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通络化斑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研究

    作者:齐锋;宋柏奇;董红霞;邓悦

    目的:观察通络化斑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给予通络化斑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及立普妥口服,连续服用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斑块程度、斑块性质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治疗组在缩小斑块上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变斑块性质上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临床研究

    作者:郭海燕;李莹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96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按照抽签随机取样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5 mg/次,1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本院自拟活血化瘀方口服治疗,100 ml/次,2次/日。21 d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压与血脂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压与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均明显改善,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8%vs 76.5%,χ2=7.320,P=0.011),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7.14%vs 5.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5,P=0.76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各项指标,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西医治疗,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庆模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0例,根据Hcy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检测的Hcy水平,将患者分为升高组(Hcy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及正常组(Hcy水平处于正常水平),并用超声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后采用控制变量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cy升高是否促进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结果在收集的5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升高组有330例,正常组有230例,控制变量法分析显示年龄、吸烟、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会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P<0.05)。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水平的升高促进颈动脉斑块发生(OR=1.91,95%CI=1.02~3.34,P=0.039)。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增高是促进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显志;罗孝勇;邓萍;何厚洪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3-6月在本院住院确诊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资料(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斑块形成者观察斑块回声以及发生部位);另选取150例普通住院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作为对照。结果:200例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52例,阳性率76%;150例对照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31例,阳性率2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病例中,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病例132例,占87%,与非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成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且在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病例中,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高。

  • 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蕊敏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斑块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6例60~82岁的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多普勒颈动脉超声仪检测.结果: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37例,颈动脉扭曲25例,双侧颈动脉通畅者34例.三组骨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之斑块面积≥3 mm2,其total BMD≤0.70gr/cm2者,占72.7%(26/37例).结论:通过本组观察推测颈动脉粥样斑块与低骨量有联系,前者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作者:季明;曹晶珠;邹大进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GGT )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230例T2DM 患者的临床资料。230例患者分为单纯 T2DM 且 GGT 水平正常(<50 U /L)组(A 组,n =100)、T2DM 合并 NAFLD且 GGT 水平正常组(B 组,n=100)、T2DM 合并 NAFLD 且 GGT 水平异常组(≥50 U /L)组(C 组,n=30)。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吸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收缩压(SBP)、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GGT 、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空腹血清 C 肽(FCP)、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 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83.3%,25/30)高于 B 组(64%,64/100)和 A 组(60%,60/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 组 BMI 、WC 、FPG 、HbA1c 、LDL-C 、hsCRP 与 B 组和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A 组 HDL-C 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A 组 SBP 、2 h PG 、TG 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B 组 BMI 、FPG 、2 h PG 、HbA1c 、GGT 、ALT 、TG 均明显高于 C 组(P<0.017),3组间 TC 、FC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组别(B 组比 A 组、C 组比A 组)、年龄、病程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值分别为(7.533、40.418)、1.194 与 1.135。结论:T2DM 合并 NAFLD 患者 GGT 水平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相关。

  • 瑞舒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作者:陈海萍;蒋金法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H型高血压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LDL-C、hs-CRP、Hcy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颈动脉IMT及斑块明显减小(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可降低患者hs-CRP、Hcy水平,使颈动脉IMT及斑块减小,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 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影像学评价

    作者:赵晓晖;隋海晶;周媛;夏卫英;白青科;张渊;陈娟;杨娟;朱玉萍

    目的:应用彩色超声、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评价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存在AS斑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d-1)组和阿托伐他汀(20mg·d-1)+普罗布考(500 mg·d1)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和24个月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MRI检测颈动脉AS斑块并进行分组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12和24个月时稳定性斑块积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不稳定性斑块积分进一步减少(P<0.01);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组不稳定性斑块积分随着时间进行性降低,各时间点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24个月时不稳定性斑块积分较阿托伐他汀组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后12个月时Ⅱ、Ⅲ级斑块数明显减少,且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组Ⅲ级斑块数减少更显著;治疗后24个月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组的1级斑块较阿托伐他汀组明显增多,Ⅲ级斑块明显减少.结论:影像学检查显示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具有更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 血脂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炎症因子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作者:崔国雄;李飞

    目的 探讨血脂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脂、炎症因子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16例U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2组均给予UA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炎症指标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1年后,2组血脂及炎症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白介素-6(IL-6)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1年后,2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斑块积分、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脂康能有效改善UA患者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稳定和逆转斑块,促进患者康复.

  • 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超声波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秀华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超声波联合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声波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稳定斑块(纤维型+钙化型)患者显著增多(P<0.01),不稳定斑块(脂质型+脂质纤维型)患者显著减少(P<0.01),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斑块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TC、TG及LDL-C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超声波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确切,较单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可更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并增强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同型半胱氨酸等因素的关系探讨

    作者:马文进;钱叶祥;顾建英;卢全兴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HCY、hs-CRP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4%,对照组为4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HCY为16.74±7.96μmol/L,对照组为11.12±3.38μmol/L;脑梗死组hs-CRP为7.99±7.29 mg/L,对照组为3.01±2.54 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HCY及hs-CRP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及东菱克栓酶干预研究

    作者:朱祖福;刘定华;韩伯军;孔玉;吴普和

    近年的研究[1]证实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的大小、性质有关.为探讨这一关系,我科自2003年3月~2004年3月对脑梗死患者和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相应高危者采取东菱克栓酶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联合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和hs-CRP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

    作者:盛洋;付强;李振勇;陆奕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 血清浓度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110例因胸闷、痛而疑是冠心病的入院患者1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颈动脉超声检查,入院第2日进行hs-CRP血清浓度检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评估三者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hs-CRP浓度、颈动脉斑块IMT,Crouse积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指标检测值的大小与冠脉狭窄程度均成正相关(r均>0.6,P<0.05).如将Crouse积分≥10.7作为标准,则其灵敏度为78.5%,阳性预测值89.9%,Crouse积分<10.7的特异度79.0%,阴性预测值58.0%.结论: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MT,Crouse积分联合血清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可作为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一项预测方法.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在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的变化

    作者:张洪慧;程蕴琳;徐伯平;周传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颈动脉粥样斑块(carotid artery plaque,CAA)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日渐上升.尽管CAA本身症状不典型,但目前已公认它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存在密切联系.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

    作者:鄂维琴;施毕旻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变化,探讨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32例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T2DM+ CP组),24例单纯T2DM患者(T2DM组),24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HIF-1α浓度.结果 T2DM+ CP组和T2DM组HIF-1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T2DM+ CP组HIF-1α水平明显高于T2DM组(P<0.05).血清HIF-1α水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成明显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HbA1c是血清HIF-1 α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2DM患者体内高水平的血清HIF-1α与血糖、胰岛素抵抗有关,在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血脂康对老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炎症反应分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姚阳;周传伟

    目的:观察老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血脂康干预前后的脂质水平以及主要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分子的变化.方法:对老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26例进行为期12周的血脂康干预,测定干预前后的血清脂质及炎症反应分子水平.结果:发现12周的干预后,患者血脂降低不显著(P>0.05),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脂康可能存在独立于降脂之外的抗血管内皮系统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作用.

  • 氟伐他汀治疗UAP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跃明;颜永进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氟伐他汀20~40mg/d,观察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ECG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高,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结论:氟伐他汀能稳定斑块,降血脂,提高心绞痛疗效.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120例颈动脉检查应用价值

    作者:吴迪娟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老年脑梗死疾病风险评估的价值。方法:脑梗死120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外动脉。自近段向远段仔细探查,观察走行测量内径,内膜厚度,斑块大小、位置、声学特征、表面连续性等情况。结果:检查脑梗死120例颅外段颈动脉488条,动脉粥样斑块89例,颅外段颈动脉共检出斑块175个,其中颈总动脉分叉部88个,颈内动脉47个,颈动脉主干40个。颈总动脉分叉部与颈内动脉起始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7,P<0.01);颈总动脉分叉部与颈总动脉主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378,P<0.01)。120例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124个,稳定斑块51个,内膜增厚20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检查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观察糖尿病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

    作者:杭晓瑛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评价糖尿病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60例住院患者,糖尿病患者80例,对照组80例(排除糖尿病,高脂血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部动脉检查,分别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斑块检出率.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0.0%和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 中老年TIA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防治策略分析

    作者:周传伟;程蕴琳;张洪慧;高甬东;李雁飞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手段对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CAP)的影响.方法 对87例在近期曾经出现过TIA发作的中老年患者根据采用的不同干预措施分为阿司匹林组(22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RB)组(22例)、他汀类调脂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进行为期24周的干预,在干预前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以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调脂组患者的TC和LDL-c以及主要炎症分子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同时颈动脉超声指标也得到改善;ACEI/ARB组患者的主要炎症分子水平出现降低;而阿司匹林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指标得到改善.结论 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调脂、抗炎等效应,在CAP及其脑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198 条记录 5/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