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 DISA法99mTc-MIBI/18F-FDG双核素心肌显像在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对55例临床确诊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在血运重建术前用门控心血池显像测定左室局部射血分数(REF值)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用SPECT DISA法99mTc-MIBI/18F-FDG双核素心肌显像测定病灶处心肌活力.患者血运重建术后3~6个月后再次行门控心血池显像测定左室REF值及LVEF值,并与术前作自身对比,观察左室R髓值及LVEF值的改善情况及与心肌活力之间的关系.结果 显示,心肌梗死患者病灶处心肌有活力或部分活力者术后其REF值显著改善(均P<0.01),而病灶处心肌无活力者术后其REF值无明显变化(P>0.05).LVEF值改善情况的比较结果也与REF值相似.提示SPECT DISA法99mTc-MIBI/18F-FDG双核素心肌显像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活力能作出准确的判定,从而对心肌梗死患者是否需做血运重建术作出正确的评估.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患者外周血中CD4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和患者外周血中CD4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经胸外科手术切除的60例NSCLC组织、15例癌旁肺组织和患者外周血中CD40的表达情况.结果 (1)NSCLC组织中CD40阳性表达率较癌旁肺组织明显增加(P<0.05);(2)有淋巴结转移组的CI4O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Ⅲ~Ⅳ期NSCLC组织CD40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3) NSCLC外周血清可溶性CD40 (sCD4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4) NSCLC患者外周血清sCD40含量和NSCLC组织中CD40分子表达成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NSCLC患者体内CD40含量增加可增强肺癌的侵袭和免疫逃逸能力;患者外周血清sCD40含量升高可能和肺癌细胞表面CD40分子释放有关.
-
流式免疫微球芯片技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 建立流式免疫微球芯片技术(FCIBA)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包被不同GP的单克隆抗体,抗GPⅨ(SZ1)、抗GPⅠb(SZ2)、抗GP Ⅲa(SZ21)、抗GPⅡb(SZ22)、抗P-选择素(SZ51)的不同荧光强度的微球,检测结果与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进行比较.选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非ITP (NITP)组和健康人对照组样本用FCIBA分析SZ1、SZ2、SZ21、SZ22、SZ51共5种特异性血小板自身抗体.结果 批内批间差异小;rTP组与NITP组和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对ITP诊断的总特异度为81.4%(70/86),MAIPA总特异度为80.2%(6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度为62.00% (31/50),明显高于改良间接MAIPA的31.00%(19/50,P<0.05).结论 FCIBA可以一次同时进行5种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为ITP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测定的新方法.
-
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将108例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准确分级并记录,同时选取同期83例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予24h动态血压监测(24 hABPM),比较各组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比例明显升高,且心功能Ⅲ、Ⅳ级患者昼夜节律消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患者(均P <0.05).结论 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发生率增高,并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相关.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机体全身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机体全身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和5d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10 ml,测定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C反应蛋白(CRP)、T细胞亚群(CD4+、CD8+、CD4+ \CD8+)、NK细胞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1d腹腔镜组和开腹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d,两组IL-6、TNF、CRP较术前增高(均P <0.05),且腹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均P<0.05);术后5 d IL-6、TNF两组间比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CRP下降缓慢,两组间比较仍有差异(均P<0.05);术后1d两组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较术前均降低(均P <0.05),而腹腔镜组下降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3d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已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而开腹组术后3d内持续处于低水平,术后5d还未完全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相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机体全身炎性反应轻、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等优势.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变化,探讨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32例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T2DM+ CP组),24例单纯T2DM患者(T2DM组),24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HIF-1α浓度.结果 T2DM+ CP组和T2DM组HIF-1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T2DM+ CP组HIF-1α水平明显高于T2DM组(P<0.05).血清HIF-1α水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成明显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HbA1c是血清HIF-1 α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2DM患者体内高水平的血清HIF-1α与血糖、胰岛素抵抗有关,在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IL-18BPa和IL-18BPc的差异表达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及癌周组织IL-18 BPa/IL-18 BPc的表达,初步探讨IL-18BPa/ IL-18BPc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分布及异同点.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分别检测肝癌患者癌组织、癌周组织各34例(均为男性)、肝囊肿患者的正常肝脏组织5例中IL-18BPa/IL-18BPc的表达.结果 IL-18BPa亚型在肝癌的癌周组织、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1%和34.7%,而正常肝组织几乎不表达.癌周组织与其他两组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IL-18BPc亚型在肝癌的癌周组织、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24%和85.29%,同样在正常肝组织几乎不表达.肝癌组织与其他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IL-18BPa亚型在肝癌的癌周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促进肿瘤局部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而肝癌组织中IL-18BPc亚型高表达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不同亚型的IL-18BP的功能不完全一致.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亚型 原发性肝癌 -
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体质量、胰岛功能等的影响.方法 将50例T2DM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艾塞那肽(27例)和传统方案(23例)治疗,在用药3个月后,观察空腹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率、体质量变化、血糖波动及胰岛功能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艾塞那肽组的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体质量均明显下降(均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 艾塞那肽可明显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及胰岛功能,降低HBA1c,使血糖达标,同时还可持续降低体质量,尤其对于初诊肥胖患者疗效显著.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随访分析
目的 回顾性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2年10月行KP治疗且资料较完整的1 45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改善率、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三方面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51个月(1~92个月),VAS评分术前为8.7±1.0,末次随访为2.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改善率为71.3%;骨水泥渗漏率2.4%;随访4年以上生存率75.3%.结论 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并发症低,安全有效.
-
超声对局灶性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对局灶性桥本甲状腺炎(FH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例FHT患者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情况.结果 15例FHT患者的二维超声均表现为甲状腺内单发病灶,灶外腺体回声尚均匀.其中11个(73.3%)病灶边界清晰,12个(80%)形态规则,12个(80%)呈低回声,8个(53.3%)回声不均,似“地图样”,无明显占位效应,2个(13.3%)内见斑状强回声钙化;CDFI表现:4个(26.7%)血流信号极为丰富,呈局灶性“火海征”,10个(66.7%)血流信号稍丰富,1个(6.7%)无明显血流信号.结论 FHT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特点,超声检查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
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相关凋亡基因Bcl-2、Bax和P53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以愈合的机制.方法 雌性SD清洁级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照射组(n=24)为急性深Ⅱ度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烫伤组(n=24)为深Ⅱ度热力烫伤动物模型,对照组(n=6)为正常大鼠.取不同时期创面组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不同时相点各组大鼠创面局部相关凋亡基因Bcl-2、Bax和P53的变化.结果 (1)TUNEL结果显示,照射组大鼠创面出现后0、1、2、3周的积分吸光度(IA)值明显高于烫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照射组创面出现后0、1、2、3周Bax、P53的IA值明显高于烫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烫伤组Bcl-2的IA值明显高于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细胞凋亡出现较早、频度较高、消失推迟,可能是导致创面难以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