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疗效分析

    作者:吕达平;韩咏竹;孙石磊;李慎茂;吉训明;缪中荣;凌锋

    目的 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2例发病3~18 h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尿激酶(平均85×104u)溶栓,再通TIM10的患者,辅以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于1 d、7 d、14 d、21 d、30 d行ESS评分.结果 溶栓联合成形术后,12例血管再通TIMI 3(37.5%),13例TIMI 2(40.6%),6例TIMI 1(18.8%),1例TIMI 0(3.1%),总再通率96.9%.4例行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TIMI 3,1例,TIMI 2.1例MCA和1例BA闭塞溶栓后4h内死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循环呼吸衰竭,1例ICA并发分支栓塞,1例MCA并发ICA夹层.TIMI 3、3、1三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TIMI 3、2两组较TIMI 1组疗效显著差异(P<0.05),TIMI 3、2两组间无意义(P>0.05),仅1例BA闭塞再通TIMI0.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方法,可使大部分患者闭塞动脉迅速再通,提高临床疗效.但不宜过度强调理想再通,且须注意治疗个体化及并发症.

  • 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36例护理分析

    作者:徐丽

    脑梗死因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早期溶栓治疗可以迅速恢复梗死区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挽救缺血半暗带[1-4],但存在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发生梗死后出血风险,因此脑梗死溶栓治疗后的脑保护及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我科对36例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2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介入溶栓术的护理

    作者:陈月治;吴鹭梅;林雅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血管血栓形成所致,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其预后与治疗时机、方法密切相关.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具有快捷、准确和安全的特点,疗效显著.介入溶栓再通技术,能够缩短脑缺血的时间,大限度地恢复脑的正常功能.我科自2005年7月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引进rt-PA动脉溶栓治疗术,已成功为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溶栓治疗,再通率达95.2%,分析此项高新技术成功实施与护理配合得当密切相关.

  • 溶栓时间窗后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范秀杰

    目的 探讨溶栓时间窗后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试验组进行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行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 试验组15例患者均动脉溶栓治疗成功,平均阿替普酶用量为(4.69±0.68)mg,且阻塞血管再通良好;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逐渐下降,BI评分逐渐上升(P<0.01);其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NIHSS及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溶栓时间窗后阿替普酶动脉溶栓仍可显著减轻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 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临床研究

    作者:王林

    探究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临床疗效.选取2014年7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均采用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注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治疗,治疗后检测闭塞再通情况,并采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ADL(生活质量量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再通率(97.44%)和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再通率(93.75%)显著高于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再通率(72.2%)、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再通率(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本组患者NIHSS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方法治疗对有效治疗不同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及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具有显著再通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 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临床研究

    作者:李培圣;潘溶溶;袁莉;陈海

    目的 分析动脉溶栓和介入治疗联用在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3月在我院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的老年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分组后,6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一般治疗,60例研究组患者接受动脉溶栓与介入联合治疗,记录两组的血管再通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治疗前后的ADL评分和NI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86.67%,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治疗效果比常规组更好.结论 对急性脑血管闭塞老年患者实施动脉溶栓和介入联合治疗,能够有效疏通患者血管,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增强其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其身体康复,改善其生活品质,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溶栓术的护理

    作者:何莹华;蒋旭萍;干克娜

    近几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完善,介入设备以及溶栓药物的不断改进,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溶栓术的方法得到重视并推广.我科从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对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此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进展

    作者:刘海艳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关键是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为静脉溶栓,但因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出血风险高、血管闭塞再通率低等因素,其治疗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1]. 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技术有很大的进展,尤其是血管内治疗如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桥接治疗等,且其疗效已被认可,现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进行回顾及展望.

  • 全脑血管造影术124例围术期护理

    作者:牛丽君;许雯

    1998年8月~2010年8月,我们行全脑血管造影术124例,经精心围术期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24例,男73例,女51例;年龄18~74岁,平均46岁.其中颅内动脉瘤25例,脑血管畸形33例,颅内外血管狭窄18例,脑血栓动脉溶栓8例,椎动脉发育不良15例,无明显改变者25例.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均手术成功,术后如期拆除绷带,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 急性脑梗死7例动脉溶栓术后护理

    作者:韦丽;田海岩;陈琳

    2004年3月~9月,我院对7例急性脑梗死息者行动脉溶栓治疗,5例取得满意效果;2例动脉内溶栓术后发现受累血管仍存在重度狭窄,即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1例支架成形术后呼吸停止.经积极抢救,加强护理,患者恢复正常.现将溶栓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护理干预在动脉溶栓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

    作者:高明春;葛小芳;刘霞;曹淑琴;丁凯;刘军权;史跃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动脉溶栓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股骨头颈区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关节活动度改变、髋部疼痛改变、治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股骨头颈区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狭窄闭塞血管再通或明显出现侧支循环血管,同区域血管明显增多、增粗并延长,静脉回流通畅,股骨头血管染色区域明显增大,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活动度、对髋部疼痛的治疗总有效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法78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士森

    目的 探讨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78例ACI患者随机分两组:①动脉溶栓组28例,应用尿激酶25万~75万U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②静脉溶栓组50例,应用尿激酶150万U行 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问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并于溶栓前和溶栓后6 h,3 d、7 d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结果 ①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 h,6 h、24 h,3 d ESS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均P<0.05);②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6.43%,残疾率为3.57%;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2.00%,残疾率为8.00%;两组1个月时总有效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8.00%)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3.57%)(P<0.05);③凝血指标:溶栓后6 h,3 d、7 d TT与PT静脉溶栓组较动脉溶栓组明显延长(均P<0.05),6 h,3 d FIB明显下降(P<0.05);④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4例,静脉溶栓组中脑实质内出血5例.结论 动、静脉溶栓治疗ACI均有较好疗效和相对安全性;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组.

  •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与机械取栓后24h 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全新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24 h 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临床收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均在患者发病后6 h 内行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术后即刻复查颅脑 CT。对照组仅给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2 h 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 h、21d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21 d 后疗效及 BI 评分、治疗3月后血管再闭塞率。结果治疗后2组 NIHSS 评分均随着时间逐渐下降,治疗7 d、14 d、21 d 后,治疗组 NIHSS 评分比对照组下降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21 d 后与治疗前 NIHSS 评分比较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1d 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效率:83.33% vs50.00%;显效率:100.00% vs83.33%)。2组BI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月后,血管再闭塞率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1%vs33.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与机械取栓后24h 内应用肝素抗凝治疗,神经功能改善、溶栓效果较好,残疾、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与长期预后观察

    作者:董琨;李明达

    目的 探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动脉溶栓组51例和支架取栓组65例.动脉溶栓组给予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支架取栓组给予Solitaire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手术结束前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7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判定临床疗效.术后24 h行颅脑CT检查,并观察皮肤、消化道出血情况,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及其他部位出血.术后90、18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支架取栓组、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6.9%(63/65)、76.5%(39/51),支架取栓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支架取栓组总有效率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支架取栓组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动脉溶栓组出现黑便1例,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取栓组术后90、180 d时mRS评分均低于动脉溶栓组(P均<0.05).结论 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显著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长期预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王玉;魏玉清;孔咏梅;李晓强;李国峰

    目的 观察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7例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其中接受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20例(联合溶栓组)、接受动静脉溶栓术治疗17例(动静脉溶栓组).观察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第3天血管再通、颅内出血情况;术前、术后第24h及术后第7、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内科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术后3个月,采用修正Raikin量表(mR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联合溶栓组术后第7、14天NIHSS评分分别为(8.78±3.17)、(6.94±2.80)分,动静脉溶栓组分别为(11.00±3.63)、(9.31±3.66)分,两组比较,P均<0.05.联合溶栓组血管再通18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2例,动静脉溶栓组分别为12、3、3例,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P<0.01.联合溶栓组mRS评分0、1、2、3、4、5分分别为3、10、3、2、0、0例,动静脉溶栓组分别为2、2、5、3、1、1例,两组比较,P<0.05.结论 机械碎栓联合动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血栓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安全、有效.

  •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刘春寒;郑愉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是一组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子脱落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性基底动脉血流阻断,引起小脑、脑干等重要部位急性缺血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症候群.研究显示,ABAO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症状性椎基底缺血性卒中的8%,未经治疗的ABAO患者病死率高达90%;早期行血管再通能挽救缺血半暗带,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1].血管内介入技术可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其治疗方法包括动脉溶栓(IAT)、静脉溶栓(IVT)+IAT、支架辅助取栓术、血栓吸除术及机械性血栓摘除术等.本文结合文献对ABAO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动脉溶栓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作者:刘艳艳

    溶栓治疗是惟一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但在动脉溶栓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包括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和血管再闭塞.现就其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做一综述,以期早期预防、发现溶栓并发症,积极治疗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关键词: 动脉溶栓 并发症
  •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克君;景英朝;姚晓腾;郑定柯;谢乙团;荆国杰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01-2016-12间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共13例,其中尿激酶动脉溶栓+碎栓3例,溶栓+碎栓+Solitaire支架拉栓10例,必要时进行球囊扩张血管狭窄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即时取栓效果、疗效,总结并发症的预防经验.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及复查头颅CT显示,血管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2例,未再通1例,再通率为92%.术后复查CT显示无脑出血病例,较大面积脑干梗死5例.良好功能恢复(MRS评分0~2分)6例,中度残疾(MRS评分3分)2例,严重功能障碍(MRS评分4~5分)3例,死亡1例. 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血管再通率高,安全、有效,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 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田方起;苏兰;张玉香;王涛;李斌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62例,分为前循环组(34例)和后循环组(28例),均采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比较2组病因分型、血管再通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溶栓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溶栓后1个月病死率。结果前、后循环组患者病因分型均以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2组NIHSS评分、GCS评分和BI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前和1周后 NIHSS评分、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溶栓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率高于后循环组(P<0.05),但2组溶栓后1个月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有显著的效果,更适用于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 针灸在动脉溶栓基础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作者:李丽;魏德胜;李淑君

    目的:观察针灸在动脉溶栓基础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01-01—2013-12-3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在动脉溶栓基础上同时进行针灸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2组均行相同的常规治疗。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NDS得分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2组患者NDS得分均有下降,但总体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并随时间延长差异越来越显著。2组患者24 h疗效改变幅度均不大,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2组临床疗效均显著好转,但实验组有效率始终持续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均有所改善,低于50分的患者人数减少,而高于95分的人数增多,但总体看低于50分的患者人数实验组少于对照组,高于95的患者人数实验组多于对照组。从血管再通比率看,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在动脉溶栓基础上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提升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374 条记录 11/19 页 « 12...891011121314...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