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家族性高醛固酮血症Ⅱ型家系临床表型与7p22的连锁分析
摘要: 背景 家族性高醛固酮血症Ⅱ型(FH-Ⅱ)是单基因显性遗传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国外的家系连锁分析发现其致病基因可能位于7p22区域.目的 对一个中国FH-Ⅱ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确定其致病基因可能的位点.方法 临床确定一个FH-Ⅱ家系,选取FH-Ⅱ候选基因区域(7p22)的微卫星标记(D7S531、D7S2521、D7S511、D7S481),进行PCR反应,通过对家系成员单倍型分析,确定可能的位点,并用多点参数分析方法计算其大优势对数值(LOD值).结果 该家系中多人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高醛固酮血症、低肾素血症、安体舒通试验阳性,且地塞米松治疗后醛固酮水平不下降,为明确的FH-Ⅱ家系.家系中3例明确受累成员及1例可疑受累成员存在同样的单倍型[D7S531(ac,n=24)→D7S2521(ac,n=11)→D7S511(ca,n=21)-D7S481(ac,n=16),n=微卫星短串联序列重复次数],但相同的单倍型也见于1例血压、血钾均正常的家系成员.外显率为1的情况下,各微卫星标记与该遗传家系表型间LOD值均<-4.结论 该FH-Ⅱ家系未发现明确的与7p22区域间的连锁关系,但不除外延迟显性使得携带致病基因的患者延迟发病造成的影响.
-
硫化氢及一氧化氮气体信号分子在高原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及一氧化氮(NO)在高原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平原体检正常者进入海拔5 000 m高原(1~3)月期间,在高原暴露时间、劳动强度及生活条件相同的施工群体中随机抽样127人.依血压变化将其分为高原高血压(Ⅰ~Ⅲ级)组78人(进一步分为收缩期高原高血压组与舒张期高原高血压组),高原正常血压组49人,采取肘静脉血,采用敏感硫电极法测定其H2S浓度,Griess法测定血清NO含量.结果高原高血压组、收缩期高原高血压组、舒张期高原高血压组的血清H2S与NO平均含量均显著增加,分别比正常血压组高34.5%, 36.9%, 31.7%(均P<0.001)与28.4%, 33.1%, 39.7%, (均P<0.05),尤以H2S更为突出;随着血压分级程度的升高H2S与NO血清含量相应增高,也以H2S更显著(R2=0.918);H2S与NO、舒张压间均有密切正相关关系及良好的拟和优度、与氧饱和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拟和优度(R2=0.374,P=0.001).结论 H2S与NO的代谢失常可能参与了高原高血压发病过程.
-
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控制状况的演变趋势
背景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了解和掌握高血压的流行及控制状况对心血管病防治意义重大.目的 了解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控制状况的演变趋势.方法 利用国家"八五"(1992-1994年)、"九五"(1998年)和"十五"(2004-2005年)期间年龄在35~59岁的12组可比人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5期间高血压标化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达到24.4%,48.4%、38.5%和9.5%,与其他两个时期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0.05).在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不同时期的控制率分别为12.2%、19.2%、24.0%.无论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性别之间、不同体质量指数之间、城乡之间都存在差异.乡村控制率的增长高于城市(14.6%对11.7%).结论 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在不断攀升,尽管控制率有所增加,但仍处于低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群的控制率仍是当务之急.
-
苯那普利、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紧张素转换酶2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的表达及苯那普利、缬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ACE2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ACE2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月龄的SD雄性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分别为糖尿病模型组、苯那普利治疗组[10 mg/(kg·d)]、缬沙坦治疗组[10 mg/(kg·d)],SD雄鼠7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给药3月后,处死动物、留取标本,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肾脏中ACE和ACE2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比较肾脏中ACE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ACE、ACE2 mRNA表达分别下降30.7%、50.1%(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苯那普利组ACE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ACE2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缬沙坦组ACE mRNA的表达治疗后没有明显变化,而ACE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有明显增加,分别增加68.7%和69.8%(P<0.01).结论 1)肾脏局部ACE2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是糖尿病大鼠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之一;2)ARB可能是通过增加肾脏局部ACE2的表达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
双肾双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重要靶器官小窝蛋白的表达
目的研究在高血压发展过程中重要靶器官组织信号蛋白小窝蛋白(Caveolin-1)的表达.方法建立双肾双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高血压组和假手术组,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小窝蛋白在心、脑、肾血管中的表达.结果2周末高血压组血压明显升高,4周末高血压组心脏体重比明显升高,高血压组重要靶器官心、脑、肾、血管中小窝蛋白的表达随高血压的时程发展明显减少.结论双肾双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重要靶器官组织小窝蛋白表达减少,提示小窝蛋白信号途径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有关.
-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B型利钠肽及高敏C反应蛋白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与B型利钠肽(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EH患者63例,行心脏彩色B超检查、BNP及hs-CRP的测定.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EH患者分为LVH组与无LVH组:LVH组38例,男18例,女20例, 年龄(60.2±10.3)岁;无LVH组25例,男12例,女13例 ,年龄(59.6±10.9)岁.结果 LVH组BNP及hs-CRP水平均高于无LVH组[分别为(45.9±7.3)对(11.8±4.1)pg/mL和(6.2±3.7)对(1.2±0.9)mg/L(P均<0.01)],LVMI与BNP及hs-CRP水平分别呈独立正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8与0.42),且BNP与hs-CRP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71,P<0.01).结论BNP与hs-CRP是EH患者合并LVH的独立预测指标,它们在LVH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三七三醇皂苷配合抗高血压治疗预防高血压性脑卒中
目的探讨三七三醇皂苷对高血压基础上自发性卒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肾动脉狭窄术后4周始,分别用三七三醇皂苷、福辛普利、福辛普利+三七三醇皂苷或生理盐水灌胃1次/d,持续10周,每2周测动脉血压1次,并以30只正常血压大鼠做对照.记录出现卒中的大鼠数,肾动脉狭窄术后14周处死所有大鼠,病理检查各组动物脑卒中发生病灶数和面积,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服药2周后,福辛普利、福辛普利+三七三醇皂苷组的血压水平低于生理盐水组.用药10周期间,三七三醇皂苷、福辛普利、福辛普利+三七三醇皂苷和生理盐水组大鼠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3.3%、13.3%、10%和50%,各治疗组卒中发生率与生理盐水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卒中病灶平均面积分别为(1888.6±912.5)、(2578.7±1873.9)、(1633.6±1025.1)和(3802.6±1221.1)μm2,其中三七三醇皂苷组和福辛普利+三七三醇皂苷组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七三醇皂苷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均可降低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脑卒中发生率,两药合用还能减轻卒中的严重程度.
-
大鼠移植静脉再狭窄过程中黏着斑激酶的活化及奥美沙坦的干预作用
目的 研究黏着斑激酶(FAK)在大鼠移植静脉再狭窄过程中的作用,并研究奥美沙坦的干预效应.方法 建立大鼠颈外静脉移植模型,将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1)假手术组;2)模型组;3)奥美沙坦组;4)生理盐水组等4组.观察各组血管壁内膜厚度及内膜/中膜(I/M);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及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 actin)表达;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FAK及磷酸化FAK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内膜明显增厚(P<0.01),I/M明显增加(P<0.01),PCNA表达明显增加(P<0.01),α-Smactin、FAK、磷酸化FAK明显增加(P<0.05);奥美沙坦组与模型组相比,内膜厚度、I/M明显减轻(P<0.05),PCNA、α-SM actin、磷酸化FAK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FAK活化参与了大鼠移植静脉再狭窄过程,奥美沙坦可以抑制大鼠移植静脉再狭窄,这种作用可能与减轻局部FAK活化有关.
-
非诺贝特治疗大鼠左心室肥厚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逆转腹主动脉缩窄(AAC)大鼠左心室肥厚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对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AAC法建立心肌肥厚模型.术前1周和术后4周灌胃给予非诺贝特[80 mg/(kg·d)],观察了其对血流动力学参数、超声参数、左室质量(LVM)/体质量(BM)、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同时检测了心肌组织中Akt和GSK3β蛋白磷酸化的表达变化.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腹主动脉缩窄4周后,主动脉收缩压(AoSP)、主动脉舒张压(AODP)、左室内压(LVESP、LVEDP)明显升高(P
O.05)而LVEDP稍降(P -
影响老年人反射波增强指数的诸因素
目的 反射波增强指数(AI)是反映动脉反射波的一个指标.在老年人中,AI是否是反映动脉硬化的一个较好指标,目前存在争议.为了更好地理解在老年人中运用AI的意义,我们在一老年人群中研究AI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上海青浦区赵巷镇选择70岁以上老年人,用Omron公司HEM9000 AI脉波检测仪进行左侧桡动脉脉搏波分析,心率取校正到75次/min的A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86例受检者中包括761名(59%)女性,815例(63%)高血压病患者.平均年龄为76.3岁.女性的AI显著高于男性(90.3% vs 85.8%,P<0.01).简单相关分析显示:不论男女,AI(P<0.05)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随身高和血糖水平的增加而降低.男性饮酒者的AI显著高于不饮酒者(87.3% vs 85.2%,P=0.0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身高、平均动脉压和空腹血糖是女性AI的独立影响因素.在男性,AI还受年龄和饮酒的影响.结论 在70岁以上老年人中,年龄、性别、身高、平均动脉压和血糖水平是AI的独立影响因素.
-
卡托普利与缓释硝苯地平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血压的影响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降压治疗后,运动血压反应是否恢复正常及观察卡托普利与缓释硝苯地平治疗有无差异.方法以正常成人22例作为对照,44例EH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治疗两组.卡托普利始用12.5 mg,2次/d,缓释硝苯地平始用10 mg,2次/d,治疗2周,血压未降至正常者,逐渐加至25 mg,2次/d或20 mg,2次/d;观察3个月.于观察期结束前1周,测定运动前、运动终止后即刻、5、10、15 min坐位血压,并计算SBP恢复至运动前水平的时间(血压恢复时间).结果正常组运动后SBP和DBP升高幅度分别为(12.6士3.3)mm Hg和(-0.1土2.6)mm Hg,血压恢复时间为(5.9士2.0)min;高血压治疗两组虽然安静血压得到满意控制,但上述参数仍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硝苯地平组比较,卡托普利组运动终止即刻SBP/DBP升幅明显更低[(14.9±3.2/8.7±3.3比18.9±7.7/11.6±4.5)mm Hg,P均<0.05];血压恢复时间更短[(9.8土4.6比13.3土5.3)min,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即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运动血压增幅和血压恢复时间仍明显大于正常血压者;与缓释硝苯地平比较,卡托普利治疗运动血压增幅更小、血压恢复时间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