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方红芪减方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魏光如;姜保国;赵富强;张宏波

    目的研究复方红芪提取液进行减方后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建立钳夹 损伤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按术后每日灌服药物的不同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 4组.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复方红芪组:灌服复方红芪提取液2ml;减方组:灌服复方红 芪减方后提取液2ml;补阳还五汤组:灌服补阳还五汤2ml.术后2周及4周,观察坐骨神经功 能指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红芪 组和减方组与对照组、红芪组与减方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且减方组优于红芪 组(P>0.05).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复方红芪组优于对照组(P<0.01),减方组明显优于对照 组(P<0.01),而红芪组与减方组间无显著差异.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红芪组、减方组、补 阳还五汤组与对照组相比,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前3组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复方红芪减方提取液早期可以促进周围神经再生,药效更为专一,且优于传统方剂补阳还五汤.

  • 周围神经双卡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龚炎培;高井宏明;阿达启介;新居大;井形高明

    目的建立神经根部及周围双重压迫的动物模型,进行步态、电生理及组织学研究.方法按Mackinnon等方法建立神经根部及周围双卡综合征(double crush syndrome, DCS)的模型. DCSM组:Wistar大鼠10只,切除腰5腰椎棘突、椎弓,并将碎骨片移植于此处.术后4个月,用与坐骨神经直径相匹配的5 ~ 10 mm长硅胶管覆盖于右侧坐骨神经.对照组:Wistar 大鼠 4只,用硅胶管覆盖右侧的坐骨神经.术后即刻、1、2、3、4、5个月共6个时间点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 SFI);术前、术后5个月测定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spinal somo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术后5个月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 DCS组,SFI逐渐下降,术后5个月时为[(-24.1 ± 4.8), ± s,下同]明显低于对照组(-4.7 ± 4.9,P < 0.05).术后5个月,DCS组硅胶管近端及远端的SSEPs波幅为(112.4 ± 21.3) μV 和(83.5 ± 16.3) μV,比对照组明显下降(179.1 ± 23.2) μV及(170.9 ± 10.2) μV,P > 0.05.组织学分析显示两组神经外膜均出现肥厚及纤维化,且神经轴索间均出现肿胀;DCS组更加明显,并出现粗纤维减少而细纤维增多.结论神经根部及周围神经双重卡压后,其步态学、电生理学及组织学均出现明显异常.

  • 自体肌腱细胞介导修复肌腱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兵;丁小邦;祝联;商庆新;崔磊;刘伟;曹谊林

    目的探讨以自体肌腱细胞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化肌腱体内形成. 方法取自体肌腱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与可吸收生物材料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 acid, PGA)混合培养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将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移植于手术缺损的家猪趾浅屈肌腱处,并设单纯PGA组作为对照组.术后6周取材,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检测和评价再生组织.结果实验组新生组织在大体、组织学和胶原排列等方面与正常肌腱相似,对照组新生组织细胞、胶原排列较为紊乱.生物力学显示其大拉力、大应力和弹性模量,实验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6.1% (t = 3.56、P < 0.05)、27.4% (t = 2.94、P < 0.05)和15.0% (t = 2.62、P < 0.05). 结论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以自体肌腱细胞可以修复肌腱缺损.

  • 颈椎椎间融合器复合涂层及生长因子在山羊体内的融合效果评价

    作者:顾宇彤;姚振均;李智;王坤;张键;郑学斌

    目的 在活体山羊颈椎上比较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帽式颈椎椎间融合器(hat typ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HCIFC)、表面喷涂羟基磷灰石的HCIFC及载有生长因子的羟基磷灰石涂层HCIFC的椎间融合效果.方法 将32头山羊随机平均分为4组:自体骨组、HCIFC组、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及生长因子组.各组均行C3~C4椎间盘切除术并植入以上内植物.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2、4、8、12周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平均椎间高度(disc space height,DSH)、椎间角(intervertebral angle,IVA)及前凸角(lordosis angle,LA);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C3~C4节段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及组织学评估.结果 生长因子组的颈椎屈曲、后伸和侧屈的平均刚度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羟基磷灰石涂层组后伸、轴向旋转及侧屈的平均刚度显著大于HCIFC组和自体骨组 (P<0.05).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3个颈椎椎间融合器组的椎间融合效果均好于自体骨组,其中生长因子组的融合效果好.结论 羟基磷灰石涂层可以改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效果,生长因子能促进骨融合.

  • 大鼠脾损伤愈合的组织学动态观察

    作者:赵国;夏成青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不同形式脾损伤愈合的组织学变化,评估脾破裂保守及保脾治疗的理论依据.方法:三种脾破裂模型分为1 w、2 w、3 w、4 w、5 w动态组织学观察脾脏愈合的过程.结果: 1 w为血肿期;2 w、3 w为脾脏结构再生起始期,红细胞淤积消散,创面充血减少,T 、B淋巴细胞开始聚集;4 w、5 w为再生期,T、B淋巴细胞归位,小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 rteriolar lymphocytic shealths,PLAS)结构逐渐清晰,淋巴细胞密度增大,出现胶原纤维瘢痕. 结论:脾脏外伤有较好的自愈能力,其再生及胶原纤维瘢痕是其自愈牢固的重要原因.

  • 改进的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

    作者:何明彦;曹农;李玉民;侯建存;闵光涛

    目的:制作改进的三袖套法大鼠肝移植模型.方法:参照Kamada、孙君泓等介绍的方法,着重对麻醉方法、肝上下腔静脉袖套制作和吻合以及受体去肝顺序等做了进一步的改进.结果:手术时间供体为31~40 min,平均35 min;受体为37~45 min,平均41 min;无肝期短的8 min,平均12.8 min.24 h手术成功率为85%,1 w存活率为63.3%.结论:该模型术式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无肝期,可用于大鼠肝移植的研究.

  • 热休克蛋白70在肝血流间断阻断再灌注后的表达及作用

    作者:孙经建;吴孟超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肝血流间断和持续阻断再灌注后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持续阻断组、间断阻断组和假处理组.用免疫金银法观察再灌注1 h后肝组织中HSP70的表达,并检测肝细胞及线粒体功能.结果:HSP70在肝持续性缺血再灌注后无表达,肝细胞和线粒体功能均显著下降.间断性血流阻断组则有HSP70的合成表达,该组与假处理组的肝细胞和线粒体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HSP70在间断性肝血流阻断再灌注后的早期合成,有利于保护肝细胞和线粒体功能.

  • 胆管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陈宗静

    近年来,人类胆管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建立合适的胆管癌动物模型,无疑对人类胆管癌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本文介绍了三种胆管癌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 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孙鹏;蔡端;张群华;芮晓辉

    目的:建立豚鼠至大鼠异种肝移植的动物模型。方法:利用血管套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了23例豚鼠至大鼠肝移植。观察存活时间、谷丙转氨酶(ALT)和移植肝病理变化、荧光染色。结果:移植大鼠存活时间平均为135.10±46.12分钟,肝细胞发生弥漫性水样变性,IgG和IgM沉积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肝血窦。结论:豚鼠至大鼠异种移植模型存活时间有限,移植肝发生了超急性排斥反应。

  • 精氨酸对全胃肠外营养肝硬化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罗时敏;梁力建

    目的:观察精氨酸对肝硬化大鼠全胃肠外营养时的肝保护作用。方法:13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2组,A(TPN)组7只,B(TPN+精氨酸)组6只。观察大鼠生存情况,大鼠实验前后体重、肝重/体重比值的变化,大鼠氮平衡情况,肝功能、肝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含量、门静脉血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结果:除TPN组一只大鼠因输液过快,肺水肿死亡外,其余大鼠均成活,实验前后体重无明显变化。与A组比较,B组血清TBIL、ALT、ALB、A/G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性(P>0.05),AST明显降低(P<0.01),肝TG含量明显降低(P<0.01),肝CHO含量明显降低(P<0.05),门静脉血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浓度明显升高(P<0.01)。肝脂肪变性程度,A组为Ⅳ级,B组Ⅱ级。电镜观察,A组肝细胞质内有多量的脂肪滴,但B组减少,两组肝细胞质内线粒体均轻度肿胀。结论:精氨酸可以预防和治疗硬化肝TPN时进一步的肝损害,同时也需白蛋白强化。

  • Dispase金属蛋白酶诱导的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模型

    作者:朱丹;赵明威;黎晓新

    目的建立并评价dispase诱导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动物模型.方法选择健康成年的青紫蓝兔40只,右眼分别行玻璃体腔注射dispase 0.05ml,按注射浓度不同,随机分成4组,A组(0.05 U)、B组(0.075 U)、C组(0.1 U)、D组(0.2 U).左眼分别注射PBS 0.05ml作为对照.术后第3 小时、第1天、第7天至第70天每周进行眼部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裂隙灯、间接眼底镜和眼底照相.在处死动物后,典型的PVR眼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m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术后3 h所有dispase眼均见视网膜前或玻璃体出血.大约在3周后,dispase眼依次出现视网膜前膜、髓线和血管抬高、固定视网膜皱折以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织病理学见视网膜前增殖膜对视网膜的牵拉以及视网膜结构的紊乱.在dispase注药后2周,视网膜节细胞层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呈阳性表达,4周时内核层细胞表达阳性,至发生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色素上皮开始表达PCNA.对照组未见PVR发生,也未见PC-NA的阳性表达.结论Dispase可以在不使用外源性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情况下诱导视网膜细胞增殖从而建立PVR模型,操作简单且成功率高.

  • 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富文;路雪婧;段俊国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眼压中度升高的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方法:SD大鼠40只,烙闭大鼠右眼3支上巩膜静脉,于术后连续观测眼压,并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病理组织切片观测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①术后即刻眼压平均升高175%,术后1个月时平均眼压是术前的1.85倍,术后2个月时平均眼压是术前1.81倍,术后3个月时平均眼压是术前的1.69倍.②造模后各时间点模型眼视网膜各层与对照眼的视网膜有不同程度变薄.结论:上巩膜静脉烙闭法能建立较稳定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鼠高眼压模型.

  • 哌仑西平滴眼剂在兔房水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戴怡康;褚仁远

    目的:研究哌仑西平滴眼剂在兔眼房水中的药代动力学,为其临床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将40只兔随机分为8组,每组5只兔.配制不同pH值和不同粘度的哌仑西平滴眼剂,其中哌仑西平浓度均为5%.单眼单次滴入兔眼结膜囊后,分别于8个时间点抽取房水,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房水哌仑西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每隔两周更换处方给药.结果:哌仑西平难以透过角膜到达眼内.随着pH值的降低,哌仑西平角膜透过率逐渐提高.滴眼剂的粘度对角膜透过率无明显作用.结论:哌仑西平在临床开发中需要改变剂型,以进一步提高眼内浓度.

  • 鸡眼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实验研究

    作者:陆云峰;邸保忠

    目的:建立鸡形觉剥夺近视模型,观察形觉剥夺眼屈光、巩膜形态学改变。 方法:将孵出后一天的家鸡25只,以右眼为形觉剥夺眼,左眼为开放对照眼,2周后进行检影验光,并摘出眼球,测量眼轴长和赤道径。观察巩膜软骨层中细胞密度、增殖细胞率,并测量角巩膜的干湿重。结果:剥夺眼的屈光度平均为-11.9±4.6D,对照眼平均为+3.0±1.2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轴长较对照眼明显延长(P<0.01),剥夺眼的巩膜干湿重均明显重于对照眼(P<0.01),并且巩膜软骨中增殖细胞率明显高于对照眼(P<0.05),但细胞密度则低于对照眼(P<0.05)。结论:鸡眼形觉剥夺可产生一定程度的近视和眼轴延长,并伴随着巩膜的病理形态改变。

  • 同种晶状体抗原免疫致兔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舒;张磷;谭长强;田农;张尉泽

    目的:建立自身免疫性白内障动物模型,为今后白内障病因研究以及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必需条件。 方法:采用同种晶状体抗原免疫家兔;观察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晶状体病理和裂隙灯下晶状体形态学变化以及视觉电生理改变。 结果:实验组动物血清特异抗体水平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5);部分动物出现晶状体混浊和免疫原性病理损伤以及视觉电生理异常。结论:同种晶状体抗原免疫可造成眼部白内障样病变,即制成了可供进一步研究利用的自身免疫性白内障动物模型。

  • 实验性高眼压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张宗端;段俊国

    将高眼压动物模型分为急、慢性两类,就国内外各种实验性高眼压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特点等研究情况进行综述,认为前房灌注和甲基纤维素诱导法分别是目前制作急、慢性高眼压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

  • 实验性近视眼视网膜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扬;易明望;管志华;蔡小军

    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外文献,以视网膜神经递质方面的改变为重点,就实验性近视眼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简要论述,为进一步研究近视的发病机制提供一些思路。

  • 光化学疗法治疗615系小鼠皮下种植U14肿瘤

    作者:蔡剑峰;欧荣英;徐云升;林孝华;邵笑红;吴慧珍

    目的:探讨单次光化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小鼠皮下种植E7+U14肿瘤的疗效,为临床PDT治疗相关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肿瘤体积决定光源输出的光斑面积和计算光照射时间,比较PDT治疗组与荷瘤对照组的肿瘤生物学特点及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结果:所有小鼠瘤细胞均成功种植,肿瘤体积呈对数增长,在局部呈浸润性生长;单次PDT治疗后肿瘤细胞大量坏死,肿瘤体积无明显增长,且显著小于同期荷瘤组;PDT治疗能有效降低肿瘤的肺和淋巴结转移率,并将荷瘤小鼠的平均生存期从28.9d延长到37.6 d.结论:单次光化学疗法通过损伤小鼠皮下种植E7+U14肿瘤细胞改变瘤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并有效延长荷瘤动物的生存期,可在相关肿瘤治疗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应用研究.

  • 重症急性胰腺炎致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血气分析及形态学研究

    作者:金健;刘斌;雷跃昌;胡敬国;王革平;李霭建;刘扬

    目的 观察SD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致急性肺损伤后动脉血气分析及形态学改变.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两组,A组10只,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B组10只,腹腔注射脂多糖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动物模型,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血气分析变化:① PaO2:伤后12~48 h两组SD大鼠相比较有差异(P<0.05),B组低于A组.② PaCO2:两组SD大鼠伤后12~48 h相比较均有差异(P<0.01),B组高于A组.病理学改变:B组急性肺损伤表现(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内炎性物质渗出),随着时间延长,视野内中性粒细胞增多.结论 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致急性肺损伤后可用作为判断肺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PaO2水平能反映肺损伤程度,在伤后24 h~48 h检测的指标更明显.

  • 内窥镜CO2激光喉部分切除术的实验研究

    作者:范献良;张大良;田晓东;荣宝刚

    目的:观察实验狗经内窥镜CO2激光喉部分切除术后的结构及功能恢复情况、愈合过程及其病理变化.方法:将1O只狗随机分为4组,在全麻下经喉镜行CO2激光喉部分切除术,术后观察狗喉三大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分别于术后1、2、3、4周将狗处死,对喉内情况进行肉眼、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术后实验狗呼吸通畅,吞咽良好,1~2周即能恢复犬吠.病理检查显示其创面及周围组织首先呈现无菌性炎症反应,1周左右即可观察到新生上皮及其他组织修复的征像,2周时见到以纤维母细胞和新生血管为特征的肉芽组织.3周时创面已被表面覆盖上皮组织的肉芽完全修复,但其微观结构尚未完全恢复正常.4周时无论其大体或镜下结构均已趋于稳定.结论:经内窥镜CO2激光狗喉部分切除术的病理过程与常规手术近似,由于不必做气管切开和颈部切口,故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喉的三大功能恢复良好,是进行声带、室带、杓状软骨切除等喉部分切除术的有效方法.

73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