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천진의과대학학보
- 主管单位: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6-8147
- 国内刊号: 12-125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lncRNA-ANRIL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lncRNA-ANRIL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本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病人231人作为冠心病组,此外纳入447名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取两组病人外周血,RtPCR法测定外周血中lncRNA-ANRIL的表达及9p21基因区域3种单核苷酸:rs 1333049、rs564398、rs2811712以及CDKN2A、CDKN2B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ANRIL的表达于冠心病诊断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ROC曲线示:ANRIL(外显子1-2)、ANRIL(外显子17-18)在诊断冠心病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lnc RNA-ANRIL(外显子1-2)与CDKN2A、CDKN2B表达均呈正相关(均P<0.05),lncRNA-ANRIL(外显子17-18)与CDKN2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0 1).冠心病组单核苷酸rs1333049等位基因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rs133049等位基因G与ANRIL(外显子1-2)、ANRIL(外显子17-18)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340 2/0.3124,均P<0.05);冠心病组ANRIL(外显子1-2)与ANRIL(外显子17-18)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ANRIL可能通过调控CDKN2A/B的表达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ANRIL的表达可能受染色体9p21区域单核苷酸rs1333049表达的影响,外周血ANRIL的表达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指标.
-
RRM1 mRNA与吉西他滨药物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疗效的关系
目的:研究分析RRM1mRNA在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吉西他滨药物膀胱灌注化疗效果敏感性的关系,旨在为临床膀胱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RRM1mRNA在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RRM1mRNA在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呈现高表达为12例(30%),呈现低表达为6例(15%);在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患者中高表达为4例(10%),低表达为18例(45%);应用吉西他滨药物膀胱灌注的膀胱癌患者术后随访1年,其中RRM1mRNA低表达的患者复发1例(2.5%),RRM1mRNA高表达的患者复发5例(12.5%).结论:RRM1 mRNA在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RM1mRNA表达与吉西他滨膀胱灌注辅助化疗药物敏感性呈负相关关系.RRM1mRNA在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对膀胱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冠心病患者GDF-15、Jagged1蛋白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GDF-15、Jagged1蛋白表达与冠心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7例(观察组),同时选取冠脉造影无异常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GDF-15、Jagged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GDF-15和Jagged1蛋白分别为879.02(510.22,1 201.47)ng/L和(37.89±4.23)n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DF-15与改良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561,P<0.05),而Jagged1蛋白表达与改良Gensini评分无相关性(r=0.082,P>0.05);观察组Rentrop分级2~3级患者Jagged1蛋白为(44.22±7.11)ng/L,明显高于0~1级患者(P<0.05);观察组Rentrop分级2~3级和0~1级患者GDF-15表达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GDF-15、Jagged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其中GDF-15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而Jagged1蛋白可能与侧支循环情况有关.
-
肾上腺静脉取血术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肾上腺静脉取血术(AVS)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8例PA患者,分为单侧肾上腺微结节组、双侧肾上腺增厚组及双侧肾上腺单发性大结节组,对此3组患者的AVS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金标准设定为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单侧肾上腺微结患者组,AVS诊断肾上腺腺瘤患者18例,病理证实腺瘤患者17例,增生1例,符合率为94.4%(17/18),P<0.01;AVS诊断增生患者4例,符合率为75.0%(3/4),P<0.01.双侧肾上腺增厚患者组,AVS诊断腺瘤患者4例,符合率为75.0%(3/4)P<0.05;AVS诊断增生患者8例,符合率为87.5%(7/8)P<0.05.双侧肾上腺单发性大结节患者中,AVS诊断腺瘤患者3例,增生1例,符合率为100%(4/4)P<0.05.结论:AVS检查在单发性肾上腺微结节的PA患者中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但非临床所必需;在双侧肾上腺增厚的PA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双侧肾上腺单发性大结节的PA患者的手术侧别选择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
奥卡西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兴奋激越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Hcy的影响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激越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治疗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0例,联合组采用奥氮平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奥氮平治疗,对比两组治疗2周、4周后的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血清Hcy水平及各类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症状因子、阴性症状因子、一般精神病理学因子及PANS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两组患者的阳性症状因子、阴性症状因子、一般精神病理学因子及PANSS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P<0.05),联合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OAS评分、血清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MOAS评分、血清Hcy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P<0.05),联合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8.00%)高于对照组的1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激越患者有助于尽快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31例多发性硬化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1例MS患者治疗前(MS组)、泼尼松治疗4周后(泼尼松组)及20例健康者(正常组)外周血Th1(CD4+IFN-γ+)、Th2(CD4+IL-4+)、Th17(CD4+IL-17+)、Treg(CD4+FoxP3+)、Tc1(CD4-CD8+IFN-γ+)和Tc2(CD4-CDS+IL-4+)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流式微球芯片捕获技术(CBA)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7A、IL-4和IL-10的含量.结果:(1)FCM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MS组Th1细胞和Th17细胞均明显升高(P<0.05);Treg细胞和Tc1细胞显著下降(P<0.01),Th17/Treg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MS组比较,泼尼松组Tc1、Tc2和Treg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升高(P<0.01),而Th1和Th17细胞显著下降(P<0.05),Th17/Treg比值降低(P<0.01);(2)CBA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MS组IFN-γ和IL-17A含量升高(P<0.05;P<0.01),IL-4和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MS组比较,泼尼松组IL-17A含量明显降低(P<0.01),IL-4和IL-10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MS的发生可能主要与Th17上调和Treg下调有关,提示临床上针对MS靶向下调Th17和上调Treg,纠正Th17/Treg比例失衡,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超声造影在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患者疾病活动性判断及治疗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多发性大动脉炎(TA)颈动脉受累患者疾病活动性判断及治疗评价中的应用.方法:17例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患者依临床标准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组,以超声造影观察两组增强特点并对两组药物治疗过程中疾病活动性进行评价.结果:17例大动脉炎患者(15例双侧受累,2例单侧受累),共计32条颈动脉受累,其中30条存在造影剂增强,2条未见明显增强;活动期超声造影表现为弥漫点状或短线状灌注,非活动期则表现为无灌注或散在点状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评价过程中,患者在药物治疗前后上述增强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后造影剂增强特点由原来的弥漫点状或短线状灌注变为无灌注或散在点状灌注;以超声造影判断活动性的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81.8%,假阳性率为18.2%,假阴性率为19.1%.结论:超声造影对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患者的活动性具有良好的判断效果,在治疗评价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氟西汀辅助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miR-181b表达差异研究
目的:探讨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miR-181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治疗.治疗8周后检测两组患者的miR-181b表达水平,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iR-181b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治疗前后相比,两组患者miR-181b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西汀可通过调控患者外周血miR-181b的表达从而发挥其抗精神病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静脉注射甲强龙治疗中央型脊髓损伤急性神经痛的疗效
目的:回顾性分析静脉注射甲强龙(MP)治疗中央型脊髓损伤(CCS)急性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7月-2017年11月患有急性神经痛、视觉模拟评分(VAS)≥6分的中央型脊髓损伤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P治疗1周,随访时间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时均采用标准的VAS评分、痛觉超敏体表面积和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MP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VAS评分、痛觉超敏体表面积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所有病例均未见疼痛复发.经MP治疗1周,自发性疼痛VAS评分(0.93±1.32)较治疗前(7.33±0.69)明显降低,第3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实现显著性疼痛缓解(VAS≤2);同时,痛觉超敏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8.18±0.64 vs1.70±1.43,P<0.001),第3月随访时,患者实现显著性疼痛缓解(VAS≤2)的比例达到91.18%;痛觉超敏的体表面积在治疗后及治疗后第1月和第3月随访分别为(101.65±205.55)cm2,(82.99±189.67)cm2及(36.77±106.29)cm2,与治疗前(2 791.23±625.20)cm2相比均显著性降低(P<0.001).麦吉尔疼痛问卷表(MPQSF)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结果显示患者经MP治疗后生活质量获得明显改善(P<0.001),在MP治疗过程中,共有4例(11.76%)患者出现轻度的不良反应,以头晕和恶心居多,表现为一过性,在治疗后3个月随访中,所有病例未见MP相关性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MP能够有效缓解CCS急性神经痛,阻止急性神经痛转变为难治性慢性神经痛,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改良气管插管方法在非困难气道患者双腔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直接喉镜辅助下改良气管插管方法在非困难气道患者双腔气管插管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胸科单肺通气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常规方法组(A组)和改良方法组(B组),每组30例.A组常规方法、B组改良方法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比较两组插管成功率、定位成功率、插管期间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率均100%及一次性定位成功率(A组86.7%,B组93.3%)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咽痛、声嘶发生率(0.33%、0%)较A组(23.3%、1%)降低(P<0.05).B组T2-3时HR、MAP较A组降低(P<0.05).A组T2-4时、B组T2时HR、MAP较T0时升高(P<0.05),B组T3-4时HR、MAP与T0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腔气管导管改良插管方法操作简单,稳定循环,可降低术后并发症.
-
4002名高校学生先天缺牙及牙齿畸形的现况调查
目的:研究4002名青年国人先天缺牙及牙齿畸形现况.方法:选取天津某医学院校4002名学生,调查先天缺牙及牙齿畸形患病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抽取1个年级学生统计有先天缺牙或牙齿畸形个体的患牙数目.结果:先天缺牙患病率3.92%,下颌比上颌好发,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0,P=0.04;x2=6.49,P=0.01);牙齿畸形患病率4.97%,上颌比下颌好发,汉族患病率高于少数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0,P=0.00;x2=-4.92,P=0.03).先天缺牙好发于下颌侧切牙,牙齿畸形好发于上颌侧切牙.多数患者先天缺牙及牙齿畸形的数目为1~2颗.结论:先天缺牙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和上下颌差异,牙齿畸形患病率存在民族差异及上下颌差异,本研究结果将为口腔医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土槿乙酸C-18醇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体外免疫抑制活性研究
目的:将土瑾乙酸C-18位进行结构改造,筛选出具有高效、低毒、水溶性好等优点的新型免疫抑制化合物.方法:将C-18位还原为醇羟基,通过缩合酰化反应引入苯环、呋喃环、吡啶环羧酸,得到土槿乙酸C-18醇酯衍生物.经MTT法对小鼠T、B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活性和对小鼠正常脾细胞毒性体外细胞实验筛选.结果:合成得到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土瑾乙酸C-18醇酯衍生物B1-B10,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经1H-NMR,13C-NMR,HR-ESI进行结构确定,并测定了其体外免疫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其中衍生物B2、B6、B7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强于土槿乙酸,衍生物B6、B7对B淋巴细胞抑制活性明显强于土槿乙酸.尤其是大多数化合物对正常细胞作用很弱,远低于阳性对照药,呈现高效低毒特性.结论:土槿乙酸C-18醇酯衍生物,引入呋喃环,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加,引入具有共轭体系的呋喃环时活性更佳,并且毒性降低.
-
lncRNA NEAT1过表达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并抑制成骨细胞分化诱发骨质疏松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NEAT1在骨质疏松症中的表达及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人和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组织,运用Real-time PCR检测NEAT1的表达水平.在卵巢去势(OVX)和鼠尾悬吊(TS)诱导的小鼠疏松股骨中,在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和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向成骨分化过程中以及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向破骨分化过程中,检测NEAT1的表达水平.利用敲低Neat1的慢病毒感染MC3T3-E1和RAW264.7细胞,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确定成骨细胞活性以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活性变化.结果:NEAT1在患者疏松的骨组织中、小鼠的疏松股骨组织中以及RAW264.7细胞破骨分化过程中表达明显增多;而在MC3T3-E1和hMSC成骨分化过程中表达明显降低.ALP染色显示敲低Neat1显著加重成骨细胞活性,TRAP染色显示敲低Neat1显著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结论:长链非编码RNANEAT1在成骨分化过程中低表达,在破骨分化过程中过表达,并通过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及抑制成骨细胞分化诱发骨质疏松.
-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前列腺癌作用靶点及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分析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前列腺癌的潜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中药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并于UniProtKB网络平台获取每种靶蛋白的基因名.借助CTD等数据库查询疾病靶点.在STRING数据库中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PPI),于Cytoscape中进行网络可视化分析.通过DAVID数据平台对关键靶蛋白进行分析.结果:从TCMSP数据库中共筛选得到26个药物有效成分.PPI网络包括135个药物疾病交集靶基因,关键蛋白为34个.基因本体论(GO)分析这些靶基因涉及生物功能条目多,共290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主要涉及肿瘤信号通路等.结论: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前列腺癌是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结果,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迁移以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方面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
异丙酚通过诱导幼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自噬减轻其肝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
目的:探究异丙酚对肝缺血再灌注后幼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C57BL/6两周龄的小鼠40只被随机分成4组(n=10):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组(P组),异丙酚+自噬抑制剂3-MA组(3-MA组),除S组仅进行开关腹操作外,其余各组均行缺血60 min,再灌注6h建模.取血组织标本及海马组织标本.ELISA法检测血清中脑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浓度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透射电镜法观察自噬小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Nix及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1)脑损伤标志物和炎症因子水平,3-MA组高,其次为IR组,P组居中,S组低(P<0.05);(2)自噬小体,P组多,且线粒体结构较完整,依次为IR和S组,3-MA组自噬少,线粒体肿胀,分裂多;(3)LC3Ⅱ、Nix蛋白表达水平同上述线粒体自噬水平一致,Caspase-3与此相反(P<0.05).结论:异丙酚可促进肝缺血再灌注后幼鼠海马神经元的线粒体自噬,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
-
糖肾康胶囊成型辅料的选择与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糖肾康胶囊的佳辅料与制剂成型工艺.方法:在胶囊成型工艺中以颗粒的成型率、细粉率和吸湿性为指标,分别对辅料的种类、配比和润湿剂进行考察,确定生产工艺参数.结果:经考察确定以微晶纤维素与乳糖(1∶1)为辅料,以90%乙醇为润湿剂,按照确定的工艺制备颗粒3批并作评价.颗粒的成型率可达到80%以上,细粉率小于12%,颗粒脆碎度小于5%;颗粒水分测定结果为颗粒含水量小于5%;颗粒流动性考察结果为休止角在30°左右,表明所制颗粒的流动性好;颗粒临界相对湿度(CRH)约为64%.结论:本品所选辅料合理,成型制备工艺可行,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
系统性老年性淀粉样变患者血清转甲状腺素蛋白出现三种修饰基团减少
目的:探讨转甲状腺素(TTR)蛋白代谢修饰与淀粉样变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首先利用ProteomeLabPF-2D系统依据蛋白质等电点分选各个pH值范围蛋白质,然后利用抗人TTR抗体,点免疫印迹实现鉴定TTR蛋白存在于被收集的范围.利用硫黄素T(ThT)试剂,测定各个收集部分溶液中淀粉样变的含量,进一步利用飞行质谱的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时间(SELDI-TOF-MS)分析各个部分TTR蛋白的修饰类型.结果:系统性老年性淀粉样变(SSA)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pH范围分别为8.1~8.0,4.0~4.6及6.8~5.8范围时出现高丰度蛋白.并且SSA患者pH6.8~5.8范围淀粉样变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SSA组与健康组相比,血TTR蛋白N端氨基酸修饰基团包括磷酰基(Phosphoryl)、羟基(Hydroxyl)、葡萄糖胺(O-GlcNac)基团修饰阴性.结论:SSA患者血TTR蛋白N端氨基酸修饰基团Phosphoryl、Hydroxyl、O-GlcNac的减少可能与淀粉样蛋白的形成有关.
-
短链脂肪酸对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AMPK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短链脂肪酸对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AMPK的作用.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乙酸钠、丙酸钠和丁酸钠孵育C2C12细胞24 h,MTS试验检测细胞活力,Westem blot检测AMPK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 mmol/L和4 mmol/L乙酸钠,4 mmol/L丙酸钠以及4 mmol/L、8 mmol/L和16 mmol/L丁酸钠升高AMPK磷酸化水平,但不影响其总蛋白水平.结论:短链脂肪酸激活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AMPK.
-
基于芯片数据的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相关基因分析
目的:从分子水平揭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并寻找潜在的治疗他莫昔芬耐药的靶点.方法:从公共基因芯片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相关基因芯片数据GSE67916,利用GEO2R在线分析工具筛选他莫昔芬耐药性与敏感性乳腺癌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DAVID软件对所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相关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Cytoscape等工具对其进行蛋白间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和分析.结果:筛选出43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00个上调表达基因,138个下调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蛋白结合、细胞对雌激素的反应、免疫应答、细胞质及细胞外基质等分子功能及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主要富集在MAPK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等.STRING、Cytoscape分析显示MAPK1、ESR1、SMARCA4、RANBP2和PRKCA为潜在的关键节点基因,对其进行文献挖掘及分析显示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相关.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他莫昔芬耐药与他莫昔芬敏感的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可有效发掘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相互作用,为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方向.
-
超声造影在常见男科疾病诊断过程中的应用
超声检查是男科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但普通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仅能获得相关器官的基本信息,不能准确反映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影响疾病的鉴别诊断.而超声造影检查恰巧弥补了常规超声检查的不足,能够实时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液灌注及分布情况,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帮助其制定更加准确、合理的治疗方案.
-
局部枸橼酸抗凝用于重症患者血液净化的研究进展
枸橼酸钠抗凝是目前对高危出血患者血液净化常用的手段之一,枸橼酸钠在危重高出血风险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抗凝中具有出血风险小、有效率和安全性高,避免了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引起的出血风险.
-
喹诺酮类抗菌药致QT间期延长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因抗菌谱广、耐药率低,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由于其可阻断HEGR基因,阻碍心脏电压门控式钾离子通道,致患者QT间期延长,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药的应用.为减少此类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文章针对近年来关于喹诺酮类抗菌药引发QT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进行汇总分析,旨在临床药物选择上提供参考与帮助,尽量规避高危人群,保证用药安全.
-
新生抗原与个体化肿瘤免疫治疗
新生抗原(neoantigen)是一种位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是肿瘤基因突变的产物,这种突变在正常细胞中不存在.过去几年的研究表明新生抗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新生抗原的识别筛选和鉴定加速了肿瘤患者个体化免疫治疗的发展,终将使更多患者受益.
-
儿童颌面部Kimura病1例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KD)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免疫性炎性疾病[1].中国医生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首次报道[2].1948年日本医生Kimura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与细致地描述,以“伴淋巴组织增生的异常肉芽肿”命名[3],后为多数学者广泛引用.本文报道1例儿童颌面部Kimura病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讨论,以期为Kimura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借鉴.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
2011 | 01 02 03 04 |
2010 | 01 02 03 04 |
2009 | 01 02 03 04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