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超声弹性成像对肝纤维化分级的评估
肝纤维化为多数肝病发展的重要阶段,早期准确诊断肝纤维化分级对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尤为重要,超声弹性成像以独到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比较了瞬时弹性成像、声脉冲辐射弹性成像、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在肝纤维化不同分级中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的差异,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不同超声弹性成像方法在肝纤维化分级诊断中优势及不足的认识.
-
卵圆细胞介导肝脏再生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凋亡、坏死、衰老与卵圆细胞的激活和扩增密切相关,此外,卵圆细胞介导肝脏再生是肝损伤后再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多个实验证实了多种细胞因子、激素及神经递质参与此过程.回顾了近年研究结果,简要介绍TWEAK/Fnl4、Hedge-hog及甲状腺激素等多个信号通路与卵圆细胞介导肝脏再生的关系及研究进展,阐明各个信号通路在卵圆细胞介导肝脏再生中起的作用,了解其调节肝脏再生的机制,或许能对未来临床用药指明靶点.
-
Mac-2结合蛋白糖基化异构体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作用
Mac-2结合蛋白(M2BP)是存在于胞浆、组织液和血浆中的一类糖蛋白,可由多种组织器官分泌.Mac-2结合蛋白糖基化异构体(M2BPGi)由肝星状细胞合成,简述了M2BPGi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现状,发现血清M2BPGi水平有助于提高肝脏病变诊断、监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较其他无创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有望成为肝脏病变诊断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
PD-1/PD-L信号通路在慢性HBV感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是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HBV的慢性感染可导致疾病的进展.程序性死亡因子(PD)1是近年来发现的属于B7/CD28家族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与其配体(PD-L)结合后在调节T淋巴细胞的活化、分化及增殖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PD-1及其配体的表达存在差异.PD-1及其配体在不同的免疫细胞上的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的免疫耐受,终导致HBV感染的慢性化.通过不同途径阻断PD-1/PD-L通路可以使耗竭的T淋巴细胞功能得到改善,提示可能是未来抗病毒治疗的方向之一.
-
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microRNA的研究现状
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复杂的过程,肝转移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对转移机制的理解和深入研究有助于寻求解决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方法,当前研究认为microRNA参与了肿瘤的转移与复发,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microRNA的研究,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归纳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microRNA的研究进展,回顾了microRNA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分子机制,表明microRNA在肿瘤转移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妊娠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HPS于1952年由Farquhar等首次报道,继发性HPS于1975年由Chandra首次报道.但其诊断及治疗目前尚缺乏相关的临床经验.本文主要介绍本科收治的1例以黄疸为突出表现的妊娠合并HPS的病例资料,旨在为临床鉴别妊娠期肝功能受损的患者提供参考.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的效果评价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一线方案,术后随访及时和准确判断肿瘤存活与坏死情况,对于评价治疗效果、指导下一步治疗以及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波谱、灌注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非相干运动、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等无损地观察肿瘤细胞的代谢、血流、能量及血氧等变化,指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HCC的TACE疗效评价有良好前景.
-
超声内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超声内镜(EUS)通过全面评估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既可预测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首次出血、治疗后复发及再出血的风险,又可引导并参与静脉曲张的治疗.介绍了EUS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独特优势,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并且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率,通过EUS系统诊治门静脉高压症已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
儿童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原发性儿童肝脏肿瘤并不罕见,儿童肝脏恶性肿瘤发生率位居儿童腹部恶性肿瘤第3位,具有恶性率高,先天性肿瘤多见和好发年龄明显的特点.而且儿童肝脏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发病隐匿、肿瘤病灶体积大、病理类型多、发生部位复杂,与成人相比处理更为困难.对小儿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进行了综合阐述,指出随着影像医学的迅猛发展,影像学检查在明确肝脏肿瘤的发生部位、提示肿瘤良恶性及肿瘤分级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参考价值.
-
PET特异性分子探针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肝纤维化是许多慢性肝病的标志性过程,临床上以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作为肝纤维化的诊断金标准,目前缺乏无创诊断早期肝纤维化的有效手段.肝纤维化进程伴随着复杂的分子水平的物质变化,各种物质变化与肝纤维化进展程度有一定相关性.PET作为能够提供组织功能与代谢等分子水平信息的影像学检查,有能力监测这些定量化信息.简单介绍了应用于早期肝纤维化诊断的PET特异性分子探针的原理,总结了目前PET特异性分子探针对早期肝纤维化诊断、分期的应用价值,以及寻找更多、更合适的PET特异性分子探针应用于早期肝纤维化.
-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及术前可切除性和分期的影像学评估
胰腺癌是一种高病死率的侵袭性恶性肿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作为首选的胰腺成像手段,可评判胰周主要血管是否受侵、受侵范围和程度,为肿瘤分期、手术可切除性评估等提供可靠依据.MRI为CT的一种重要补充检查手段,对疾病诊断、肝转移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胰腺癌血管侵犯情况是术前评估胰腺癌是否可切除的主要指标.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胰腺癌周围神经受侵及肝动脉变异等因素均会影响患者预后.指出胰腺癌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对治疗方案制订、术式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评估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慢性肝脏疾病和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方法.随着外科技术、器官保存技术及药物治疗的迅速发展,术后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然而,术后并发症仍然是影响移植术后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因素.由于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后各类并发症的诊断相当困难,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总结了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血管源性并发症、胆系并发症、肝实质病变及术后感染等的影像学表现,指出影像学检查具有极大优势,可多方位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
《2016年欧洲肝病学会丙型肝炎治疗指南》解读及分析
鉴于抗HCV药物研制非常迅速,针对抗HCV治疗的指南更新也非常迅速.仅2016年日本、澳大利亚及亚太肝病学会均发布了HCV的新指南[1-3].2016年9月23-24日在巴黎举行的欧洲肝病学会(EASL)年会发布了HCV感染新的展望-治愈的流程图及新的丙型肝炎治疗指南,以往EASL更新指南发布通常在每年4月24日召开EASL会议前后数天,但今年之所以延迟更新指南,主要是等待2个新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在欧洲获批上市,即:grazoprevir/elbasvir(Zfpatier)和 sofosbuvir/velpatasvir (Epclusa).
-
伴有肾脏损伤及其高危风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1 前言(1)2015年版多个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应监测肾脏功能相关指标.(2)对于具有肾脏损伤风险以及合并肾脏损伤的CHB患者提出了推荐治疗方案的意见和药物.2015年版亚太肝病学会(APASL)《亚太乙型肝炎临床管理指南》、2015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及2015年版世界卫生组织(WHO)《慢性乙型肝炎感染预防、管理和治疗指南》均提出CHB患者在治疗前后应定期监测肾脏功能相关指标,同时对于具有肾脏损伤风险以及合并肾脏损伤的CHB患者提出了推荐治疗方案的意见和药物.
-
《2016年欧洲肝病学会丙型肝炎治疗指南》推荐意见
欧洲肝病学会(EASL)于2016年对丙型肝炎治疗的推荐意见进行了修订更新,近日发表于J Hepatol,新版推荐意见仍沿用GRADE系统,证据质量分为高(A)、中(B)、低(C),推荐等级分为强(1)、弱(2).新版推荐意见的要点如下.1 急型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CHC)的诊断(1)诊断是否存在HCV,首先检测抗HCV(A1).
-
肝胆特异性MRI对比剂钆塞酸二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是一种肝胆特异性MRI对比剂,通过在Gd-DTPA分子结构上添加脂溶性乙氧基苯甲基(ethoxybenzyl,EOB)得到的Gd-EOB-DTPA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Gd-EOB-DTPA一方面通过缩短组织T1弛豫时间,可得到与Gd-DTPA相似的多期动态增强效果,从而观察肝脏病变的常规多期动态增强方式及其表现;另一方面,肝功能正常者注射Gd-EOB-DTPA后10~20 min肝实质大程度增强,同时胆系也可显影,该期相称为肝胆特异期.
-
《多学科专家声明:HCV相关性肝外表现患者诊断指南》摘译
HCV具有嗜肝细胞和嗜淋巴细胞特性,可引起慢性肝损伤和多种肝外表现(HCV extra-hepatic disorders,HCV-EHDs).HCV-EHDs一方面与HCV感染后可引起淋巴组织增生紊乱导致的免疫系统失调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慢性HCV感染可造成循环免疫复合物聚集和(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相关.多学科国际专家小组总结了HCV-EHDs具体的诊断标准,旨在为HCV-EHDs的诊断提供具有共识性的指导方针.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铁代谢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7月-2016年4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NAFLD患者(NAFLD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70例(健康对照组).68例NAFLD患者中单纯NAFLD患者24例,伴ALT异常者44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AST、ALT、TC、TG水平及铁代谢指标[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调素(HEPC)]水平,观察NAFLD患者ALT异常与血清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NAFLD组患者的BMI、ALT、AST、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9.8、8.6、8.5、9.2、2.7,P值均<0.05);铁代谢指标SI、S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SI:(21.7±7.1) μmol/L vs (18.7±6.9) μmol/L,t=2.3,P=0.02;SF:(340.2±257.6)μg/L vs(119.1±81.2)μg/L,t=6.7,P<0.01)],HEPC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2.2±5.3)μg/L vs(22.2±6.5) μg/L,t=9.9,P<0.01)].伴ALT异常NAFLD患者的血清ALT、SI、SF水平显著高于单纯NAFLD患者[ALT:(89±58) U/L vs(26±8)U/L,t=7.1,P<0.01;SI:(23.4±6.2) μmol/L vs(19.6±7.9) μmol/L,t=2.2,P=0.03;SF:(406.2±290.0) μg/L vs (219.4±112.0)μg/L,t=3.7,P<0.01),血清HEPC水平显著低于单纯NAFLD患者[(7.4±4.9) μg/L vs (16.1±7.8) μg/L,t=4.7,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F与ALT、AST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34,P值分别为0.02、<0.01).结论 NAFLD患者存在显著铁超载,且在伴ALT异常的NAFLD患者中表现更为明显.SF与ALT、AST呈显著正相关.血清铁蛋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NAFLD患者肝损伤严重程度.
-
药物性肝损伤慢性化的临床类型及特点
目的 初步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慢性化的临床类型及主要特点.方法 筛选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诊断为DIU的病例,对其中的84例慢性DIU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病例均填写病例报告表,数据录入数据库,包括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用药种类、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84例患者中女性63例,占75.0%.根据病情发展和肝功能的恢复过程,可将DIU的慢性化过程分为6种临床类型,其中64例(76.2%)为反复发作型,4例(4.8%)为迁延不愈型,4例(4.8%)为反复波动型,6例(7.1%)为慢性胆汁淤积型,5例(6.0%)为快速进展至肝硬化型,1例(1.2%)为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型.84例患者中56例(66.7%)患者存在基础疾病;由单一药物引起者有51例(60.7%),主要为中药(47.0%)、解热镇痛药(10.6%)和抗结核药(9.1%);肝损伤类型中肝细胞损伤型52例(61.9%)、胆汁淤积型8例(9.5%)、混合型5例(6.0%);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19例(22.6%).结论 DILI的慢性化可分为6种临床类型,常见的是反复发作型,其他还包括迁延不愈、反复波动、慢性胆汁淤积、快速进展至肝硬化和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外周血CD4+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毒疗效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本院完成标准化抗病毒治疗与随访的85例CHC患者作为CHC组,选取4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12、48周,以及随访24周时采用流式细胞测定患者的外周血CD4+ Treg,并测定血清HCV RNA、AST、ALT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前,CHC组的HCV RNA、AST、ALT及CD4+ Tre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治疗12周时,CHC组85例患者中36例(42.35%)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EVR)(EVR组),另49例(57.65%)未获得EVR(no-EVR组),EVR组患者的HCV RNA和CD4+ Treg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t分别为39.241、8.763,P值均<0.001),2组间HCV RNA、CD4+ Tre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520、8.227,P值均<0.001).治疗48周时,CHC组85例患者中49例(57.65%)获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R)(ETR组),另36例(42.35%)未获得ETR(no-ETR组),ETR组患者治疗48周时的AST、ALT、CD4+ Treg及HCV RN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值分别为46.197、11.806、15.368、9.694,P值均<0.001)和no-ETR组(t值分别为72.612、9.274、9.682、7.729,P值均<0.001).随访24周时,CHC组85例患者中39例(45.88%)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SVR组),其中30例为获得EVR患者,32例为获得ETR患者,另46例(54.12%)未获得SVR(no-SVR组),SVR组治疗48周、随访24周的HCV RNA、AST、ALT及CD4+ Treg水平均显著低于no-SVR组(治疗48周:t值分别为117.564、17.113、10.564、4.452,P值均为<0.001;随访24周:t值分别为11.196、20.997、13.384、7.900,P值均<0.001).结论 CHC患者存在外周血CD4+ Treg表达升高,抗病毒治疗可有效下调CD4+ Treg水平,减轻肝损伤.外周血CD4+Treg检测可作为CHC发病及抗病毒疗效的评价指标.
-
利用单个细胞RT-PCR法克隆全人源性HBV单克隆抗体的探讨
目的 建立外周血单个抗体分泌细胞分离和单个细胞RT-PCR系统,高效快速克隆高度特异性、全人源性的HBV单克隆抗体.方法 选择3例HBV感染恢复期患者,从外周血中富集B淋巴细胞,加入HBcAg Peptide pool活化B淋巴细胞,流式分选出记忆性抗体分泌细胞(CD19+ CD10-IgG+ CD27+),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单个细胞,单细胞RT-PCR反转出cDNA,巢式PCR扩增抗体重链恒定区序列片段,将PCR产物纯化并克隆至pEASY(R)-T1 simple克隆载体,进行测序鉴定.结果 ELISA结果显示,3例HBV感染恢复期患者血浆中均检测到较高水平IgG,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流式结果显示,B淋巴细胞比例均高于94%,且均可分离出记忆性抗体分泌细胞.从分离的抗体分泌细胞中挑选出24个含有1个形态完好的细胞,经鉴定,其中有14个扩增成功,且条带在200 bp左右,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对抗体重链序列分析显示成功扩增出抗体恒定区片段.结论 成功构建了单个抗体分泌细胞分离和单个细胞RT-PCR系统,获得了抗体重链序列,为后期全人源性乙型肝炎单克隆抗体的高通量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FibroScan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重度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估瞬时弹性超声成像(FibroScan)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重度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2015年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行FibroScan和血清实验室检查,并经肝活组织检查病理确诊的患者245例,分为轻度肝纤维化组(S1~S2,n=189)和中重度肝纤维化组(S3~S4,n=56).测定患者的FibroScan、APRI、透明质酸(HA)、AST、ALT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采用Logis-tic分析进行风险预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95%可信区间(95%CI)及ROC曲线下面积(AUC)表示FibroScan诊断中重度肝纤维化的准确度.选取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的大值所对应的FibroScan值表示肝纤维化不同分期的佳截断值.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ALT、AST、HA水平,以及APRI、FibroScan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与FibroScan测定值、HA和APRI水平相关(比值比分别为2.56、1.03、31.73,P值均<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FibroScan是唯一中重度肝纤维化的相关参数(比值比=2.25,P<0.001).FibroScan、HA和APRI诊断中重度肝纤维化的AUC分别为0.985、0.842、0.868,95%CI分别为0.969~1.000、0.774~0.911、0.813~0.922,临界值分别为11.65、104.4、0.69;FibroScan、HA和APRI诊断中重度肝纤维化的灵敏度分别为98.9%、96.3%、96.3%;特异度分别为85.7%、55.4%、48.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9%、87.9%、86.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81.6%和79.4%.结论 FibroScan诊断中重度肝纤维化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及时发现肝纤维化并准确判定纤维化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
1,25(OH)2D3干预IL-17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表达抑制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及外周血中IL-17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 3α的表达变化,以及1,25(OH)2D3经干预IL-17通路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橄榄油)、模型组(CCl4橄榄油溶液)、药物对照组(CCl4橄榄油溶液+橄榄油灌胃)、治疗组(CCl4橄榄油溶液+1,25(OH)2D3橄榄油溶液灌胃).8周后取肝组织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并对其纤维化程度进行病理分期;采用ELISA法检测干预后不同时间点(4、6、8周)血清中IL-17水平;免疫组化法分析不同时间点(4、6、8周)各组大鼠肝组织IL-17和MIP3α的蛋白表达;real time-PCR法检测第8周各肝组织IL-17和MIP3α的mRNA表达.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8周时模型组及药物对照组肝纤维化显著,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4组间各个时间点(4、6、8周)血清IL-17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13、5.79、7.18,P值均<0.05);正常组血清IL-17水平很低,各个时间点(4、6、8周)模型组及药物对照组血清IL-17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P值均<0.01);治疗组各时间点血清中IL-17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和药物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但均以第4周表达水平高.免疫组化和real time-PCR法检测显示,对照组肝组织中几乎不表达IL-17,且MIP3α表达甚微;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血清中IL-17水平逐渐降低,肝组织中IL-17水平逐渐升高(r=-0.793,P<0.01);4组间各时间点(4、6、8周)肝组织表达IL-17、MIP3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7:F值分别为11.02、9.61、7.45,P值均<0.05;MIP3α:F值分别为9.47、8.93、6.15,P值均<9.05);模型组及药物对照组各时间点(4、6、8周)肝组织表达IL-17、MIP3α蛋白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治疗组肝组织各时间点表达量较模型组和药物对照组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于第8周时表达量高.模型组及药物对照组第8周IL-17、MIP3α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增多,治疗组较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显著减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36、10.15,P值均<0.05).结论 (1)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IL-17水平先升高后降低,而肝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提示肝纤维化后期血清中Th17渐被趋于肝脏;(2)1,25(OH)2D3治疗组肝脏中IL-17和MIP3α蛋白及mRNA水平较模型组及药物对照组均明显降低,提示IL-17通路可能为1,25(OH)2D3抑制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之一.
-
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梯度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门静脉压力下降梯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总结理想的门静脉压力降低范围.方法 收集2013年11月-2015年12月于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消化科行TIPS的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行TIPS和胃冠状静脉及胃短静脉栓塞术,监测门静脉压力梯度变化区间值,随访时间3d~24个月,分析门静脉压力降低梯度与术后肝功能、脾功能、再出血率、并发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疾病的关系.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3d患者肝功能明显下降.术后2个月,TBil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81±27.82) μmol/L vs(31.64±17.67) μmol/L,t=5.372,P<0.001].术后6个月,RBC、PLT水平变化较术前不明显,但WBC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79±1.37)×109/L vs(4.57±2.24)×109/L,t =2.835,P=0.006].患者术前门静脉压力为(30.62 ±3.56)mm Hg,较术后(21.21±2.90)mm Hg平均下降约23%(t =23.318,P<0.001).所有患者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症状(如腹胀、纳差、腹泻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无支架狭窄或闭塞;术后肝性脑病13例,易发生于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至(14.7 ~25.7) mm Hg时,即压力下降百分比为36%~40%.术后即刻行脾静脉造影示曲张静脉基本消失,未见有侧支静脉曲张.术后1个月内复查胃镜,食道静脉曲张未见明显变化者5例.其余患者随访2年,患者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从重度、红色征阳性逐渐减轻,变成中度、轻度,甚至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轻度+消失比例从术后第3d的22%升至第2年的53%.术后1个月内,未见再次出血患者.术后2、6、10、14、16、24个月分别出现再次出血6例,其中1例不排除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5例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次破裂出血,其术前中位门静脉压力为36.5 mm Hg,术后24.8 mmHg,平均压力下降32%.结论 TIPS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止血及预防再次出血效果良好,将门静脉压力水平控制在(21.21±2.90) mm Hg以下,门静脉压力下降程度低于36% ~40%,既可以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亦可以避免肝性脑病的发生.TIPS术后短期内可造成肝损伤,但1~6个月可恢复正常,但短期内对脾功能无明显恢复作用.
-
血清ALP、GGT水平对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治疗前血清ALP、GGT水平对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2015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165例经病理或临床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并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术前的临床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治疗前血清ALP、GGT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及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血清ALP正常(≤135 U/L)及异常(>135 U/L)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1%和79%,2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68%,5年生存率分别为35%和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清GGT正常(≤45 U/L)及异常(>45 U/L)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5%和87%,2年生存率分别为85%和71%,5年生存率分别为37%和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血清ALP[风险比(HR)=1.766,95%可信区间(95% CI):1.068~2.921,P=0.027]及GGT(HR=2.312,95%CI:1.367~3.912,P=0.002)与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总生存期密切相关,是其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前血清ALP正常及异常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和50%,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和21%,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4%和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血清GGT正常及异常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和56%,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2%和35%,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8%和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血清ALP(HR=1.653,95%CI:1.001~2.729,P=0.049)及GGT水平(HR=1.949,95% CI:1.296~2.930,P=0.001)与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无进展生存期密切相关.在ALP异常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高,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差,腹水发生率高;GGT异常患者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差,肿瘤分期晚,肿瘤≥5 cm患者比例高,肝性脑病发生率高.结论 治疗前血清ALP、GGT水平可用于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预后,二者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治疗后的远期生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行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高危部位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基础上行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高危部位肝癌病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高危部位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所有患者首先行TACE治疗,术后3~5d行RFA治疗.RFA治疗均在CT引导下完成.主要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64例患者中共包含76个病灶,均完成TrACE及RFA治疗.术后1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为81.5%(62/76).术后随访6~64个月,至随访结束,肿瘤局部进展率为28.9%(22/76);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6%、78.1%、64.1%.随访期间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1%(1例出现肝脓肿、1例出现胆道出血),分别在内科治疗和介入治疗后缓解且无后遗症.结论 在TACE基础上行CT引导下经皮RFA治疗高危部位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
干预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基因转录联合抗肿瘤药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协同作用
目的 探讨干预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GPC)3基因转录和联合抗肿瘤药物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方法 构建4种GPC-3-shRNA质粒转染肝癌HepG2细胞,以realtime-PCR、Western Blot法观察GPC-3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4种转染质粒中shRNA1转染HepG2细胞效率>85%,在mRNA水平的沉默效率为89.3%,GPC-3蛋白表达显著抑制(P<0.01).shRNA1干扰组72 h HepG2细胞抑制率71.1%,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92,P<0.001);shRNA1干扰组肝癌细胞发生生物学特性改变,迁移抑制率为89.1%,明显慢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6,P<0.001);HepG2细胞运动抑制率为53.6%、侵袭抑制率60.1%,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400、48.245,P值均<0.001).shRNA1干扰组β-catenin mRNA抑制率为46.9%,Glil mRNA上调率为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08、-3.551,P值分别为<0.001、0.009).在24h时,10μmol/L索拉非尼与shRNA1联合,对肝癌细胞抑制率为52.6%,100 μmol/L索拉非尼与shRNA1联合,对肝癌细胞的抑制率为7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314、50.352,P值均<0.001).索拉非尼对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4.67±1.20) μmol/L、雷帕霉素为(7.85±2.00) nmol/L、厄洛替尼为(18.36±0.56)μmol/L,与shRNA1联合使用后HepG2细胞抑制率达95.11%.结论 特异性shRNA干预GPC-3转录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运动和侵袭能力,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与抗肿瘤药物协同抑制癌细胞增殖,提示GPC-3可能是肝癌治疗有效靶点,联合靶向治疗将为肝癌提供更佳治疗策略.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肝外胆管腺瘤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肝外胆管腺瘤的临床特征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其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7例肝外胆管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ERCP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7例患者入院排除手术禁忌后,择期行ERCP,术中胆管造影见胆管不同部位显影中断,均予以导丝引导下细胞刷检及超细活检钳胆管内活组织检查,病理提示胆管腺瘤,6例患者选择ERCP治疗,1例患者ERCP术后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随访6~12个月,6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2个月并发胆管炎.结论 ERCP作为微创检查手段,有助于明确病因和判断病情.当患者存在外科手术禁忌或暂时不愿选择外科手术时,ERCP可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能很好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
MRI在肝胆疾病中的应用及挑战
我国肝胆疾病高发,且多样化.除慢性病毒性肝炎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的发生率亦逐年上升.近年来,随着MRI软硬件技术的改进、参数的个性化选择、脉冲序列的变换组合、新型造影剂的使用等,MRI已成为肝胆疾病诊断不可替代的检查手段,但仍面临挑战,重点评述了MRI在肝胆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和研究难点,探讨进一步提高临床研究水平的发展前景.
-
预防HBV母婴传播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母婴传播是HBV的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高地方性流行地区.婴儿出生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并随后完成全程接种,可预防约95% HBsAg阳性母亲将HBV传播给其婴儿,但仍可有5%~10%高水平病毒血症母亲的婴儿为免疫预防失败.现已证明,在孕晚期给予高病毒载量孕妇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可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本文讨论了抗病毒治疗预防母婴传播的标准,包括孕妇HBV DNA的阈值、开始治疗时间、停药时间、用药种类,以及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途径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