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cl-2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度的相关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Bcl-2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17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END组59例和非END组114例.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患者入院后12 h、24 h、3 d、5 d、7 d、10 d外周血HIF-1α、VEGF、Bcl-2水平变化及与EN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END组NIHSS评分及DWI-ASPECTS≤7分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END组(P<0.05).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 h时外周血HIF-1α、VEGF和Bcl-2水平达到高峰,且END组患者外周血HIF-1α、VEGF和Bcl-2水平均明显高于非END组(P<0.05).END程度越严重,患者外周血HIF-1α、VEGF和Bcl-2水平越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END的发生风险与HIF-1α、VEGF和Bcl-2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外周血HIF-1α、VEGF和Bcl-2水平可能可作为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度的预测指标.
-
放射性神经系统损伤2例分析并文献回顾
目的:探究放射治疗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放射性神经系统损伤2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放射性脑坏死和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各1例,搜索既往报道的放射性神经系统损伤271例.放射治疗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早期常见的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晚期常见的表现为脑白质坏死.放射治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常见的表现为臂丛神经损伤.结论:放射性神经系统损伤是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值得临床重视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
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cl-2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度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Bcl-2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17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END组59例和非END组114例.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患者入院后12 h、24 h、3 d、5 d、7 d、10 d外周血HIF-1α、VEGF、Bcl-2水平变化及与EN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END组NIHSS评分及DWI-ASPECTS≤7分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END组(P<0.05).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 h时外周血HIF-1α、VEGF和Bcl-2水平达到高峰,且END组患者外周血HIF-1α、VEGF和Bcl-2水平均明显高于非END组(P<0.05).END程度越严重,患者外周血HIF-1α、VEGF和Bcl-2水平越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END的发生风险与HIF-1α、VEGF和Bcl-2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外周血HIF-1α、VEGF和Bcl-2水平可能可作为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度的预测指标.
-
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经氧化应激途径致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
目的:通过鱼藤酮持续灌胃构建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研究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α-Syn)的毒性作用机制.方法:48只老年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鱼藤酮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鱼藤酮组灌注0.01 mL/g鱼藤酮氯仿溶液,对照组灌注0.01 mL/g氯仿溶液,均连续灌胃12周.于灌胃后取脑,行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α-Syn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中脑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于灌胃前、后取脑,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密度,并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灌胃12周后,Western blot显示鱼藤酮组中脑α-Sy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鱼藤酮组中TH阳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透射电镜显示鱼藤酮组小鼠黑质部可见线粒体、高尔基体不规则肿胀.鱼藤酮组SOD、GSH-PX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MD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鱼藤酮小剂量持续灌胃可在脑内诱发形成α-Syn寡聚体,α-Syn寡聚体可能经氧化应激途径导致多巴胺神经元损伤.
-
纹理分析在小脑半球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单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MRI图像纹理分析在小脑半球原发性脑淋巴瘤和单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位于小脑半球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20例和实性单发转移瘤22例的增强MRI图像.采用纹理分析方法在增强T1WI轴位图像上获取整个瘤体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峰度、熵值、偏度和异质性等定量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纹理分析中,PCNSL组标准差、熵值、偏度及异质性明显低于转移瘤组,而峰度明显高于转移瘤组(均P<0.05);异质性参数鉴别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其它参数值,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对标准差、熵值、偏度、峰度及异质性5个纹理分析定量参数进行多参数联合分析,其鉴别效能较利用单个纹理分析定量参数鉴别的效能高.结论:纹理分析部分定量参数(标准差、熵值、偏度、峰度及异质性)有助于鉴别小脑半球PCNSL和单发转移瘤.
关键词: 纹理分析 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转移瘤 单发 -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336例临床资料,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扫描是否存在CMBs分为无CMBs组154例,CMBs组182例;CMBs组按CMBs分布的位置分为大脑皮质、皮质下、基底节及幕下.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相关危险因素、血液检验结果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CMBs组中不同出血部位患者的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cy)和NIHSS评分.结果:与无CMBs组相比,CMBs组的尿酸和Hcy水平更高,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总胆固醇及既往脑卒中病史的几率均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脑卒中病史、Hcy和尿酸水平与CMBs的发生有关(P<0.05);高尿酸、高Hcy、糖尿病、脑卒中病史、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均为CMBs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不同部位CMBs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Bs分布于不同部位患者的尿酸水平、Hcy水平及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高Hcy、糖尿病、脑卒中病史、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压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分布的部位对NIHSS评分无影响.
关键词: 微出血 尿酸 同型半胱氨酸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
基于结构核心稳定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
目的:研究结构核心稳定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传统运动训练,治疗组给予基于结构核心稳定性运动训练,均治疗3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2组肩峰与肱骨大结节的间距(AGT)、评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及改良Bathel指数(MBI),并用表面肌电图记录肩关节核心稳定肌群大等长收缩(MIVC)的肌电活动,用积分肌电值(iEMG)分析2组治疗前后肌电的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2组的AGT、FMA-U、MBI和iEMG均有改善,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结构核心稳定性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小儿脑积水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小儿脑积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脑积水患儿56例依据采取的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腹腔镜组,各28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VPS,对照组采用传统VPS.比较2组手术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Kamofsky评分)、手术有效率(Salmon标准)、并发症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蛋白含量.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缩短(P<0.01);术后2组Kamofsky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腹腔镜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组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0.71%(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29%(P<0.05);术前2组血清NSE及S-100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NSE及S-100蛋白含量与同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3天腹腔镜组血清NSE及S-100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VPS较常规手术方式可明显提高脑积水患儿治疗的有效率,显著减少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氯倍他索促进鼻粘膜间充质干细胞成神经样细胞分化
目的:研究氯倍他索(Clo)对鼻粘膜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E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EMSCs,免疫荧光法鉴定体外扩增的EMSCs;MTT法检测Clo对E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成神经样细胞诱导实验分为Clo组、音猬因子(SHH)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各组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神经元细胞相关蛋白.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EMSCs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嵴源干细胞标志物Vimentin和Nestin.各组EMSCs成神经样细胞诱导7 d后,Clo组和SHH组EMSCs呈现双极和多极的典型神经样细胞形态并且高表达神经元细胞相关蛋白.Clo组EMSCs表达SHH和SMO的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与SH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o可促进EMSCs分泌内源性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结论:Clo可通过激活SHH信号通路和上调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促进E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
关键词: 鼻粘膜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 氯倍他索 神经样细胞 音猬因子 -
帕金森病合并主观认知功能减退的临床特点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主观认知功能减退(SCD)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将82例PD患者按是否有SCD主诉分为PD-SCD+组(n=42)和PD-SCD-组(n=40).应用相关认知功能测试量表评定患者各认知域功能(包括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功能、记忆力功能、视空间功能等),研究PD患者SCD的特点及SCD与年龄、病程、Hoehn-Yahr分级、UPDRS评分的关系.结果:PD-SCD+组记忆力(即刻记忆及延迟记忆)、注意力(数字广度测验及逆向数字测验)、执行功能(连线测验)等认知域评分与PD-SC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8,P<0.001;t=2.511,P<0.05;t=2.801,P<0.05).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PD患者SCD与病情严重程度(H-Y分级)、病程、UPDRS(第1部分)评分评分呈负相关(r=-0.391,P=0.020;r=-0.383,P=0.025;r=-0.528,P=0.001),与年龄、UPDRS(第2、3部分)评分无明显相关(r=-0.132,P=0.451;r=0.487,P=0.156;r=-0.443,P=0.124).结论:PD-SCD患者存在即刻记忆及延迟记忆异常,且SCD与病程、病情严重程度、URPDS评分第1部分有关.
-
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大步行速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iEMG)进行结局指标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BBS、FMA、MBI和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0),治疗后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治疗后干预组FAC步行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者所占比例、10 m大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