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Z24经口染毒大鼠血浆的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王全军;颜贤忠;吴纯启;赵剑宇;盛和章;余寿忠;袁本利;廖明阳

    目的研究Z24染毒大鼠血浆的代谢表型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代谢组学在药物毒性早期筛选中的应用.方法 Wistax大鼠连续经口染毒0、60、130和200 mg/kg Z24 5 d后收集血浆,测定1H NMR谱,并进行血浆生化指标测定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200 mg/kg组大鼠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分别升高了148.4%、140%和109.8%;130和200m/kg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炎症和坏死.血浆1H NMR谱偏小乘方分析(PLS-DA)发现在不同染毒条件下,各组动物的代谢谱各不相同,与肝脏病理和血浆生化改变相一致,并且其敏感性优于常规毒理学检测指标.结论大鼠血浆1H NMR代谢谱与Z24毒作用强度密切相关,代谢组学分析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体内药物毒性早期筛选的方法.

  •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模式识别方法在肾气虚哮喘大鼠血清代谢组学中的应用

    作者:宋红;郑小伟;鲍晓东;包素珍;姜春燕;邝翠云

    目的:分析肾气虚哮喘大鼠血清代谢图谱的变化,探讨代谢组学在肾气虚哮喘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肾气虚哮喘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进行哮喘、肾气虚哮喘造模及中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大鼠症状、体征变化.造模成功后经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Bruker 600MHz采集大鼠血清代谢氢谱图,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PLS-DA)和正交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结果:各组大鼠血清代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可通过一维氢谱核磁共振(1H-NMR)寻找潜在的肾气虚哮喘生物标志物.

  • 胆木叶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谢达温;李永辉;赵丽;丁岗;原少伟;徐甲;朱华荣;萧伟

    目的:研究胆木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法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异长春花苷内酰胺(strictosamicle,1),10-羟基异长春花苷内酰胺(10-hydroxy strictosamide,2),山奈酚-3-O-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3),芦丁(rutin,4),短小蛇根草苷(pumiloside,5).结论:化合物2,3,4是首次从胆木叶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胆木叶 NMR 化学成分
  • 云芝子实体多糖化学结构的研究

    作者:张劲松;韩炜玮;潘迎捷

    目的研究云芝子实体中多糖的化学结构.方法应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得一均一多糖组份B-1-3.通过完全水解、甲基化、一维和二维1H和13CNMR阐明B-1-3的化学结构.结果经完全水解证实B-1-3主要由Glc单糖残基组成,用HPLC方法测得其分子量为3.16×105, 通过对甲基化反应数据和1H和13CNMR分析发现B-1-3为由β -D-1,4-Glc和β-D-1,3-Glc残基构成主链的葡聚糖,同时在β-D-1,3, 6-Glc及β-D-1,4,6-Glc残基处产生分枝.经1H和13CNMR 分析表明B-1-3分子中存在β-D-Glc-1→3-β-D-Glc-β-D-Glc -1→4-β-D-Glc及β-D-Glc-1→4-β-D-Glc-β-D-Glc-1 →4-β-D-Glc片段.结论云芝子实体多糖B-1-3为由β-D-1,4-Glc,β-D-1,3-Glc和β-D-1, 6-Glc残基构成主链的葡聚糖.

    关键词: 云芝 多糖 化学结构 NMR
  • 代谢组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徐旻;林东海;刘昌孝

    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迎来了后基因时代.人们对生命过程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的热点转移到基因的功能和几个"组学"研究,包括研究核糖核酸(RNA) 转录过程的转录组学、研究某个过程中所有蛋白及其功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代谢产物的变化及代谢途径的代谢组学.

  • 雷公藤内酯醇新型固体脂质纳米粒微观结构研究

    作者:侯冬枝;谢长生;杨祥良;徐辉碧;平其能

    选择固体脂质山榆酸甘油酯(Compritol ATO 888)和液态油三辛酸甘油酯制备雷公藤内酯醇新型固体脂质纳米粒(SLN)载体系统,运用常温、低温差示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XRD)、小角X射线衍射(SAXS)和核磁共振(NMR)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新型SLN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新型SLN纳米体系熔点从70.8 ℃降低到61.4 ℃,纳米化后熔融焓大大降低,于-17.7 ℃发生油相熔融吸热行为;无论是否载药,制备的纳米分散体系(新型SLN和传统SLN)都是由α相和少量β′相组成,所载药物雷公藤内酯醇对载体结晶性能基本无影响;新型SLN中分子运动自由度介于Compritol ATO 888基材和其制备的传统SLN二者之间,其长程结构相对于传统SLN和基材的结构只偏移0.1 nm,表明中链甘油酯液态油分子不可能插入片间和2个或3个链长结构间.两种物理状态不同的甘油酯在新型SLN中仍以两种状态存在:液态油和固态脂质,因其有各自的熔融性状(低温和常温DSC研究)和分子运动状态(NMR检测),推测本实验室制备新型SLN的微观结构应是液态油分子,没有插入到固体脂质层状结构之间,而是形成了更加微细的纳米油室,周围包被着固体脂质,整个球形颗粒还处于纳米尺度.

  • 应用基于NMR代谢组学评价2',3',5'-三氧乙酰基-N6-(3-羟基苯胺)腺苷剂量相关效应

    作者:苗朝霞;杨柳;江春迎;王映红;朱海波

    2',3',5'-三氧乙酰基-N6-(3-羟基苯胺)腺苷(WS070117)是天然产物虫草素的衍生物,体内外实验证明它具有显著脂质调节活性,并且毒性低.本次研究采用基于NMR代谢组学方法评价不同剂量WS070117调血脂活性.高脂血地鼠用6个不同剂量的WS070117(3、12、50、100、200和400 mg.kg-1·d-1)治疗.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及正交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OPLS-DA)两种多变量方法分析地鼠血清氢图谱.结果表明,WS070117能有效调节高脂血地鼠脂代谢、胆碱代谢及糖代谢紊乱,且其效应与剂量呈正相关.3 mg·kg-1·d-1的WS070117具有微弱脂质调节活性,而12和50 mg·kg-1·d-1的WS070117都显著调节代谢物浓度向正常水平转归,当WS070117的剂量达到100 mg·kg-1-d-1时,它的脂质调节活性强于阳性对照药.结果表明,基于NMR代谢组学可能成为评价调血脂化合物剂量效应关系的有效方法.

  • 采用UPLC/Q-TOF MS与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生长年限对远志药材质量的影响

    作者:薛英;李晓伟;李震宇;曾祖平;张福生;李爱平;秦雪梅;彭冰

    生长年限是影响远志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陕西合阳1~3年生栽培远志中的初级和次级代谢物进行了比较.首先对上述样品分别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找出差异代谢物并对其含量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年与2、3年生远志可明显区分,而2年与3年生远志则区分不明显.随着远志生长年限的延长,初级代谢物中蔗糖、果糖、胆碱的含量减少,而甘氨酸、棉籽糖的含量则增加;次级代谢物中皂苷类成分(onjisaponin Fg、polygala saponin ⅩⅩⅧ、polygalasaponin ⅩⅩⅫ)的含量增加,而(口山)酮(polygalaxanthone Ⅲ)及部分低聚糖酯(tenuifoliose A、tenuifoliose C、tenuifoliose C2、tenuifoliose H)的含量则减少.生长年限对远志药材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而商品远志药材的现有生长年限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为现有中药材质量评价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的白芍及其醋制品的化学比较

    作者:李震宇;范玛莉;秦雪梅

    为了探讨白芍醋制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及炮制用醋种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1H 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对白芍及其两种醋制品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从白芍的核磁指纹中指认出30余种化学成分,多元统计结果显示白芍、陈醋制白芍和米醋制白芍能明显分开.白芍醋制后,异亮氨酸、乳酸、丙氨酸、精氨酸等初级代谢产物及芍药内酯苷、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增加,而蔗糖、芍药苷、芍药总苷(以苯甲酰基计)的含量下降;陈醋制白芍和米醋制白芍的化学组成也存在差异,陈醋制白芍中含有较多的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初级代谢产物及芍药内酯苷,而米醋制白芍中蔗糖和芍药总苷(以苯甲酰基计)含量较高,且陈醋制白芍的化学变化较米醋制白芍更大.本研究从整体上比较了白芍醋制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及炮制用醋的影响,研究结果提示白芍炮制后化学成分变化与功效变化的相关性及炮制用醋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可疑检材中二甲基安非他明的确证分析

    作者:徐鹏;林文斯;朱传钧;刘克林;常颖;崔育新;凌笑梅;卢炜

    对缴获的白色可疑晶体样品进行主要有机成分的检验.采用GC-MS和NMR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定性分析.白色可疑晶体样品中的主要有机成分为二甲基安非他明且纯度大于99%.该样品在毒品红外分析时可用作二甲基安非他明的对照品,并成功应用于其他类似案件中检材的定性分析.

  • 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的款冬花生品与蜜炙品化学成分比较

    作者:李娟;张松;秦雪梅;李震宇

    目的 探究款冬花蜜炙的科学内涵.方法 基于NMR代谢组学技术对款冬花生品和蜜炙品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小二乘法辨别分析(OPLS-DA)以及单变量分析对款冬花蜜炙前后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 款冬花的代谢指纹图谱共指认出40种代谢物,多元统计结果显示款冬花蜜炙品和生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蜜炙后初级代谢产物1-O-乙基-β-D-葡萄糖苷、β-葡萄糖、蔗糖、α-葡萄糖的量明显升高,缬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的量降低;次级代谢产物款冬酮、芦丁的量升高,绿原酸、咖啡酸等有机酸的量有所降低.结论 从整体化学组成上比较了款冬花生品与蜜炙品的差异,为其蜜炙的科学内涵研究奠定了基础.

  • 硝西泮中一种未知杂质的结构确证

    作者:刘菁;蔡梅;王玉;李华龙

    目的: 对硝西泮原料药中一种未知杂质进行结构确证.方法: 应用HPLC-MS/MS、核磁共振(1H-NMR、13C-NMR) 技术,对硝西泮原料药中一种未知杂质进行结构分析.结果: 首次发现并确定硝西泮未知杂质的结构.结论: 该方法可为硝西泮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 肉花卫矛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胡新玲;王奎武

    目的 研究卫矛科卫矛属植物肉花卫矛(Euonymus carnosus Hemsl.)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和Sephal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方法对肉花卫矛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5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棕榈酸酯(I)、β-香树脂醇(Ⅱ)、齐墩果酸(Ⅲ)、3β,22α-二羟基-12-齐墩果烯-29-羧酸(Ⅳ)、山海棠萜酸(V).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肉花卫矛中分离得到.

  •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NMR数据解析

    作者:农格;蒲祖怡

    目的 研究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结构.方法对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进行1H和13C NMR检测,通过DEPT和COSY、HSQC、HMBC等二维图谱,对这两个化合物的1H和13C结构做出归属.结果二维实验更精确验证了1H和13C的NMR数据.

  • 双黄连粉针剂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张旗;苏浬;汤明杰;叶永山;王鹏龙;蔡程科;李健;雷海民;王英新;李强

    目的:分离鉴定双黄连粉针剂中的化学成分,丰富了双黄连粉针剂的物质基础,为阐释该制剂的致敏成分组和二次开发奠定了基础.方法:双黄连冻干粉通过大孔吸附树脂AB-8,反复硅胶柱色谱,反相ODS和制备HPLC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及MS,1D NMR,2D 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是连翘脂素(1),千层纸素A(2),(+)-表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落叶松脂醇(4),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甲酯(5),Chrysin-7-glucuronide methyl ester (6)和咖啡酸乙酯(7).结论:化合物1~7均是首次从该复方得到,且化合物6和7在双黄连粉针的原料金银花、黄芩、连翘也未见报道.

  • 四氢小檗碱晶体的波谱特征与结构确定

    作者:张大俊;张羽男;张宇

    目的:制备得到四氢小檗碱晶体并对其波谱特征与结构进行确定.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四氢小檗碱晶体,并利用元素分析、XRPD、IR、1H/13C-NMR手段对所得晶体进行波谱表征与结构确定.结果:XRPD分析产物与四氢小檗碱粉末的衍射角基本相同但其峰型较为尖锐;IR、1H/13C-NMR分析表明产物谱图峰位与四氢小檗碱样品峰位及峰型基本一致,表明所得产物为高纯度的四氢小檗碱晶体.结论:本文所得数据及谱图可为四氢小檗碱及其衍生物的定性分析及纯度鉴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 NMR法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的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甘露醇

    作者:许磊;温时媛;王跃飞;王萌;潘桂湘;姜苗苗

    目的 建立核磁共振(NMR)法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甘露醇的含有量.方法 采用BRUKER AVANCEⅢ600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采集谱图;质子频率为600.23 MHz;3-(三甲基硅烷)丙酸-d4钠盐为内标.结果 迷迭香酸在1.685 ~0.105 mg/mL(r2=0.999 3)、紫草酸在1.235 ~0.077 mg/mL(r2=0.999 4)、丹酚酸B在16.21 ~1.013 mg/mL (r2 =0.999 7)、甘露醇在12.54 ~0.784 mg/mL (r2 =0.999 5)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4.4%、105.6%、104.1%和102.5%,RSD值分别为1.5%、1.7%、2.3%和2.2%.结论 该方法可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辅料.

  • 黄芪注射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小鼠白细胞减少症作用的代谢组学

    作者:曲婷丽;王二兵;李震宇;赵正保;秦雪梅

    目的 考察黄芪注射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方法 采用环磷酰胺复制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动物模型,采用核磁共振(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黄芪注射液乙酸乙酯萃取物能升高模型小鼠的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水平,并回调潜在的10个内源性代谢物(脂质、亮氨酸、3-羟基丁酸、乳酸、丙氨酸、丙酮酸、肌酸、鲨肌醇、甜菜碱、葡萄糖)的水平.结论 黄芪注射液乙酸乙酯萃取物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代谢途径可能与机体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氧化应激和胆碱代谢有关.

  • 代谢物组学应用的领域之三——诊断代谢物组学

    作者:赵基源;梁琼麟;冉小蓉;罗国安;王义明

    1 诊断代谢物组学概念和特点代谢物组学[1]是一种新兴的研究生物体系中代谢物组的技术和方法.这种全面的、高通量的分析技术用来分析生物提取物中复杂的代谢混合物.代谢物组学目前主要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代谢、植物代谢、毒理代谢等方面.尤其是在诊断代谢物组学方面,近几年来发展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疾病发生伴随着病人体内病理变化,使得代谢产物也随之发生某种相应的改变.诊断代谢物组学就是通过对这些由疾病诱导产生的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化学计学等方法对疾病组和正常组进行分类,帮助了解病变过程和机体内代谢途径,寻找新的疾病生物标志物,同时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2,3].

  • 食管鳞癌患者血清1H NMR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姜玉章;孙晓阳;史昆波;徐克平;尹起范

    目的:借助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食管鳞癌患者血清的特征峰,为食管鳞癌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测试30例正常人血清和60例食管鳞癌患者血清的核磁共振波谱.结果:利用1H NMR分析方法,借用指纹图谱技术,构建了人体血清1H NMR指纹图谱.对食管鳞癌患者血清1H NMR与正常人血清1H NMR图谱进行比较,发现食管鳞癌患者与正常人血清样品在1.0~1.1 ppm和3.0~3.8 ppm存在一定的差异波峰,可能为食管鳞癌的特征峰.结论:借助特征峰,通过测试可疑食管鳞癌患者血清,核磁共振谱波测定技术有助于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