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微粒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栓塞治疗晚期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 应用直径350~560 μm明胶海绵微粒(GSMs)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Gendicine)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E)治疗晚期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6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应用上述方法治疗晚期肝癌患者24例,均为男性,术后应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及不良反应评价标准(CTCAE)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统计方法等.结果 24例患者共行73次(平均3.0次)TAE.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6~42个月),术后1、6、12个月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25.0%、33.3%和37.5%,有效率(OR)分别为87.5%、75.0%和75.0%,6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1.7%.全组病例均未见急性肝衰竭、肝脓肿、肺栓塞及胆囊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350~560 μm明胶海绵微粒联合Gendicine TAE治疗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治疗选择.
-
高渗预充液体外循环对冠脉搭桥患者术后早期血管外肺水和心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渗胶体渗透压预充液体外循环(CPB)对冠脉搭桥患者术后早期血管外肺水和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40例择期冠脉搭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胶体渗透压组(HES组,n=20)和对照组(晶体液组,n=20),两组预充液总量相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心肺功能、血管外肺水(EVLW)、血浆胶体渗透压(COP)、液体输入总量及体重增减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CPB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冠脉吻合数均相似.CPB期间,HES组COP较转机前下降约22%[(16.7±3.9) 比(21.5±2.2) mmHg,P<0.05)],晶体液组下降超过50%[(10.7±2.0 ) 比(22.7±1.9 ) mmHg,P<0.05)].CPB结束后,HES组心脏指数(CI)显著高于晶体液组,且HES组的EVLW不变,而晶体液组增加21%,HES组的液体总入量也显著低于晶体液组[(715±544) 比 (1 951±487),P<0.05],晶体液组术后患者体重增加,但HES组则不增加[(1.4±1.1) 比(0.3±1.3),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血液动力学和心肺功能指标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高胶体渗透压预充液CPB可改善冠脉搭桥患者术后早期的CI,减少EVLW生成,但对肺功能无明显影响.
-
肌萎缩侧索硬化自然病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自然病程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诊治的86例散发的ALS患者,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根据ALSFRS-R进行评估.有关的数据分析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结果 86例ALS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3±20)个月,复合型起病(combined-type ALS <1)即1个月内两个部位同时受累的ALS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2±9)个月,起病后在2~3个月之内累及第2区域部位的ALS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9±13)个月,均短于单一部位起病的患者.起病后进展至第2部位的间隔时间与生存密切相关.ALS在病程中更容易沿纵向累及至解剖相邻的部位,而很少跳跃至较远的部位.起病后1年之内出现球部症状的和早期出现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复合型起病,起病后进展至第2部位的较短间隔时间,早期球部、呼吸功能受累的患者预后不良,年轻及下肢起病者可能有一个较长的生存期.
-
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因子Ⅶ活性与凝血功能障碍和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活性与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关系.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根据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住院患者中年龄≥16岁中重度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81例,在到达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后24 h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并送检国际化标准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和FⅦ凝血活性.入院时INR>1.2和(或)aPTT>40 s和(或)PLT<120×109/L被诊断为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当随访头颅CT报告提示颅内血肿容积增大或出血性损伤部位增多时被诊断为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单纯性颅脑创伤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和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81例患者中凝血功能障碍组血浆FⅦ活性显著低于凝血功能正常组(86%±35%比100%±29%,P<0.05).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患者血浆FⅦ活性显著低于非进展患者(71%±18%比106%±33%,P<0.01).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FⅦ活性<77.5%是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发生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为7.4%(6/81),血浆FⅦa活性死亡组与幸存组分别为(91±47)% 、( 92±32)%,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FⅦ活性低下与凝血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而FⅦa活性低下和凝血功能障碍是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弥散不匹配及短期临床结局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临床-弥散不匹配(CDM)规律,并分析其与短期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56例发病72 h内收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科住院的AIS患者,并在发病1周内完成头颅核磁(MRI)检查,确诊为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域梗死,采用计算机软件半自动方法计算其DWI梗死容积,并分别在入院时、入院第7、15、30天分别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非参数变量之间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CDM组与无CDM 组之间的非参数变量比较采用Mann-Whitney rank-sum检验.结果 28.6%的AIS患者存在CDM,发病72 h内行MRI检查的AIS患者中,CDM出现比例为36.3%,而72 h后行MRI检查的患者中,仅有17.4%的患者存在CDM.50.0%的CDM组患者获得良好神经学结局,而无CDM组仅有6.7%的患者获得良好神经学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AIS患者NIHSS评分与DWI梗死容积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s=0.721,P=0.009),但无CDM组(rs=0.847,P=0.000)NIHSS评分与DWI容积相关性优于存在CDM组(rs=0.610,P=0.012);存在CDM和无CDM的患者在良好临床结局、死亡例数、神经恶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S发病1周内,仍然可能存在CDM;虽然存在CDM的患者与无CDM的患者在短期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学结局可能优于无CDM组.
-
中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判断TACE治疗预后的意义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接受TACE治疗的BCLC分期B期HCC患者162例,按术前血清GGT水平分为两组:高GGT组116例,正常GGT组46例,比较其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结果 高GGT组和正常GGT组TACE治疗前GGT水平分别为(168±121)U/L和(33±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4.3%、33.6%、25.0%;87.0%、56.5%、41.3%.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3个月和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GT水平、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及血清甲胎蛋白浓度是BCLC B期HC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ACE术前血清GGT水平可以作为判断TACE治疗BCLC分期B期HC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桥本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随访观察
目的 本研究拟分析总结桥本脑病(HE)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特征和预后,以期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宣武医院就诊的HE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数据及预后.结果 共有1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女性12例.认知功能减退(11/15)和精神症状(5/15)是常见的症状.癫痫发作(4/15)和肌阵挛(1/15)的出现比例则低于既往研究.3例患者(3/15)的头颅MRI显示颞叶海马的异常信号,这可能与其认知功能减退相关.在接受激素治疗的10例患者中,5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症状改善伴有残留症状,3例患者复发或没有疗效.在未接受激素治疗的5例患者中,3例患者症状缓解,2例患者症状持续加重.结论 多数HE患者激素治疗有效,部分患者未接受激素治疗仍表现出临床缓解.考虑其可治性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我们建议HE应该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疾病的常规鉴别诊断.
-
中脑导水管及其周围病变的神经内镜治疗
目的 探讨中脑导水管及其周围病变的神经内镜手术疗效.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中脑导水管及其周围病变的患者采取经额-室间孔入路经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先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再行病变切除或活检术、中脑导水管成形术.结果 14例中中脑导水管原发性梗阻4例,胶质瘤4例,脑室型脑囊虫病2例,松果体细胞瘤1例,淋巴瘤1例,脑脓肿1例,生殖细胞瘤1例.术后头颅CT和(或)MRI示脑积水好转,经治疗后好转出院5例,无变化5例,加重4例,无死亡患者.结论 在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病变活检术或病变部分切除术、中脑导水管成形术是治疗中脑导水管及其周围病变的较为理想的选择.
-
子宫肌壁间肌瘤经皮微波消融后中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PMAT)治疗症状性子宫肌壁间肌瘤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123例超声引导PMAT治疗的症状性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2、3及4年肌瘤体积(FV),血红蛋白量(HGB),子宫肌瘤症状及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UFS-QOL)评分.结果 治疗后1年,FV缩小74.5%;贫血患者HGB从(91±11) g/L上升至(114±20) g/L;UFS-QOL中子宫肌瘤症状评分(SSS)及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HRQL)分别从43±10、41±21变化至18±16、90±16;治疗后2、3、4年4项参数均维持在治疗后1年时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超声引导PMAT子宫肌壁间肌瘤可使肌瘤有效缩小甚至完全消失,有效改善患者中远期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股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目的 评价股浅动脉、近端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腔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股动脉、近端腘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148例(156条肢体),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病变长度0.5~41.0 cm,平均(14±11) cm;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Ⅱ(TASC Ⅱ)分级划分,A级47条,B级40条,C级26条,D级43条.评估技术成功率、临床症状缓解率、围手术期保肢率及并发症发生率.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一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保肢率、生存率.Cox回归分析计算影响一期通畅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8.7%,临床成功率96.2%,围手术期保肢率99.4%,局部并发症发生率4.5%,系统并发症发生率1.9%.术后3、6、12、24、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 95.1%±1.8%,80.2%±3.4%,65.6%±4.3%,60.9%±4.6%,53.7%±5.8%;二期通畅率分别为 97.9%±1.2%,94.2%±2.0%,89.6%±2.8%,81.4%±3.9%,78.0%±5.0%;保肢率分别为99.4%±0.6%,99.4%±0.6%,97.8%±1.2%,97.8%±1.2%,97.8%±1.2%;生存率分别为99.2%±0.8%,98.4%±1.1%,97.5%±1.5%,94.9%±2.3%,91.2%±4.2%.Cox回归分析发现TASC Ⅱ C、D级病变(OR=1.776,95%CI 1.013~3.116)、流出道评分(OR=1.138,95%CI 1.016~1.275 )是影响一期通畅率的危险因素.结论 股浅动脉、近端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安全、可靠.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但通过再次干预仍可达到满意的保肢效果.TASC Ⅱ C、D级病变与流出道评分是导致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
-
头部原发性硬膜外脑膜瘤的临床特点
目的 研究头部原发性硬膜外脑膜瘤(PEM)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针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994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19例头部PEM的年龄、性别、症状学、肿瘤位置、分型、影像学特点、手术结果、病理结果及随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头部PEM占全部脑膜瘤的1.2%,男女比例1:0.7,平均年龄36.6岁,有两个高发年龄段;鼻塞及病变区无痛性逐渐生长的包块是常见的症状,平均病程3.07年;颅穹窿、副鼻窦腔、眶内与硬膜外腔是常见的发病部位;Ⅱ型常见;肿瘤全切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良性与非典型性脑膜瘤分别占94.7%和6.3%;常见的组织亚型是上皮型和砂粒型.经0.25~8.5 年(平均2.43年)随访,复发1例,无死亡.结论 与原发性硬膜内脑膜瘤相比,头部PEM具有明显的临床特点;全部切除肿瘤及受累结构并组织缺损重建是佳手术治疗方案;绝大多数肿瘤在全切除后预后良好.
-
高迁移率组蛋白1中和抗体在失血性休克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晚期炎症因子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中和抗体在出血性休克导致小鼠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复制KM小鼠的失血性休克模型,将KM小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失血性休克模型组、HMGB1中和抗体治疗组(各组n=8).并比较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及HMGB1的浓度.取小鼠的心肌组织固定,做HE染色及电镜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的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Fas/FasL系统及HMGB1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实验检测 Bax蛋白、凋亡相关基因(Bcl-2)与Caspase-3蛋白的RNA水平的变化,免疫印迹实验观察心肌中HMGB1、Bax、Bcl-2与Caspase-3的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失血性休克/复苏造成明显的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凋亡,明显增加了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升高了促凋亡因子的mRNA水平的升高,HMGB1中和抗体干预后显著减轻了失血性休克导致的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凋亡[α-HMGB1干预组与失血性休克组比较(4.5±1.3) 比(8.9±1.9)],减轻了炎症反应[α-HMGB1干预组与失血性休克组比较,IL-1β:(127.7±21.2)比(164.3±30.2);IL-6:(226.7±33.4) 比(402.5±59.5);TNF-α:(100.6±10.7) 比(146.5±15.4)],调节了凋亡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的变化[α-HMGB1干预组与失血性休克组比较,Bcl-2:(0.25±0.02 )比(0.19±0.02;) Bax:( 0.38±0.04) 比(0.50±0.03);Caspase-3:(0.38±0.04)比(0.56±0.04)].结论 HMGB1中和抗体保护了失血性休克/复苏导致的小鼠心肌细胞的损伤及凋亡,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垂体腺瘤中的研究进展
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25%,发病率居颅内肿瘤第二位[1].垂体腺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由于垂体所处的特殊位置和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垂体腺瘤给患者造严重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虽然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由于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垂体腺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尚不尽如人意[2].近年来,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3],现就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及其抑制剂在垂体腺瘤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关键词: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异常克隆增殖机制研究进展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引起的溶血性疾病.PNH患者造血干细胞磷脂酰肌醇糖苷-A(PIG-A)基因突变,引起糖肌醇磷脂(GPI)锚合成障碍,从而导致通过锚而连接在细胞表面的膜蛋白缺失,继而引起细胞一系列功能变化.临床上常表现为溶血性贫血、不同程度的骨髓衰竭、血栓形成以及平滑肌功能障碍等.1999年,Araten等[1]发现多数健康人外周血中也存在少量CD55-及CD59-的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并且可检测出PIG-A基因突变,但是这些人并未进展为典型PNH.2005年研究发现健康人与PNH患者PIG-A基因发生突变的细胞阶段不同,健康人的PIG-A突变发生在较晚期的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细胞,而PNH患者的突变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HSC)水平,随着PIG-A突变的HSC扩增和分化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2].但据此仍无法完全阐明PNH病理机制的全过程,且体内外研究也已证实除PIG-A基因突变外尚存在其他因素可导致PNH克隆获得增殖[3].
关键词: -
黏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靶向分子成像价值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在疾病早期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5 年生存率<5%.胰腺癌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生很多基因、蛋白及生物酶等分子标志物的异常,这些标志物包括原位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基因激活和失活以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尿激酶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uPAR)、miRNAs和黏蛋白(Mucin,MUC)等异常表达等.分子影像学使影像学从大体形态成像向微观形态、生物代谢、基因成像等方面发展,能在分子生物学水平早期监测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胞分子水平异常,将极大的提高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将对黏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靶向成像价值做如下综述.
关键词: -
硬膜外麻醉并发症与硬脊膜动静脉瘘一例
患者男,55岁,入院行前列腺切除术.术前检查无异常,手术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穿刺点为L2、3之间.穿刺顺利,置管时出现右侧神经根刺激症状,放弃置管,再次在同一间隙穿刺置管顺利,共给予2%利多卡因10 ml和0.75%盐酸罗哌卡因(耐乐品)5 ml.手术时间30 min,术中循环呼吸平稳,术后给予硬膜外镇痛.术后第1天患者诉右下肢运动能力下降,右大腿,右膝部皮肤有麻木感觉.
关键词: -
纵隔B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一例
患者女,24岁,4个月前因胸闷、活动后气喘至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就诊.CT表现:前、后纵隔、纵隔胸膜及侧壁胸膜弥漫性肿块状增厚,包绕纵隔、左肺门血管及心包,纵隔淋巴结肿大(图1A~1G).
关键词: -
第312例咯血-双胎妊娠-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术后-左侧大量自发性血胸
病历摘要 患者女,24岁,以"停经35+2周,间断发现血压升高20余天,咯血1 d"由外院转入北京朝阳医院产科.患者入院前1 d无明显诱因出现少量咯血,5~10 ml/d,色鲜红,无头晕、胸闷喘憋、呼吸困难等不适.于当地医院行胸片检查示:双肺纹理粗重.未予明确诊断及特殊治疗.
关键词: -
右大腿根部皮下脂肪内非特指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患者女,79岁,3个月前发现右大腿根部内侧肿块,无疼痛、畏寒、发热等症状.近2个月来右大腿根部内侧出现阵发性疼痛.查体右大腿根部内侧触及大小50 mm×50 mm肿块,质硬,皮肤颜色正常,皮温不高,轻压痛,活动度差.B超示右侧大腿根部异常回声,性质待定(图1).入院查血常规:红细胞计数3.07×1012/L、血红蛋白86 g/L、红细胞压积28.3%、RBC分布宽度47.6%,提示大细胞性贫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