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工艺注射用血塞通(冻干)Beagle犬急性毒性试验/临界效应值在药物毒理学评价中的应用/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安全性药理研究
-
血竭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目的:制备血竭聚乳酸缓释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乳酸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血竭聚乳酸O/W型缓释微球,考察了微球的粉粒学特征,并进行了体外溶出研究.结果:所制备的血竭聚乳酸微球外形圆整,载药量为21.97%,包封率为55.76%,16 h体外累积释药量为76.71%.结论:血竭聚乳酸微球具有很好的缓释能力,使用前景广阔.
-
载莫西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目的 制备用于治疗脊柱结核的载莫西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缓释微球,观察其体外理化特性和缓释性能.方法 以PLGA为药物载体,采用优化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莫西沙星-PLGA缓释微球,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特征.采用超声破碎法震碎微球,然后检测莫西沙星-PLGA缓释微球的载药率和包封率.采用恒温振荡法观察药物的体外释放规律.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莫西沙星-PLGA缓释微球成圆形,表面光滑,分散均匀.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缓释微球成球良好,颗粒规整,大小均匀,微球间无粘连,微球聚集不明显且表面分布有较均匀的微孔.莫西沙星-PLGA缓释微球粒径为12~20(15.6±4.3)μm,载药率为(21.5:±0.31)%,包封率为(77.4±1.6)%.莫西沙星-PLGA缓释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过程较为平稳,前14 d为突释期,突释期内累计释放率为55.3%,到50 d时体外累积释放率为92.3%.结论 制备的载莫西沙星-PLGA缓释微球形态良好、大小均匀且体外释放性能良好.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莫西沙星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缓释微球 体外药物释放 -
庆大霉素-藻酸钙三维缓释微球的药物释放研究
目的 研制庆大霉素-藻酸钙三维缓释微球并调控其庆大霉素的释放,使其达到长期局部抗菌的效果.方法 制作不同浓度T、S、U组庆大霉素-藻酸钙缓释凝珠,与庆大霉素-骨水泥颗粒Y组进行庆大霉素释放情况比较.通过不同时间点抽取浸泡液,送紫外分光光度法(UV)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A)培养检测,由此计算出各组包封率、释放率,绘制庆大霉素释放曲线.结果 4组样品(微生物法)的包封率及30 d药物释放率分别为:U组(53.99%、36.31%),S组(39.62%、27.55%),T组(34.20%、30.83%),Y组(100.00%、48.49%).U组的包封率较高,30 d释放庆大霉素的总量较大,更接近Y组.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Y组庆大霉素的释放明显高于S、T组的释放.各组30 d内庆大霉素的浓度几乎都能超过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即>2 μg/ml.结论 U组载药缓释凝珠30 d内的庆大霉素释放较为理想,可作为BMSCs的三维培养支架.
-
万古霉素局部微球注射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椎间盘炎的实验研究
背景:感染性椎间盘炎的治疗一直是骨科临床的一个难题。目前针对椎间盘炎的治疗均以抗生素应用为基础。局部应用抗生素在预防椎间盘造影术后感染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单纯抗生素局部注射治疗感染性椎间盘炎需要多次反复穿刺给药,而通过局部注射抗生素缓释制剂可以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并避免相应不良反应。
目的:采用复乳法制备盐酸万古霉素(V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载药微球并评估其治疗感染性椎间盘炎的疗效。
方法:体外评价VA-PLGA微球的粒径分布、形态、包封率、载药量及释放曲线。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椎间盘炎大白兔行VA-PLGA椎间盘内注射治疗,并与VA静脉注射、空白PLGA椎间盘微球注射进行对照,30天后行X线、组织病理学及细菌学检查评价疗效。
结果:微球粒径在(61.57±4.37)μm~(67.45±8.13)μm之间,包封率(60.20±1.61)%m/m~(75.27±1.60)%m/m,体外释放实验显示其释放时间在30 d以上。体内实验结果表明VA-PLGA局部注射治疗较VA静脉注射治疗炎症反应强度轻(P<0.05),细菌计数明显降低[(1.02×103±1.22×103)CFU/g比(7.51×104±7.16×104)CFU/g,P<0.05]。此外,VA-PLGA局部注射组所用万古霉素仅约20 mg,而VA静脉注射组每只动物所用万古霉素总量约2.4 g,局部注射组仅用静脉注射组1/120的万古霉素剂量即获得了较优的治疗结果。
结论:局部注射VA-PLGA缓释微球能有效治疗感染性椎间盘炎,在明显降低用药剂量的同时疗效优于静脉注射组。 -
体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纳米缓释微球对人脂肪干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影响
目的 体外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聚乳酸纳米缓释微球对人脂肪干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影响,为bFGF缓释微球应用于脂肪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并行多向诱导分化鉴定.配制含有0、1、2、3、4、5 mg/ml bFGF聚乳酸缓释微球的脂肪干细胞培养液及成脂分化诱导液.将脂肪干细胞接种至96孔板,第2天更换含不同浓度hFGF缓释微球的培养液和成脂诱导液,分别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法(MTT)和油红O定量检测法定期检测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情况.所得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bFGF聚乳酸缓释微球有明显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和成脂分化的作用.增殖实验和成脂诱导实验合适的作用浓度分别为3 mg/ml和4 mg/ml.结论 bFGF聚乳酸纳米缓释微球体外可以明显促进脂肪下细胞的增殖和成脂分化,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细胞因子缓释系统应用于脂肪组织工程的研究.
关键词: 脂肪来源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缓释微球 成脂分化 -
醋酸曲普瑞林缓释微球体外加速释放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目的 建立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的醋酸曲普瑞林缓释微球体外加速释放方法.方法 残留法测定该药微球在大鼠体内的释放行为;分别考察表面活性剂、pH值、乙醇浓度、温度、转速和防腐剂浓度对体外加速释放的影响,调整释放条件并建立加速释放方法,进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结果 确定体外加速释放条件为:以15%乙醇溶液(含0.06%吐温80和0.1%苯扎氯铵)为释放介质,释放温度为55℃,振摇频率为200 r/min;在此条件下该药微球30 h释放达到87.35%,相当于微球在体内释放30 d,且体外加速释放结果与体内释放数据相关性良好(y=0.8845x+12.4510,R2=0.9938).结论 所建立的醋酸曲普瑞林微球体外加速释放方法与体内释放行为相关性良好,采用此法可快速有效评价该药微球释放行为.
-
新型可降解聚酯材料地西泮缓释微球的研制
目的优化制备工艺,用新型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与D,L-聚乳酸(PLA)共混物为基材制备以地西泮(diazepam,DZP)为模型药物的缓释微球(MS).方法用正交设计优化微球制备工艺,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对微球粒径及其分布、体外释药、稳定性及在动物体内药动学进行了测定.结果微球平均粒径为(20.45±4.50) μm,粒径在15.5~35.2 μm占总数88%以上.载药量为(16.95±0.80)%,包封率为(69.68±1.13)%;体外释药方程为Q=2.7027t+13.50(γ=0.9827),动物体内实验表明,微球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是溶液对照组的2.35倍,平均驻留时间MRT是对照组的3.62倍.微球在冰箱4℃与室温(20~25℃)条件下性质稳定.结论微球制备工艺稳定,与DZP针剂相比,具有明显缓释作用.
关键词: 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 聚乳酸 地西泮 缓释微球 -
液相中制备尼群地平的固体分散体缓释微球
目的在液相中制备尼群地平的固体分散体缓释微球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球晶造粒技术与溶剂沉积法相结合的方法,以滑石粉为固体分散体载体,Eudragit RS PO 为阻滞剂,在液相中一步制备尼群地平的固体分散体微球.考察了微球的收率、粉体性质及影响微球成形和释放速度的因素.结果采用该方法制备的尼群地平缓释微球圆整、均匀,粒径在280~900 μm的微球收率可达70%以上,堆密度在0.7 kg*L-1左右,药物的包封率可达95%以上,微球的成形主要受溶剂系统中液体架桥剂量和不良溶剂中乳化剂的影响,药物从微球中的释放速度可通过调节处方中阻滞剂和分散剂的量的比例控制.结论本方法适用于难溶性药物制备缓释微球.
-
玻璃体内注射用醋酸地塞米松聚丙交酯缓释微球
目的研制玻璃体内注射用醋酸地塞米松聚丙交酯微球(DA-PL-MS)及其相关性质,并在家兔玻璃体内注射,观察治疗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效果.方法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DA-PL-MS,考察微球的粒径大小与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特性,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鉴别物相,并考察眼内安全性及组织中的分布.观察巨噬细胞造型白化家兔眼,确定玻璃体内注射微球后对PVB的防治效果.结果微球的平均几何粒径为62.94 μm,跨距为0.92,载药量为17.50%,包封率86.52%,体外90d释放约90%,比原药延长约一倍.空球组对治疗PVR无效;原药组对治疗PVR有短期作用,作用时间为42 d;微球组药效持久,84 d时眼底仍清晰,无明显增生与牵拉,且未发现明显的刺激性及毒性.结论DA-PL-MS玻璃体内注射给药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可提高防治实验性PVR的效果.
关键词: 醋酸地塞米松 聚丙交酯 缓释微球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
丝素蛋白-壳聚糖双氯芬酸钠缓释微球的制备与特性研究
目的:以丝素蛋白、壳聚糖为载体材料,双氯芬酸钠为模型药物,制备微球并考察其性质及体外释放.方法:采用乳化-化学交联固化法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双氯芬酸钠微球,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并利用电镜、x-射线衍射、DSC对载药微球及其粉体学特性表征分析;动态透析法检测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所得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约(26.54±1.39)μm,载药量为(9.88±0.49)%,包封率为(50.35±0.92)%.微球在PBS(pH 5.8,6.8,7.4)中的释放均遵循Higuchi方程.载药微球释放时间可以持续200 h,缓释效果较单一的壳聚糖微球显著.结论:丝素蛋白-壳聚糖载药微球具有载药量高,缓释作用强的显著特性.
-
洛索洛芬钠缓释泡腾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特性
目的:研究洛索洛芬钠缓释泡腾片的处方、工艺和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法和正交试验结合优选较佳的处方和工艺;采用智能药物洛出仪(浆法)-HPLC法测定体外释放度.结果:优化后的处方和工艺为:淀粉300 g,微粉硅胶22.5 g,羧甲基纤维素钠7.5 g,泡腾剂(柠檬酸:碳酸氢钠为0.76:1)400 g,甜味剂、矫味剂共380 g,洛索洛芬钠明胶微球390 g,酸碱分别制粒,共制1 000片,压片压力为5 kN左右.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结论: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制备洛索洛芬钠缓释泡腾片方法可行.
-
阿立哌唑缓释微球的工艺优化及体内药动学研究
目的:制备阿立哌唑缓释微球,使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工艺,并对其体内血药浓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立哌唑微球;以油相二氯甲烷体积、水相聚乙烯醇质量分数及乳化转速为自变量,以微球的平均粒径、跨距、载药量、包封率、产率及突释量为因变量,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工艺进行验证.采用HPLC法测定家兔血浆中药物浓度.结果:佳工艺为二氯甲烷体积1.62mL,聚乙烯醇质量分数1.91%,乳化转速2161 r·min-1;按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外观圆整、流动性好;平均粒径为41.54μm,跨距为1.01,载药量为18.82%,包封率为75.39%,产率为85.17%,突释为1.68%.自制徽球制剂在家兔体内d1有少量的突释,d5 ~d20维持较稳定的血药浓度,缓慢释放,之后浓度开始下降.结论:所优化的制备工艺重现性好,简单易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微球制备工艺预测性良好,所制备的微球具有较好的体外缓释特性;阿立哌唑缓释微球在家兔体内缓慢释放,该释药行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
缓释微球的释放度试验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进展
简述了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及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体外释放度试验方法及体内外相关性等,指出通过体外释放条件的选择可以获得较好的体内外相关性,并对体外释放通常快于体内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
治疗帕金森病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罗替戈汀的制剂研究进展
罗替戈汀为非麦角类选择性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D3/D2/D1而产生抗帕金森作用,药理研究表明罗替戈汀表现出明显的抗帕金森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文中主要阐述了可实现持续多巴胺能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罗替戈汀制剂的进展情况,其中罗替戈汀贴片可24 h持续释放药物,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罗替戈汀微球注射给药后药物在动物体内持续缓慢释放达2周,可实现持续多巴胺能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
糖皮质激素缓释微球的制备与性质
目的:制备糖皮质激素微球,探讨工艺条件对成球的影响,并测定微球粒径及体外药物溶出度、药物释放时间等性质.方法:以胶原、壳聚糖、明胶等3种天然生物高分子作材料,采用复乳-交联法制备糖皮质激素微球,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和粒径分布.模拟探讨糖皮质激素微球的药物释放行为,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微球释放出的药物浓度.结果:按本工艺制作的微球,有90.8%粒径在20~100μm范围内,平均粒径66.6μm,大小适中,体外模拟实验表明,经过7d,药物溶出率约为51.7%~67.8%,与释放介质的pH值相关,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结论:该缓释体系有望作为新型的糖皮质激素药物新剂型.
-
非诺贝特缓释微球片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目的:制备具有海绵状结构的非诺贝特缓释微球,并压制成片.方法:Eudragit RS PO作为骨架材料,采用乳化溶剂分散法制备微球,所得微球采用直压法压制成片.考察微球的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及释放行为;压片时粒径大小、稀释剂的种类、稀释剂的量、压力值及增塑剂的加入对缓释微球压制成片后释放的影响.结果:微球粒径随有机相中聚合物的浓度的降低以及搅拌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载药量可达70%以上,包封率均超过98%,药物从微球中的释放速度随有机相中聚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药物从崩解后的微球中释放速度随微球粒径的减小而增快,增塑剂可提高微球的机械性能,当微晶纤维素和微球的比例大于35:65时,压力<6 kN时,可避免微球压片后产生突释.结论:微球的可压性要优于药物和聚合物的物理混合粉末,其可压性主要归结于这种类似海绵结构骨架微球的塑性变形的性质.
-
球晶制粒技术制备水飞蓟宾缓释微球
目的提高水飞蓟宾的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固体分散载体和阻滞性高分子材料,使用固体分散与球晶制粒相结合的技术制备水飞蓟宾缓释微球.运用差示热分析及X-射线粉末衍射检测水飞蓟宾在微球中分散状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并对微球的特性如平均粒径、粒径分布、松密度进行评价.结果研制微球的大小可由搅拌速度来控制,水飞蓟宾从缓释微球中的释放速度随分散剂的量的增加而增加,阻滞剂可延缓药物的释放.微球中药物的释放速度能够通过调节分散剂和阻滞剂的比例来控制.X射线衍射与差示热分析结果表明:水飞蓟宾以无定型高度分散在微球中.在40℃,相对湿度75%条件下,加速三个月,药物释放与含量不会改变.结论水飞蓟宾缓释微球可通过采用固体分散与球晶制粒相结合的技术一步制成.该制备过程简便、重现性好、成本低,是水不溶性药物制备缓释微球的有效方法.
-
吲哚美辛眼用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目的 制备吲哚美辛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Eudragit RS 100眼用缓释微球,并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O/W溶剂挥发法制备吲哚美辛PLGA/Eudragit RS 100微球,对微球的表面形态、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特点、粒径、有机溶剂残留量、表面电位进行了表征分析,使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PE cells)评估空白微球的细胞毒性.结果 载体材料PLGA与Eudragit RS 100质量比为1∶3的吲哚美辛微球,电镜观察颗粒分布均匀,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1 676.4±739.5 )nm;载药量为(18.79±0.19)%,包封率为(98.25±2.1 1)%,第1天存在突释,随后可以缓慢释放一个月左右;有机残留量平均为(267.33±13.57) ppm;空白微球表面电位为正电荷;空白微球无细胞毒性.结论 吲哚美辛PLGA/Eudragit RS 100眼用缓释微球具有包封率高,粒径窄,体外释放缓慢,安全性好等特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 吲哚美辛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聚丙烯酸树脂类 缓释微球 溶剂挥发法 -
重组降血压肽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目的 制备重组降血压肽(rAHP,氨基酸序列为VLPVPR)缓释微球.方法 以不同单体比和相对分子质量的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缓释材料,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微球制备的佳工艺条件,并考察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微球粒径越小(P<0.05),孔隙率越高;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乳酸比例越大,微球粒径越大(P<0.05);微球制备的优工艺为:油相中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浓度ρPLGA为12 g · 100 mL-1、初乳搅拌速度Vstir为1 000 r·min-1、内水相与油相体积比Rw/o为1∶7.5,外水相聚乙烯醇124(PVA)质量浓度ρPVA为4 g·100 mL-1,按此工艺制得的重组降血压肽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包封率在90%以上,载药量11%以上,微球粒径70 ~90 μm;载药微球在PBS缓冲液中2h内的累积释药量在40%以内,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小,释药速度越快(P<0.05),羟基乙酸含量越高释药速度也越快(P<0.05),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表明微球通过扩散机制进行缓释.结论 该微球制备工艺成熟,包封率高,具有缓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