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립체정향화공능성신경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2425
- 国内刊号: 34-116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双侧内囊前肢和扣带回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附3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双侧内囊前肢和双侧扣带回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4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与扣带回前部毁损术,并分别在术前与术后2周、6个月、1年、2年由精神科医师进行YBOCS、HAMA、HAMD量表评定以及术后疗效评定.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因疗效不佳而接受二次手术.结果 难治性强迫症患者术后各期YBOCS、HAMA、HAMD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术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70.6%)明显低于术后2周的总有效率(94.1%),但术后1年、2年的总有效率与术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与双侧扣带回前部毁损术对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疗效显著,并可保持较好的远期疗效.
-
吗啡成瘾性大鼠脑内核团神经细胞[Ca 2+]i变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吗啡成瘾对大鼠脑内与成瘾相关核团神经细胞[Ca 2+]i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吗啡成瘾组和对照组,观察成瘾后的戒断症状;应用对Ca2+敏感的探针Fluo-3与Ca2+络合后被激光激发发出荧光的特性,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伏核、海马、内侧额前皮质神经细胞[Ca 2+]i变化,并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吗啡成瘾大鼠脑内伏核、海马及内侧额前皮质神经细胞[Ca 2+]i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结论 长期使用吗啡可明显增高伏核、海马和内侧额前皮质神经细胞[Ca 2+]i.
-
颅底CT重建加神经电生理联合引导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附2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颅底CT重建加神经电生理联合引导方法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在颅底CT重建加神经电生理联合引导下,运用射频治疗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 28例全部穿刺成功,无穿刺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一次止痛.随访4年,1年复发1例,2年复发2例,3年复发3例,共复发6例.结论 颅底CT重建加神经电生理联合引导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确切,可作为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
-
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手术切除脑功能区小病灶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 Stryker LEIBNGER 神经导航指导锁孔显微手术切除重要功能区小病灶的手术效果和精确性以及提高手术疗效及降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32例患者应用神经导航辅助锁孔显微手术切除重要功能区小病灶.病变直径0.5~1.8cm.对其注册精度、术中导航精度、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神经导航系统平均注册误差0.5mm.术中脑移位的平均水平误差0.8mm,平均垂直误差0.7mm.所有病例均顺利寻找到病灶并作显微镜下全切除.骨窗面积平均为2.5cm×2.5cm.术后神经系统功能保留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 神经导航引导下采用锁孔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脑重要功能区小病灶具有定位精确,动态示踪和实时导航,侵袭性小,安全、可靠等特点.
-
幕上脑室囊肿伴癫痫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幕上脑室囊肿与癫痫的关系及外科治疗方法 . 方法 回顾分析十年来我院收治的16例幕上脑室囊肿病例中伴有癫痫发作的9例资料. 结果 9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透明隔囊肿5例,侧脑室囊肿4例.临床表现为癫痫,部分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5例行脑电图检查均提示异常脑电图.分别采用开颅囊壁切除或立体定向囊壁造瘘等方式手术,术后患者癫痫发作均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 幕上脑室囊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其癫痫发生的原因与囊肿的压迫效应有关,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
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126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对2000年8月至2005年12月间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病人年龄15~76岁,肿瘤大径<10mm 68例、10~20mm 56例、>20mm 2例,伽玛刀治疗剂处方量为15~30Gy、50%~65%等剂量曲线.结果 随访1~6年,肿瘤消失75例,肿瘤缩小28例,肿瘤无变化15例,肿瘤继续增大8例.肿瘤生长控制率93.6%(118/126);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率63%(49/78),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为15%,因肿瘤复发或激素水平未恢复再行肿瘤切除术5例.结论 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能控制垂体腺瘤肿瘤生长,可恢复垂体内分泌功能异常改变.
-
中国人脑第三脑室MRI立体定向宽度的研究
目的 研究健康中国人脑立体定向标志,为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提供第三脑室影像解剖学数据.方法 采集健康中国成人自愿者脑MR立体定向图像120例,男、女各60例.在T1、T2加权像和FSEIR成像序列轴位像上测量第三脑室的宽度,对三种成像方式所测得的第三脑室宽度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T2加权像MRI第三脑室的宽度大于T1加权像MRI第三脑室宽度,T2加权像MRI第三脑室的宽度范围在2.0~9.9mm之间,平均为5.09±1.59mm.结论 T2加权像是第三脑室宽度测量的有效成像序列,第三脑室宽度与年龄呈正相关,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
多源偶极子定位在癫痫发作间歇期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多源偶极子定位法对癫痫灶的定位研究价值及准确度.方法 对50例顽固性癫痫病人,通过术前在发作间期采用多源偶极子定位癇源位置,术中皮层电极(ECoG)、深部电极确定痫灶范围,并进行手术处理,对比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对颞叶癫痫,偶极子定位与ECoG及深部电极基本一致,对额叶、顶叶、枕叶癫痫,误差约10~15mm,随访8~36个月,50例中,36例无发作,9例发作出少于75%.3例发作少于50%,2例发作同术前.结论 间歇期头皮脑电多源偶极子定位方法准确可靠,相当于有创性电生理定位意义.
-
神经外科导航辅助下邻近功能区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 总结神经导航系统在邻近重要功能区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的价值.方法 应用德国Brain-LAB公司VV2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切除大脑半球邻近脑功能区胶质瘤56例,并对神经外科导航应用于脑胶质瘤切除手术的优越性、精确性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病例中,平均注册误差为1.6±0.5mm,术后近期复查CT或MRI证实肿瘤影像学全切率为87.5%,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已改善,肢体活动等重要神经功能与术前比较均未受明显影响,手术并发症少.短期随访3~13个月期间,5例复发.结论 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切除邻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具有定位准确、精确性好、具有微侵袭等特点,有助于提高脑胶质瘤的全切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相对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和疗效.
-
CT定位及多靶点组合治疗强迫症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多靶点组合对强迫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运用CT定位和多靶点组合,射频热凝治疗强迫症例.采用Yale-Brown强迫症量表、Hamilton抑郁、焦虑量表对照评估.结果 42例强迫症中显效 25 例,进步 12 例.结论 双侧扣带回+双侧内囊前肢多靶点组合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强迫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附11例报告)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治疗效果和机制.方法 2004年4月~2006年12月,11例顽固性癫痫进行了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其中3例为脑炎后部分性继发全身发作,3例为Lenonx-Castaut Syndrome(LGS),另外5例为原因不明的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在甲状软骨水平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作3cm皮肤切口,分离肌肉并显示左侧迷走神经干约3cm,将螺旋型迷走神经刺激电极缠绕于迷走神经干上,在左腋前线作一皮肤切口,将刺激器置入皮下并与刺激电极相连接及固定.术后2周开机,调试参数,刺激电流从0.25mA逐渐调至1.5mA,刺激模式为:刺激时间为30秒,间歇5分钟,脉宽为500~1000μs,频率为30Hz.结果 术后3个月~2年随访,癫痫发作频率平均减少60%,发作程度减轻,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明显减少,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结论 迷走神经刺激手术创伤小,副作用少,术后能减少病人发作的频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对不适合开颅手术的难治性癫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手术(附389例报告)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病变的应用.方法 总结了2004年9月~2006年6月我科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内病变389例的导航定位准确性和临床疗效.结果 389例手术机显定位误差0.8~3.1mm,寻找病灶成功率100%;299例脑肿瘤全切除279例,占93.3%,46例动脉瘤全部夹闭成功,脑AVM40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神经导航系统在显微手术中定位准确,可以实时准确的指示术区的有关解剖结构,并引导手术操作,有效地减少了创伤,提高了手术疗郊.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配合
目的 总结125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 术前对12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充分准备手术所需要的器械、物品,术中密切配合手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术后及时回访病人.结果 125例微血管减压术的病人中,121例术后疼痛消失,4例疼痛改善不明显,后经射频治疗疼痛消失,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良好的心理护理、周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
立体定向活检术在诊断多发性颅内胶质瘤的应用价值(附8例报道)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活检术在多发性颅内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安装Leksell立体定向头架,MRI定位,对8例颅内有多发病灶的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术.结果 经病理证实,8例患者中,星性细胞胶质瘤Ⅰ~Ⅱ级4例,Ⅱ~Ⅲ级2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例,神经节胶质瘤1例.结论 立体定向活检术在确诊多发性颅内胶质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基底外侧杏仁核和隔内侧核毁损对精神分裂症大鼠行为学及中脑D2受体的影响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基底外侧杏仁核(BLN)和隔内侧核(MS)的联合毁损对甲基苯丙胺(MAP)大鼠中脑脑区多巴胺D2受体(D2DR)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基底外侧杏仁核毁损组(BLN组)、隔内侧核毁损组(MS组)、基底外侧杏仁核与隔内侧核联合毁损组(BLN+MS组),每组各8只;采用经腹腔注射MAP制备精神分裂症MAP模型,立体定向--直流电毁损BLN和MS,原位杂交法观察中脑脑区D2DR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中脑D2DR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BLN组、MS组及(BLN+MS)组中脑D2DR阳性细胞数目与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BLN和MS的联合毁损可以抑制使用MAP而诱发的中脑D2DR表达的亢进.
-
立体定向毁损伏隔核组合治疗精神分裂
目的 观察立体定向手术方法毁损伏隔核组合治疗精神分裂的疗效.方法 对7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的病人行立体定向手术毁损伏隔核组合扣带回、杏仁核,观察其疗效.结果 1例痊愈,6例显效,6例抗精神病药物效价增高而出院.术后1例强迫症复发.术后经6~22个月的随访,6例显著进步.结论 伏隔核组合毁损可改善病人阳性症状、可提高抗精神病药物药物效价.伏隔核可能是治疗精神分裂的有效靶点之一.
-
兴奋性氨基酸及受体与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兴奋性氨基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递质,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以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为主.研究表明谷氨酸及受体参与从神经元信息传递到神经可塑性及神经营养、发育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与学习、记忆形成机制密切相关,而且还影响认知功能.病理情况下,细胞外间隙中谷氨酸浓度增高能产生兴奋性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与和细胞内Na+、Cl-、H2O、Ca++超载、氧自由基、一氧化氮的介导有关,促发多种急慢性脑损伤的发生.
-
GDNF治疗帕金森氏病研究进展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是黑质纹状体系统中重要的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 PD)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均提示GDNF对帕金森病具有治疗价值.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帕金森氏病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
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兴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众多疾病的治疗上渐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其在血管性痴呆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研究近况.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