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杂志
Immunological Journal 면역학잡지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孕期开始的持续维生素A缺乏加重LPS诱导的仔鼠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
目的 探讨孕期维生素A(VA)缺乏对LPS诱导的仔鼠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构建孕期开始的VA正常(VAN)和VA缺乏(VAD)母鼠模型,其子代(仔鼠)于6周龄时给予脂多糖(LPS)灌胃诱导肠道感染.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清视黄醇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仔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浓度;采用RT-PCR和Westem blot技术测定RA受体(RARβ)、Toll样受体4和紧密连接蛋白ZO-2的变化.结果 VA营养水平与LPS处理均是血清视黄醇的影响因素(P<0.000 1和P=0.035 9),但影响血清视黄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VA营养水平(P<0.000 1).同时,VA水平与LPS处理也均是血清DAO水平的影响因素(P=0.048 1和P<0.000 1),但LPS是引起DAO水平升高的主要因素(P<O.000 1).此外,VAD仔鼠结肠黏膜组织中的RARβ、TLR4和ZO-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VAN组显著降低.LPS处理后,RARβ的表达水平在VAN组进一步降低,VAD仔鼠结肠黏膜组织中TLR4和ZO-2的表达水平始终低于VAN组.结论 孕期开始的持续的VA缺乏主要降低血清视黄酸水平及ZO-2的表达,LPS处理上调血清DAO水平及肠上皮细胞TLR4的表达,而RARβ的表达水平受到VAD及LPS的交互作用,提示VA缺乏可能会降低仔鼠肠道的天然免疫调节能力,降低肠道屏障功能,从而影响肠道的抗感染能力.
-
TLR4在基因突变小鼠C3H/HeJ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目的 探究TLR4突变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TLR4基因突变型C3H/HeJ小鼠和野生型C3H/HeN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实验设C3H/HeJ夹伤组(HeJ)、C3H/HeN夹伤组(HeN)及C3H/HeN假手术组(control).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构建小鼠坐骨神经夹伤模型.分别于术后6、12、24和48 h,qPCR检测损伤神经IL-1β、IL-6、TNF-α因子的表达.术后12h和24 h,Western blot检测损伤神经p75NTR蛋白的表达.术后1周、2周、4周和8周取小鼠坐骨神经,HE染色观察神经恢复情况,免疫组化检测GAP-43、p75NTR蛋白表达情况.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评价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在6、12和24 h时,与control组相比,HeN组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而HeJ组的变化不明显.HeN组与HeJ组之间TNF-α的表达差异显著(P<0.001).与control组相比,在6h时HeN组IL-6的表达显著上升(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HeN组相比,坐骨神经损伤后12h或24 h时HeJ组小鼠p75NT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01).HE染色表明,与HeN组相比,HeJ组小鼠淋巴细胞表达较少,炎性反应较弱.免疫组化结果发现,与HeN组相比,HeJ组小鼠GAP43和p75NTR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SFI结果显示,与HeN组相比,HeJ组小鼠的SFI评分在术后同期相对较高,神经恢复更好.结论 成功构建突变小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揭示出TLR4突变可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而加快坐骨神经修复.为临床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了实验理论依据.
-
间充质干细胞增强巨噬细胞功能治疗SLE实验研究
目的 从对巨噬细胞功能调控角度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对狼疮鼠的治疗机制,为临床用于治疗狼疮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4周龄B6.MRL-Faslpf (B6/lpr)狼疮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UCMSC移植治疗组和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 like synoviocytes,FLS)移植对照组,同周龄雌性C57BL/6鼠作为正常对照.UCMSC和FLS组均给予1×106数量尾静脉输注,各组小鼠于28周龄处死.HE检测小鼠肾脏病理,评估疗效.分离纯化小鼠腹腔和肾脏巨噬细胞,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脾脏,磁珠分选CD4+T细胞,在抗CD3/28刺激下,将其以5∶1比例与小鼠巨噬细胞共培养4d,CFSE法检测CD4+T细胞增殖.2 μm荧光微球与小鼠巨噬细胞共培养2h,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结果 ①UCMSC组可显著改善狼疮鼠肾脏病理;②UCMSC移植治疗可显著提高狼疮鼠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能力,使其对CD4+T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显著增强;③UCMSC组狼疮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显著增强.结论 UCMSC移植治疗狼疮鼠可以改善肾脏病理损伤,UCMSC对巨噬细胞免疫调节和吞噬功能的调控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
Th22细胞通过释放IL-22活化宫颈癌细胞AKT通路促进其增殖
目的 研究IL-22及Th22细胞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和频率,分析其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探讨它们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以西南医院2016年1月至2月收集的32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IL-22在宫颈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22细胞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频率及其表达IL-22情况,探讨其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关系;细胞共培养探究IL-22是否通过促进AKT信号通路活化而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结果 宫颈癌肿瘤组织中IL-22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和正常宫颈组织,而且Ⅲ~Ⅳ期宫颈癌组织IL-22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宫颈癌肿瘤组织浸润淋巴细胞中,Th22细胞频率显著高于宫颈癌患者及正常人的外周血,且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正相关.Th22是宫颈癌组织中IL-22主要来源.细胞共培养实验显示IL-22促进了AKT的磷酸化并诱导下游分子的表达.结论 Th22细胞通过释放IL-22活化宫颈癌细胞内AKT通路促使其增殖,干预Th22及其效应分子IL-22是宫颈癌防治的一个潜在靶标.
-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连接蛋白43重构在心力衰竭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心力衰竭大鼠连接蛋白(Cx)43表达和分布调控作用,并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心衰组(F组)、加药组(D组)、假手术组(S组).通过腹主动脉缩窄法构建心力衰竭模型,D组待术后第2周开始应用TNF-α螯合剂rhTNFR:Fc至第16周.术后第16周应用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记录各组诱发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TNF-α、总CX43 (T-Cx43)、磷酸化CX43 (P-Cx43)和非磷酸化CX43 (NP-Cx43)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Cx43的分布情况.结果 与S组相比,F组心肌组织TNF-α表达显著增加(P<0.05),T-Cx43表达下降且分布紊乱,P-Cx43水平下降且NP-Cx43水平增加(P<0.05),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明显升高(P<0.05);与F组比较,D组TNF-α表达显著减少(P<0.05),T-Cx43和P-Cx43水平有所增加(P<0.05),NP-Cx43水平下降(P<0.05),T-Cx43分布紊乱有所减轻,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 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中过表达的TNF-α可以诱导Cx43重构,其在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具有SLE疾病症状的MRL/lpr小鼠体内自噬水平检测
目的 检测16周龄MRL/lpr小鼠发病情况,并研究发病后的MRL/lpr小鼠脾脏自噬水平.方法 采用雌性MRL/lpr小鼠和雌性C57BL/6小鼠,分别于16周龄时检测2组小鼠脏器系数,ELISA检测血清抗ds-DNA、ANA的水平,淋巴结、肾脏病理HE染色观察,以检测MRL/lpr小鼠发病情况.取发病小鼠,Western blot检测2组小鼠脾脏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ATG5、P62、LC3Ⅱ/Ⅰ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5、Atg12、LC3B mRNA的表达,流式检测2组小鼠脾脏中B细胞和浆细胞的比例.结果 16周龄MRL/lpr小鼠脾脏、淋巴结脏器系数升高,血清中自身抗体水平显著升高,淋巴结和肾脏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病理性改变.此时脾脏中的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ATG5、LC3Ⅱ/Ⅰ表达均高于C57BL/6小鼠,P62的表达显著低于C57BL/6小鼠,自噬相关基因ATG5 mRNA的表达也显著升高.此外,相较于C57BL/6小鼠,MRL/lpr小鼠脾脏中B细胞数量减少,而抗体分泌型浆细胞数量显著升高.结论 16周龄MRL/lpr小鼠已出现狼疮样症状,出现自噬水平异常升高的现象,并且脾脏中抗体分泌型浆细胞的增多可能与异常升高的自噬水平密切相关.
-
大蒜素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发挥抗炎效应的研究
目的 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研究大蒜素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免疫调节的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效应.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神经炎症模型缺血30 min后再灌注,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缺血皮质区在第1天和第3天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和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变化,缺血再灌注模型脑室注射大蒜素后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和IL-1β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离体实验中,用大蒜素预处理BV2细胞后再进行氧糖剥夺处理(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观察IL-1β的蛋白和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缺血皮质区的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在第1、3天显著升高,IL-1β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大蒜素处理后,缺血皮质区的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水平显著下降(P<0.05),IL-1β的蛋白表达以及mRNA水平显著下调(P<0.05).对BV2细胞用大蒜素预处理再进行OGD处理后,IL-1β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大蒜素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抑制小胶质细胞释放IL-1β等细胞因子发挥抗炎作用.
-
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血清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17、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22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50例PM/DM患者,分为ILD组和Non-ILD组,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研究.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分别检测血清IL-17、IL-22水平,观察比较各组细胞因子表达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结果分析.结果 ①治疗前ILD组及Non-ILD组2组患者年龄、性别、CK、皮肤黏膜VAS评分、骨骼关节VAS评分、胃肠道VAS评分、心脏VAS评分、肌肉VA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治疗前血清IL-17、IL-22在PM/DM组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ILD组较Non-ILD组显著增高(均P<0.01).③ILD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7、IL-2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IL-17、IL-22可能参与了PM/DM的发病,同时在PM/DM-ILD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IL-17、IL-22高表达可作为PM/DM-ILD发病预测及疗效判定的重要参考指标.
-
幼年期肺炎链球菌肺炎对哮喘形成的影响
目的 研究幼年期肺炎链球菌肺炎(S.pneumoniae pneumonia,S.pp)对成年期哮喘形成的影响.方法 3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幼年期肺炎链球菌肺炎组(Inf S.pp)、哮喘组(OVA)、幼年期肺炎链球菌肺炎哮喘组(Inf S.pp+OVA).3周龄雌性Balb/c小鼠鼻腔滴注2× 106 cfu/ml肺炎链球菌25μl建立肺炎链球菌肺炎模型,成年期用OVA致敏激发Balb/c小鼠建立哮喘模型,后1次激发完成24 h内检测小鼠气道高反应性,HE染色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变化,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总数、细胞分类计数及细胞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中CD4+T细胞水平.结果 幼年期肺炎链球菌肺炎哮喘组肺组织炎症细胞侵润、气道反应性、BALF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及细胞因子IL-5、IL-13、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FN-γ、IL-10表达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内Th2、Th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oxp3+Treg水平显著降低(P<0.01),Th1/Th2、Foxp3+Treg/Th17比例明显降低(P<0.01).幼年期肺炎链球菌肺炎哮喘组肺组织炎症细胞侵润、气道高反应性、BALF细胞分类计数及炎性因子水平、肺组织CD4+T细胞水平与哮喘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幼年期肺炎链球菌肺炎对成年期哮喘形成无显著影响.
-
慢性HBV感染者CD4+T细胞高表达CD95与活化相关
目的 检测HBV感染者CD4+T细胞CD95、CD38、HLA-DR的表达水平,探讨HBV感染者CD4+T细胞免疫活化和免疫耗竭的意义.方法 根据外周血HBV DNA水平将HBV感染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38例)与低病毒载量组(32例),并设健康对照组(16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对HB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CD95、CD38、HLA-DR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BV感染者CD4+T细胞CD95、HLA-DR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CD95、CD38和HLA-DR两两共表达显著升高(P<0.05);慢性HBV感染者CD4+T细胞CD95水平与CD38负相关,与HLA-DR正相关(P<0.01).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CD4+T细胞CD95表达上调;CD4+T细胞耗竭的原因可能与活化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
白细胞介素-35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35在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的水平和对Th17细胞的影响,为阐释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和炎症应答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7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8例健康志愿者入组本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IL-35的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比例.应用重组人IL-35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观察Th17细胞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观察抗病毒治疗后IL-35和Th17细胞水平变化.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35水平(72.95pg/ml± 15.71 pg/ml)较健康志愿者(46.35 pg/ml±13.71 pg/ml)显著升高(P<0.0001),且与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P<0.000 1).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HBV表位肽诱导Th17细胞比例(1.52%±0.46%)较健康志愿者(0.03%±0.01%)显著升高(P<0.0001),但非特异性Th17细胞在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1.66%±0.42% vs 1.43%±0.43%,P=0.089).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前,重组人IL-35刺激可显著降低慢性乙肝患者HBV表位肽诱导Th17细胞的比例和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和IL-22)的水平.而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35水平,但对HBV表位肽诱导Th17细胞的比例无显著影响,同时,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重组人IL-35刺激对慢性乙肝患者Th17细胞和Th1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无明显影响.结论 IL-35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免疫耐受和病毒持续感染.
-
短期强化血糖控制对重症感染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免疫机能、炎症因子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重症感染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短期强化血糖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重症感染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和强化治疗组(n=38).比较入院1d及7d后2组外周血中炎性因子水平及T细胞亚群水平,观察入院第1、3、7天2组患者血糖浓度(FPG)、血糖变异性(GV)及血糖达标时间(TT)等情况.结果 入院后7d强化治疗组患者的CRP、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也低于入院第1天水平(P<0.05);强化治疗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CD4+细胞及CD47CD8+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均高于入院第1天水平(P<0.05);人院第3、7天强化治疗组患者FPG、GV及T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和GV可作为结局预测的重要指标.结论 短期强化血糖控制能提高重症感染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免疫功能并改善预后.
-
白介素-2和白介素-2受体的调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中的作用
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早发现并应用于临床的细胞因子之一.初IL-2因具有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引人关注,随后更多研究发现IL-2主要通过结合IL-2受体(interleukin-2 recepter,IL-2R)激活下游信号通路改变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与效应性T细胞(effectorT cells,Teffs)间的比例,维持免疫耐受,实现人为调节免疫介导疾病的过程.近年来,IL-2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及器官移植耐受诱导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瞩目.本文主要对IL-2和IL-2受体、其信号传导通路及免疫治疗作用做一综述.
-
内质网应激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研究进展
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负责蛋白合成和折叠的重要细胞器,当未折叠或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腔内累积引起内质网应激时,内质网通过启动未折叠蛋白反应维持细胞稳态.炎症小体是细胞内的一种多蛋白复合物,活化后剪切Pro-Caspase-1,产生IL-1β等促炎因子,引发细胞焦亡,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在目前已知的多种炎症小体中,NLRP3炎症小体研究得为深入.近年来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与NLRP3炎症小体有密切联系,参与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并在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内质网应激参与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短链脂肪酸对肠黏膜稳态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短链脂肪酸(SCFAs)是一类碳原子少于6个的脂肪酸,主要由饮食中纤维成分经肠道菌群酵解产生,肠道中含量较多的为乙酸(C2)、丙酸(C3)、丁酸(C4).它们能通过影响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参与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维持肠道稳态.目前研究发现,它们可通过识别Toll样受体(TLRs),活化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抑制组蛋白去乙酰酶(HDAC)活性等参与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短链脂肪酸对肠黏膜稳态的免疫调节作用做一综述.
-
不同脾保留术对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脾保留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和对免疫功能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85例,分别采用脾修补手术(40例,A组)和脾动脉栓塞术治疗(45例,B组),另选取同时间段的健康献血员40名作为C组.比较A、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抢救成功率、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A、B组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并观察其与C组成员血中各T细胞水平的对比情况.结果 B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均明显低于A组(P<0.01),B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x2=4.13,P=0.04);B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4.44%)明显低于A组(25.00%) (x2=7.38,P<0.01);A、B组患者术后15d和30d的CD3+、CD4+、CD8+、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0.05),B组术后15d和30 d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 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的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同时创伤较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且术后免疫功能恢复较快,值得在临床推广.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Z1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