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0例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海江;王建祯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2002-01~2005-06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男34例,年龄39~70岁,平均54岁.采用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的时间为6h以内.尿激酶以1万~1.2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万~130万U,平均70万U.结果 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47例,并发脑出血7例,消化道出血9例.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好,见效快,用药总量小,并发症少.

  • 动脉溶栓后尤尼舒预防再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俊林;梁海丽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尤尼舒预防再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抽取2003-08~2004-09我院动脉溶栓后应用尤尼舒治疗24例为治疗组,24例为对照组,治疗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48~75岁.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46~77岁.治疗组采用动脉溶栓后2h尤尼舒0.4ml皮下注射,q12h,共7d.结果治疗组24例无再梗死发生,对照组有4例发生再梗死.结论脑动脉溶栓后尤尼舒可安全的预防再梗死,且不明显延长APTT,是预防溶栓后再梗死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作者:郝云飞;陈合成;李小丽;柴尔青

    目的 分析rtPA静脉溶栓后联合支架取栓及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文18例患者随机从2015-09—2017-09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筛选,所有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及rtPA动脉溶栓治疗,通过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取栓效果,采用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的NIHSS评分,术后90 d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结果 18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获得部分或完全再通;术前与术后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疗效评估,其中15例患者(83%)mRS评分其预后良好,其中0分10例,1分2例,2分3例.另3例患者(17%)预后较差,其mRS评分为3分.结论 rtPA静脉溶栓后联合支架取栓及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促进患者血管再通,安全性较高,但要严格把控适应证.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架取栓临床分析

    作者:李继坤;赵冬

    目的 探讨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联合组)与支架取栓(支架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 IS)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 收集2016-01—2017-03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A IS患者,联合组25例,支架组15例,观察2组NIHSS评分、GCS评分变化情况,脑血管再通情况、并发症情况、90 d内病死率、90 d后改良mRs评分.结果 AIS患者行支架取栓治疗再通率达100%,行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联合组明显长于支架组(Z=-3.670,P=0.000),支架组术后第1天病情好转情况,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49,P=0.080),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6,P=0.129),联合组术后病情好转情况,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49,P=0.005),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3,P=0.004).2组术后7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2),90 d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3),90 d预后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结论 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与支架取栓均可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支架取栓对于治疗大动脉血管闭塞再通率高;短期内联合治疗相比支架取栓能够更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病情,但2组治疗方案长期预后情况无差异.

  •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玲玲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50%~70%存活者遗留明显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脑梗死后治疗关键是快速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区的脑细胞,超过时间窗,半暗带的损害就不可逆转.因此,抓住时间窗,尽早溶栓,缩短脑缺血的时间,越早溶栓,再通率越高,神经功能恢复越好.过去20 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取得显著效果.

  •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护理分析

    作者:孟丹

    目的 分析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将2013-04-2015-10收治的100例需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模式,可更好的提高治疗效果.

  • 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朱帅;刘艳贞;马荣耀

    目的 探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1例行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21例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3个月.术后采用脑梗死溶栓实验改良法评定两组血管再通情况,采用头颅CT检查评价患者术后出血情况;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定两组神经功能;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定两组远期预后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0.5%)显著高于对照组(61.9%)(P<0.05),术后出血率(4.8%)显著低于对照组(28.6%)(P<0.05);治疗1周末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71.4%)显著高于对照组(38.1%)(P<0.05).结论 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术后血管再通率较高,出血率较低,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且远期预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奋保;张新中;杨瑞民;刘爱光

    目的评价选择性插管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8例患者于发病12 h内在DSA监视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置入6 F导管鞘后,按病人体重数的2/3的肝素毫克数进行首次抗凝,并每过1 h追加半量.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将导管置于梗塞供血血管,给予尿激酶50万U加生理盐水50 ml,用微量泵以60 ml/h的速度推注,0.5 h后以相同条件和体位造影观察血管溶通情况,未通或部分再通者,追加尿激酶25万U,生理盐水25 ml.结果本组病人除5例为椎动脉系外,其余均为颈内动脉系闭塞, 溶栓后即刻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16例,未通12例,神经系统功能除2例意识障碍无明显改善,余均有较明显改善.其中并发脑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选择性动脉内溶栓安全可靠,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主要方法之一.

  • 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3例

    作者:宋伟;蔺志清;夏国庆;燕燕

    目的探讨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 1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在起病1~6h内行脑血管造影,对靶血管闭塞点或患侧颈内动脉进行溶栓治疗.结果颈内动脉闭塞4例中,2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均再通;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中,5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结论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明显,并发症少.

  • 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老年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疗效分析

    作者:李保清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伴有严重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认知功能及脑卒中复发预后的影响.方法 78例颈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脑梗死患者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作为介入治疗组;72例颈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脑梗死患者仅接受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NIHSS评分,记录脑卒中及死亡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非干预脑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和入组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组3、6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TAS对改善近期颈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患者的康复预后有良好的效果.

  • 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

    作者:张胜芝;江荣翠;柳雯雯;黎华;邓莉媛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68例急性脑梗死(无严重并发症)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术后按内科常规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包括重症阶段术侧制动,健侧肢体按摩,主动和被动锻炼惠肢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及出院前模拟出院后活动量对患者进行上下肢运动功能锻炼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指导.观察两组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便秘发生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康复组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均P<0.05);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前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术后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 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与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雷鸣峰;宏亮;金汉葵;童三龙;黎钧;兰俊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14-02-2016-04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多模式CT指导具有溶栓治疗指征,用电脑简单随机化方法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动脉溶栓,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观察2组预后情况.结果:溶栓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9.8%和46.5%,观察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溶栓后NIHSS评分分别为(6.13±2.18)分和(10.44±3.20)分,都明显低于溶栓前的(18.32±3.10)分和(18.83±2.78)分,观察组溶栓后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期间的肠系膜栓塞、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0%,对照组为32.6%,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动脉溶栓,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提高脑神经,从而促进预后的改善,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问题

    作者:刘德铭

    近20年来,国内外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上重要的进展是再灌注治疗,即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受损心肌的血流供应.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治疗方法包括冠状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等.在我国应用广的是静脉溶栓.在缺乏高新医疗设备和介入技术的医疗单位,在经济尚不发达地区和收入不高的人群,采取静脉溶栓不失为较好的、符合现代要求的治疗AMI的一种方法.

  • 支架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小时患者的对比研究

    作者:周湘玲;潘春联;程朝辉

    目的:对比研究支架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 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9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超过4.5 h的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1例和取栓组58例.溶栓组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取栓组接受Solitaire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手术结束前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2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并于90 d进行随访.结果:取栓组的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溶栓组(94.8%v.s.78.0%,67.2%v.s.41.5%,均P<0.05);取栓组的手术时间短于溶栓组(P<0.05);治疗后取栓组的NIHSS评分优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高于溶栓组的87.8%(P<0.05);取栓组的基本治愈率高于溶栓组(50.0%v.s.31.7%,P<0.05);溶栓组患者的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取栓组(P<0.05);90 d随访,取栓组恢复优于溶栓组(P<0.05).结论:支架取栓治疗可显著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 h患者的临床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玲玉;陈斌;吕志华;张清安

    目的:探讨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接受尿激酶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48 h血管造影评价血管再通情况.结果:40例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27例(67.5%);治疗后FMA及BI评分均较前增加(P<0.05),NIHSS评分较前降低(P<0.05);发病0.5~3.0 h接受溶栓治疗者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3.0~24.0 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P<0.01).结论:超早期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溶栓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

  •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中重度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王朝斌;侯立刚

    目的:观察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中重度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84例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补液治疗和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之后2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200mg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4d.治疗1、14、90d后,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价2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治疗14d后,检测并且比较2组患者的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溶栓1d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14d后均明显好转,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3% (P<0.05);痊愈率和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关玉华;艾克拜尔·加马力;曹莹莹

    目的 探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急性脑梗死病人217例,先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部位,然后用导引导管或微导管按1万U/min的速度向责任血管泵入尿激酶,每注射10万U即重复血管造影,如果造影显示堵塞血管已经再通则停止溶栓治疗,在治疗2h、24 h、7d、14d按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65.90%(143/217),溶栓2h、24h、7d和14 d的有效率分别为70.05%、70.97%、76.96%和79.26%.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能恢复血流灌注,阻断脑梗死病理过程,避免脑细胞坏死,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 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个体化溶栓治疗

    作者:陈焕雄;夏鹰;李钢;颜山;李智勇;于正涛

    目的 探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发病且在12h内的脑梗死病人68例,采用不同方式机械性动脉溶栓,通过脑血管造影判断其血管开通情况并对其治疗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率58.8%(40/68),部分冉通率为35.3% (24/68),未开通4例,占5.9%;临床治愈42例(61.8%),显著好转16例(23.5%),有效6例(8.8%),无效4例(5.8%);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和规范其治疗措施,能较好的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 动脉溶栓中静脉充盈早现与溶栓并发脑出血的关系

    作者:马翊竑;张海东;齐军;俞春江;李峰

    目的 探讨动脉溶栓中静脉充盈早现与溶栓并发脑出血的关系.方法 12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动脉溶栓治疗,同时进行脑血管造影以判断有无静脉充盈早现,若有静脉充盈早现,则立即停止动脉溶栓,并计算静脉充盈早现及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35例患者有静脉充盈早现(28%),其中丘脑纹状体静脉充盈和脑皮质静脉充盈各为18例(14.4%)及17例(13.6%),并发脑出血分别为8例(6.4%)及3例(2.4%);无静脉充盈早现的90例患者中并发脑出血2例(1.6%).有静脉充盈早现者脑出血的发生率与无静脉充盈早现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丘脑纹状体静脉充盈和脑皮质静脉充盈者脑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显著(P<0.01).结论 动脉溶栓中静脉充盈早现可能高度提示脑出血风险.

  • 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照研究

    作者:杨杰;杜颂伟;姜建东;顾建平;潘雷;周俊山;袁存国;王景涛

    目的 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1月~2005年5月期间对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溶栓,同期选择年龄、病情相匹配的无溶栓的对照患者25例,同时采用卒中登记方法收集选择性动脉溶栓患者及同期无溶栓的对照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资料,前瞻性随访所有患者6个月的预后.结果 溶栓组和对照组1个月末的病死率分别为4%和4%,6个月末的病死率分别为4%和4%;溶栓组和对照组1个月末残疾率分别为16%和40%,6个月末的残疾率分别为4%和24%.溶栓组并发脑出血2例(8%),其中症状性脑出血1例(4%);对照组未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效和安全.

374 条记录 13/19 页 « 12...10111213141516...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