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肠镜长期随访的中老年男性保健人群的息肉检出情况
目的 分析中老年男性保健人群长期肠镜随访过程中结直肠息肉再检出情况的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83年4月至2013年4月初次肠镜检出息肉后长期随访的中老年男性保健人群,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结直肠镜报告、病理报告.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法分析息肉初次检出情况,随访中息肉数量、大小、病理类型及不同部位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 共收集至少有5年结直肠镜随访的501例中老年男性保健人群的3 746例次肠镜检查结果;年龄50~99岁,平均(74±9)岁;行结肠镜检查初次发现息肉时的平均年龄(66±8)岁,随访54~348个月,平均(157±80)个月.分别有501、371、251、106例随访至第5、10、15、20年;每例平均随访(7±5)次.共检出息肉9 006枚,3 986枚取得病理,其中腺瘤性息肉共2 608枚(65.43%);直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共4 638枚(51.50%),升结肠、回盲部及盲肠共1 314枚(14.59%).随访第5、10、15、20年息肉检出的大小均小于初次检出[(0.07±0.01)、(0.07±0.01)、(0.12±0.03)、(0.07±0.01)比(0.44±0.03)cm,均P<0.05],第5、10、20年息肉检出数均少于初次检出[(0.77±0.09)、(0.83±0.10)、(1.03±0.20) 比(3.08±0.19)枚,均P<0.05].各病理类型的息肉在随访不同年限检出的数目不同(P<0.05),在随访的第2、5、7、10、11、15、18、19年息肉数目呈现检出高峰,管状腺瘤息肉检出数目高于管状绒毛状、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均P<0.05).各部位结肠息肉在不同随访年限检出的数目不同(P<0.05),但不同部位检出数目的 变化趋势不同.结论 中老年男性保健人群首次结直肠镜检出息肉的平均年龄为66岁,其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息肉分布主要集中在左半结肠.肠镜随访中检出息肉的大小及数目均呈下降趋势,但息肉数目有随年龄变化趋势;随访中息肉的检出存在解剖部位及组织病理学差异.
-
胰腺囊性肿瘤139例诊治分析
目的 总结胰腺囊性肿瘤(PC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统计和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胰腺囊性肿瘤病例,对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发病部位、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共统计139例胰腺囊性肿瘤病例,包括38例浆液性囊性肿瘤(SCN),32例黏液性囊性肿瘤(MCN),9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N),以及60例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CN发病的男女比例为1:3.63,平均发病年龄46.1岁,46.3%的患者发现肿瘤时无临床症状;有症状的患者中,43.4%的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腹痛.58.2%的PCN位于胰体尾部,99.5%为单发,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率均超过80%.良性PCN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100%;恶性PCN经根治性手术后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2%、47.9%、39.5%;而无法手术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6.7%.结论 PCN好发于中年女性,50%无临床症状,常见为腹痛.PCN大多数为胰体尾的单发肿瘤,常规影像学检查准确率较高.治疗上首选手术切除,恶性PCN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较好.
-
ImmuKnow免疫细胞功能监测在狼疮性肾炎并发感染中的价值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初步分析
目的 分析狼疮性肾炎(LN)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ImmuKnow免疫细胞功能监测在预测感染危险性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的96例LN患者,分为非感染组(74例)及感染组(22例),应用多因素回归方法筛选LN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ImmuKnow法测定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ATP) 浓度,并以2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观察各组免疫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 96例LN患者感染的发病率为22.68%,其中细菌感染占54.5%.感染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内ATP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258±112)比(437±193)、(521±257)mg/L,均P<0.0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0.816,通过ROC曲线确定cutoff值为300 mg/L,其敏感度为0.77,特异度为0.77.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T 淋巴细胞内ATP值、每日激素用量(≥20 mg/d)及血糖(>10 mmol/L)是LN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47(P<0.01)、1.17(P=0.03)、1.33(P=0.02).结论低CD4+T 淋巴细胞内ATP值是LN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ImmuKnow检测可作为LN患者监测免疫功能状态,预测患者感染风险的一个指标.
-
下尿路症状患者中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明确具有下尿路症状(LUTS)而排除泌尿系感染或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患者的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乃至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对2008年11月20日至2012年8月24日8家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表现为LUTS的954例患者,使用标准化问卷调查和有效的检查排除泌尿系感染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等诊断,明确IC/PBS诊断.对IC/PBS患者可能的风险因素应用Fisher检验、Pearson χ2检验和多元因素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954例有LUTS症状的患者中427例(44.7%)符合IC/PBS诊断.女性LUTS症状患者中IC/PBS发生率[51.7%(254/491)]高于男性LUTS症状患者[37.4%(173/463),P<0.05].女性患者中IC/PBS与食用刺激性食物(OR:81.16,95%CI:11.50~590.00,P=0.001)、肛肠疾病(OR:54.90,95%CI:9.52~401.00,P=0.001) 显著相关.男性患者中IC/PBS与咖啡因摄入(OR:4.29,95%CI:1.86~9.86,P=0.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食用刺激性食物、肛肠疾病和咖啡因摄入是IC/PBS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它们对IC/PBS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
双侧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婴幼儿佩戴软带BAHA的疗效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佩戴软带骨锚式助听器(BAHA)对双侧先天性外耳道闭锁、耳廓畸形的婴幼儿听觉及言语发育的影响.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双侧先天性外耳道闭锁、耳廓畸形婴幼儿12例(年龄3个月至7岁),佩戴软带BAHA.根据患儿开始佩戴的年龄分为<4岁组(7例,平均年龄1岁2个月)和≥4岁组(5例,平均年龄6岁5个月).<4岁组患儿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其裸耳骨、气导听阈;通过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T-MAIS)评估其早期听能发育.≥4岁组通过声场下的纯音测听测试其裸耳及佩戴软带BAHA后的平均听阈;在声场70 dB SPL给声强度下通过中文普通话版儿童词汇相邻性词表(LNT)测试其佩戴前、佩戴当日、佩戴6、12、24个月言语识别率(SDS).结果 <4岁组患儿裸耳ABR气导听阈范围70~90 dB nHL,平均(73±12)dB nHL,骨导听阈范围15~25 dB nHL,平均(21±4)dB nHL.在佩戴软带BAHA 6个月时IT-MAIS得分与佩戴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岁组患儿裸耳声场下纯音测听平均听阈(63±6)dB HL,佩戴软带BAHA后平均听阈(31±4)dB HL.佩戴软带BAHA后患儿听阈较裸耳平均下降(32±3)dB HL.用LNT测试佩戴当日、6、12个月的言语识别率与佩戴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侧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婴幼儿佩戴软带BAHA能够有效提高听力.早期佩戴软带BAHA有助于婴幼儿的听能及言语发育,随着佩戴时间的延长,言语发育水平逐渐接近健听婴幼儿.
-
骑跨半坐位体位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尿道结石的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采用骑跨半坐位体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SWL)治疗尿道结石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997年11月至2013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尿道结石患者7例,皆为男性,年龄24~52岁.前尿道结石1例,后尿道结石6例.结石大小:0.5 cm×0.5 cm至1.0 cm×2.0 cm.运用HB-VG复式脉冲低能量碎石机,采用骑跨半坐位体位行SWL治疗,每次治疗冲击波轰击次数为1 800~ 3 500次,平均2 500次,治疗电压:3~8 kV.结果 7例患者尿道结石均粉碎成功,SWL后1 h内结石均成功排空.SWL治疗后7例患者均出现血尿和排尿时尿道口轻微刺痛,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骑跨半坐位体位SWL治疗尿道结石是简单、安全、见效快的方法.
-
大鼠隐睾组织中同源盒基因-A10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建立隐睾模型,设正常睾丸组织作为对照,探讨大鼠隐睾组织中同源盒基因-A10(HOXA10)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特点.方法 手术建立24只单侧隐睾大鼠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第7天(幼鼠期,B7组)、术后第60天(性成熟期,B60组)取出未降睾丸和对侧正常睾丸组织,后者作为对照组(A7组、A60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隐睾模型中HOXA10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OXA10在B7、B60组隐睾侧睾丸组织中表达量低于同期对照组,B60组隐睾侧睾丸组织表达量低于B7组,B7、B60中HOXA10的mRNA的表达量分别减少到0.78±0.11(P<0.01)和0.56±0.03(P<0.01).结论 HOXA10在隐睾中的表达比正常发育的睾丸表达量显著降低;且随着隐睾时间的增加,HOXA10表达降低更明显.
-
门静脉阻塞研究进展
门静脉阻塞是一类相对少见的肝脏血管疾病[1],其主要发病机制包括血栓形成,肝癌侵袭以及外界压迫[2].一项丹麦的研究报道,门静脉阻塞发病率低于4/100万[3];而另一项瑞典的研究分析了1970-1982年的23 796例尸检结果,并显示其患病率高达1%[4].在患有门静脉阻塞的儿童中,生长发育明显延迟[5];而对于成人患者来说,门脉高压并发症则是更为棘手的问题[6].近年的研究证据也表明门静脉阻塞将显著增加肝硬化患者的静脉曲张出血及死亡的风险[7].在此,对门静脉阻塞的定义、病因、演变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
人鱼体序列征一例
孕妇26岁,孕3产0,因停经31周发现胎儿畸形3 d,于2008年2月15日入住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周期30 d左右,经期3~4 d,孕早期无明显恶心呕吐,当地医院建立围产期保健册,自诉未见明显异常.3 d前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产检B超检查:宫内单胎臀位妊娠,胎儿成活,羊水指数5,单脐动脉,胎儿多发畸形.
关键词: -
加强对睡眠呼吸障碍的诊疗,促进我国睡眠医学的发展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睡眠障碍性疾患日渐成为突出的医疗及公共卫生问题[1-2].在国际上,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睡眠疾病诊疗为主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睡眠医学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3].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加强对睡眠呼吸障碍的诊疗也成为我国睡眠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 -
第310例腹腔孤立性占位-发热-白细胞持续升高
病历摘要患者男,81岁,因反复左下腹隐痛伴发热3 d于2012年11月17日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就诊前3 d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腹隐痛,伴发热、尿频、尿急、尿痛,诉午后及夜间发热明显,伴畏寒,无寒战、腹泻、便血.体格检查:左下腹压痛、反跳痛,血常规示:白细胞28.8×109/L,中性粒细胞 0.899,血红蛋白107 g/L,C反应蛋白(CRP) 156 mg/L;尿常规:隐血(±),蛋白质(+);腹部B超示:右肾囊肿,前列腺偏大,提示腹腔积液;全腹CT示:左下腹部软组织肿块,与小肠关系密切.
关键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清中脂蛋白脂肪酶水平与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清中脂蛋白脂肪酶(LPL)水平与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因打鼾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睡眠中心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的患者15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单纯鼾症组26例,轻度OSAS组23例,中度OSAS组31例,重度OSAS组78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将单纯鼾症患者分为BMI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LPL水平,并与OSAS程度及空腹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分析BMI正常OSAS患者不同病情与上述血脂指标及LPL水平的关系.并对49例行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6个月的OSA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PL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单纯鼾症组和轻、中、重度OSAS组每2组之间AHI、血氧饱和度(SaO2)夜间低值(L-SaO2)、SaO2<90%的时间比率(TS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纯鼾症组和轻、中重度OSAS组血清LPL逐渐降低,重度组显著低于单纯鼾症组[(37±15)比(45±17)μg/L,P=0.022].重度OSAS组血清TC、TG和LDL显著高于单纯鼾症组(P=0.025、0.001、0.049),轻中重度OSAS组HDL均显著低于单纯鼾症组(均P<0.05).校正年龄、BMI之后血清LPL与TC、LDL呈负相关(r=0.221、0.199),与AHI、TS90%、氧减指数呈负相关(r=0.231、0.228、0.184).单纯鼾症组中超重(肥胖)者血清VLDL显著高于BMI正常者[(0.77±0.30)比(0.46±0.23)mmol/L,P=0.034],LPL水平显著低于BMI正常者[(37±10)比(523±23)μg/L,P=0.047].BMI正常OSAS患者血清LPL、HDL显著低于BMI正常单纯鼾症者,而TG、VLDL则显著高于BMI正常单纯鼾症者(均P<0.05).49例OSAS患者CPAP治疗6个月后血清LPL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60±6)比(38±3)μg/L,P=0.001].结论 OSAS患者存在血脂紊乱及血清LPL水平的降低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血清LPL可能参与OSAS血脂异常的发生.
-
经皮CO2分压监测在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经皮CO2分压(TcPCO2)监测在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2013年1-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就诊并进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的患者29例,其中男23例,女6例;平均年龄(49.5±12.9)岁;体质指数(BMI)(28.2±3.6)kg/m2.行夜间PSG监测的患者同时行整夜TcPCO2监测,TcPCO2信号整合到PSG系统,并与动脉血CO2分压(PaCO2)结果进行对比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比不同睡眠时相包括非快动眼(NREM)睡眠的N1、N2、N3+4期、快动眼(REM)睡眠期及无创呼吸机治疗前后TcPCO2的变化.结果 TcPCO2监测结果为(44.2±4.0)mmHg(1 mmHg=0.133 kPa)与对应的 PaCO2(43.2±4.7)mmHg行Pearson直线回归分析发现TcPCO2与PaCO2之间显著相关(r=0.896,P=0.000).清醒期TcPCO2为(45.8±5.4)mmHg,与各睡眠时相包括N1、N2、N3和REM期均有较好的相关性(r=0.658、0.871、0.898、0.775,P=0.009、0.000、0.003、0.000),且低于各睡眠时相的数值.REM期TcPCO2有升高趋势,但与N1、N2、N3各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无创呼吸机治疗后,患者NREM和REM 睡眠期的TcPCO2显著下降至与清醒时相同水平.结论 TcPCO2监测可以较准确评估PaCO2,且信号稳定,对分析各睡眠分期中CO2的动态变化及指导无创呼吸机的压力滴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重叠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重叠综合征(OS)患者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病房及所属睡眠呼吸障碍中心就诊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或OS患者74例,根据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及肺功能测定结果将其分为OSAS组(25例),慢阻肺组(26例)及OS组(23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的水平,比较接受CPAP治疗的OSAS组和OS组患者治疗前和CPAP治疗30 d时血清中上述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CPAP治疗前OSAS组、慢阻肺组、OS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7.2±6.6)、(8.4±6.8)、(8.5±7.9)mg/L,TNF-α水平分别为(33±13)、(52±34)、(41±33)ng/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OSAS组血清ADMA水平显著低于慢阻肺组[(0.50±0.08)比(0.71±0.31)μmol/L,P=0.002].OSAS组和OS组治疗前后血清ADM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血清CRP[(4.5±4.2)和(5.5±4.1)mg/L]及TNF-α水平[(31±9)和(35±24)ng/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PAP治疗可显著降低OSAS及OS患者血清中CRP及TNF-α水平,提示其可改善此类患者的炎症反应.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日间嗜睡程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日间嗜睡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2013年5至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中心就诊、经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确诊为重度OSAS且接受CPAP治疗的70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平均年龄(42.7±8.4)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9.2±4.2)kg/m2.分析其CPAP治疗前、治疗时睡眠结构、缺氧状况及多次小睡潜伏时间试验(MSLT)结果的变化.对MSLT结果与各期睡眠百分比、微觉醒指数、呼吸相关睡眠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CPAP治疗时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明显降低[(4.4±2.7)比(67.7±18.9)次/h],长呼吸暂停时间显著缩短[24.0(16.5,29.6)比61.3(51.0,74.8)s],低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84.8±8.8)%比(54.4±18.7)%],患者睡眠结构改善明显,N3期睡眠比例增加[18.2(12.5,25.6)%比2.4(0.1,8.2)%],快速眼动(REM)睡眠期比例增多[(22.3±7.7)%比(12.7±5.8)%],睡眠知觉显著改善[89.1(88.3,91.2)%比82.7(82.7,87.0)%],多次小睡平均潜伏期延长[(8.5±3.8)比(4.8±2.3)min](均P<0.05).MSLT与AHI、N1期睡眠比例、长呼吸暂停时间及微觉醒指数呈负相关(r=-0.501、-0.308、-0.309、-0.501,均P<0.01),与REM期及N3期睡眠比例、低血氧饱和度及平均血氧饱和度呈正相关(r=0.235、0.394、0.398、0.440,均P<0.05).结论 CPAP治疗能明显改变OSAS患者夜间缺氧状况,改善睡眠结构,减轻患者日间嗜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