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后路寰枢椎临时固定治疗新鲜齿突骨折

赵文龙;倪斌;邓元;郭群峰

摘要: 目的:分析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临时固定治疗新鲜枢椎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5年4月行后路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治疗的43例新鲜枢椎齿突骨折患者(非融合组)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齿突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同时,以相同入选标准选取同期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固定术治疗的41例患者(融合组)作为对照。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寰枢椎稳定性。术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非融合组和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1.3±16.1)个月、(33.6±15.7)个月,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感染、内固定松动及寰枢椎不稳等情况。非融合组患者术后在VAS评分、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率与骨折愈合时间上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技术既可保留寰枢椎生理功能又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对于不适合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横韧带完整的齿突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手术方式。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单平面椎弓根螺钉矫正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旋转

    作者:马君;李振环;戴杰;林涛;周许辉

    目的 对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和万向椎弓根螺钉矫正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顶椎旋转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2例应用万向/单平面椎弓根螺钉行后路三维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Lenke 5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万向椎弓根螺钉治疗(A组)43例,使用单平面椎弓根螺钉治疗(B组)29例.记录手术前后腰椎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并计算侧凸矫正率.术前使用Nash-Moe法评估顶椎旋转程度,术后根据Upasani等提出的X线椎体旋转分级标准评价顶椎去旋转的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周及1年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侧凸矫正率为79.2%,B组为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顶椎旋转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1年顶椎去旋转程度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椎弓根螺钉都能很好地矫正Lenke 5型AIS患者冠状面侧凸,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在矫正及维持顶椎去旋转效果方面优于万向椎弓根螺钉.

  • 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

    作者:张海平;郝定均;贺宝荣;赵勤鹏;郭华;王晓东;刘团江;何思敏

    目的 总结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2月,采用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42例,其中男425例,女317例;年龄17~60(41.9±8.6)岁;损伤节段:T11 82例,T12 227例,L1 231例,L2 93例,L3 69例,L4 40例.AO分型:A1型262例、A2型95例、A3型335例、B1型41例,B2型9例.详实统计并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1~36(22.9±5.8)个月.共46例发生并发症(6.2%),其中术中并发症7例,包括导丝断裂3例,腹主动脉损伤1例,硬膜损伤3例;术后并发症39例,包括螺钉位置不良17例(共19枚钉),螺钉断裂8例,螺塞脱落2例,连接棒松动3例,复位不良4例,迟发性感染5例.7例术中并发症患者经术中及时处理,手术顺利完成;39例术后并发症患者中14例行手术翻修,其余患者给予支具等辅助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血管损伤、螺钉位置不良、复位欠佳、内固定失败等,其中常见的并发症为螺钉位置不良,其发生率为2.29%(17/742);并发症发生主要原因为手术误操作,占52.2%(24/46).

  • 血硒含量与脊柱侧凸的关系

    作者:柴丽娜;郭锦丽;赵胜;白帆

    目的 比较脊柱侧凸患者血液中微量元素硒含量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探讨微量元素硒和脊柱侧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4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IS组,手术治疗20例,非手术治疗20例)、2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CS组)及20名体检正常志愿者(对照组),测定其血液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IS组血硒含量为(85.9±36.9) μg/L,其中手术组为(62.6±24.0)μg/L,非手术组为(109.1±32.9) μg/L;CS组血硒含量为(156.8±40.5)μg/L;对照组血硒含量为(182.9±78.4)μg/L.两两比较,IS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血硒含量均低于CS组和对照组,且IS手术组明显低于IS非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组和对照组血硒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患者血硒含量与Cobb角呈负相关.结论 IS患者血硒含量显著降低,且血硒含量与Cobb角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

  • 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

    作者:华文彬;杨操;郜勇;张宇坤;吴星火;李帅;王琨;杨述华;邵增务

    目的 探讨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10月,采用经后路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的23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9例为特发性,14例为先天性,侧凸及后凸顶椎均位于同一节段.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分别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及后凸Cobb角,评价矫形效果;采用SRS-22问卷评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手术时间270~570 min,平均387 min;术中出血量900~2 700 mL,平均1 701 mL.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侧凸Cobb角术前110.6°±23.4°,术后24个月41.4°±12.0°,矫正率为62.6%.后凸Cobb角术前91.5°±27.8°,术后24个月33.1°±14.7°,矫正率为63.8%.冠状面偏移术前(30.3±17.0) mm,术后24个月(19.6±15.1) mm;矢状面偏移术前(34.0±42.2) mm,术后24个月(10.3±15.9)mm.术后24个月SRS-22问卷各项得分及总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截骨部位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由于痰液阻塞出现肺不张,8例胸腔积液.1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良好,能够实现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的重建.

  • 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的设计及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张强;武文杰;王成;荣志刚;刘勋;张泽华;侯天勇;代飞;许建中;罗飞

    目的 设计新型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并观察该装置联合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6月采用Halo-骨盆固定支具术前牵引联合截骨术治疗的8侧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特发性侧凸7例,结核性后凸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观测患者治疗前后脊柱侧凸/后凸Cobb角、躯干偏移距离、躯干高度(T1~S1)及身高的改善程度.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特发性侧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躯干高度(T1~S1)、躯干偏移距离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29.3%、46.8%.1例结核性后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4.9%、34.0%.牵引过程中2例发生盆针皮肤切割伴感染,1例发生颅钉松动脱落,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可满足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固定和牵引的治疗需求,通过术前缓慢牵引可逐步矫正重度脊柱畸形,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作者:刘小鹏;颜春铭;郭伟华;吴任涛;王虎;孙景福;陈淑玲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1月,共收治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73例,其中前期35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A组),后期38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B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以及腰痛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末次随访时,B组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A组,Cobb角显著小于A组,远期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术后ASIA分级情况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腰痛整体情况优于A组,其中无痛例数显著多于A组,中度疼痛例数显著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改善伤椎稳定性,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伴有马尾神经松弛影像学改变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疗效

    作者:沈禹航;蓝平衡;黄帅;王文涛;吴东桦;何大为

    目的 探讨伴马尾神经松弛影像学改变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 方法 收集2016年9月—2017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6例影像学上存在马尾神经松弛改变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6例患者腰椎MRI均可见狭窄节段上方马尾神经迂曲成团,均行常规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因术中硬膜撕裂行硬膜内探查.记录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症状均缓解,无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硬膜内探查可见马尾神经迂曲成团,无粘连及占位.16例患者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9 ~ 14(12.56±0.75)分,较术前4 ~ 9(7.44±0.73)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6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显示马尾神经迂曲成团现象消失. 结论 马尾神经松弛是腰椎椎管狭窄症发展进程的一部分,椎管内马尾神经迂曲成团是导致其影像学改变的原因.治疗腰椎原发病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不需要松解马尾神经,也不必担心马尾神经松弛现象.

  •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并发症对比

    作者:李宁;申明奎;白玉;王文刚;夏磊

    目的 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早期并发症. 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多节段CSM患者236例,111例采用ACDF治疗(前路组)、125例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后路组).记录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末次随访时前路组颈椎曲度(14.8°±4.1°)优于后路组(9.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前路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14.6±1.2)分、(75.6±3.5)%]均优于后路组[(13.2±2.0)分、(62.7±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4例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5.93%,其中前路组5例(4.50%,5/111),后路组9例(7.20%,9/125).常见的并发症为喉上/喉返神经损伤(5例,前路组),严重的并发症为脊髓损伤(3例,后路组),其余为C5神经根麻痹(2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切口血肿(1例),均为后路组病例.无食管、气管瘘及死亡患者. 结论 ACDF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CSM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ACDF能获得更好的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不同骨密度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作者:葛晨;陈哲;郑月焕;曹鹏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骨密度正常、骨密度下降和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月采用PKP治疗的7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患者腰椎平均骨密度T值,将患者分为骨密度正常组(T值> -1,A组),骨密度下降组(-1≥T值≥-2.5,B组)和骨质疏松组(T值< -2.5,C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各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以正侧位X线片为基础,以压缩椎体的楔形角表示椎体的几何学形状;以包含伤椎上下2个椎体的三节段后凸角评价脊柱后凸畸形程度.记录并比较各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楔形角和后凸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VAS评分及楔形角改善程度显著优于A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B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间后凸角改变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B和C组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2.5%(2/16)、7.4%(2/27)和17.2%(5/29),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于不同骨密度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均能显著缓解其腰背痛,并能不同程度地纠正压缩椎体的几何学畸形,且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更好.

  •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作者:王海波;王元;孙璟川;徐锡明;孔庆捷;杨勇;王英杰;张斌;史建刚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 方法 测量100例健康志愿者颈椎各椎间隙高度,计算各椎间隙高度与C2/C3椎间隙高度比值作为参考标准.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行ACDF治疗的139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节段术后椎间高度与C2/C3椎间高度比值是否在参考值95%可信区间内分为自然高度组和非自然高度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神经系统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情况.末次随访统计并分析轴性症状发生情况. 结果 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自然高度组较非自然高度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然高度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5.4%,非自然高度组为3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ACDF术中椎间隙的撑开高度应参照自身其他健康椎间隙的高度,控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健康椎间隙高度比值在95%可信区间内,椎间隙高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增加.

脊柱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个月内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