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静脉内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附40例报道)

    作者:刘宗明;高峰;林贵军;胡世文;刘爱贤;贾继明

    1资料与方法1998年3月~2003年9月,本科采用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40例,男26例,女14例,合并房颤病史12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61.3岁,溶栓结束时间2.5~8 h,平均4.1 h,尿激酶总用量50~150万单位,平均78万单位.患者按入选标准严格选择,在准备动脉溶栓前为了争取时间常规先静脉内输注尿激酶25万单位,然后,动脉造影,针对闭塞血管或责任血管超选择溶栓,直到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或症状明显缓解或尿激酶总量达到150万单位为止.溶栓后给予常规治疗.溶栓后3个月功能评价按MRS评分,0~2分认为恢复良好.

  • 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海琴;任宏伟;王虎清;高震;李鹏;张茹;张桂莲;孙宏;展淑琴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动脉溶栓[尿激酶或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再通后残存严重狭窄(狭窄率>70%)的18例急性脑梗死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评估支架定位及血管残余狭窄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月后应用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18±10.37)(6~48)个月。结果所有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率<20%。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3个月后 mRS 评分明显改善。1例(5.6%)在术后第4 d 仍处于昏迷状态,家属放弃治疗,死于脑干梗死。1例(5.6%)术后10个月出现神经定位体征,但临床表现明显较首次发病轻,复查 DSA 提示支架处血管闭塞。结论早期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方法安全、有效。

  • rt-PA 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高飞;张茹;张桂莲;展淑琴;孙宏;王虎清;吴海琴

    目的:观察 rt-PA 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rt-PA 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的10例急性脑栓塞病例,采用 NIHSS 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 h 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月后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治疗24 h 后患者 NIHSS 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1),3月后 mRS 0~2分为90%。结论rt-PA 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是治疗急性脑栓塞的一种有效方法。

  • 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与血小板活化状态

    作者:唐忠志;王军;赵智刚;万娅莉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对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及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探讨二者间的临床联系及机制.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每位患者在溶栓治疗前、治疗后1d、7d及30 d分别检测静脉血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CD62P、CD63及血栓素B2 (thromboxare B2,TXB2)水平;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溶栓后,患者CD62P、CD63及TXB2下降(P<0.05);显效组患者CD62P、CD63及TXB2下降程度高于无效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后显效者血小板活化降低程度高于无效者,观察血小板活化状态变化有助于对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

  • 部分阻塞腹主动脉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刘振生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课题,所以寻找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重要.动脉及静脉溶栓已被证实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球囊成形、支架置入及应用取栓装置等辅助措施明显提高了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再通率,但由于时间窗的限制(静脉溶栓为3h,动脉溶栓为6h),仅有极少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1].此外,动脉溶栓对操作者水平及硬件设施要求较高,还面临如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等问题,因此,此项技术难以普及.

  • 尿激酶股动脉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10例

    作者:周晓莉;李竞;李金艳;杜桂芝

    我们于1994年1月~1998年12月对10例因风湿性疾病二尖瓣狭窄致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患者,以尿激酶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 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12例

    作者:聂德云;熊涛;李强;朱灿敏

    目的:观察溶栓时间窗后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为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均在发病6~8 h 后行阿替普酶选择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4例,未接受动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比较两组30 d 预后及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受益患者11例,治疗后症状改善7例,神经功能评定好转;溶栓后出血5例,其中死亡 1例,其余患者30 d 后预后良好,平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45±2.16)分;对照组出现梗死后出血转化8例,死亡 2例,其余患者30 dNIHSS 评分(15.48±3.92)分。治疗组30 d 后 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如果头颅 CT 检查未发现异常密度病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

  • 急性脑梗塞的动脉溶栓治疗及护理措施

    作者:彭慧萍;李秀文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的动脉溶栓术治疗与护理措施.方法:通过采用1250 mA-x线双臂数字减影心血管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根据头颅CT或MRI及临床体征定位,将5F一7F端孔多用途导管置入病变侧的颈内动脉内(尽可能接近栓塞部位),选用碘帕醇,进行数字减影(DAS)脑血管造影,对临床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结果:动脉溶栓治疗能缩短脑缺血的时间,大限度恢复脑的正常功能.结论:动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对患者及时采用动脉溶栓治疗能够迅速有效的救治瀕临死亡的脑组织,从而有效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

    作者:邹立舫;徐红;闫丽英

    目的:总结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总结我科50例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尿激酶经动脉选择性溶栓治疗,同时给予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神经功能锻炼与心理护理.结论: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动脉溶栓的护理,对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起到关键作用.

  • 品管圈在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动脉溶栓治疗时间上的运用

    作者:张娅梅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缩短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行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缩短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时间为活动主题。选取本科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经急诊入院后溶栓治疗的26例患者,1月1日~6月30日期间的11例未使用品管圈溶栓治疗的作为品管圈活动前组,采用常规诊疗护理措施;7月1日~12月31日期间的15例应用品管圈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品管圈活动后组,对本科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到行治疗的时间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行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比较两组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的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入院至行治疗的时间为(118.4±15.0)min,品管圈活动后时间为(71.8±5.9)min,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结论应用品管圈可以有效缩短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行动脉溶栓的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 早期动脉溶栓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劳一;韩景光;张占伟

    目的 探讨超早期动脉溶栓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42例有溶栓适应症且发病12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及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溶栓前以及治疗后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用等量安慰剂静脉滴注.两组在溶栓后24 h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经动脉溶栓治疗后总再通率为72.7%,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7Zd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21 d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且安全有效.

  • 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11例分析

    作者:刘毅;孙雅轩;翟飞鹏;胡风云;陈文军;杜健

    目的 观察椎基底动脉脑梗死急诊动脉溶栓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11例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Seldinger技术进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诊断11例基底动脉主干或椎动脉闭塞,合并动脉血栓,给予接触性动脉溶栓,溶栓开始距离发病时间为3.5 ~ 24h.结果 9例患者溶栓后血管成功再通,血管未再通2例.溶栓后发现基础血管中重度狭窄5例,溶栓中行支架术3例,机械取栓1例;症状痊愈或明显好转4例,有部分好转4例,无效或轻微好转3例.结论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增加血管再通率,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 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护理

    作者:吴晓红

    目的:观察超早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护理效果。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后密切观察相关体征及病情变化,观察临床效果。结果:闭塞血管50例,溶栓治疗后完全再通33例,部分再通12例,未再通5例,血管总再通率为90%。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经动脉溶栓治疗可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其溶栓效果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哌替啶联合氟哌利多用于躁动患者介入动脉溶栓的临床观察

    作者:沈兢

    目的:哌替啶联合氟哌利多用于躁动患者介入动脉溶栓手术.方法:介入动脉溶栓患者24例,均伴躁动.患者入室摆好体位后即静注哌替啶25mg+氟哌利多1.25mg.鼻导管给氧气吸入.然后常规穿刺置管手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术中追加哌替啶25mg+氟哌利多1.25mg一次.观察术中手术配合情况.结果:哌替啶联合氟哌利多用于躁动患者介入动脉溶栓术术中保持体位无躁动,顺利完成手术,整个手术过程无需插管,术后无呕吐.结论:哌替啶联合氟哌利多用于躁动患者介入动脉溶栓安全有效.

  • 介入动脉溶栓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

    作者:张勇;赵崇亮;宋铁城;谭智敏;娄冬梅

    目的评价尿激酶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超送至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内注射尿激酶行溶栓治疗,并对治疗前后24h,7 d,21 d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A组治疗后有效率94.45%,B组治疗后有效率86.67%,C组治疗后有效率57.89%.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局部灌注溶栓治疗脑梗塞是安全有效的.

  • 多模式桥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凌文通;陈琼;吴文军;姚良奕;卢奎

    目的:评估多模式桥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6年8月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再通血管方式:对起病4.5 h小时内、有静脉溶栓指征者,立刻予静脉溶栓治疗,同时送介入室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病变血管情况,如血管已再通则结束手术;对前循环在6小时内、后循环在24小时内无静脉溶栓指征,且无全脑管造影禁忌症者,均予急诊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了解病变血管情况,若血管已再通则结束手术;对血管仍有闭塞或狭窄,则考虑予动脉溶栓或支架成型术或支架取栓术等多模式桥接开通血管,评价治疗后NIHSS评分改善率,3个月后随mRS评分.结果:100例AIS患者接受多模式桥接治疗,平均年龄62.72±14.16岁,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8.49±4.48分,发病到我院时间平均为3.59±2.37小时,所有患者均获得血管再通,术后残余狭窄程度(25.27±19.77)%;术后死亡3例,1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2例死于术后高灌注出血,余97例术后NIHSS评分3.63±4.3分,3个月后随访87例mRS<2分,NIHSS 2.16±2.01分.结论:多模式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够有效地再通血管,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动脉导管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护理

    作者:祝小丹;王玉凯;彭伟英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动脉导管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0例施行DSA动脉导管溶栓术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血管再通16例,未通4例,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3例,穿刺伤口出血1例,未有1例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对施行DSA动脉导管溶栓术患者术后进行严密周到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及有针对性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 经导管动脉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柏秋;孙义馨;李淑荣;谭晓明;马首雁;齐景伟;左淑杰

    目的评价经动脉途径应用溶栓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经健侧股动脉插管到患侧腘动脉周围加压灌注溶栓药,在应用溶栓药同时给予抗凝治疗.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率100%,治愈率83.3%;对照组症状改善率75%,治愈率3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从治疗前后肢围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从时机来看,导管介入法即适用于早期又适用于晚期重症者.消肿时间治疗组均≤7 d,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经导管动脉内途径应用溶栓药物治疗下肢DVT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同时应重视抗凝治疗在DVT治疗中的重要性.

  • CT灌注在急性大脑前循环梗塞中的应用

    作者:甄勇;王芃;马守艳

    目的 探讨CT灌注在急性大脑前循环梗塞中对动脉溶栓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0例超选择动脉溶栓后获得良好效果的颈内动脉系统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上述患者术前先经过CT灌注,获得CBF、CBV、MTT参数图,然后行动脉造影及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术后复查CT,认为确定终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缺血周围区,对应CT灌注参数图,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均出现参数问影像不一致,其中以MTT与CBV差异大.CBF与CBV差异次之.梗死侧缺血中心区的CBV、CBF分别为(2.14±o.59)ml/100g和(19.06±8.00)ml/100g,较正常明显减小,MTT为(7.85±1.65)s,与正常对照区差异显著(P<0.01),梗死半暗带的CBV、CBF分别为(3.72±0.75)ml/100g和(35.15±6.29)ml/100g,较正常明显减小,MTT为(6.11±0.32)s,与正常对照区差异显著(P<0.01).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快速、准确反映缺血半暗带部位,利用参数图不一致性,可作为动脉溶栓病例的选择标准.

  • DWI诊断急性期脑梗死后介入动脉溶栓的疗效观察

    作者:叶文卫;郭天畅;李淑芬;莫燕荷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用于诊断急性期脑梗死已广泛用于临床[1,2]。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3]。明确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后尽早消除血栓,促进血管复通,恢复缺血半暗带的供血,抢救频于死亡的神经细胞,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4]。我院2009年始应用尿激酶对急1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介入动脉内接触溶栓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374 条记录 14/19 页 « 12...11121314151617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