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辛伐他汀胶囊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的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辛伐他汀胶囊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将9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服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治疗组除每晚一次服用辛伐他汀20mg治疗外,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丸,每日3次口服。于给药前和给药3个月后分别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并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3个月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作用更为明显( 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患者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辛伐他汀胶囊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

  • 辛伐他汀消退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瑞丽;冯艳慧;司小东

    近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尤其是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 颈动脉粥样斑块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意义

    作者:陈连娣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6例,健康对照组105例,两组行血清半胱氨酸测定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为62.50%.对照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为4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P<0.01).原发性高血压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2.15±6.97)μmol/L高于对照组(10.35±5.87)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P<0.05).结论: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颈动脉斑块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密切相关.

  • 中西药联用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的干预作用

    作者:万继峰;赵颖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2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A、B和C三组,分别接受松龄血脉康、阿托伐他汀、松龄血脉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12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测定血脂和颈动脉形态、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等指标,测评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浆TC、TG、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C组TC、LDL-C的数值较A、B两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三组颈动脉IMT均缩减,斑块检出率降低,斑块积分减少,且治疗后C组IMT、斑块检出率及斑块积分的减少较A、B两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松龄血脉康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控制脑梗死患者的血脂,阻止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甚至逆转、缩小斑块,临床疗效确切.

  • 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罗爱华

    目的:分析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采取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我院接诊的冠心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取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对比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颈动脉后壁处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从超声病理学分型对比可知,研究组软斑、硬斑及复合型斑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从超声表现分型来看,研究组Ⅲ、Ⅳ、Ⅴ型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超声作为临床常用诊断方式,有着无创、确诊率高等优势,临床价值高。

  •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

    作者:张冰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84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病例组斑块检出率80.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8%(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60%,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25%,21%)(P<0.001).病例组软斑块检出率(48/84)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3/40)(P<0.001).病例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软斑块与脑梗死发病有一定关系.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关系探讨

    作者:王淑云;张振荣

    目的 探讨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醒塞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2006年3月至2007年9月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脑梗塞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塞的重要指标.

  •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作者:唐玲;邓晓风;吴欣;肖恒芬;曹仙娥;蒋旻;韦灵;王莉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确诊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B超探查,60例患者中,24例存在颈动脉斑块,根据颈动脉斑块阳性、阴性情况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高通量透析组(HFHD组)和普通血液透析组(HD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无急慢性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未服用降脂药及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选择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均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感染、心血管事件,近两周未服用任何药物.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颈动脉B超及心脏B超检查,并检测治疗前、后脑钠肽(BNP)的变化.结果:治疗前60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HD组和HFHD组BN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颈动脉内径及颈动脉血流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Vd)、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HD组和HFHD组两组上述指标及舒张早期及晚期大血流比(E/A)、射血分数(EF)、左心室心肌重量(LVMI)、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HFHD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均变小(P<0.05),颈动脉内径、颈动脉血流较治疗前无变化(P>0.05),BNP、cTnT、LVPWT、IVST、LVMI均降低(P<0.05),EF升高(P<0.05);LVDd、LVDs、LVVd、LVVs、E/A较治疗前无变化(P>0.05).治疗后HD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血流、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颈动脉内径、IMT较治疗前无变化(P>0.05),BNP、LVPWT均降低(P<0.05);cTnT、LVDd、LVDs、LVVd、LVVs、IVST、E/A、EF、LVMI较治疗前无变化(P>0.05).HFHD组治疗后BNP下降、LVPWT减轻均较HD组更显著(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功能,从而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MHD患者死亡率.

  • 拉西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金武

    目的 探讨拉西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0 例和观察组60 例.结果 观察组CRP、TC、TG、LDL、HDL 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拉西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浅谈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作用

    作者:李楠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钙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把82例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和综合性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取得更明显的治疗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把阿托伐他汀钙应用在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的临床治疗中,可使动脉斑块处于一个较稳定的状态,且斑块也可得到有效消退,此外,还可使血管所出现的炎症反应得到一定缓解,从而可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和血脂的影响

    作者:汪健;秦碧勇;席刚明

    目的 观察阿托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择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存在斑块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住院患者57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连用3个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内径、流速及斑块大小的改变及对患者血脂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患者颈动脉内径[左侧(0.99±0.11)cm、右侧(0.98±0.08)cm]与治疗前[左侧(0.94±0.09)cm、右侧(0.95±0.07)cm]比较有所扩大(P<0.05),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左侧(0.57±0.20)cm2、右侧(0.54±0.18)cm2]减小,与治疗前[左侧(0.86±0.17)cm2、右侧(0.82±0.16)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降低血清TC、TG、LDL-C和升高HDL-C的作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减小颈动脉斑块及调节血脂、改善血流动力学上有较为肯定的作用.

  • 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作者:曹龙;沈为林;王梦迪

    目的 探讨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对70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给予洛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治疗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检测患者血脂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及内膜厚度(ITM),观察其变化.结果 洛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CT、LDL-C均下降(P均<0.05),到6个月时下降更明显(P均<0.01),且HDL-C升高(P<0.05);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TM变薄(P均<0.01).结论 洛伐他汀不仅能降低血脂,且能使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TM变薄,延缓颈动脉硬化的进程.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B超检查价值分析

    作者:阳成英;毕诗诚

    目的 探讨B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10例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定为颈内动脉斑块患者进行B超、MRI检查,2次检查间隔时间在1周以内.观察对比2种方法的检查能力,包括B超检查管腔狭窄能力和检查易损包块的能力.结果 110例患者中,轻度颈动脉狭窄47例,中度狭窄53例,重度狭窄10例.经过MRI检出39例、47例和7例,经过B超检查检出37例、46例和6例,2种方法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B超与MRI对硬斑、软斑、溃疡斑块和扁平斑块均有较高的检出率,2种方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RI诊断出易损斑块18例,B超检出3例,2种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B超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患者的颈动脉狭窄,但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较低,由于其价格低廉、检查简单,有利于临床初筛.

  • 颈动脉粥样斑块成分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

    作者:高杨;张祥建

    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计数是目前在活体内评价血管损伤的唯-的特异而直接的指标[1],其数量增多的意义在于评估血管受损及其严重程度[2].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斑块成分的CEC计数水平,探讨影响斑块成分的因素.

  • 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辅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建勇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经颈部血管彩色 B 型超声检查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给予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颈内动脉血流速度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组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明显治疗作用。

  • 强化降脂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李劲图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瑞舒伐他汀20 mg/d治疗,观察组接受瑞舒伐他汀40 mg/d强化降脂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6个月后颈动脉斑块厚度、面积、斑块评分及血脂水平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评分、厚度和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斑块评分、颈动脉斑块厚度、面积及血脂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可有效逆转和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值得临床推广。

  • 高尿酸血症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

    作者:程卫;何鼎淳;刘晓苑;周锦雄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HUA)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功能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T2DM患者行心脏、颈部血管彩超及血尿酸检查,根据血尿酸检测结果,按是否合并HUA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A峰比值(E/A比值),测定血清肌钙蛋白T(cTnT)水平,并对比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评分、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TC、HDL-C,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指标及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LVEF、E/A比值及HDL-C均低于对照组(P<0.01),cTnT、颈动脉粥样斑块评分、IMT及TC均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LVEF、E/A比值呈负相关(P<0.05),与颈动脉粥样斑块评分、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 HUA可加速T2DM患者心功能衰竭,促进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需采取有效治疗方式进行干预.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韶辉;赵美华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这类患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检测过颈动脉超声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6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归为斑块组(n=72),未发现斑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n=88).检测所有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酸(UA),记录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单因素比较显示颈动脉斑块组年龄大于对照组、吸烟、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甘油三酯、高尿酸血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值1.139,P值0.004)、吸烟(OR值5.296,P值0.003)、总胆固醇(OR值0.416,P值0.013)进入回归方程,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年龄、吸烟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颈总动脉中下交界处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情况分析

    作者:尚景亮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大中动脉系统的病变,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应用颈动脉穿刺输注药物,可达到溶栓降粘,改善脑微循环,保护和逆转半暗带,恢复脑功能的作用[1].

  • 维生素E联合维生素C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作用研究

    作者:王玉红;王玉起;李万福;张雪芹

    目的 探讨维生素E联合维生素C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作用,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大兴黄村镇5个社区45岁以上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明确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0 mm的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及他汀类降脂药治疗的基础上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加服维生素E 200 mg/晚)、B组(加服维生素E 200 mg/晚,维生素C 200 mg 早晚各1次)、C组(加服维生素C 200 mg 早晚各1次)及对照组(不加服维生素E和C).干预18个月后,对干预前后斑块大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干预前、后4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干预前后斑块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维生素E和(或)维生素C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没有明显缩小的作用.

198 条记录 3/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