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趋化因子RANTES的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调节活化和正常T细胞表达及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中的作用,在疾病活动性判断、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二者是否在RA发病中具有协同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36例RA患者、20例骨关节炎(OA)患者及20名健康体检人员血清中VEGF和RANTES水平.结果①活动期RA患者血清中VEGF、RANTES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RA组、OA组(P<0.05)及健康对照组(P<0.01),缓解期RA患者血清中VEGF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与OA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缓解期RA患者血清RANTES水平与OA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RA患者血清VEGF与RANTES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①活动期RA患者血清VEGF、RANTES水平高于RA缓解期,提示VEGF、RANTES可作为RA活动期判断指标之一.②活动期RA患者血清中VEGF、RANTES水平升高,高于OA组,有助于二者之间的鉴别诊断.③活动期RA患者血清中VEGF、RANTES呈正相关关系,提示VEGF、RANTES在RA的发生、发展中具有相辅相承、互相促进作用.
-
性病型赖特综合征二例分析
目的加强对性病型赖特综合征(RS)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性病型RS并复习文献.结果总结性病型R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结论性病型RS多为沙眼衣原体、解尿脲原体感染引起的,以尿道炎、关节炎、结膜炎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还有皮肤黏膜、生殖系统、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损害,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HLA-B27有关.对于性病后出现尿道、关节、结膜、皮肤黏膜损害者应考虑性病型RS.
-
系统性硬化病肺间质病变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系统性硬化病(SSc)肺间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了病例组(SSc 20例)及正常对照组(30名)的血清VEGF,并分析血清VEGF与肺功能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清VEGF (363±178) ng/L较正常对照组(183±59) ng/L明显升高(P<0.001),VEGF升高的SSc患者肺间质病变的发生率(87.5%)显著高于VEGF正常的SSc病患者肺间质病的发生率(33.3%)(P<0.05),SSc患者血清VEGF浓度与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及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呈负相关(r=-0.86,P<0.001;r=-0.87,P<0.001).结论血清VEGF水平的测定,对评估SSc肺间质病变的病情活动性有意义.
-
骶髂关节穿刺的断层解剖研究
目的探讨经臀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穿刺的佳途径和穿刺的安全性。方法防腐盆部标本SIJ CT扫描,于低温冷冻下参照CT扫描基线行水平断层或冠状断层。观察SIJ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并与CT图像对照分析。结果断层标本显示SIJ包括滑膜部和韧带部,CT显示的骶髂骨间隙不全是滑膜部。SIJ下1/3,则全为滑膜部所占据,且其后面无骨质覆盖,但其下半部为SIJ边缘且骨盆壁较薄。从臀部至SIJ后缘路径无重要神经、血管,虽然SIJ盆面有腰骶干及髂血管等经过,但远离穿刺部位,不失为佳穿刺途径。结论经臀SIJ佳穿刺部位为SIJ下1/3的上半部。经该途径穿刺安全,但不宜过深,以免穿透盆壁,误伤盆内结构。
-
系统性红斑狼疮初发患者外周血中维生素D及其受体mRNA的水平和意义
目的 ①检测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外周血中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的水平,探讨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在SLE发病中的作用.②分析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水平与SLE患者骨密度和病情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初发SLE患者43例,健康对照组44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浆中25羟基维生素D3(250HD3)和1,25-二羟基D3[1,25(OH)2D3]的水平,利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患者外周血维生素D受体(VDR)表达水平.双能X线分别检测患者腰椎(L1-4)和股骨近端2个部位的骨密度,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评估SLE病情活动程度.采用统计学单因素分析分别检验25OHD3、1,25(OH)2D3和VDR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SLE患者骨密度和病情活动程度的关系.结果 初发SLE患者25OHD3和1,25(OH)2D3激素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初发SLE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VDR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患者2个部位的骨密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组骨量异常的发生率为35%,骨量异常与骨量健康对照组之间25OHD3、1,25(OH)2D3激素水平及VDR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0HD3、1,25(OH)2D3激素水平和VDR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SLE患者骨密度的情况不存在相关性(r=0.187,P0.05;r=0.172,P0.05;r=0.287,P0.05),它们与SLE患者的病情活动度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r=0.054,P0.05;r=0.190,P0.05;r=0.046,P0.05).结论 SLE患者维生素D激素的水平及VDR基因的表达异常提示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但与SLE患者骨量异常的发生和SLE病情活动度不存在相关性.
-
CD147在单核-巨噬细胞促进成纤维细胞分泌活化基质金属蛋白酶中的作用及意义
目的探讨CD147在单核-巨噬细胞(THP-1)诱导成纤维细胞(HFC)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建立THP-1与HFC体外共培养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明胶酶谱电泳分析法和侵袭小室法,观察THP-1细胞表面CD147的表达、THP-1与HFC共培养前后上清中MMPs的分泌与活化水平、侵袭力的变化.结果 THP-1细胞表面CD147呈现高表达;共培养后MMPs的产生以及侵袭力均明显增强;CD147拮抗肽AP-9对共培养后明胶酶的产生以及侵袭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单核-巨噬细胞通过CD147促进成纤维细胞MMPs分泌活化水平的提高及侵袭力的增强.提示CD147可能成为导致RA受损关节软骨、骨基质降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部位、菌种、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0-2006年住院治疗的1466例SLE患者中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合并深部真菌感染51例SLE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为隐球菌和曲霉菌.感染常见的部位是肺,其次为脑膜和血液.本组病例巾死亡10例,病死率达20%.曲霉菌感染者病死率高达4/5.低蛋白血症、多部位真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真菌血症可能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SLE合并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为肺,感染的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曲霉菌感染.
-
趋化因子CXCL13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浆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趋化因子CXCL13表达,分析CXCL13表达与SLE疾病活动性及脏器受累的关系,探讨CXCL13在SLE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SLE患者血浆CXCL13水平,并与2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组间计量资料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浆趋化因子CXCLl3在SLE患者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01±446)和(102±121) pg/ml,P<0.01].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SLE患者较无相应器官受累的SLE患者有着较高水平的血浆CXCL13表达(P=0.038,0.026).另外,分析发现血浆CXCL13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585,P=0.001).结论 趋化因子CXCL13在SLE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SLE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过程;CXCL13可作为判断SLE病情活动性的指标.
-
Light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向破骨细胞转化
目的 观察Light在类风湿关节炎(RA)滑膜细胞向破骨细胞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8例RA患者滑膜组织,胶原酶消化获取滑膜细胞,每例滑膜细胞分成5份培养,第1组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作阴性对照,第2组加入MCSF和LIGHT,第3组加入MCSF和核因子(NF)-κB受体激动剂配体(RANKL),第4组加入MCSF、LIGHT和RANKL,第5组加入LIGHT.体外培养2周后,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F肌动蛋白(F-actin)染色以及象牙片上骨吸收陷窝观察破骨细胞的形成和活性.结果 第1组和第5组TRAP(-),F-actin(-),象牙片上无骨吸收陷窝形成;第2组TRAP(+),F-actin(+),骨陷窝形成(+),多核破骨细胞呈圆形和椭圆形,体积较小,骨陷窝分散,体积较小;第3组TRAP(++).F-actin(++),骨陷窝形成(++),多核破骨细胞体积大,骨陷窝较多,体积大,形态不规则;第4组TRAP(+++),F-actin(+++),骨陷窝形成(++++),多核破骨细胞更多,骨陷窝大且有融合趋势.结论 Light能诱导RA滑膜细胞向破骨细胞转化,并能促进RANKL诱导滑膜细胞向破骨细胞转化的能力.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探讨抗CCP抗体与SLE患者关节炎及骨侵蚀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138例SLE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水平,并与SLE患者关节表现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抗CCP抗体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13.8%(19/138).SLE患者关节炎的发生率为50.7%,关节炎组抗CCP抗体阳性率(20%)高于非关节炎组(7.4%)(P<0.05).在SLE关节炎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者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显著高于抗CCP抗体阴性者(71.4%与14.3%)(P<0.01).而且,抗CCP抗体与RF之间显著相关(r=0.36,P=0.002).抗CCP抗体阳性的SLE患者关节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抗CCP抗体阴性者(73.7%与47.1%,P<0.05).138例SLE患者中有8例出现受累关节的影像学改变,与抗CCP抗体阴性患者相比,抗CCP抗体阳性患者表现出侵蚀性关节炎的比例显著为高(35.7%与5.4%,P<0.01).在8例表现为侵蚀性关节炎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抗CCP抗体和RF均阴性,而抗RA33抗体阳性.此8例患者均满足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CR)1987年类风湿关节炎(RA)的分类标准.SLE相关其他临床指标分析显示,关节炎组.与非关节炎组、抗CC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3.8%的SLE患者体内存在抗CCP抗体.抗CCP抗体的出现与SLE患者关节炎和骨侵蚀密切相关,并对判断SLE关节炎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04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整合与表达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04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整合与表达.方法应用显微注射技术将HLA-B2704基因注入C57BL/6×昆明鼠和昆明鼠×昆明鼠F0代受精卯,出生动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筛选及Southern杂交鉴定.阳性者进行反转录(RT)-PCR和流式细胞光度术检测其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01只F0代仔鼠中,10只F0代仔鼠基因组中有HLA-B2704基因整合.其中昆明鼠×昆明鼠F0代3只,整合率为4.7%,C57BL/6×昆明鼠F0代7只,整合率为18.9%(x2检验,P<0.05).阳性小鼠的皮肤、结肠、睾丸和脾脏组织中均有HLA-B2704基因的mRNA水平表达,其外周血淋巴细胞膜上HLA-B2704基因的蛋白表达为7.87%(直方图统计表,5%以上为阳性).结论尽管受精卵的注射成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注射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含有C57BL/6基因背景的受精卵更易整合外源基因,而单纯昆明鼠的受精卯不易接受外源基因.C57BL/6×昆明鼠F0代比单纯昆明鼠F0代更适合于转基因动物的制备.HLA-B2704的重链分子与小鼠β2微球蛋白结合的复合物不稳定,不易于在细胞表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