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和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尹秋生;冬兰;周冬翠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和内膜-中膜(IMT)增厚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本科住院的年龄≤75岁的患者216例,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和(或)IMT增厚患者117例(颈动脉异常组)和颈动脉正常患者99例(正常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和IMT增厚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异常组的年龄、肱动脉脉压(PP)、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中心动脉脉压(cPP)、增强压(AP)和增强指数(AIx)显著升高(P<0.05);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多(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和IMT增厚与年龄、cSBP、cPP、AP和AIx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肱动脉血压则无明显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PP和AP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和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IMT增厚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S100钙结合蛋白A12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的关系

    作者:程爱花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慢性血管炎症反应的结果,炎症因素贯穿整个过程。本研究探讨了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S 100钙结合蛋白A12(S 100A12)、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余治平;龚兵;郝佳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22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住院患者104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采用血管外超声测定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C-反应蛋白等.结果:脑梗死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在年龄、血压、血糖、尿酸,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无显著差异.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C-反应蛋白有显著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无创的敏感性指标,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C-反应蛋白对斑块形成可能有一定意义.

  • 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翟云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根据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使用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脂血症(TG)、总胆固醇(T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进行脑心通胶囊和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对脑功能改善有明显疗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 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伟丽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53例低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A组,同时按照1∶1比例选取同期53例高风险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B组,选取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A组、B组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3组血清炎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B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小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B组颈动脉斑块类型以不均质低回声斑块为主,A组患者斑块表面不规则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P<0.05);B组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自身的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存在密切的联系,由TIMP-1、MMP-9等血清炎性指标参与的炎性反应,是导致斑块向功能性不稳定发展的主要机制。

  • 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孙东升;张健

    目的:了解门诊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不同颈动脉斑块形态和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调查高血压合并有颈动脉斑块者血脂达标情况,他汀类药物使用的比例.方法: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病人200例,常规体检的人员100例做为对照组.完善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血生化、hsCRP的检测.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小于等于2.16mmol/l做为达标界限,分析此类病人他汀使用比例及血脂控制情况.结果: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和14%),其中软斑块组有更高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hsCRP;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60%以上存在血脂超标,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比例不足20%.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高血压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诊治工作中对此类病人的干预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血脂达标率低和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足.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68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雪梅;任建坤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72)和治疗组(n=68)。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生活指导加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疗程12个月,疗程结束后2个月复查血脂、CRP及双侧颈动脉彩超,并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治疗前对比及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在降低血脂(TC、TG、HDL-C、LDL-C)、CRP及IMT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确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中风膏联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作用

    作者:东红;李妍怡

    目的:观察中风膏联用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86例门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随机分3组:中风膏组2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风膏5g,2次/日;阿托伐他汀钙组2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1次;联合治疗组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风膏5g,2次/日,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1次,均连服6个月.所有患者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6个月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各组患者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用药前后自身对照,颈动脉粥样斑块均有所减轻;用药后中风膏组与阿托伐他汀钙组无明显差异,联合治疗组均较中风膏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组明显减轻;各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风膏和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药连用效果更佳,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 超声仪用于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金明花

    目的:分析超声仪用于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本院120例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6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用超声仪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分析斑块的大小、内部的回声状况,深入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经过深入观察与分析,观察组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几率为70.50%,颈动脉粥样斑块形状不规则,大多为脂质型,患者颈部动脉IMT厚度平均值为(1.40±0.40)mm.对照组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几率为29.50%,颈动脉粥样斑块形状较为规则,大多为钙化型,患者颈部动脉IMT厚度平均值为(0.50±0.30)mm,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借助超声仪可精准的检查出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板块的形状与特征,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超声仪用于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艳莉

    目的:探究超声仪用于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50位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态进行检测比较.结果:对照组经超声仪检出斑块患者5例(10.0%),共8枚,观察组检出斑块39例(78.0%),共72枚,观察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MT(1.2±0.3)mm显著高于对照组(0.6±0.2)mm,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系密切,超声仪能有效明确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特征.

  • 老年人糖尿病并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特征研究

    作者:戎健

    多种慢性病并存是老年人糖尿病的特征之一,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仍然是其主要死因,减少事件的发生已成为老年人糖尿病的重要的治疗目标.在众多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中,年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强的独立相关性;虽然糖尿病患冠心病或脑梗死的危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然而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迄今争议也很大.

  • 化斑颗粒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观察

    作者:高培雄;柏江锋

    目的 观察化斑颗粒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榆林市中医医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化斑颗粒15g,3次/d;对照组30例,服用阿斯匹林泡腾片0.1g/次,1次/d,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 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于治疗后明显减少(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减少(P<0.01).结论 化斑颗粒可以明显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安全、有效药物.

  • 中医药防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进展

    作者:元芳芳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动脉粥样硬化(AS)无疑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原因.随着牛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硬化性病变发病日趋显著,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心脑血管急性缺血的直接相关性,已引起临床医学研究的广泛重视.颈动脉位置表浅,已被证实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窗口",而且,解剖研究发现.AS有局限于某些动脉的倾向,它侵及动脉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腹主动脉,升主动脉,冠状动脉,下肢动脉,颈动脉和Wills环[1]

  • 脑心通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的干预作用

    作者:万继峰;宋军;徐云燕;刘长春;常素杰;周卫东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8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脑心通口服1 6g,3次/日,2组疗程均为12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行血脂测定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形态、内径、内膜至中膜的厚度(IMT)、斑块等指标,测评其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血浆TC、TG、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TC、LDL-C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同时,治疗组在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的低回声及混合回声粥样硬化斑块的积分较对照组的斑块积分显著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血脂,阻止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甚至逆转、缩小斑块,临床疗效确切.

  • 通心络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23例

    作者:李玉莲;曾学文;肖永娟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9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23例.在常规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基础上,通心络胶囊组口服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瑞舒伐他汀钙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10 mg,每晚1次;联合治疗组口服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瑞舒伐他汀钙10 mg,每晚1次.患者均连续服药6个月,并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第6个月接受血脂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血脂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减轻甚或消退,治疗后通心络胶囊组与瑞舒伐他汀钙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通心络胶囊组及瑞舒伐他汀钙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更明显(P<0.05).各组不良反应均轻度,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心络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降脂效果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安全性高.

  • 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卜智斌;叶萌;程芸;洪丽杰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情况,评价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 对临床确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脑卒中患者和非脑卒中患者各30例,分别进行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对比其斑块情况.结果 脑卒中组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发生率及评分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能够早期发现含新生血管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含新生血管的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卒中密切相关.

  • 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

    作者:宋月霞;王建华;刘兰燕;李路明;邢恒国

    目的探讨背向散射积分(IBS)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比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2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数量和性质、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背向散射积分校正值(IBS%)的差别.结果 AMI组和UAP组软斑检出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其IBS%值显著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01);IMT值AMI组、UAP组和SAP组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明显不同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IBS可以客观、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性质,可能为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和冠心病预防措施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徐琼;樊树峰;滕皋军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但对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研究发现,狭窄程度<30%者所占比例高达43.8%[1] .因此,不能单凭颈动脉狭窄程度来评价脑卒中的危险性.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开始关注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注其成分和形态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临床常规检测CAS 病变的主要无创方法有超声、CT 和MRI.超声与CT 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成分的判断还存在很多局限性,而MRI 作为无创、无辐射、高组织分辨率的一种检测方法,可为斑块形态和成分显示提供丰富的信息,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CAS 的高分辨MRI 表现、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

    作者:张勤;赵晓红;杨云梅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8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分为两组,斑块组54例,无斑块组30例,检测血脂和尿酸变化,监测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血脂和尿酸水平、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差水平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之间年龄分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 斑块组PP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03);年龄与脉压之间呈正相关(r=0.301,P=0.005).结论脉压增大可能是导致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子,降低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保护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 布洛陀壮族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

    作者:江洪;钟诗颖;韦明;刘洪;何玫;罗钢;赖奕光;黄小红;许卉

    目的:探讨田阳县布洛陀壮族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50例作为对象,患者入院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cIMT正常组(n=45),cIMT增厚组(n=65)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n=40).三组均测定血清Hcy、Cyst-C、UA、尿素氮及Scr水平.结果:cIMT正常组血清Hcy、Cyst-C、UA水平,低于cIMT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组(P <0.05);cIMT增厚组患者血清Hcy、Cyst-C、UA水平,低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IMT厚度与血清Hcy、Cyst-C、UA、Scr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田阳县布洛陀壮族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Hcy、Cyst-C、UA是cIMT的相关因素,能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198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