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Journal of Neurology and Neurorehabilitation 신경병학여신경강복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7061
- 国内刊号: 31-192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帕金森病与强制性运动疗法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肌肉强直、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等运动症状以及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等非运动症状为特征,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运动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强制性运动疗法可以改变患者受损肢体的废用性强化过程,并且依靠患肢的重复使用和强化训练,可达到改善肢体功能的目的.本文分别从强制性运动疗法的起源、可能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MG的治疗有了深入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仅用单一的中医或西医方法治疗MG可能很难取得显著疗效,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同时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MG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表现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帕金森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涉及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反应在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阐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对于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
神经肌电图联合体感诱发电位在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在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5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糖尿病患者分别按糖尿病病程(<1年、1~10年、>10年)、有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lpheral neuropathy,DPN)、是否伴发缺血性卒中以及脑卒中部位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各组患者的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SEP、DPN和缺血性卒中情况.结果:135例糖尿病患者中,50例(37.0%)明确诊断为DPN,伴发缺血性卒中32例(23.7%),EMG发现NCV异常56例(41.5%)、F波异常16例(11.9%),SEP异常27例(20.0%).糖尿病病程1~10年和>10年组患者的NCV异常率、DPN比例及缺血性卒中比例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病程<1年组(P<0.05).有DPN症状及体征患者的NCV异常率(P<0.01)、F波异常率(P<0.01)和SEP异常率(P<0.01)均显著高于无DPN症状及体征患者.伴发缺血性卒中的糖尿病患者与未伴发缺血性卒中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前者的年龄较大(P<0.01)、病程较长(P=0.01)、SEP异常率较高(P=0.02).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CV异常(r=0.26,P<0.01)和缺血性卒中(r=0.22,P<0.01)与病程呈正相关;DPN与病程(r=0.21,P<0.05)、年龄(r=0.19,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r=0.24,P<0.01)、NCV异常(r=0.75,P<0.01)和F波异常(r=0.22,P<0.01)均呈正相关;NCV异常(r=0.28,P<0.01)和F波异常(r=0.30,P<0.01)均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SEP异常与F波异常(r=0.62,P<0.01)、缺血性卒中(r=0.20,P<0.05)和住院(7~14 d)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差值呈正相关(r=0.43,P<0.05).结论:EMG是筛查和诊断DPN的重要方法,EMG联合SEP可以筛查早期DPN,有助于提高亚临床DPN的检出率,并且对糖尿病伴发中枢系统损害及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妊娠与产褥期并发脑血管疾病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与产褥期并发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20例妊娠与产褥期并发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0例妊娠与产褥期并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12例发生脑出血,病因包括脑血管畸形、静脉窦血栓形成、红斑狼疮并发症、垂体瘤鞍内出血、听神经瘤、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2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均为颅内动脉瘤破裂;6例发生脑梗死,病因包括房颤(风湿性心脏病导致)致脑栓塞、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静脉窦血栓形成等.20例患者中,18例存活,2例死亡.8例患者顺利分娩出胎儿,但其中1例患者死亡,另7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妊娠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尤其是妊娠后期脑出血风险增加.当孕产妇出现急性/亚急性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无力及其他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时,应警惕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影像学检查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并发现病因;及时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
老年闭合性脑外伤致外伤性脑梗死1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闭合性脑外伤致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0月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收治的11例老年闭合性脑外伤致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老年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78.9岁(范围:61~95岁).闭合性脑外伤至外伤性脑梗死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0 h(范围:2~69 h).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3~8分者2例,9~12分者3例,13~15分者6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3例为1分,1例为2分,3例为3分,1例为4分,3例为5分.中至重度以上残疾发生率为45.5%(5/11),死亡及中至重度以上残疾发生率为72.7%(8/11).结论:老年闭合性脑外伤后易发生外伤性脑梗死,其临床症状严重,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且缺乏特异的有效治疗手段.充分认识老年闭合性脑外伤致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对于预防和及时诊断该病以及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轻度认知障碍转化为痴呆的临床预测因素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基线认知功能评分和嗅觉评分在痴呆转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3月—2012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障碍门诊初次就诊的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57例MCI患者,对其进行认知功能相关神经心理测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IADL)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神经精神科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以及12项跨文化嗅觉鉴定试验(12-item Cross-Cultural Smell Identification Test,CC-SIT),并前瞻性随访2年,定期进行神经心理测验和嗅觉评估.2年内转化为痴呆的MCI患者归入MCI转化组,未转化为痴呆的患者归入MCI稳定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2年内MCI转化为痴呆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MCI转化组与MCI稳定组的基线年龄、性别、教育年限、体质量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MCI转化组基线MMSE量表评分、MoCA量表评分、IADL量表评分和嗅觉评分均低于MCI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PI评分也低于MCI稳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随访2年,57例MCI患者中有18例转化为痴呆患者,转化率为31.6%.MCI转化组随访第2年的MMSE量表评分、MoCA量表评分、IADL量表评分和嗅觉评分仍低于MCI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教育年限、MMSE量表评分、IADL量表评分、MoCA量表评分、NPI评分、嗅觉评分均不是MCI转化为痴呆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MCI患者的神经心理测验和嗅觉评估结果可能是MCI转化为痴呆的潜在预测因素,但仍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
2018 ECTRIMS/EAN多发性硬化药物治疗指南解读
欧洲多发性硬化治疗和研究委员会(European Committee of Treatment and Research in Multiple Sclerosis,ECTRIMS)和欧洲神经病学学会(European Academy of Neurology,EAN)共同发布了新的、基于证据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药物治疗指南,以指导MS患者药物治疗和医疗专业人员治疗决策.指南对成人MS和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CIS)患者的药物修饰治疗(disease-modifying treatment,DMT)提出20条建议,内容涵盖了治疗有效性、治疗反应监测、治疗反应不充分的治疗策略、停止和更换治疗策略以及特殊情况下(如妊娠患者)的药物治疗.本文对该指南要点进行介绍,并予以解读.
-
加强综合性医院神经科诊治神经精神疾病的能力
出于对精神心理疾病的"病耻感",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大多首选在综合性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诊治,而同时伴有内科疾病的患者大多在神经科就诊.目前,中国综合性医院神经科中具备神经精神疾病诊治能力的医师较少,且对该类疾病的诊治经验不足;同时,内科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共病患者的诊治也更为复杂,而精神卫生中心或综合性医院精神/心理科医师对内科疾病与精神心理障碍共病患者的诊治能力却十分有限.本文就综合性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对神经心理与精神障碍疾病的诊治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加强综合性医院神经科诊治神经精神疾病能力的相关建议.
-
主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动脉瘤致横贯性脊髓梗死:1 例报告及专家解读
目的:探讨主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动脉瘤致横贯性脊髓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主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动脉瘤致横贯性脊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邀请神经内科及影像科专家结合相关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解读.结果:1例主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动脉瘤致横贯性脊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双下肢麻木、无力后出现病情进行性加重.脊髓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下胸段脊髓及腰髓略肿胀伴信号异常;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显示主动脉弓外壁瘤样扩张伴粥样硬化,内壁多发溃疡伴附壁血栓;双侧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端粥样斑块伴管腔狭窄;左侧髂总动脉局段夹层改变,左侧髂内动脉局部附壁血栓形成伴管腔明显狭窄.明确诊断后,将患者转至血管外科行主动脉瘤介入治疗.结论:脊髓梗死发病率远低于脑梗死,而主动脉疾病是导致脊髓梗死的常见原因.急性起病以及病情迅速发展达到高峰是脊髓梗死的特点,通过结合脑脊液及MRI检查,大多数病例可以得到明确诊断,然而其病因仍有赖于通过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等予以明确.本病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目前仅有少数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