮地区;有明显的冬春季发病高峰,1~4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4.3%;13~18岁、7~12岁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2.6%和16.6%;全省有6个市发生7起聚集性流脑疫情,其中6起发生在学校;流行菌群发生变迁,以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主.结论应采取以接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同时开展流脑病例监测、流脑带菌率监测和流脑抗体水平监测.
-
华北地区2003年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华北地区2003年流动人口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华北地区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共送检血清标本646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麻疹抗体总阳性率为95.4%,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为1 974.5.不同年龄组、不同省、不同免疫史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小年龄组(20~24岁)与高年龄组(≥30岁)、有免疫史与无免疫史人群麻疹抗体GMRT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产生的麻疹抗体水平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结论流动人口尤其是小年龄组人群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控制麻疹有重要意义.
-
九江市健康人群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检测
目的了解九江市健康人群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抗体水平和自然感染情况.方法采集九江市浔阳区1~≥70岁健康人群血清标本843人份,采用血球凝集抑制(HI)试验检测风疹和腮腺炎抗体.结果风疹抗体共检测血清843份,抗体阳性率83.51%,几何平均滴度(GMT)1:93.96.腮腺炎抗体共检测血清834份,抗体阳性率71.46%,GMT1:4.76.结论由于<5岁儿童风疹感染率为58.64%,腮腺炎感染率为38.58%,建议对≤5岁儿童接种风疹和腮腺炎疫苗.
-
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的建立及运转
目的评价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建立的意义和建立初期运转情况.方法对2002~2004年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建立初期的各项运转指标进行评价.结果200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正式成立,并且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CDC建立了麻疹实验室,逐步建立了市(地区、州、盟,下同)级麻疹实验室,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国家麻疹实验室、31个省级CDC麻疹实验室、331个市级CDC麻疹实验室在内的麻疹实验室快速反应诊断系统.目前,已建立麻疹/风疹实验室的诊断标准,并为省、市级CDC麻疹/风疹实验室在监测方面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组织对31个省级CDC麻疹实验室进行职能考核和血清复核等质量控制工作.31个省级CDC麻疹实验室和多数市级CDC麻疹实验室可开展常规的麻疹血清学检测.在血清学监测的基础上,省级CDC麻疹实验室开展了麻疹病毒学监测工作,1993~2004年通过省级CDC麻疹实验室网络的共同努力,在27个省共分离到366株麻疹病毒.结论中国三级麻疹实验室网络已经成功建立并运转良好,为疑似麻疹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流行病学专家及时采取强化免疫措施,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建立了中国的麻疹病毒毒株库和基因数据库,为了解中国麻疹野病毒流行的基因型、病毒来源、基因变异情况和传播途径打下了基础;在评估人群对麻疹免疫力、疫苗免疫效果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上海市1999~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市1999~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999~2004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4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2.69/10万,外来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市人口,发病率呈现一年高一年低的趋势.病例集中在3~5月,多为无明确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者,本市人口以未及MV初免月龄儿童和≥20岁成人病例为主,远郊区发病率高于近郊区和市区,外来人口麻疹病例集中在<10岁儿童及外来务工人员.共报告麻疹爆发94起,涉及348例.本市人口爆发主要为成人,外来人口每年均有爆发,但爆发起数逐年下降,外来人口自办学校中麻疹爆发已基本得到控制.结论本市人口中成人发病增多,外来儿童中MV接种率低,存在免疫空白,是上海市消除麻疹亟需解决的问题.
-
一宗大型建筑工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爆发的调查与控制
目的了解大型建筑工地流动人群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爆发的特点,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的方法.结果疫点外来民工罹患率为80/10万;接触者预防服药率87.0%,服药后带菌率下降了82.9%;应急接种率为84.8%,接种前民工流脑抗体阳性率为21.9%,接种后抗体阳性率达87.5%;预防服药和预防接种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08%,未出现严重的异常反应.结论保证规则预防服药和有效的预防接种是防制流动人群中流脑爆发的关键措施.
-
重庆市健康人群A群C群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调查
目的了解重庆市健康人群A、C群脑膜炎奈瑟菌(Nm)抗体水平,为制定预防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5个区、县共采集1 125名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C群Nm抗体.结果调查的1 125名健康人群中,A群Nm抗体阳性率22.58%(254/1 125),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70;C群Nm抗体阳性率11.73%(132/1 125),GMT为1:1.30.A、C群Nm抗体水平均较低,A群Nm抗体水平相对较高.A群Nm抗体水平与是否接种A群或A+C群脑膜炎菌多糖疫苗有关联性,而C群抗体水平与是否接种A+C群脑膜炎菌多糖疫苗无关联性.结论及时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对预防控制流脑有重要意义,应提高疫苗的有效接种率.
关键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奈瑟菌抗体水平 -
青海省部分高校新生麻疹抗体水平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青海省高校新生麻疹抗体水平.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80名高校新生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调查.结果麻疹抗体阳性(≥1:200)率97.5%,保护(≥1:800)率75.36%,几何平均滴度(GMT)1:992.3,不同性别、民族、生源地及年龄间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青海省高校新生麻疹抗体阳性率、GMT较高,短期内不会发生麻疹流行.
-
91例成人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探讨浙江省成人麻疹病例增多的原因.方法对4起麻疹流行中的91例成人患者,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麻疹血凝抑制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gG、IgM抗体.结果91例患者被确认为麻疹病例,发病年龄高峰在15~30岁.同时以急性期、恢复期IgM、IgG抗体的分布为标识进行分类,推算出91例患者中,麻疹减毒活疫苗(MV)原发性免疫失败或未免疫者为71例,占患者总数的78.0%;继发性免疫失败者为20人,占患者总数的22.0%.MV未免疫与原发性免疫失败病例中,有87.3%为未免疫或接种史不详.结论对不同人群应采取针对性的免疫措施与方案,以建立与完善人群的麻疹免疫屏障.
-
合肥市200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分析
目的了解合肥市200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高发的原因,为制订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合肥市2004年共发生流脑69例,发病率为1.50/10万,较前5年平均发病率上升了10倍.经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诊断的病例C群占20.29%,A群占18.84%,其余为临床诊断的未分型病例.对1 171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采样检测平均带菌率为8.28%;其中以初中生和高中生带菌率为高,分别为14.07%和14.76%.所带菌群以C群高,平均为4.27%;死亡病例和爆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C群带菌率分别为30.1%和14.7%.结论做好流脑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控制,必须开展流脑的病原学检测,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带菌检测,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
江苏省1998~2003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为了解江苏省麻疹免疫现状,1998~2003年对苏南、苏北13个市16个区(县)4 124名健康人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接种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继发感染脓疱疮1例报告
2005年5月,中山市人民医院东区分院接种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ib疫苗)后继发感染脓疱疮1例,报告如下.
-
无细胞与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副反应调查
为了解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和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wP)的接种副反应发生情况,于2004年8~10月,在仙居县8个接种点共调查了1 595名3月龄~2岁分别接种DTaP和DTwP的儿童进行副反应观察.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引起无菌性化脓1例
患儿,女性,2004年4月18日出生,发育正常.出生后24h内在当地医院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第1针,未出现异常反应.2004年5月19日在哈密地区卫生防疫站门诊部经消毒后,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在右臂三角肌肌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30426-2,有效期2005-04)第2针0.5ml.接种6d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暗紫色,红肿面积为2.5cm×2.5cm,无明显发热,周围皮肤正常,无全身症状.嘱家长局部热敷,数日后肿块皮肤退为暗红色,继续热敷后肿块消退为1cm×1cm的硬结,触之高出皮肤,质微软,有波动感.经观察已好转.嘱家长继续热敷,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防止感染.根据上述临床表现,诊断为无菌性化脓.
-
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致过敏性皮疹1例报告
某男,2003年10月1日出生,2004年12月8日15:00,经询问、体检无接种禁忌证后,于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减毒活疫苗0.5ml(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3090502,失效期2005-04),观察15min后未出现异常反应.回家后约30min,发现面部1个约0.5cm、颈后1个约1cm的不规则丘疹,到医院就诊,怀疑接种腮腺炎疫苗后引起的过敏反应,给予赛庚定口服,连续2次.次日晨症状减轻,未再服用.至晚上症状加重,未做处理.12月10日上午来预防接种门诊,发现患儿面部及周身皮肤出现散在融合成片,略高出皮肤,成环状粉红色皮疹,伴有瘙痒.
-
印度尼西亚脊髓灰质炎发病情况
截止2005年7月8日,印度尼西亚又确诊了22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使脊灰病例总数达到122例.新病例发生在西爪哇省.因此5月31日、6月29日在苏门答腊、爪哇中部开展了应急接种活动.近在这两个地区外发现了确诊病例.围绕着发现病例的爪哇中部,6月26日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了应急接种,目标人群为7.8万名5岁以下儿童.8月开展下一阶段大范围的强化免疫活动,苏门答腊、爪哇中部也在范围之内.
-
安哥拉发现脊髓灰质炎病例
2005年6月24日安哥拉卫生部报告了一例脊髓灰质炎(脊灰).安哥拉自2001年开始末再报告过脊灰病例.1名居住在首都罗安达市区的曾服过脊灰疫苗(OPV)的17月龄,在2005年4月25日出现发热并双下肢麻痹.
-
美国2003年1月~2004年6月发生的水痘死亡病例
2003年~2004年上半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接到了8例水痘死亡报告,年龄在1~40岁,其中6例是<20岁的儿童及青少年.6例死亡病例未接种过水痘疫苗,另外2例的免疫史不详.其中3例儿童死亡病例未接种过疫苗,是易感者,但身体健康.另外3例儿童和青少年病例存在免疫缺陷.本文强调:①为12~18月龄儿童常规接种水痘疫苗或在强化免疫活动中为易感儿童及青少年接种的重要性;②需尽快完善国家水痘死亡病例监测.
-
2003~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在监测其它疾病上的扩展应用
从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以来,脊灰流行国家从125个减少到2003年底的6个.作为消灭脊灰的策略,建立全球监测系统,目的是:①确定<15岁儿童发生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②开展实验室网络检测工作,对AFP病例粪便标本进行检验,确定发生麻痹的原因是否为脊灰病毒感染.随着监测系统的成熟,一些国家开始利用AFP病例监测策略与基础设施对其它疾病进行监测.本文描述了全球AFP病例监测的现状,包括在198个国家中有131个(66%)将AFP病例监测系统作为模型扩展应用于麻疹监测和其它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监测.随着脊灰的消灭,将来AFP病例监测系统可能被进一步扩展延申用于监测其它疾病的发生.
-
控制麻疹现状与控制策略实施进展
发达国家采用高接种率的2针常规免疫或2针常规免疫辅以初始强化免疫和后续免疫,使麻疹得以控制并进入消除阶段.中国人口多、密度大,政府投入难于满足1~14岁儿童在1个月内统一的初始强化免疫和8月龄~4岁儿童后续免疫所需的疫苗和注射器,以及对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上门接种的费用;分片强化免疫又不能控制当年未作强化地区的疫情.以县为单位将历年疫情进行分析,对高危县作预测甄别和局部强化免疫,这种既遏制疫情又形成成片免疫屏障的甄别普种、零存整取策略,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地区首选的控制麻疹与消除策略.
-
疾病负担研究--失能调整寿命年指标的应用
目前,全球受到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双重威胁,为了对不同疾病的危害进行综合的评价,以达到公平、合理、有效地分配有限卫生资源,确定优先发展的卫生领域及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正致力于疾病负担的研究.该文主要对疾病负担研究中失能调整寿命年(DALY)的引入、构成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虽然DALY较全面地综合了疾病、伤残、死亡对人的影响,但一个真正的疾病负担应包括患者周围支持环境的负担情况,它的一些参数仍存在技术缺陷,还需要对DALY进一步完善.
-
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筹资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带有社会福利公益性的事业,但政府对免疫规划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是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免疫规划工作实行分级财政负担的体制,政府财政投入不到免疫规划工作所需经费的1/3;免疫规划工作平均有近65%的投入来自创收,乡、村级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创收.上述过分依靠分级财政和创收的筹资模式导致了免疫规划工作发展不平衡和服务的不公平,创收不仅加重了公众负担,而且降低了免疫规划工作质量,致使一些地区免疫规划工作出现滑坡.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有保证免疫规划工作经费的职责.为落实经费保障政策,各级政府要对免疫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投入,合理解决基层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报酬,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预防接种工作的支持力度.
-
《中国计划免疫》杂志创刊10周年纪念活动暨乙型肝炎免疫预防高层论坛在云南省丽江市召开
-
公告(《中国计划免疫》杂志1995年1期~2005年4期优秀论文名单)
-
北京市外来儿童强化查漏补种方法标准与作用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成为一种趋势,并形成了以流动为显著特征的人口群体.由于多元因素作用,外来儿童与当地儿童免疫接种水平存在极大差距,甚至导致流入地免疫预防针对传染病发病上升.因此,如何做好外来儿童的免疫预防工作,特别是在低免疫接种率流动儿童与高免疫接种率当地儿童高度混杂的地区如何开展免疫预防工作,成为不断探索的难题.为解决"已接种者反复接种,未接种者仍未接种到疫苗",北京市于2000年开始实施了针对学龄前外来儿童的强化查漏补种策略,在初期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的基础上,逐渐将麻疹减毒活疫苗(M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苗(JEV)的零剂次免疫纳入强化查漏补种的疫苗中,扩展强化查漏补种的作用与效果.该策略经过6年的实施,为北京市继续保持免疫接种率高水平,大限度发现免疫预防漏管、漏种儿童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将经过历次实施并调试后形成的强化查漏补种的方法、标准和作用报告如下.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与控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脑膜炎奈瑟菌(Nm)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Nm为需氧、革兰氏染色阴性双球菌,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分为13个血清群,致病的血清群主要为A、B、C群,Y、W135群的发病在一些国家有增加趋势.A、B、C、Y、W135、X群都可引起爆发,但以A群常见,且常引起大范围的流行,特别是在非洲流行带地区.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