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内科理论与实践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Concepts & Practice 내과리론여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4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6087
  • 国内刊号: 31-197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王振义;陈家伦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对胆胰管汇合异常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作者:王晓瑾;龚彪;别里克·扣肯;陈颖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胰管汇合异常(APBDJ)的诊断、治疗及其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本院确诊的52例APBDJ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式,用直观模拟标度尺(VAS)评分来评估治疗前、后腹痛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发生率为80.8%.常并发胆管结石(38.5%)、慢性胰腺炎(25.0%)及急性胰腺炎(15.4%).经ERCP确诊的患者中,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的检出率为18.6%.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下留置鼻胆管引流(ENBD) (61.5%)、内镜下胆管括约肌切开术(EST)(47.7%)及内镜下逆行胆管引流(ERBD)(23.1%).经治疗后,患者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1.2±0.8)分比(5.8±1.6)分,P<0.05].结论:APBDJ的主要症状为腹痛,胆管结石及急慢性胰腺炎发生率较高.ERCP是APBDJ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可根据患者合并症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内镜治疗措施,有效改善症状.

  • 血清chemerin、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顾佩莉;蒋晓真;陈蕊华;汪瑞忠;顾哲;周斌;朱震宏;邹宇峰;徐凌燕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hemer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大量白蛋白尿组(CA组)3个亚组,另选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对照组(NC组).检测各组血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尿ACR、hs-CRP、IL-6、chemerin等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NA组54例,MA组66例,CA组6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hemerin、CRP、IL-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chemerin、hs-CRP、IL-6水平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组、MA组与NA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简单直线相关分析显示:ACR与chemerin、hs-CRP、IL-6、HbA1c、HOMA-IR、TG、Cr、收缩压(SBP)、病程呈正相关(r=0.62、0.58、0.59、0.47、0.45、0.52、0.54、0.53、0.56)(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44,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r、hs-CRP、IL-6、chemerin以及病程是影响ACR的主要因素.结论:血清chemerin、CRP、IL-6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并与ACR密切相关.chemerin、hs-CRP、IL-6可能通过调节脂肪细胞生成、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内皮细胞损伤等机制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

    作者:李景业;刘少伟;李新;温丹;陈丽竹;郭雪原;白英;蒋晨曦;龙德勇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严格筛选103例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孤立性房颤患者,随访观察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所有患者于射频消融术前检测血清CMV免疫球蛋白(Ig)G抗体水平.结果:平均随访(12.8±7.0)个月,29例患者房颤复发.与未复发者相比,复发者年龄较小[(54.03±9.84)比(59.1±11.0)岁,P=0.034]、血清CMV LgG抗体水平较高[(260.24±29.10)比(241.34±33.49) mg/L,P=0.01].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MV IgG抗体水平是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1.013,95%可信区间(CI):1.0~1.025,P=0.029].血清CMV IgG抗体水平截断值为237.61μg/mL时预测房颤复发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49%.结论:CMV感染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相关,房颤患者的血清CMVIgG抗体水平预测消融术后房颤复发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 中药提取物白杨素以端粒为靶点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

    作者:庄平;胡源;夏怡;邹雅茹;应亦林;梁惠欣;叶静;陆一鸣

    目的:探讨白杨素抑制白血病细胞株NB4的机制.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结合端粒重复序列(CCCTAA)n的肽核酸(PNA)探针的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端粒CCCTAA和DNA损伤蛋白53BP1的共定位,以测定端粒损伤的形成.结果:白杨素能抑制NB4细胞有效增殖的半数致死浓度为28 μmol/L,而在端粒处CCCTAA的PNA探针的绿色荧光信号与53BP1抗体的红色荧光信号发生融合.白杨素处理过的NB4细胞早期凋亡(15.90±3.82)、晚期凋亡(14.41±3.87)远高于对照组(2.01±0.61、1.72±0.57) (P<0.05).结论:白杨素有抑制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端粒保护染色体末端的能力:白杨素特异性增加端粒处的损伤可能是其阻滞细胞周期的机制.

  • 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小鼠模型白介素9、白介素17、γ干扰素的变化

    作者:邵莉;曹兰芳;李晓丽;郭胤仕;邹寒冰

    目的:通过检测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小鼠模型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LAF)细胞因子的变化,分析MP感染后是否通过影响哮喘发病相关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方法:6~8周的清洁级雌性BALB/c小鼠24只,随机分成哮喘MP感染组(8只)、哮喘非MP感染组(8只)、正常对照组(8只),并建立相应的小鼠动物模型.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各组BLAF和外周血白介素(IL)-9、IL-17、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并对比组间差异.结果:BLAF中IL-9水平在哮喘MP感染模型组高于非MP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非MP感染组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水平在哮喘MP感染模型组低于非MP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哮喘非MP感染组也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IL-17水平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在各组小鼠外周血中IL-9、IL-17、IFN-γ水平变化亦符合上述改变.结论:哮喘MP感染小鼠BLAF和外周血IL-9水平明显升高,IFN-γ水平则明显下降,IL-17水平无明显变化.

  • 多层螺旋CT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对比

    作者:储国俊;周云;康钦钦;张莎;阚通;赵仙先;吴弘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检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住院拟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病例,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均行MSCT与TEE检查,搜集2种检查方法检测血栓的结果,比较2种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MSCT与TEE诊断符合的为190例,其中6例2种方法均诊断为血栓,余184例均未发现血栓,诊断符合率为94.1%.MSCT检测血栓阳性或可疑阳性的8例患者,TEE则提示左心房及左心耳内淤血表现、云雾状影、絮状回声或未见明显血栓.另外4例TEE诊断为血栓者中1例为左心房前上壁附壁血栓、3例为左心耳少量血栓,而MSCT诊断未见血栓.以TEE为“金标准”,MSCT检测血栓灵敏度60.0%,特异度95.8%,阳性预测值42.9%,阴性预测值97.9%,阳性似然比14.4,阴性似然比0.42.经过四格表配对x2检验,x2=45.936,P<0.01,κ=46.9%.结论:MSCT与TEE诊断左心房内血栓符合率较高,前者对血栓检测阴性预测值较高,而后者更有利于鉴别血液淤积与血栓.

  • 急救干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作者:梁磊;张彬;李萍;蒋文彬;崔美平;姜先雁;常瑜;王松涛

    目的:探讨急救干预对ST段拾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我院急诊120确诊为ST段抬高型AMI患者58例为急救组,同期自行入院确诊ST段抬高型AMI患者74例为自救组.观察2组患者间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发病-再灌注时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溶栓治疗的比例,住院期间血管再通率、治愈率、并发症、死亡及住院天数.随访观察1、3和6个月时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射血分数(EF)、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死亡发生率等.结果:急救组的FMC时间(19.54±8.66) min,发病-再灌注时间(113.27±10.16) min,均低于自救组[分别为(50.85±11.46)、(135.69±12.25) min,均P<0.05)];急诊PCI比例为29.3%,高于自救组的13.5%(P<0.05);急救组溶栓的比例(20.7%)与自救组(24.3%)无显著差异;急救组血管再通率及治愈率分别为77.6%和81.0%,均高于自救组60.8%和59.5%(均P<0.05);急救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5.9%,平均住院日为(18±9)d,均低于自救组48.7%和(32±16)d(均P<0.05).随访期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3个月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急救组低于自救组(均P<0.05);而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急救组低于自救组(均P<0.05),而在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救干预能够降低AMI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病死率,改善预后.

  • 左心室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疗效影响

    作者:王义龙;李畅;高洁;顾刚

    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不同部位时是否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符合CRT植入指征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经药物优化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而行CRT植入术,根据术中左前斜X线冠状静脉逆行造影结果将左心室侧壁电极位置分为前侧壁(n=20)、侧壁(n=45)、后侧壁(n=24)3组,分析术后1年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超声参数改变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以及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和心衰再入院率及全因病死率在各组中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侧壁与后侧壁组△LVEF、△LVESD、△LVEDD及NYHA心功能分级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均优于前侧壁组(均P<0.05);侧壁及后侧壁组心衰再入院率及全因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均明显低于前侧壁组(均P<0.05).结论:CRT左心室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及后侧壁临床疗效优于前侧壁,提示左心室电极位置影响CRT反应性.

  • 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策略

    作者:袁义强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递增,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步凸显,房颤的发病率增加,其卒中发生风险明显升高.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律学会(HRS)房颤指南将持续性房颤定义为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 d[1].持续性房颤患者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效果欠佳,因此以肺静脉隔离(PVI)为基石的导管消融术治疗持续性房颤被更多的医师和患者接受.目前在国内手术例数较多并且导管消融技术成熟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心,接受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患者已经占到所有房颤消融例数的50%以上.

  •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作者:董建增;崔晶;马长生

    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的关系心房颤动(房颤)与心力衰竭(心衰)是2种常见的伴随高发病率、死亡率和健康经济负担的心脏疾病.两者常常共存,心衰患者中房颤的患病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Ⅱ~Ⅲ级10%~26%,Ⅳ级可达50%[1].虽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很多大型队列研究表明两者具有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冠心病[2].

  •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作者:郑杨;赵巍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后者主要包括射频消融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心脏起搏器和外科手术等.对具有适应证的患者尽管非药物治疗疗效十分肯定,但仍难普及,许多患者难以从中获益,而药物治疗仍然是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常作为首选治疗和长期维持治疗.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关系

    作者:沈思钰;朱培元;傅晓东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多种自身抗体导致不同靶器官损害的慢性反复发作自身免疫病,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逐渐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CVD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目前SLE研究的热点和难点[1-3],而他汀类药物作为其主要的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和效能尚不完全明确.本文结合血脂异常、As与CVD的关系,重点探讨SLE病变过程中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特点.

  • 铁缺乏症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江淑芬;王珂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广泛参与体内重要的代谢和生命活动,如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氧的运输电子转运过程、氧化磷酸化、三磷酸循环以及其他许多生物途径,是细胞能量来源的代谢必不可少的.所以,人体内铁的稳态对各种细胞的代谢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能量需求相对较高的细胞如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等,这些细胞对铁的缺乏更加敏感.因此,铁缺乏时导致心肌细胞一系列的变化,进而可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及抗病毒药物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作者:杨汪洋;马长生

    自1983年发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以来,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3 400万例HIV感染者[1],截止2011年AIDS患者死亡人数已达170万例,我国为2.1万例[2-3].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的逐步普及应用使AIDS从终末期疾病转变为慢性疾病,HIV相关疾病谱也从以机会性疾病为主转变为年龄相关性疾病,诸如心脏代谢疾病和癌症等[4].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HIV感染者较一般人群更易患冠心病,可能与HIV感染者的自身特殊性有关.本文从HIV感染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亚临床冠心病危险评估、药物防治及冠状动脉病变再血管化等方面针对HIV感染与冠心病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心房颤动治疗:抗凝、左心耳封堵还是导管消融?

    作者:马长生;郭雪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房颤导致的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且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近期的研究资料显示,房颤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的发生率升高,房颤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可能更为广泛.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房颤的疾病负担将日趋严重.

内科理论与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