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治皮肤病临床体悟
摘要: 《伤寒论》的六经是根据人体患病后所出现的症状总结出的辨证论治提纲.中医常说的疾病病位,是指病邪与人体斗争所反应的病位,不是病变所在的部位.虽然皮肤病病变部位在皮表,但绝不可因此而认为其病位在表.依六经来分,病位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同时每个病位上又存在寒热、虚实的病性,判断病位及病性是根据四诊合参确定的,因此,皮肤病的病位同样可以在半表半里或在里.笔者运用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
五运六气与甲子纪元、干支纪年、气候多太极周期和民病--兼就"几大误区"一文与张年顺同志商榷
中医的五运六气是一门"司岁备物"的应用科学,以其准确的"司岁"统领着全球变化科学和保护医学、灾难医学.五运六气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全球变化科学,是保护中医学、灾难中医学,是人类文明中完美的未来学教程.
-
浅论伏邪理论中邪气伏匿的机理
从十一个侧面揭示了邪气伏匿的机制,并论述邪气伏匿的部位、发病规律和伏邪致病的特点.重温伏邪理论,对某些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开心散类方配伍及抗抑郁作用研究
目的:探索记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千金要方>、<古今录验>中开心散类方的抗抑郁作用.方法:根据三首方剂的配比,采用分煎组合和合煎提取两种方法,以经典抗抑郁模型--小鼠强迫游泳模型和小鼠悬尾模型进行观察,对小鼠的不动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本医书中药物相同而比例不同的开心散类方剂均可不同程度降低小鼠强迫游泳及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其中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记录的"开心散"作用好,且合煎组优于分煎组,其中合煎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三首方剂均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记载方剂的作用好,且合煎提取的作用效果优于分煎提取.
-
"心主神明"之我见
心主神明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理论中遭现代人非议的地方,而作为一种存在了几千年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临床实践的理论,必然有其存在的内在基础本文试从中医传统经典理论渊源及现代医学进展两方面对中医心神理论进行辩证的、历史的分析,以求对这一理论重新认识,故不揣浅陋,论述于下.
-
中医痰湿体质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变机制探要
目的:从中医体质学角度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中西医病变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西医诊断标准、按中医痰湿体质积分标准分组的痰湿质OSAHS组22例、非痰湿质OSAHS组20例,并选择经多导睡眠仪(PSG)检测正常、具有中医阴阳平和质的正常对照组21例;分析对比三组的呼吸紊乱指数(AHI)、血氧饱和度(SaO2)、嗜睡指数(ESS)、体重指数(BMI)、及血脂、血糖、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血清瘦素水平(leptin)等指标.结果:痰湿质OSAHS组呈显著高AHI、高ESS、低SaO2及高肥胖频度,与IAI及leptin呈现较高相关性.结论:提示中医痰湿体质是OSAHS的重要致病特质,痰湿质OSAHS患者具有脂、糖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高血清瘦素水平等病理特征,呈典型的打鼾憋气、嗜睡、肥胖等临床表现,并随痰湿体质分值的升高而加重.
-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搜集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8项符合纳入标准,采用Jadad评分标准对每篇文章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试验得分均为1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比较相对危险度(RR)合并=1.19,99%可信区间(CI)为(1.09,1.30),病死率比较RR=0.93,99%CI为(0.02,36.07).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获取49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四诊资料,以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提取证候要素,确定症状贡献度.建立诊断阈值,通过阈值辨证结果,分析本病证候要素组合与分布规律.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在气虚、气滞、血瘀、痰浊、阴虚、火热等证候要素,可有单一证候要素、2个证候要素、3个证候要素、4个证侯要素及4个以上证候要素组合类型,气虚、气滞、痰浊在本病证候要素总体分布及组合分布中出现频率较高.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病机特点为气虚为本,气滞、痰浊为标,临床应全面分析.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证候要素 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 病机 -
脏腑瘅病述要
祖国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对瘅病及病名论述虽有不同,但均与热邪所致有关.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国家标准《中医药临床诊疗术语》(GB/T1675.1-1997)已经在全国实施,其中将内脏的多种急性实热性非化脓性疾病,列归于瘅病一类.本文就瘅病源流及认识,历代脏腑瘅(疸)病,现代内脏瘅病略作探析,以就正于同道,抛砖引玉.
-
北宋医家韩祗和伤寒学术思想探析
韩祗和是第一位阐发《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北宋医家.韩氏的伤寒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论伤寒之病机,以经络释六经;重脉象之辨证,言汗下之法则;首推温中之法,据时令以用药;补蓄血之证治,创阴黄之效方.
-
关于中医病因致病相对性的商榷
笔者试对六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论文《中医病因与非病因的相对性》提出的"中医病因中的不少内容在病因与非病因之间具有相对性"问题,从医理和哲理的角度进行讨论,认为中医病因致病是绝对的,不存在相对性,邪气致病具有病因与非病因的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