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酸梅汤
读梁实秋的《我在小学》,说到陶氏子弟在课堂内喝酸梅汤,竟是满嘴生津.10岁时我随母亲来连投奔父亲,借读在公园小学.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听着一句句怎么也听不懂的“鸟语”,倔强、自尊的内心,让我日日昂着头,迎向一双双充满狐疑和探寻的目光.初的一个月,我完全将自己封闭.直到有一天,在一片哄笑声中,我将手边的铁皮铅笔盒砸了出去!惊叫、推搡、奔跑……混乱中,我看见鲜血慢慢渗出娟好看的额头,又慢慢往下淌,那一刻竟不记得有害怕——直到我被班主任那双有力的大手狠狠抓住.走廊里强烈的阳光瞬间晃了我的眼睛.
-
地道的扬州味道寻找好的淮扬菜
抵达扬州的第一天,我在四望亭旁边的工美服务部里找到一本漫话扬州的小书,书里有一篇同时讲到了韦小宝、梁实秋和满汉全席,看似不着边际,其实说的就是扬州的美食.韦小宝、梁实秋,满汉全席的共同之处在于:韦小宝爱吃扬州的千层油糕,千层糕是一层面粉一层蜜糖猪油,更有桂花香气;小宝到得京城,还说了很经典的一句话,"你们这里的点心做得也挺不错了,不过好再跟扬州的厨子学学."梁实秋先生酷爱扬州狮子头,在《狮子头》一篇里公开说北方的四喜丸子"不及扬州狮子头远甚".至于满汉全席,除了宫廷之外,大概也只有扬州盐商操办得起,《扬州画舫录》里就记录着满汉全席早、全的菜单.
-
老北京风味小吃巡礼
炸酱面如果说起云吞面,人们会联想起广东,正如刀削面是属于山西的,而地球人都知道的就是北京有炸酱面!这样子一碗简单的却有名的面食,有太多文学家、美食家撰文,如梁实秋、唐鲁孙等,将之上升为一种象征北平文化的高度,可见其不平凡。
-
智者的透彻与从容
认识冰心是在1983年.我很喜欢去和她聊天.作为一个世纪老人,每次聊天,她其实是在为我讲述历史.从"五四"时期第一次投稿,到在赴美轮船上和梁实秋等人一起办墙报;从"文革"中年过花甲仍被批斗、打扫马路、干校劳动,到暮年为教育、为知识分子待遇大声疾呼……
-
文坛巨匠梁秋实患糖尿病妻子帮他管住嘴
现代文坛巨匠梁实秋晚年悼念亡妻程季淑之作<槐园梦忆>,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其中提到糖尿病的章节尤其让记者感兴趣,姑且引述,和读者朋友一起瞧瞧名人是如何对待糖尿病,如何管住自己嘴巴的.
-
妻子帮他"管住嘴"——文坛大师梁实秋的故事
"管住嘴"、"迈开腿"是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忠告.而对于现代人来讲说起来容易,往往做起来很难.现代文坛巨匠梁实秋晚年悼念亡妻程季淑之作<槐园梦忆>,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
对几个名词的改正意见(一)
86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外科专家王训颖教授,历来关心外科学术发展,重视学术的严谨和刊物的质量.现谨将王老的"对几个名词的改正意见"刊出,望读者充分重视.我刊亦于2000年起均用"病人"一词.重视用词的规范和科学性.——编者2001年5月10日一、"患者"应改正为病人."患者"是日本名词"かん "的汉字,意思是"病人".中国医学经典著作中称病人为"病者"、病家,但无"患者"字样.<晋书恒石虔传>"时有患疟疾者"句中有"…患…者",但不能形成"患者"一词. 前医学科学院黄家驷院长组织全国医学院校外科教授编写<外科学>时,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有‘统一名词表',其中要求一律用病人,不用病员、患者、病号等词.青岛卫生局杨秉钧主编<青岛市卫生志>1993年版,全书90万字,无"患者"字样,可喜可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近三年刊登的论文一律用"病人"一词.可敬、可赞.台北出版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注译Patient为"n.病人".而没有"患者、病员、病号"等字样.
-
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浓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写道:“冬笋美.过年的时候,若是以一蒲包的冬笋一蒲包的黄瓜送人,这份礼不轻,而且也投老饕之所好.我从小爱吃的一道菜,就是冬笋炒肉丝,加一点韭黄木耳,临起锅浇一勺绍兴酒,认为那是无上妙品——但是一定要我母亲亲自掌勺.”在他看来,冬笋是可食用竹笋中的美.经过冬笋略带羞涩的调味,肉的香,笋的鲜,酒的醇,全部诗意呈现,热气腾腾中,活色生香,简直妙不可言.尤以母亲炒的好吃,出味的香,是每年冬季舌尖上的美味享受.
-
西餐与中国人
梁实秋先生说,他留学归国,没回家就直奔饭馆吃了一顿爆肚来解馋(<雅舍谈吃>).短期出国者,多数人吃不惯西餐,每天如同害病一样.
-
名人与戒烟——梁、林比较之一个细节
梁、林说的是梁实秋和林语堂.这两个人相似之处太多.譬如,两人都是散文名家;两人都在学问上多有建树;两人都学兼中西、精通英语,都编过汉英辞典或英汉辞典,林语堂用中英两国语言写作,梁实秋著《英国文学史》《译莎翁全集》.还有,就是两人都同鲁迅有过一段纠葛,林语堂先曾与鲁迅交好,后又因道不同而交恶,以致有一段时间,中国大陆刊印有鲁迅与林语堂合影的照片,不是将他隐去,就是将他化而为石.
-
汉皇故里狗肉香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食犬,体肥供馔."意思是说,狗是可以供给人吃的.狗肉如今已成为餐桌上的时尚佳肴.狗肉的香味,在五畜里面可谓独树一帜,称得上是"香占鳌头".无论是牛肉、羊肉,还是猪肉、鸡肉,的确是无法与其相比的.因此,梁实秋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人称狗肉为香肉"一说.
-
梁实秋与京味美食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文学大师,他1987年在台北去世.梁先生曾在北京生活长达三十多个春秋,他谙熟北京的美食,从他生前的许多文章中都表现了他对北京风味饮食的情有独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梁先生堪称文苑名人中的一位美食家.
-
从评"肚儿菜"说起
读梁实秋先生自传,不仅知其是一位颇具人情味的不凡作家,而且还了解到他也是一位非常注重品评中国美食的行家,就以其对我们常在冬季喜食的"肚儿菜"(以牛羊肚为主的菜)来论吧.梁先生在他多次品尝了用肚儿为主料的诸如"爆肚仁"、"爆肚"后,曾对其口味品评说:肚儿菜"吃在嘴里韧中带脆,咀嚼之际自己能听到咯吱咯吱地响,"绝不能是"一盘黑不溜秋死眉瞪眼的东西."
-
味是家乡的美
每个人对故土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恐怕正是在外游子感叹"月是故乡明","味是家乡美"的缘南吧.普通人如此,名人亦如此.北京的豆汁,酸不拉叽,还有点米泔水味,是许多南方人喝了一次就不想再喝的东西,然而,它居然使梁实秋魂牵梦绕.这位昔日的"新月派"代表人物,著有<文学之批评论>、<清华八年>,译有莎十比亚戏剧的作家,离开北京后一直寻寻觅觅地想再喝豆汁.
-
梁实秋之女每天学新知
梁文蔷教授是文学大师梁实秋的幼女,美籍营养学家.她精神饱满,笑声爽朗,耳不聋、眼不花,那敏捷的思维和矫健的行动令人羡慕.谁能想到,她已八十有三.从65岁退休起,梁教授更加注重健康,她每周四次到健身馆做有氧运动,在运动器械上练习臂力和周身关节的舒展,十几年如一日.
-
口感之谜
洋人很纳闷:木耳、粉条之类啥味也没有,中国人为什么嗜好?其实好的是它们的“口感”.这个词儿本来没有,或许是从现代衣料商的“手感”衍生的.口感的本质,林语堂独有见地,定义为“进食时口腔内各部位对食物触觉的总和”,把口感归于“触觉”.大美食家梁实秋所见略同,他谈到海参,说:“这道菜的妙处不在味道,而是对我们触觉的满足.我们品尝美味有时兼顾到触觉.”
-
是粥不见粥
顺德人对食事的精细追求往往体现在日常的莱式里,比如各类小炒,乃至一饭一粥.拿粥来说,顺德的粥与潮州的粥就截然两样:潮州粥看起来像泡饭,粥中可见完整的煮透后肥胖的米粒;顺德粥是清粥,不见米粒,顺德人称之为毋米粥.毋米粥,不是没有米的粥,而是把米煮化了,化得不见米粒的粥.毋米粥的粥水浓稠雪白,正是“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这是粥之上品,也是顺德人的爱.顺德人认为“粥韵宜清”,贵在纯洁细腻.行家甚至把清粥称为“天下第一粥”,无论富贵如乾隆皇帝、蒋介石、豪门巨贾,或以勤俭持家著称的文人范仲淹、梁实秋,乃至贩夫走卒,无不以清粥为早餐.
-
梁实秋喝茶秘法
梁实秋有一个别人不知道的特别饮茶法.他父辈有一位旗人朋友叫玉贵,精于茶饮,经常以一半香片和一半龙井混合起来冲泡,这种茶既有香片的浓馥,又有龙井的清苦甘甜.于是梁家也喜欢和仿效上了这种饮法.后来梁家就把这种混合茶叫作“玉贵”,列为秘传之物.
-
梁实秋的痴情人生
关键词: 梁实秋 -
金庸的情色味道
梁实秋《怀念胡适先生》里说到:"有一天我们在胡先生家里聚餐,徐志摩像一阵旋风似地冲了进来,抱着一本精装的厚厚的大书,是德文的色情书,图文并茂,大家争着看.胡先生说:‘这种东西,包括改七芗、仇十洲的画在内,都一览无遗,不够趣味.我看过一张画,不记得是谁的手笔,一张床,垂下了芙蓉帐,地上一双男鞋,一双红绣鞋,床前一只猫蹲着抬头看帐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